<p>序:浩瀚苍穹,大千世界,星云变换。大众看天空,大国工匠观天象,究天理,寻规律。乡党张俊德老人就是这样的大国工匠。</p> <p> 大国工匠张俊德因发明月地运行仪(三球仪)蜚声中外并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在天文仪器研制方面很有建树。1989年户县县委、户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张老在户县县城南环十字建成“永攀科学高峰”雕塑(三球仪雕塑)。乡党习惯上称为“三球仪”,逐渐成为户县南关的地标性建筑,慢慢演变成一个地名,户县无人不晓;在西安市也很有名气。</p><p><br></p><p>一、大国工匠张俊德</p><p><br></p><p> 张俊德又名张克明,1923年生于户县余下镇张家堡。1944年初中毕业后在户县终南小学(现鄠邑区柿园小学,1942年由柿园村王伦伯创办)任教,自幼爱听起源关中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酷爱天文,精究地理,一面育人,一面刻意钻研,呕心沥血,在中国政府支持下,一展夙愿,名闻华夏。张老热衷观察浩瀚宇宙、日月星辰,经常自己动手制作天文教具。受东汉张衡制造地动仪启发,想制作一个反映太阳、地球、月亮如何运行、轨迹的仪器——月地运行仪(三球仪)。由于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知识缺乏及器材条件困难,研制工作曾几次被迫停止。但这都没有动摇张老研究的决心。张老的研究受到西北军政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国家文化部、全国教育工会的嘉奖。张老被推荐为模范人物代表,列席了195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953年又被指派为中国教师代表团团员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教师代表大会。</p><p><br></p><p> 回国后张老继续倾心于月地运行仪的研究,改进了原先设计的13处缺点,终于研制出新的“五四式”月地运行仪。新的仪器安装了三个球,分别代表太阳、地球、月亮,运用机械传动,使地球绕中央的仪器太阳转动时月球也绕地球转动。仪器中间的太阳以灯泡代替,照亮地球、月亮;地球倾斜地在轨道上绕太阳转动,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和月球绕地球的轨道相交成一个角度,就可以演示日食、月食、月亮的盈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的直射和斜射、昼夜和四季的交替等天文现象。</p> <p> 月地运行仪成批生产、使用、推广后对天文知识的普及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期间张老创制的风雨实验器,在北京部分中学展示,受到师生欢迎。由于张老在天文仪器方面的贡献,1952年6月组织调动张老到南京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仪器组工作。</p><p><br></p><p> 1952年新中国刚建立不久,“抗美援朝”尚未结束,我国现代天文仪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就连我国过去进口的几台天文望远镜的修复也要请外国专家。张老受到了很大刺激,也使张老深刻认识到本国自己制造天文仪器的重要意义,这极大激发了张老痴迷天文、决不服输的个性。张老决心在这方面为新中国努力。1954年5月张老随张钰哲台长等赴苏联列宁格勒市参加普尔科沃天文台重建落成典礼回来,学习工作更加努力。经过长时间日夜钻研究,终于在杨世杰先生指导下,于1955年将新中国第一台天文望远镜磨制成功。1956年张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p><p><br></p><p> 1959年3月张老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台光学仪器厂任光学车间技术员。当时工厂正在筹建,没有厂房,设备也只有从紫金山天文台带来的木制三脚架、金刚砂容器、几台自制的简易阴影仪。就是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张老带领刚进厂的新工人,在防空洞内手工磨制反射镜片。张老为工人上课讲光学冷加工知识;编制加工镜面工艺,指导工人生产;张老设计了单轴、双轴、30厘米等几种磨镜机、阴影仪等几种检测仪器。逐步使光学车间由手工操作变成机械化生产。张老在光学车间六年,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先后担任工程师、车间副主任、主任、中共党支部书记。与李德培、苏定强等共同完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光学望远镜的设计、工艺、加工、检测、装校任务。1961年在张老的参加和指导下完成了我国第一架太阳望远镜的抛物面主镜,在同年大型镜面精密工艺加工交流会上获得了好评。1964年到1966年又成功加工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的43/60/80厘米折反射望远镜和60厘米试验天文反射望远镜的完整的光学系统。专家们对以上两台望远镜进行鉴定,都承认上述两台仪器“聚光能力强,成像质量好”。这期间张老还撰写了三篇论文。