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89305部队历任部队长

武当蜀河

<p><b>张治安:</b></p><p>铁道兵东北指挥部政委</p><p>张治安 (1917.1~1987.11) 曾用名张泰祥、 张子安。山东省长清县五峰山乡庄家庄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长清县大峰山抗日游击队班长、司务长,八路军泰西六支队政治员、一团二营八连政治指导员,冀鲁豫军区一分区特务营总支书记、教导员,基干三团政治处副主任,中共齐禹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基干三团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七军五十师政治部副主任兼贵州军区镇远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铁道兵一师五团政委,第六师副政委、政委,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参谋长,铁道兵东北指挥部政委,铁道兵政治部顾问等职。</p><p>1985年1月,按副兵团职离职休养。抗日战争中,他与敌伪顽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解放战争中,曾参加过睢杞、淮海、渡江、衡宝、西南等著名战役,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功勋。建国后,曾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斗争,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组织抢修铁路,支援前方作战。参与组织领导了西南和东北林区铁路建设和黎湛、鹰厦、沙通等铁路建设,为我国交通事业做出了贡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以坚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1987年11月在北京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遗体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作病理解剖,将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p> <p><b>董正洪:</b></p><p>董正洪:老红军干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1932年10月参加红军,193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大校军衔。</p><p>出生日期:1914年2月。逝世日期:1983年1月20日。</p><p><b>人物简介:</b></p><p>董正洪:老红军干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1932年10月参加红军,193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大校军衔。董正洪1955年上校</p><p>红军时期:</p><p>1914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南江县朱公乡锦鸡垭村蔡家湾(原董家湾)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p><p>1932年10月,在陕西西乡参加红四方面军第红4军35团任通讯员、通讯班长;1933年4月,调红四方面军第红9军军部任通讯班长、副排长、排长;1933年夏天“扩红”时,董正洪回到家乡董家湾,发动带领120多个乡亲参加红军。1934年6月,调红四方面军指挥部任警卫排长。在川陕根据地参加了反三路围攻、仪(陇)南(部)战役和反刘湘六路围攻等一系列战斗战役。</p><p>1935年4月嘉陵江战役后,红四方面军放弃通南巴根据地开始“西征”。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会师后,1935年7月调红一方面军的红32军(原一方面军红9军团)军部任警卫排长;1936年1月任红32军282团排长、连长,三次过草地,后随红32军划归红二方面军长征到陕北。</p><p>1937年8月红军改为八路军,任第120师359旅718团连长,1938年1月进延安抗大第4期学习。</p><p><b>抗日战争时期:</b></p><p>1939年1月抗大毕业后,分配到敌后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在冀鲁边八路军115师肖华的挺进纵队6支队第7团(即冀鲁边7团)任侦察参谋,参加了冀鲁边韩家集伏击战。1939年2月,冀鲁边7团在周贯五率领下转移至泰西,与115师主力会合,参加了陆房突围,随后继续南下,改称鲁南7团,任副营长、营长,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又由鲁南调到鲁西,在杨勇的鲁西独立旅任侦察科长、旅教导大队副大队长。1940年4月,115师挺进纵队与独立旅合编恢复115师343旅(兼鲁西军区),部队分编为黄河和运河两个支队,改任黄河支队作战科长、第3团1营营长,参加了卫东战役。1940年6月,黄河支队调湖西地区坚持根据地的抗日斗争。1940年10月,黄河支队整编为115师教4旅(兼湖西军区),任旅作战股长,开辟了金乡、钜(野)南地区。1942年起任湖西军区钜南分区参谋主任、钜南基干团参谋长。1942年底,湖西划归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转地方任冀鲁豫金钜大队副大队长、嘉祥支队支队长,带部队深入敌伪占区展开对敌斗争。