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小时候,每当洪水来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走啊,去看涨大水”。那时候,娱乐活动比较少,看洪水也成为一种乐趣。老班(辈)人也常说:柳江河三年不涨水,母猪也会上树。说明柳江河涨水的频率是比较高的。</p> <p>河堤观景路</p> <p>柳江河由上游的龙江、融江交汇而成,每年夏季,暴雨按时而来,就会形成洪水,这是一种自然现像,每当洪水来临的时候,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市中心的河南、河北桥头看洪水,洪水越大,看洪水的人就越多。</p><p><br></p> <p>在柳江大桥上看洪水的市民</p> <p>站在桥上看洪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洪水涨得很高的时候,离桥面也就是几米的距离,滔滔洪水,以每秒约3万立方米的流量,一涉而下,洪水撞击在桥墩,形成一个一个旋涡,并发出阵阵哗哗震耳欲聋的声音,它夹杂着大量浪渣一涉千里。有时候,偶尔也会看到上游冲下来的牛、羊,有时候也会有上游冲下来整橦的小木屋和一条条的木材。</p><p> 洪水很大的时候,为保护观水行人的安全,交警会对柳江大桥实行交通管制,禁止行人在桥两端的人行道行走和观看洪水。</p><p><br></p> <p>滨江西路</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比较大的洪水发生在:一、1970年的“7.15”洪水,水位89.21米;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学校停课了,我和一群穿开裆裤长大的小伙伴,跑去钟楼下面看大水,那时候,街道上铺的还是青石板路;二、1988年的“8.31”洪水,水位89.71米;这次洪水,后来叫特大洪水,柳江上的铁桥都封了;三、1994年的“6.17”洪水,水位89.91米;四、1996年的“7.19”洪水,水位92.42米。是百年一遇的洪水;五、2009年的“7.5”洪水,水位89.64米。柳江的洪水警戒线是82.50米,这5次大洪水,每次都超过警戒线7米以上,江边2楼的住户,难以幸免,都受到洪水的光顾。特别是96年那一场洪水,为百年一遇,全城90%的街道、城区都被洪水浸泡,只有望火楼、培新路等少部分地势高一些的地段得以幸免。</p><p class="ql-block"> 当时,全市人民都在抗洪抢险,我和厂里的干部职工,也一直坚持在抗洪第一线,抢救物资,搬运设备,24小时未合眼。当河床洪水水面高于市区时,下水道无法排水,眼看着涛涛洪水从下水道倒灌进厂区,接着,洪水从鱼峰路顺流而下,厂区门口的道路,瞬间变成了河流,全城成为一片汪洋大海。</p> <p>当洪水上警戒线82.5米的时候,老沙街(滨江东路)就遭殃了。</p> <p> 在柳州没有开始实施"城市防洪规化"改造方案之前,河南岸赵家井,大码头,锅铲石,河边巷一带;河北岸沙角,老柳高,沙街,西来寺一带,都是低洼地段,洪水首先都从这些地段上来,而这里的居民住宅,一般都是砖木土结构,由于地势低,洪水来了他们就得搬家,一般都是搬到岸边的驾鹤路,培新路等,人们在看洪水的同时,也在看这些灾民搬家,那时没有志愿者,都是隔壁邻舍互相帮忙,好在那时人穷,家里也没有什么东西,更不用说家用电器了,锅碗瓢盒家具就堆在路旁,下雨了就用一块塑料布盖上,那种状况还是很凄惨的。</p><p> 住河边的人,一般水性都很好,洪水会推下很多木头,勇敢的河边仔,就会冒着生命危险,游到河中央去打捞,人们把他们说成是发“大水柴"。</p><p> 洪水退去,人们用清水清洗干净房屋,就又搬回去住,那时也没有防疫部门来消毒,也没见有传染病。因洪水常年来袭, 柳州这座广西工业重镇,被国家定为"洪水不设防城市”。96年洪灾损失100个亿,</p><p> 如此频凡的洪水,人们不仅要问,柳州的前辈门选择在这里生活,是否选址发生了问题?</p><p> </p> <p>白莲洞愽物馆</p> <p>1958年,在柳州郊区白莲洞,发现一批古人类化石,经专家考证,为柳江猴人,距离现在大约7万年以上,说明远古的时候,就有人在柳州生活。</p> <p>柳江猿人</p> <p> 经过无数年的演变进化,到了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驾鹤山麓出现了柳江流域的第一座城市~柳州,那时叫做潭中县,至今,柳州建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p><p> 在唐朝的时候,柳州已开始出现土城墙,到明朝洪武12年(1379年),在"唐宋土城"的基础上,经中央财政拨款,扩建为砖城,那时的柳州有多大呢?</p><p><br></p> <p>明朝柳州市区模型图</p> <p>扩建后的柳州城,"东西三里,南北二里“,设东南西北门,镇南门,靖南门,东门有水路位置之利,更含有吉庆之意,古代官员升迁,婚庆嫁娶,商贸往来,士子赴考都从此门出入,更有日出东方之意,经多年战乱毁坏,如今,只有东门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北门大约在现在的柳候公园靠中国人民银行一带,西门在小南路,南门在曙光路。