其中《60厘米抛物面镜的磨制经过》和《60厘米中间试验望远镜主镜玻璃外圆及中孔的加工结果》,载入中国科学院“二一六”办公室内部刊物《“二一六”资料汇编》(第二集),和王延路等合写的《60厘米抛物面主镜的磨制》论文被辑入《60厘米试验天文反射望远镜专辑》一书中(1980年10月科学出版社出版)。测时、测纬精度名列世界各国前茅的二型光电等高仪,有两块熔石英大反射棱镜,边长17厘米,反射面与侧面垂直都要求很高,磨好后要将此二棱镜从侧面孔螺丝连接成一个二面角调成某一固定角度。张老用手工最早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在光学加工中张老勇于探索,在国内首次使用了“三点工具”。这给大相对口径镜面及透镜的加工带来极大的方便。后几台斯密特改正镜主要是使用这一工具加工磨修出来的。这一工具后被很多单位采用。</p> <p> 张老就这样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为党旗争辉,为新中国的天文仪器事业全力追赶,不懈努力。终因积劳成疾,不幸染病。1977年11月27日张老英年早逝,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光学仪器厂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天文仪器科技工作者,户县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画乡儿女。南京乌云,户县挂霜,紫金山含悲,秦岭山呜咽,哀悼张老的仙逝。南京张老的领导、同事、群众、户县张家堡乡亲满怀悲痛送张老最后一程。</p><p><br></p><p> 张老驾鹤,精神昭后;张老功绩,乡党难忘。为使家乡人民永远牢记张老热爱科技,立足岗位,求实创新,不断进取的丰功伟绩,1989年户县县委、户县人民政府、户县政协决定在户县南环十字建立“永攀科学高峰”雕塑(即“三球仪”雕塑),让张老追求科学,不懈探索的精神永远激励画乡儿女勤奋学习,永攀科学高峰。</p> <p>二、“三球仪”雕塑位置</p><p><br></p><p> “ 三球仪 ”雕塑(“永攀科学高峰”雕塑)位于户县县城草堂路与南环路(现叫兆丰路)交汇处,雕塑南望秦岭,北览县城,西邻南关中学,东接西余铁路。户县三球仪大转盘紧紧拥抱着雕塑。</p><p><br></p><p>三、微观“三球仪”雕塑</p><p><br></p><p>(一)立意设计: 户县政协文体组</p><p><br></p><p>(二)象征意义:雕塑底为汉代张衡地动仪造型,中为火箭🚀柱体造型,顶为大国工匠、乡党张俊德“三球仪”造型,象征从古代科技到现代科技,由地上到茫茫的宇宙空间,从张衡到张俊德,人类对宇宙星河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希望“画乡儿女”(户县是“中国农民画之乡”)热爱科技,学习张老,为党旗争辉,为国家争光;</p><p><br></p><p>(三)建造时间:1989年7月10日破土,10月28日竣工</p><p><br></p><p>(四)施工设计:户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p><p><br></p><p>(五)三球及轨道设计制造:户县化工机械厂</p><p><br></p><p> (六)高度:19.8米</p><p><br></p><p> (七)结构</p><p><br></p><p> 1、基础(底座)——采用东汉科学家张衡地动仪造型做基,八面正棱柱。 底大,周围是园林式绿化美化,外围是户县“三球仪”大转盘;中小,八棱柱主体,六侧面是科普浮雕,南北两侧面是介绍“三球仪”雕塑的石碑;再上是八个方位的龙嘴吐球,对应玉蝉张嘴接球雕塑。</p><p><br></p><p> 2、中体是火箭🚀造型的混凝土现浇连接体,外分格着色。</p><p><br></p><p>3、顶</p><p><br></p><p> 采用大国工匠、乡党张俊德“三球仪”(“月地运行仪”)模型做顶,不锈钢材质,太阳、月亮、地球等比例缩小,运行轨道逼真;</p><p><br></p><p>(八)土建施工: 秦户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p><p><br></p><p>(九)建设单位: 户县城乡建设环保局</p><p><br></p><p>(十)雕刻: 赵继荣</p><p><br></p><p>(十一)撰文: 赵学民</p><p><br></p><p>(十二)书丹: 中国书法家协会陕西省分会会员 薄师禹</p><p><br></p><p>(十三)刻石: 屈志成、肖胜利、李宏伟</p> <p> 张老靠拼搏成大国工匠,为党旗争辉,为祖国增光,为家乡添彩;户县通过修建“三球仪”雕塑(“永攀科学高峰”雕塑)让乡党永远铭记张老功绩,激励我“画乡儿女”以张老为榜样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求实创新,永攀科学高峰,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愿我鄠邑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解决住在天裕丰苑小区老师十年拿不到房产证这样的具体问题,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重振我户县教育雄风,培养更多像张老一样的大国工匠。祝福鄠邑,教育加油^0^~祝福即将高考的学子,愿旗开得胜!</p><p><br></p><p>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p><br></p><p> 陈玮于西安市鄠邑区天裕丰苑小区</p><p><br></p><p> 2020年7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