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妙辉光话连史 一一铅山县陈坊连四纸辉光历程记 讲课:邱 辉

状元刘辉故里 千年古镇陈坊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历史由来</b></p> <p class="ql-block"><b>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铅山县关于造纸的起源年代,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三国时,吴国重臣张昭受命到武夷山腹地查看后方军事,并伐竹造箭,他来到现在的天柱山之境,见当地村民在加工竹丝浆料,不明用途,问明后才恍然大悟,说“吾书之纸之浆也”。自此,解开了他心中关于魏蜀吴三国用纸大相经庭的疑虑。天柱山乡浆源村因此得名。由此推论,铅山县境内用麻、用竹造纸有1700余年历史。</b></p><p class="ql-block"><b> 最早出现连四纸这个名字的古籍是元代费著所撰的《蜀笺谱》。相关的文字整个段落如下,纸固多品,皆玉板,表光之。近年有百韵笺,故云。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从以上文字综合分析可知,连二、连三、连四应该是指使用各种规格的帘架抄纸的方法。</b></p><p class="ql-block"><b> “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经历七十二道复杂工序,不起眼的小毛竹才能变身为一张张品质上乘、纸质洁白、永不变色的文化纸。制造连四纸主要有制竹丝、腌料、自然漂白、打浆洗浆、抄纸、焙纸、选纸打包七大步骤。</b></p> <p class="ql-block"><b>  陈坊是因水而兴,因纸而盛的地方,历史上是千年寿纸连史纸的主要集散地。今天的这堂课,主要要聊一下陈坊连史纸的发展过</b>程。</p><p class="ql-block"> <b>陈坊街在元代以前,还是一片芦苇洲,名字叫做沙垅里,然而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么一片荒芜的河洲地,以后会有惊艳的辉煌。明朝洪武七年(1374)朝廷在佛寨设立巡检司,贩夫走卒,行旅客商,人来人往。在这些匆匆过客中,有一个福建建阳陈姓人,看中了这块沙洲地,带领家人在沙垅里养鸭建村定居。随后又有方姓迁入,在此开荒种地,村落初步形成,人们将此地冠以陈姓、方姓之名,得名陈坊。</b></p><p class="ql-block"><b> 峰意叠嶂的武夷山,横亘在陈坊南部,诸峰耸立处,有古关镇守。陈坊处在云霁关、火烧关两条古驿道交汇处,古驿道连接赣闽两地,是承担闽北杂货和药材供应的主要通道,货物从陈坊肩挑至光泽,在下河转运至邵武、建瓯等地,六尺宽石彻路,贩夫走卒好走,车马官轿能通行。陆路是千年官马大道,水路有陈坊河可行船。云霁水与太原水汇聚成陈坊河,沽溪水、翁溪、长寿水与陈坊河交汇后,一路浩荡,下弋阳,奔信江,经鄱阳湖,进长江。</b></p><p class="ql-block"><b> 莽莽武夷山脉哺育着赣闽大地。 陈坊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崛起早晚是定数。  这里林海百里,竹山连绵,民风淳朴。元代后期,造纸工艺传入陈坊,不辞辛劳的的山民选取山中之嫩竹,汲入甘洌之山泉,磨做细细竹丝,千丝万缕,碓成泥、荡出纸,珠圆玉润如深谷幽兰、白玉无瑕如高山百合,是精华之料使之成为纸中上品,便是千年寿纸-连史纸。</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妍妙辉光”世间皆称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陈坊在青山秀水中静静的潜伏,到明代,因为此地制作连四纸,进入精彩时代。陈坊造纸有很多优势,满山毛竹为造纸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清澈的水质,保证造纸所需的水源,柴薪满山更是廉价的燃料,而造纸所需的各种黏胶植物如楠脑、毛冬瓜、鸡屎柴等更是垂手可得,优质的原材料,优质的水源,造出品质优良的纸张。 明代 的铅山有三宝:铜、茶、纸,“铅山唯纸利天下”。翦伯赞主编的《中国通史钢要》指出:明朝中后期,铅山是江南地区五大手工业区之一,铅山的手工造纸业与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地区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齐名。