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11]朱长俊教学《自相矛盾:》(五下)

严仍江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3, 234); 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6, 130, 242);">&nbsp;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名师长成和坚守的地方。六安市严仍江小语名师工作室引导成员立足课堂,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近期开展优质课交流、评比和展示活动。现将这些课推出与大家分享。</span></p> <p>教师朗读课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15.&nbsp;自相矛盾</span></p><p>(统编版小语五下第15课第1课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霍邱县城关中心小学 朱长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nbsp;教师简介:</p><p>&nbsp;朱长俊,1982年5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任霍邱县城关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兼办公室主任。先后荣获县级语文“教坛新星”“教学能手”、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十佳“卓越课程研发者”、十佳“完美教室缔造者”,市级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第三届市小语会先进个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等称号;两度获市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并在全市小语会上作教学展示。</p><p>教学目标:</p><p>1.会读“吾、弗、夫”,会写“矛、盾、誉、吾”,联系上下文,猜测理解“誉、弗、立”的意思。</p><p>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p><p>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认知人物的思维过程。</p><p>4.联系生活,感悟故事的寓意。</p><p>教学准备:PPT</p><p>教学时间:1课时</p><p>教学过程</p><p>&nbsp;</p><p>一、激趣导入</p><p>&nbsp;&nbsp;&nbsp;&nbsp;1.读词语,说说本组词语的共同点。&nbsp;</p><p>2.认识寓言。</p><p>3.简介出处,了解作者。</p><p>二、初读课文</p><p>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p><p>2.检查。</p><p>3.师范读。</p><p>4.反馈。&nbsp;</p><p>5.理解《自相矛盾》的大意,相机板书。</p><p>6.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p><p>三、再读课文,认知思维过程</p><p>1.说一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p><p><br></p><p>四、联系生活,感悟道理</p><p>1.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p><p>2.拓展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nbsp;</p><p><br></p><p>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p><p>1.通读全文,试背。</p><p>2.推荐阅读《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p><p>板书设计:</p><p>&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15.&nbsp;自相矛盾</p><p>&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矛——利(无不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盾——坚(不可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说话、做事前后要顺应</p><p>&nbsp;</p><p>教学反思:</p><p>1.聚焦目标,一课一得。</p><p>彼得˙德鲁克曾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同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显重要。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除了生疏的字(“鬻”“誉”等)及多音字(“夫”)要读正确外,读出节奏和韵味则是不能避开的。此外,理解注释标注的意思以及其他常见于古文中的其他字词,是体悟文中蕴含道理的桥梁。而这些,都是本课必须达成的目标。当然,目标如何确定,要切实做到“依课标,持教材,重学情,可检测。”</p><p>2.方法得当,以生为本。</p><p>摸清学生学习的“拦路虎”,通过适切的教学活动逐一认真落实。初读,读准字音;范读,读出节奏;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留足朗读的时间,保证读正确、读流利,甚至读出人物的感情。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等学习方法的渗透,把艰涩难懂的文字化作通俗易懂的故事。这也是古诗文教学一直倡导并要求形成的语文素养。</p><p>3.联系实际,言意兼得。</p><p>学习本文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体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通过适时板书,提炼出文本核心信息,使得作者行文意图一目了然。再加上适当地追问并结合生活实际,例举相关现象,孩子就不难发现楚人之所以“弗能应也”的原因在于其前后言行不一致,无法做到顺应。当然,这些事例都是由老师提出并引导理解而来,课堂上并未请同学自己去谈,这是遗憾。因为能不能准确地举好事例,是学生是否理解文本,明白道理最有力的说明。</p><p>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在教学实践中,正是一次又一次地反思、琢磨、观照等课后行为的伴随,才能在某时的回眸,发现自己的进步。我愿在严老师小语工作室里,虚心求教,积极实践,以期求得成长。</p><p><br></p><p><br></p>

教学

先进个人

自相矛盾

理解

课文

朗读课文

优质课

正确

语文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