</p><p>在1944年的夏天,在冀鲁豫时,带两个连去嘉祥、济宁交界地区开展敌占区的工作。当时那个地区的敌人势力很强。斗争非常尖锐,距分区的领导很远,交通不方便,不能及时得到上级的指示。不到一年的时间,工作打开了局面,站稳了脚跟。建立了一个抗日县政府和四个区政府。群众开始依靠我们。并组织了三个区的农协会和民兵,部队也发展到六个连的游击支队。</p><p><b>解放战争时期:</b></p><p>1945年8月以嘉祥支队为主组建冀鲁豫军区第11分区12团任团长、后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2旅12团;1946年3月以12团为基础加入热河独立团整编为1纵2旅5团。1947年2月调任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20旅59团团长;1948年4月调任11纵33旅97团团长。1949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0师150团团长。参加了邯郸战役、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高山铺战斗、护送刘伯承过淮河,睢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进军大西南。</p><p><b>建国以后:</b></p><p>1951年10月,在贵州黔东南和湘西地区执行剿匪任务。当时国民党89军起义后又叛变,和地主武装及惯匪纠合在一起进行反革命暴乱。剿匪的战斗打得很激烈,在贵州雷山地区一次战斗中,一五〇团团长董正洪指挥五个连队向盘踞在山头的匪兵发起了猛烈攻击。</p><p>1951年3月,调贵州省镇远军分区(由50师兼)任副参谋长(而150团则于1952年4月,整编为铁道兵第6师17团,参加了抗美援朝。回国后又先后被整编为兵第6师26团和铁道兵第1师5团)。1952年8月调任西南军区第1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1956年8月调成都军区西昌军分区副司令员。1978年调四川省军区后勤部顾问。1983年1月20日病逝。</p> <p>张英,1921年1月出生于梅城东街张家围(今属梅江区金山街道办事处),1938年月11月入党。1939年10月任中共梅县城区区委组织委员,1940年7月调任中共梅县中心县委领导的福建武平象洞区委组织部长,1941年任区委书记,同年6月至9月调任中共梅县松源区委书记,后改称中共松源区特派员。1944年7月携妻熊兰英奔赴中共抗日东江纵队。1944年10月后任东江纵队5支队政治处干事,独立第一大队政治教导员、政委。1946年9月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兼任华东军政大学教导团副政教。其时新四军山东军区授予张英同志立大功一次。</p><p>1947年调任两广纵队一团一营教导员,5月调任华东野战军总部参谋团,6月调任中原野战军11纵队(1948年后称17军)150团1营教导员,先后参加过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衡(阳)宝(庆)战役、进军大西南解放贵州战役等。贵州解放后,参加了贵州剿匪、土改。1950年12月后,历任17军150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副政委。1952年所在部队改编为铁道工程兵第六师。1952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12月任团政委。1953年2月任铁道工程兵第六师政治部副主任。从朝鲜回国后,1954年4月起任第六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1969年9月任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副军职),1971年3月任军委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正军职)。1980年离职休息。2020年病逝,享年99岁。</p> <p><b>铁道兵一师崔宗杰副政委的简历:</b></p><p>崔宗杰,1927年4月22日,出生在山东省齐河县崔家桥村一个农民的家庭里。1945年4月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1月参加了八路军。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冀鲁豫军区六分区的游击战、陇海铁路破袭战、实破黄河天险、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贵州剿匪等战役。</p><p>1950年由陆军17军49师改编为铁路工程六师26团。1952年底六师入朝参战,担任朝鲜龟城至求场铁路枪修任务,直至战争结束后回国。1954年参加黎湛铁路建设,在此期间担任六师政治部青年科副科长、26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27岁);1955年参加鹰厦铁路建设;1960年参加贵昆铁路建设,在此期间己任命为六师26团副政委。1963年4月,26团参加黑龙江修建森林铁路。</p><p>1964年9月全团调入云南改编为铁道兵一师五团,崔宗杰任政委(37岁),在云南参加了成昆铁路建设。1967年7月份调铁道兵一师任政治部任副主任(40岁)。1969年12月份从云南省元谋县搬迁至湖北省丹江口市,1970年被任命为铁道兵一师政治部主任,1972年被任命为铁道兵一师副政委(45岁)。1975年8月10日参加指挥河南驻马店抗洪抢险;1984年兵改工前转入干休所(57岁)。</p> <p>其余首长还未查到简历,……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