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卷十五《燕闲清赏笺·论纸》中一一列了历代纸品,论及明代时,把“铅山纸”列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第四卷P3059有关“连史纸”词条解释:“纸的一种,原称连四纸,又名棉纸。原料用竹,色白,质颇细,久经色质不变。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产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铅山县所产为佳。“石塘出毛边纸,奏本纸为上,石垄造有白棉纸,精妙光莹,用以写经典,最优者首推连四纸,这是江西乃至全国最优秀纸产品之一,连四纸产于陈坊者为最"(《铅书》)。2005年华宝斋出版的《中国古代吟纸诗文选》中的“中国古代纸品释名”记载:“连四纸,宋元时产生。产地为福建、江西两省,以福建省连城及江西省铅山县陈坊地区生产的为最著名。此纸以竹为原料,色白,不易变质变色。凡贵重书籍、碑帖、信笺、扇料等都用此纸。</b></p> <p class="ql-block"><b>  “连四纸一面世,即以质地洁白莹辉、细嫩坚韧、防虫耐热、永不变色而誉为‘寿纸千年',主要产地是陈坊、天柱山、篁碧等地"(出自《铅山县志》),当时,许多宏篇巨著的印刷,多采用连四纸,并且相当一部分用的就是陈坊连四纸,如清代文渊阁和故宫博物馆所出的善本书是特选连四纸印刷的,还有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连四纸印刷《四库全书选辑》,一次就向陈坊“傅中和”字号订购连四纸1500担,事实证明,凡用连四纸印刷的线装书,有的虽经几个世纪,书页能洁白如新,今世界各大图书馆所藏善本书凡用连四纸印刷的完好如初,特别是生活于明代的戏曲家、收藏家高濂在他的《遵生八笺》中夸赞连四纸“妍妙辉光”之后,朝廷、民间许多字画、印谱、等于依托它得以传世,书法名家、文人骚客更是以能得到皇上御赐的铅山正品连四纸为荣。普通人家也离不开连四纸,看八字、编命书、红白喜事、书画、剪纸、写契约、大型的民俗活动等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种各样的纸张,从而带动连四纸产业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三.连四纸产业发展规模宏大,商贸集散地奠定,陈坊街形成。</b></p> <p class="ql-block"><b>  连四纸闪亮登场,明代的陈坊还只是崭露头角,初显身手,到了清代,则是浓墨重彩,华章奏凯,成为了连四纸的集散地。一张纸,吸引无数逐利的商人,带来了无限商机,此时,就有了“陈坊街”。</b></p> <p class="ql-block"><b>  最早来陈坊经营连四纸的外来商人是清雍正年间来的山陕客商,本地人称之为“西客”,他们携巨资首先来陈坊开设“振和"纸号,收购连四纸和大匹纸,远销全国各地,至乾隆时,“西客”在陈坊设的纸号如春笋般出现在陈坊街上,有福兴号、曾永祥等18家。他们资金雄厚,一次可吃进连四纸2000至3000担,年吞吐量每家都在1万余担。集资开挖陈坊河,把起航点上移到陈坊下街头,又在下街建造了一栋规模宏伟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关帝庙(原水口庙),兼作装船下河囤积纸张之地,并设立“山陕会馆”作议事之所。清嘉庆末年,西客离开陈坊。继由在西客纸号任职的黄廷瑞开设“黄同昇”纸号,其规模发展迅速,短短几十年,在陈坊中街就有“黄半街"之说,其间位于陈坊下街本地任姓开设的“任正和”“任太和"经营连史纸也有了规模。接着,抚州建昌帮纸商相继来陈坊开设傅中和、傅春和、信丰、德丰等纸号,再后来南昌、丰城、南京、福建和浙江等纸商也相继而来,开设了晏文盛、何同仁、陈正和、太成、罗聚和、罗利生等纸号。这些纸号格守信誉、保证质量,按质定价的商业道德,因而业务蒸蒸日上,誉满大江南北。民国初期,专营连四纸的大纸号共有23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晏文胜纸号,老板晏老五资金最为雄厚,在汉口、南昌都设有分号。他们各显神通,收购纸张,再予以加工改装,销往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客商络绎不绝,齐聚陈坊,陈坊古镇进入鼎盛时期。