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学功体会(五)    </p><p>              手的乐章</p><p>     如果把郭林气功比作一首交响曲,那么,在习练过程中,”手”势的运用便是其中弥足轻重的一个乐章。</p><p>        现在,我们就打开这个乐章,看看张敏老师是怎样演奏的。</p><p>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词汇和成语极其丰富。使用人的肢体或动作来表明事物形态或程度的相关词语有许许多多。如;“手到擒来”、“得心应手”、“易如反掌”、“举手之劳”、“唾手可得”、等等…。这就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手”是最容易操控的肢体器官,”无须刻意.随心而动”。想当然的认为“手”式太容易掌握了,正是由于这种不良的惯性思维,使我们在习练郭林气功的过程中,轻视了“手”</p><p>式运用的作用,从而影响到我们练功的效果,想来非常的可惜。故此,今天让我们共同来重新学习并再次欣赏这一乐章的精彩再现。</p><p>        人们在形容郭林气功的本质时,有一句”金句”非常形象。那就是”脚跷.手摸.吸吸呼”。是凡接触过郭林气功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其中”脚跷”.和“吸吸呼”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手摸”就不那么直观了。大多数的解释是逆向表达的;五指虚拢,在“胯旁、中丹田”之间来回摆动,不要形成“麻将手”或“钢琴手”。高低交替进行…凡此种种,或曰仅此而已。</p><p>     但是,  如果你熟悉了张敏老师全部的行功功法,便会知道“手式”在行功中的运用还有那么多的变化和讲究,对于这样的变化和讲究,我相信,如果你真的是用心欣赏之后,定会生出无尽的感慨和叹羡。</p><p>      郭林气功初级抗癌功的行功共有十一种功法。归纳起来;“手式”运用的技法有四种。</p><p>(1)人字式摆动,</p><p>它的技法要求是:两手在双臂的带动下,由两侧在腹前左右摆动,一手至中丹田,一手在胯旁,一高一低,手心朝下,指尖朝前,和身体保持一定距离。这其中它所对应的功目分别是;自然行功、特快功、稍快功、以及二步点的第一步,三步点的前两步都是使用的这种技法。</p><p>(2)”八卦摆”或叫8字摇摆。(八卦释义,他文另叙)</p><p>         这是张敏老师在传承郭林抗癌功法中最具特色的”手势”技法。</p><p>     它的应用范围包括;定步功、中快功、(向后脚转头转腰)。点步功中有“沉起”要求的摆臂手势。也就是说“沉起”和“八卦摆”是同步存在的,有“沉起”必配“八卦摆”手势。它的技法要求是;起步时,出脚侧的手在胯旁,另一侧的手在丹田,摆手时大臂发力,带动肘,腕、向斜前方摇转,划弧至中丹田,肩关节完全打开,虚腋、圆肘、松腕,手指虚拢,呈瓦罐状,虎口适中,手心向下,手指朝前,它的运行轨迹实际是呈横∞状。只不过是靠身体一侧的圆稍小一点而已。另一支手依然由肩关节发力,大臂带动小臂、腕、指,离开中丹田,并及时调整手背朝外,向身体的斜前方推出,手的高度大约和中丹田相当,回落时至胯旁距身体约二、三、十公分的距离,手心向身体,此时另外一只手正好运行至中丹田。两只手臂轮流交替摆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p><p>使用“八卦摆”技法需要提起注意的是;一是背.肩肌动作协调,肩关节及大臂充分发力,二是虚腋,切记和肘.腕.指的放松应同时到位。   </p><p>(3)”摸摆式”势子的运用。</p><p>这种技法既原始又简单,并且是一功专用。它只在习练”向前脚方向转头转腰”的“中快功”时使用。我们知道,此”中快功”的技法要诀是;前腿弓,后腿松,重心在当中。一脚完成吸吸呼。那么,就要求在走“中快功”时身体重心</p><p>不必像自然行功或特快功 那样大幅度移动。</p><p>       当起步出脚时,支撑腿侧的手在中丹田,动力腿一侧的手在环跳,第一步起腿脚跟着地“吸吸”时手是不动的,脚掌落平“鼻呼”的同时转头转腰并摆手。当后腿抬起时两手同时向身体前方“摸摆”,配合一脚完成“吸吸呼”,转头转腰两手顺势向出脚方向“摸摆”。此时我们把身体和双臂的扭动称之为摆。实际上两只手的动作,应该是名符其实的最正宗的”手摸”。好了,我们该欣赏张敏老师的第四种手势了。</p><p>(4)”“推摆式”手势,在”熊步行功”中的运‘</p><p> 张敏老师所教授的自然行功有两种走法,一种是滚动式惯性前行的自然行功。另一种则是今天要介绍的“熊步行功”。(二者的功理.功法区别另文详叙),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着重介绍”手势”运用的技法。和其它行功一样,开功起步同样是一手丹田,一手胯旁,但由于“熊步行功”重心移动幅度大,横向位移明显,抬腿抬脚稍高,双臂的摆幅也相应的加大。双臂的摆入摆出动作也有不同的技法要求,由胯旁摆入的手,大臂在肩关节作用下摇转力度增强,虚腋空间更加明显,曲肘弧度更大。另一支离开中丹田的手在脊背括约肌的拉动下,肩,臂,肘协同用力,带动小臂和手向身体外侧推摆出去,整个身体四肢运行的轨迹,如果画一条虚线来显示,好似一个球型的圆状体,四周无棱无角,圆润天成,浑然和天地融合在一起。如果你对郭林老师所说的圆、软、软有所不解,请你欣赏一回张敏老师的“熊步行功”,一切答案俱在其中了。</p><p>  今天我们文章的题目叫“手的乐章”,以上所介绍的都是“手势”在行功当中运用的技法。那么手本身的状态要求也必须要讲一讲。</p><p> ” 瓦罐手”的称谓只要听过张敏老师课的人肯定不陌生。</p><p>        当我们在做预备功的“松静站立” 时,四肢和身体应该保持自然的弧状,传统气功称之为“五张弓”。我们将手型始终保持在“瓦罐状”,无疑就是</p><p>另外增加了一张弓。岂不就是圆上更圆,气血更通了。</p><p>        郭林老师说;我们的两手摆动要圆,半圆也是圆,不能是直的,圆了气就能走,圆了气就能循环,这是生理的现象。你要是硬的,气是不来的,所以我们的手指也不能挺的直直的,也要放松,成半圆状,手指发僵,气也不来。每个手指都走它自己的经脉。</p><p>  郭林老师又说;我们的手的摆动是孤型的,也是半圆的,脚出去也是要圆的,不能像军人走正步那样。…</p><p>我们练功的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就是你一个手指头不圆也会影响效果。…</p><p>             练功只要能坚持,并且掌握好功法,疾病是能战胜的。</p><p>          对照郭林老师的要求,反观张敏老师的功法,你一定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传承”了。</p><p>          按照我行文的惯例,应该有一首“七言绝句”来结尾。但我几经思忖,总觉表达不善,故将“七律”一首附后,诸友屈尊一阅,本人不胜感激</p><p>            七律 -无题</p><p>          自度乐章韵意浓,</p><p>          仰观一式羡姿雍。</p><p>          劳宫虎口环身导,</p><p>          带脉丹田留气踪。</p><p>          摇转乾坤圆软远,</p><p>          感应天地静柔松。</p><p>          欲思去疾习恒永,</p><p>          无惧曙寒秋复冬。</p><p>              卜二郎   </p><p>                     2020年6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