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河岸边:第十一集

余人@北京

<p>  时间一晃到了1982年,我快十岁了,家里有了一件大喜事,分到了一套县城里面的房子。房子位于新余市渝水区沙滩口巷内。楼房总共有五层楼,我家在二楼,外墙面是当时最流行的红砖铺设的。楼下就是一条马路,离小学也近,交通十分便利。</p><p> 记得刚搬进来的时候,我们全家兴高采烈,虽然房子很小,只有50多平米,但是对于我们全家有着重大意义:母亲终于不用天天长途跋涉带着我从沙土公社长途跋涉上学了,妹妹也可以从奶奶那里接回来上小学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现在想起来,搬进新居,母亲应该是最高兴的了!那时候的房子基本没有装修,在入住之前,母亲亲自买来绿色的油漆,把每个房间的墙壁三分之一部分刷成绿色,好像那时的装修就是这样!刷完之后,大家看着房子确实干净和精神了不少,而且散发着淡淡的油漆香味。我们都很喜欢这个房子,有卫生间,有厨房,有自来水,有两个卧室。刚住进去的时候,我摸摸这摸摸那,觉得什么都很新鲜。</p><p> 从房子的南面走出去两百多米远,就可以看到新余的母亲河——袁河,那时候河两岸都是农田,还有很多的沙堆。每天都有捞沙船捞沙,捞上来的沙子堆在岸边像一座座小山,准备卖给建筑商。长年累月的捞沙,袁河中央变得深不见底。那时候的河水非常清澈,常可见到鱼儿在水中穿梭,水面上的渔船也不少。</p><p> 住到沙滩口后,母亲经常挑着衣服去河边洗,我有时候也跟着去帮母亲提洗衣桶,但是干的活很少,母亲洗衣服的时候,我就和妹妹在岸边玩,打水漂,挖沙堆,玩得不亦乐乎。</p><p> 若干年后,从这个房子里走出了许多个大学生,从这一点来看,应该算是一个吉屋了。住进这个房子一年后,我小学毕业。毕业的时候突发奇想,画了一幅虎啸山林的画,贴在了客厅的墙上。</p><p> 我小学成绩总的来说还不错,顺利地考到新余一中初中部,初一的时候成绩也还可以,但是从初二开始,突然开始厌学,上课不好好听讲,回家也不好好做作业,但是我并不淘气,寒暑假也不出门,宅在家里看闲书,书柜里《三国演义》《春秋战国》等所有的闲书我都看了好几遍,就是不愿意看课本,外人看我好像很乖,连母亲也被蒙蔽了。</p><p> 我初中班主任贾老师很优秀,她带的我们班中考成绩很好,大部分同学都考上了重点高中,可我的中考成绩让母亲傻眼,只有465分,这个成绩只能去新余三中上普通高中!母亲大失所望,她详细检查了我的初中所有作业本,发现大部分都是空白,她终于明白我原来是在假学习,气得痛揍了我一顿,还让我写了封忏悔书《我为什么只考了465分》,其中的内容我不记得了,只记得我的忏悔完全不是出自内心的,是被母亲逼着写的!</p><p>&nbsp; 母亲可真是着急了!从高一开始,每天晚上,母亲都要陪着(监督)我做完当天的作业,我睡觉了,她还没有睡。每天早上,我还没有起,母亲就已经早早把早餐准备好,雷打不动地煮两个鸡蛋,确保我的营养充足。</p><p> 高一的时候,我各科成绩还是很差,尤其是英语成绩非常差,期中考试只考了27分,老师把母亲叫去谈话了,说我完全无所用心,考这么差还不着急,跟没事人似的。高二分班,我又被编入了普通班,在外人看来,在普通中学的普通班,我这个孩子在学习方面肯定是不可救药了,可是母亲还是没有放弃希望。</p><p> 为了提高我的英语成绩,母亲给我买了台收录机和英语磁带,目的是让我学好英语。我记得那三盘磁带是翁贤青和张健朗读的,朗读得非常优美,我每天把她当音乐听,听着听着,竟然把高中英语所有课文都背诵下来了。有一次,英语老师点名让我朗诵课文,我标准流利的发音让老师惊呆了,从此对我刮目相看!</p><p> 除此之外,母亲还调动了自己所有的资源来找老师提高我的成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请家教。其中有一位老师,是我家的亲戚,新余二中的物理老师张秋月老师。那时候他家住在群艺馆附近,每到周末母亲就带着我到他家里补习物理。和我一起补习的还有一位优秀的同学,也是我家亲戚,后来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当我这个学渣和学霸碰到了一起,再加上脾气极好的张老师悉心教导,我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物理课程成为了我最喜欢的课程,而且带动了我其他课程的迅速提高。</p><p> 还有一位老师,就是我父亲的中学同学章治鉴老师,他是新余一中的图书馆老师,记得每次他下班回家从我家门口经过,都要给我带一些学习资料,其中《中学生英语园地》《中学生数理化》是我最喜欢的两本刊物;</p><p> 我的成绩在高二突飞猛进,不知道是其他同学退步了还是我进步了,反正上学期期末考试我一跃成为班上第一名!当班主任蒋老师宣布这一消息的时候,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回家我告诉母亲这个“惊天消息”,母亲开始根本不相信,觉得我又在骗她,她后来去老师那里证实了,我确实是第一名。</p><p> 高三分班,我被选进了重点班高三(1)班,班主任胡老师非常强,这个班也是新余三中历年高考成绩最好的一个班。但是由于我的基础太差了,1989年高考我还是落榜了,只好选择复读。</p><p> 复读的一年,也是我们家比较灰暗的一年,父母工作并不如意,孩子读书又不好,家里看不到什么希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我办了一张待业证,意味着我再考不上大学,只能在家待业了。在这样的压力下,反而成了我最大的动力,我更加拼命追赶,终于在第二年高考时比第一年多考了80分,竟然超过了重点大学录取线20分,实现了差等生的逆袭。</p><p> 回首我的高考经历,正是母亲的坚持和不离不弃,才让我迎头赶上,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没有滑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