这时候的陈坊街,就有了3里长的街道,街道上纸行、纸店、茶行、银楼、药店、酒馆、布店、百货等店铺林立,商贸繁盛,陈坊成为了赣闽商品流通重要集散地,享有“装不完的河口,买不完的陈坊”之美誉,是当时铅山四大古镇之一和铅山县西部政治经济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傅中和纸号(座落于现在中街东侧李建平院内),是陈坊纸号之一,是抚州金溪傅有田父子在此开设,资金号称20万元,自己在省政府任职,聘请饶某担任经理,饶某颇有才干,不久,傅中和便信誉日增,营业兴旺,每年加工外销连四纸1万余担。饶家也因此发了财,在官圳边上建起了“平阳旧第”饶家大院(今居家养老中心)。</b></p> <p class="ql-block">(清代由嘉庆皇帝御批勅建、南昌抚州江右商帮承建的陈坊万寿宫)</p> <p class="ql-block"><b>  陈坊连四纸制作始于元代,繁盛于清康熙、乾隆至道光等年间,由于图书事业的日益发展,印刷书籍纸张需求量增大,鼎盛时期陈坊四周的纸槽多达1400余张,鼎盛时年产连四纸20余万担,铅山连四纸和毗邻的福建连四纸均在铅山陈坊集散,经陈坊纸号加工后上市,统称陈坊连四纸。产地主要分布在一是陈坊乡境内的沽溪、长寿、翁溪等地,二是自云霁关以北的云际坑、佛寨、浆源、篁碧等地,三是火烧关以北的太源乡、贵溪樟坪等地,四是福建光泽县所属的司前、梅坪、王家洲等地区。当时陈坊从事手工造纸行业人员占全乡的一半以上。</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信丰纸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包括机制纸在内的洋货大量涌进国内市场,致使手工制作的铅山纸销路受冲击,光绪34年,《铅山乡土志》写道“连四纸产于陈坊者为最,石垄次之,每年约出万余担,价值十余万金。"这就表明光绪后期连四纸产量从20万担下降至万余担,是鼎盛时期的二十分之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帝国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慢略,随着洋纸的减少,陈坊连四纸又兴旺起来。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对当地苏区进行经济封锁,致使纸商外走,纸槽停产。抗日战争时期,洋纸阻断,连四纸又有所复兴,当1942年浙赣铁路会战,铁路沿线遭日寇蹂躏,纸张销路被切断,加上当时水灾,致使陈坊纸商损失惨重。新中国成立后,连四纸一度复兴,后由于机制纸产量俱增,手工制造的连四纸成本过高很难维持下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部停产了。</b></p> <p class="ql-block">(罗聚和纸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四.连四纸中期改良</b></p> <p class="ql-block"><b>  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印刷出版和钢笔书写的需要,和与洋纸能抗衡,自清代前中期纸槽对连四纸生产进行了改良,创造出下列新品种:</b></p><p class="ql-block"><b> 大匹纸:又名画纸,其纸洁白比原连四厚,纸幅亦大,产于陈坊和光泽县司前鲍家洲,年产数千担,当年南昌“熊后生”纸号委托陈坊“黄同昇”纸号代收运销南昌、汉口等地,民间多用此纸印刷族谱,又称谱纸。</b></p><p class="ql-block"><b> 改良连:纸幅同连四纸,为槽户金勉斋发明,有301、302、303个品种,其纸利用新法配合白料加入松香、陶土等原料制成,质地厚而精细,色彩光明,富抗水性,墨水不易渗透,可书、可画、可印刷。</b></p><p class="ql-block"><b> 龙排连:纸幅同连四,但厚度为连四纸的两倍,可做画、可写字、能作信笺,是陈坊本地纸工创作的。</b></p><p class="ql-block"><b> 连史纸的制浆工艺和捞纸工艺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拓印工序就是检验连史纸质量的重要手段。拓印时对连史纸的纤维细腻成度、纸张密度、吸水性、光滑成度要求极高,如果哪个环节不到位,就无法完成拓印工艺。一个印章的边款拓片可以几十个字完整保留下来,通过扑墨后这张连史纸在很多变化的环境下不易变形、不易受潮,更加适合长期的保存。