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耕堂的故事

岁月风铃

<p>  因为住到特庸镇这个以烈士命名的乡镇,对红色文化方面的事物就多了一份关注。听说朋友徐总要去耦耕堂参观华中工委旧址,欣然同他们一起前往。</p><p> 徐总是一位从国外归来的儒商,从事高科技的世界领先防火安全的高端新技术研究与生产,对红色文化也是有着深深情结。同时他也是盐阜红色文化研究会的会长。面对盐阜地区众多的红色文化遗址和故事,深感挖掘责任重大,传承与发扬光大也是一位爱国爱家乡的企业家的情怀。因此利用各种业余时间去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项目,这次是利用端午假期去耦耕堂了解华中工委旧址的情况。</p><p> 沿着机场大道大约驱车四十公里,经过射阳县城,到了一个集镇,只看到家家户户门口堆山积岭的大蒜,同行者告诉我们耦耕到了,这是个大蒜之乡,当地农民支柱产业。沿着一条不算宽阔的水泥路面西行,汽车在一处相对宽敞的门前停了下来,远远望去华中工委旧址几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缘于皋先生的引荐,旧址的主人王馆长已经在等候。</p><p> 这是一块有十多亩地的所在,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苍松翠柏。那座校舍丁头破旧斑驳的青砖似乎在向人们诉说这块土地的沧桑变迁。王馆长向我们介绍旧址的大致情况,这里前身是耦耕堂小学,是爱国商人张骞捐资兴建的学校,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 。解放战争期间当时华北地区已经解放,而南方地区还是炮火纷飞的战场。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正面战场的向南推移,为了解放全中国,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党中央决定在射阳地区成立了华中工委,天时、地利、人和的耦耕堂作为华中工委所在地,这里成为华中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成为一条沟通南北革命的纽带。这里还是中国土地革命的发源地,“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践行地,一九四八年二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华中土地工作会议在藕耕堂召开,前后历时七十八天,首开土改工作先河。同时创办华中大学,华中公学,华中党校,为全国解放初期培养输送了大批管理人才,是新中国成立的人才摇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陈丕显、管文蔚、曹荻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p><p> 我不由得汗颜自己的孤陋寡闻,以前只知道盐阜地区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没有想到在偏僻的乡村里居然有这样一个重要的革命圣地,藏在深巷无人知。也深深佩服王馆长的坚守,周边的工委旧址随着年代的沧海桑田大多倒塌,消失,王馆长因为父亲是一位淮海战役老革命,有着深深的军人情结,在07年撤校并校中做了个有心人,把这座破烂不堪的学校保存下来,在县文化馆老文博蔡科长等一批热心人的支持帮助下,从此走上漫长而艰辛的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物之路。</p><p> 十几年来,王馆长是以商养馆,把自己赚了的钱都贴补在纪念馆的建设上,南下北上,采访多位红二代,收集文物,了解革命战争的故事,他说这条道路是辛苦的,但是也是充实的 ,有艰辛更有欢乐,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每次收集到一件文物就如获至宝,看到自己的纪念馆规模越来越丰满壮大,一位位前辈子孙走进纪念馆,缅怀先辈的足迹,他自己也是倍感欣慰。为了场馆发展 还自己拆资兴建了苏北地区最大的群雕 ,以土地革命,三位华中工委领导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支前运动三个画面 ,气势恢宏,震撼人心。</p><p> 旧址已经初具规模,图片介绍,影像资料,真人蜡像 ,多项实物展示,书本介绍,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有工委领导集团的建构,有培训干部的学校,有生产的各个工厂,有部队集训拉练的场景,纺棉花,织布机,肥皂厂……这段时期人民安居乐业,军民鱼水情深的描绘,红旗东路、运棉河,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记忆。因为实现“耕者有其田” ,人民生活有奔头,紧跟共产党,陈毅元帅高度评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是盐阜老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想起那首(别处哪儿有)“布朝北啊 米朝南,朝北朝南只报一道捐,除了解放区别处哪儿有……”(芦花草鞋献亲人).“精心编制新草鞋,送给咱们子弟兵,哎嘿哎嘿,军民鱼水情谊深……”这是一幅幅多么温馨和谐的解放区的画卷啊!</p><p> 走出华中工委旧址大门,回望这片土地,深深祝福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老区的的人民幸福安康,也希望这里被更多的人知道,历史永远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华中工委耦耕堂这颗岁月长河里耀眼的星星,必将永垂青史,彪炳千秋,万代传扬。让历史告诉未来,告诉后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