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甲山

独立寒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3540的难忘岁月</h5>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br> 多少人曾经走进这条山沟里,他们把青春芳华献给了大山,<br> 又有多少人走出这条山沟,走向了北上广、深苏杭……<br> 甲山沟,燕山腹地的一条沟,迎来送往了多少三线人,<br> 四零厂,多少爱恨情仇,在你这儿上演,<br> 又有多少生离死别,在你脚下衍生.....<div><br> ——题记 </div> <b> 时代背景</b>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成立不久,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要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国防强大,科技进步的工业现代化国家。 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发动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毛泽东主席作出英明决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随后中苏关系从紧张到破裂……,继而又发生中印自卫反击战……,紧接着又与苏联发生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这就是当时我国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毛译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在“准备打仗”,“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指导下,作出了“靠山、分散、隐蔽”的战略决策,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国派生出一大批三线工厂。 总后3540工厂就是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于1968年成立了,工厂当时对外的番号是:2340筹建处,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40工厂。是为我军后勤保障提供陆、海、空三军各式服装生产及优质服务的后勤保障企业。 3540工厂作为解放军总后勤部所属的大型军需被服企业,1968年在承德建厂,后迁至秦皇岛。曾连续3年产值突破2亿元,利税突破2000万元,产品打入世界32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跃居全军同行业榜首。当时流行着“南有三九(制药)”、“北有四零”的说法。 <b> 甲山创业</b> 50多年前,这里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战场,3540、3544、3532、3524、3615、2396、2301,这7组数字代表着7个三线保密单位。打头的这一组数字,就是承载着我刻骨铭心记忆的3540工厂。<br> 1970年夏,长春3504工厂二车间近200名职工,沈阳3505工厂三车间300多名职工,根据中央军委及总后勤部的命令,按照中央“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指示和工厂的决定,全部调往河北承德县参加国防“三线建设”。 职工们怀着保卫祖国,建设国防的理想和愿望,无条件服从国家的调遣,舍小家顾大家,不讲条件、不计个人得失,放弃大都市的生活环境,毅然决然的携家带口,来到远离城区,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的河北省承德县甲山脚下,从此伴随着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默默地奉献青春年华,献了终身献子孙。<br> 随着支援三线建设的队伍南下,我们全家也来到河北承德甲山沟,那一年我14岁,至1989年4月,33岁时调离承德。我在承德学习、工作与生活了19个年头。承德已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并值得留恋的第二故乡,是我人生放飞理想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地方,值得回味。 3540工厂无论是职工还是家属,对甲山火车站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因为甲山站是当时四零工厂的职工家属出入大山的唯一通道。当时由于出行人少,它叫甲山乘降所,后来有了3540工厂的迁入,出行的人多了,才升为甲山四等小站。 1970年夏天的一个清晨,一列客运列车停靠在承德甲山小站,从车上走下来沈阳3505厂来支援三线的男女老少,在甲山站下了火车。雨后的甲山,显得格外的苍翠,空气格外的新鲜;蓝天下,山坡上的苹果树、梨树挂满了青涩的果子;火车站旁,白马河白浪滔滔。从大城市来的人们,当时就被这山青水秀的农村田园风光所震撼,仿佛这是人间的世外桃源。<br> 车站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接站的人群中有筹建处的领导,有先到的老同志,也有车站附近看热闹的农村老乡,好一派热闹景象。<br> 从沈阳3505厂来的百十口职工和家属,分乘敞篷汽车离开火车站,向工厂驻地驶去。雨后的道路格外的泥泞,山风却分外凉爽,就这样我们来到甲山沟,从此安营扎寨十几年。那时候三线建设都是本着“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的原则,3540工厂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了这个看似不近人情的原则。 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学校、俱乐部、商店、粮店、煤场,液化气站、卫生所等配套设施,都是在边生产边建设中逐步建成。刚到甲山沟子时,工厂还没有建礼堂,开个职工大会要在职工食堂里,放个电影都是在河套里或者是在学校操场上。那时候,不管你是领导,还是工人,或是附近农村的老乡,男女老少人手拿着马扎(小凳子),晚饭后早早的来到露天电影院,占个好位置,不管是酷暑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日,一如即往,场场不落。<br> 刚搬到甲山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住的房子又窄又简陋,还有一部分是干打垒的土坯房;每栋房子在屋外安装一个公用自来水管子,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天里,用水特别的不方便。眼前这些与沈阳的条件反差也太大了,但是调来的父辈们没有一个在公开场合牢骚满腹,更没有一个去找领导讲条件,讨价还价的,因为那时的领导跟他们一样都是住在干打垒里。群众也是通情达理的,他们最恨腐败,但也最敬佩一心为公的领导。 