</b></p> <p class="ql-block">(何同仁纸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五.连四纸的运销路线</b></p> <p class="ql-block"><b>  连四纸的运销以前主要靠水路,一是纸商从陈坊水口码头装船,经陈坊河进入信江,上溯40华里至河口或由河口东朔信江至玉山,经80里驼马驿道到浙江省常山地区下兰溪河入新安江到杭州等地。二是从陈坊经汪二黄沙港下弋阳,出鄱阳湖,经九江进入长江运往南昌、汉口和上海等地,再转口销往国内外各个市场。这就是当时的主要运销路线。</b></p><p class="ql-block"><b> 1934年,浙赣铁路通车后,铅山连四纸便由陈坊装船运至河口,在由河口运输到上饶装火车,分别运输到杭州、南昌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连四纸带动当地各行各业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 清代时期是铅山县陈坊附近地区造竹纸的鼎盛时期,槽户多、规模大、民间经营、雇工生产,最多时就有上千个纸槽,附近都有大量的竹山,成就了手工造纸行业的基础。有竹山的可以砍嫩竹,叫山农;会制作竹丝材料的叫料户;有纸槽的会造纸的叫纸槽户;集镇上收纸贩卖纸张的叫纸商;还有挑担和相关行业,这是一个完备的产业链,许多人的生产生活跟手工纸业有关。大部分山区的竹林有了经济价值,山农可以通过制作竹丝原料增加收入,需要大批的工匠来修建水利、建纸寮、建碓寮,总之,过去的铅山县西部山区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我所用,到处是造纸设施。纸槽规模小者可容数十人,多则上百人。汇集在这里的造纸劳动力在上万人,他们各献技能,按日或按件计酬。</b></p><p class="ql-block"><b> 沿着赣闽数十公里长的古驿道旁的村子周围,随处布满造纸场所,有料塘、碓屋、晒场等,这些都是过去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来源的见证,这里山区的山农通过制作原材料获得收入,料户从山农的原料进行加工后获得收入,纸槽户在造纸过程中获得收入,纸商在贩卖海外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入,这是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受益的是整个区域的人群,他们改善了当地建筑、服饰、礼仪、饮食等文化,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可以说手工造纸的行业对于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造纸产业的发展,带来相关配套行业的升起和繁荣,造纸需要的辅助材料石灰,因需求量大,因此到处有专门烧制石灰的村庄,如较为有名的石灰产地,如陈坊的杉田源、沽溪、佛寨等地烧制大量石灰挑往造纸产地,因而需要大量的烧制工人的挑担工,对于村子来说成为了一个产业,全村成百上千的人为此增加收入。还有手工造纸所需的纸帘,造纸产业大的时候,陈坊老街里有数家专业打纸帘的店铺,几百年来,一直为山区的纸槽提供纸帘。清代及民国时期,陈坊每年生产的手工纸就有20万担以上,每天需要200余人挑担,分多条路线才能完成纸张输出的任务,当地成为了商业繁忙的商业码头。手工造纸还需要大量使用的辅助材料蓝叶和榔榆树根,许多纸槽户专门种植自己使用还卖给周边的纸槽,这又是一个细分的产业,可以增加周边村民的收入。在海拔较高的村庄出产大叶竹,采取大叶子提供给手工纸包装,用量非常大,成为采大竹叶专业户。还有专门制作手工纸包装用的竹篓,长期提供给纸槽户及纸商使用,具有相对专业的包装技术。有的村庄大量种植棕树,用于制作绳子、棕衣,提供给纸槽户及包装使用。有专业制作纸槽的木匠师傅,到处制作纸槽及纸架等专业造纸工具。造纸需要水碓,又有专门制作水碓的木匠师傅及打石臼的石头匠,这些都是较为专业的领域,非专业的师傅还做不好。纸寮里榨纸用的竹篾纳,又有山区专门制作的村庄,每年卖给纸槽户使用。造纸工具中的纸帘架使用的芦苇杆,又有一帮人专门到特殊地形的山区,特殊的时间收取,卖给各地的纸槽户使用。捞连史纸所需纸帘的帘头,一定要收取陈年杉木板,让最为高超的木匠师傅制作,才能遇水不变形,工艺要求太高,一般的木匠师傅不会做,此制作工艺外人是无法想象的。</b></p><p class="ql-block"><b> 造纸业的产业链形成,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使陈坊成了赣闽商贸集散地,进入鼎盛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至于连四纸,后来之所以被称为连史纸,据说也与蒋士铨有关。言其在京城任职,家乡的士子拜访他,特意加工了几刀上好的连四纸给他用,他加工成诗笺。有次乾隆皇帝见其诗,诗佳笺美,便问了他纸的品名。孝虑到地方每年本已进贡连四纸,但质量并不如自己这批精心加工的纸,怕皇帝怪罪地方,他想要增添家乡的人文气象,又怕存有欺君之罪,急迫之计,他取“四”与“史”字谐音,说家乡新出的一款纸叫连史纸,让其一试。乾隆听其名大悦,一时,连史纸之名誉满京城。</b></p><p class="ql-block"><b> 2006年,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七. 连史纸助力红色革命,带动当地教育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坊一直由国民党军队统治,属白区。期间的二十余年里,有数十名中共地下党,乔装打扮潜伏在陈坊各大纸号,他们有的从事贩纸生意,有的从事造纸工艺,他们在活动期间就是以造纸、贩卖连史纸为掩护,工作当中得到了纸号老板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可以赚取可观利润当做经费,又可以做地下党的工作。比如革命先烈余登旺等人就是例子,他以纸商身份活动在赣闽边界,所到之处还向群众宣传红色革命政策精神,为红军游击队提供军事和物资采购等方面的帮助,在陈坊附近播下了红色革命的种子,后在福建光泽县遇害。晏文盛是陈坊清代最大的纸号,1935年2月闽北独立师作战陈坊时将其作为临时指挥部指挥战争,纸号老板还召集附近纸号为部队筹集军响,为革命战争胜利提供了条件。</b></p><p class="ql-block"><b> 民国时期,陈坊成立纸业工会,用工会资金在万寿宫开办了寿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有用人材。</b></p> <p class="ql-block"><b>最后,我用一首诗歌结束今天的讲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忆 恋 之 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b>年的风霜</b></p><p class="ql-block"><b>曾经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b>无数次让人回味</b></p><p class="ql-block"><b>落日长河</b></p><p class="ql-block"><b>愿山水万千皆坦途</b></p><p class="ql-block"><b>历史天空</b></p><p class="ql-block"><b>有多少代人的梦想在放飞</b></p><p class="ql-block"><b>岁月长河</b></p><p class="ql-block"><b>有多少先辈的热血在流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记住陈坊</b></p><p class="ql-block"><b>就是记住一段完整的近代史</b></p><p class="ql-block"><b>留住陈坊</b></p><p class="ql-block"><b>就是不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四纸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振和、太和、罗聚和</b></p><p class="ql-block"><b>古街、古桥、古码头</b></p><p class="ql-block"><b>陈坊的老歌</b></p><p class="ql-block"><b>让后人世世代代更好的传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以上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请给予指正,谢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