后来随着工厂的发展和壮大,工厂不断为职工谋福利,改善职工住房条件,职工住宅楼拔地而起;为了丰富和改善职工家属的业余文化生活,投资兴建了职工俱乐部,从此职工们看演出再不遭罪了;经常举办职工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职工运动会,举办篮球、排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锻炼了体质,凝聚了人心;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举办灯展,大秧歌比赛,丰富了山沟里的业余文化生活。 经过数年的拼搏建设和苦心经营,四零人在很短时间里把3540工厂建成全军服装行业的排头兵,承德地区的利税大户,发展成为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集设计、生产为一体的国有大型现代化的服装专业厂,并跨入全国服装行业百强前茅。<br> 甲山站虽小,但它却见证了四零工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全过程,当初四零工厂所用的生产原材料的调入,生产出来的军品发放到全国各地的军需仓库,全部要通过甲山站上下车;同时它也目睹了四零厂的职工和家属,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从甲山站一批接一批的,坐上了开往秦皇岛的火车,走出山谷去搏击大海。<br> 甲山火车站,随着四零工厂的迁出,它也完成自已的使命,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甲山火车站。 <b> 奔向大海</b>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革,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以经济建设为主导。基于当时情况,中央军委做出“百万裁军”、“军队发展要忍耐”、“军队为经济建设让路”等一系列裁减军队及军费的战略决策,加之国家改革开放,转轨变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时间,导致三线军工厂普遍存在着军品计划锐减,生产不饱满的现象出现,并且由于三线企业地处山区,交通信息不通畅,市场灵敏度不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军委及总后一纸命令“战略转移”,总后的三线厂就此从山沟走向城里。<br> 地处冀北甲山山沟里的3540工厂, 跟所有三线企业一样,拿着军委的一纸命令,自己找路子,找地方搬迁,当时3540的领导选择了沿海城市——秦皇岛。<br> 3540工厂于1988年就开始物色选址搬迁工作。<br> 经介绍工厂了解到秦皇岛市白塔岭乡山东堡村有想办乡镇企业和引进3540工厂入秦的意愿,同时3540工厂也有具备扶持山东堡村办企业的能力,经协商一拍即合。工厂将征用厂房用地、家属区生活用地近230亩。规划并制定了搬迁秦皇岛的宏伟目标,将这场浩大工程上报至总后,获得批准。 1989年初,两栋96户职工住宅楼和工厂筹建处办公室、锅炉房等基建项目率先开工,四月扶持的村办企业鲁星服装厂筹建并开工投产。鲁星服装厂属于3540工厂与山东堡村合资建厂,根据协议山东堡村出厂房,3540工厂出设备、出管理人员,解决山东堡村及周边附近妇女就业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工厂参加筹建人员家属就业问题。1991年5月底,随着新厂房楼的建成,首批入秦的职工们全部从鲁兴服装厂回到3540工厂工作。至此,3540工厂与鲁星服装厂正式脱钩,并移交给山东堡村经营管理。 那个时候承德总厂的职工们,非常期盼从秦皇岛回承德办事的人员中,了解秦皇岛分厂筹建的进展等热门话题。1989年11月底,秦皇岛分厂两栋住宅楼基本完工,九十多户符合入秦条件的职工,正式拉开第一阶段搬迁至秦皇岛的帷幕。<br> 秦皇岛分厂的5层新厂房大楼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1991年4月份峻工,5月份开始第二阶段的搬迁转移工作。在第二阶段搬迁工作中,开创了所有搬迁人员头天入秦,第二天就上岗工作并且就出成品的新模式。<br> 在搬迁过程中,3540厂创造了一种新模式:一是在承德劳资处,根据工龄长短排队的原则,事先摸底在该批入秦人员中(一来就是一个生产小组),在承德车间是做哪道工序的,入秦后还是做原工序,需要调整工序的经过短暂培训后,入秦后即可上岗。二是事先在承德把入秦后车间班组,按生产计划所生产的品种,在承德生产出半成品后运到秦皇岛,并按工序摆放到流水线。三是入秦人员当天入秦后按事先分好的民房(当时住宅楼还没完工,临时租用附近的农村住宅),安顿好生活用品后,第二天就上岗投入生产,并创造当天生产,当天就出成品(生产计划不减产)的搬迁新模式。 至此,3540工厂所有生产车间、仓库等配套设施全部投入使用,卫生院大楼,独身职工宿舍楼建成,1700余户的职工住宅楼也相继建成,全部职工入秦,完成了走出山谷的伟大壮举。3540工厂在1989年11月底、1991年5月、1993年5月三次大规模多批次,出山战略转移的搬迁过程中,职工们讲团结、听指挥、有秩有序,纪律严明的军事化作风,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br> 3540工厂搬迁秦皇岛后,以生产陆海空三军毛料服装为主,以行业服装,外贸服装为辅,创造了很多第一。当时流行着“南有三九(制药)”、“北有四零”的说法。199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3540工厂的真实情况,实地拍摄的大型彩色纪录片《走出山谷》,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反复播放,一时间传为佳话。 <b> 无限感慨</b>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天有不测风云。3540工厂虽说创造了巨大业绩和传世神话。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企业与之不适应而又没有做出合理调整,导致3540工厂这棵参天大树轰然倒下,令人痛心,尤其是令3540工厂的广大老一辈开拓者不解与遗憾。<br> 究其什么原因导致3540工厂,这艘服装行业的“航母”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抛锚搁浅呢?企业是如何走向亏损——破产——倒闭万劫不复的深渊呢?在此不妄加评说。 工厂由辉煌时期,跌入亏损不能自拔的泥潭里有很多因素,它既有受客观大环境的影响,又有工厂主观上的因素。但是,大环境是不可逆转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任何个人和企业都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儿。<br> 当年,何止四零厂一家亏损倒闭,全国1200多家三线企业,不知道有多少被大环境折磨的无所适从!<br> 2005年工厂破产后,厂房大楼、卫生院、宾馆商场等均被拍卖。一纸《国有政策性破产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给予一次性安置费协议书》的签订,瞬间职工们的身份变了,成了下岗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3540这个曾经在军需战线上活跃了三十多年,并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标杆企业退出了历史舞台,但3540工厂职工们曾经创造出的辉煌业绩,将永载军工史册。这是一种历史的宿命,还是一种生存的过程,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