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天国将领李文茂,率起义军围攻柳州城,曾佯攻西门,智取东门。</p> <p>东门城楼</p><p>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p><p>唐代:柳宗元</p><p>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p><p>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p><p>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p><p>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p> <p>东门炮台</p> <p>从以上资料来看,柳州建城,是在河北岸的培新路一带,这里是柳州的制高点,加上坚固的砖城墙,洪水是难以进入市区的,说明当时的先辈们选址建城,还是很具有聪明才智的。</p> <p>城墙</p> <p class="ql-block">唐朝柳宗元市长雕像</p> <p>柳州如此之小,难怪当时被从京城贬下来的柳宗元市长,登上东门城楼发岀了如此的感叹:城上高楼接大荒。说明城门之外是一片荒凉的地方;岭树重遮千里目。站在城楼上,他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可是,城外、河对岸除了树目杂草,什么也看不见,柳市长的心情糟糕透了,低头往下一看,只看见柳江河弯弯曲曲的绕城过过,“江流曲似九曲肠",他太郁闷了。</p><p> 不过,明朝皇上朱元璋对这座边关小城却非常重视,并赋诗一首。明太祖遥赋关怀之作,</p><p> 咏柳州城戊守</p><p>城居边微垒避荒 烟瘴盈哞疠气茫</p><p>日薯海风摇屋树 春秋诿水泛篱墙</p> <p>浮桥</p> <p>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流动人口增多,非洲村开始岀现。方圆3里地的城内,巳经无法安营扎寨,外来人员开始在城外发展。柳江河呈U字型绕城而过,U字形的底部,就是老城区,三面环水,当然,河岸就是比较理想的发展地段了,河北岸沙街、东台路,河南岸赵家井、河边巷,太平街,谷埠街、牛屎巷、颇家巷等相继出现,形成了以河北为政治文化中心,以河南为经济为中心的格局,两岸人员通过搭建的浮桥往来,洪水来的时候,就把浮桥撤掉。</p><p> 柳州不断的发展,引来了无数文客骚人,大旅行家徐霞客,明崇祯十年(1637年)6月30日到柳州,传说八仙铁拐李也到柳州,在马鞍山也留下了他的仙人足。</p><p> 小时候,去河北柳侯公园玩,走在浮桥上,发岀嗄吱嗄吱的响声,还有一点害怕。</p><p> 1968年12月26日,毛主席他老人家生日那一天,柳江公路大桥正式通车,从此,柳江浮桥历史一去不复返了。</p><p> 当然啦,与洪水争地,在河边搭建的房屋,就免不了饱受洪水之苦了。</p><p> 柳州,"桂中商埠"之地,广西工业重镇,因洪水不设防,受到中央点名批评,</p> <p>仙人足</p> <p>其实,1941年,在抗战时期,柳州也建有一座铁路大桥,他连接着湘桂、黔桂,是西南重要交通咽喉,曾经为抗战发挥过重要作用。</p> <p>柳江大桥</p> <p>浮桥</p> <p>1994年10月,柳州市"城市防洪规化”岀炉,柳州防洪工程纳入国家防洪总体规化,柳州成为重点防洪城。总理基金拨款1个亿,市政府号召人民动员起来,开展"爱我柳州,筑堤防洪”保家园的活动,全市集体个人踊跃捐款700多万元,而且,每年我们还要从工资扣60元防洪费。</p><p> </p> <p>防洪堤纪念碑</p> <p>1995年5月8日,防洪工程西堤破土动工,从这一天起,柳州正式结束对洪水不设防的历史,接着白沙堤、三中堤、莲花堤、竹鹅堤,雅儒泵站,华丰等泵站相继投入建设。</p> <p>红庙大堤</p> <p>华丰泵站</p> <p>三中大堤</p> <p>闸门一关,洪水就进不来了</p> <p>文庙</p> <p>根据“防洪规划"要求,河南桥头沿岸河边巷至大码头锅铲石,赵家井及水南街一带居民及建筑全部搬迁,新建了江滨公园,文庙,世界第一的人工瀑布群,</p> <p>双塔山人工瀑布</p> <p>河北岸铁桥头,西来寺,车渡码头,沙街,东门沙角,柳州饭店沿江一带也进行了改造,</p> <p>市委大堤</p> <p>河北岸防洪工程完工后,只有河北桥头两旁未设防,并在河岸修建了许多商品房,中央对这种与洪水争地的做法,是相当不满意的,</p> <p>铁桥头</p> <p>为了打造百里柳江,当时因河北码头旁的一栋大楼遮住了马鞍山,还对他实行了爆破拆除,这楼竟然也炸不倒,有人称他为"楼坚强",也有人称他为"楼歪歪“,并引来无数人拍照留念。</p> <p>未炸之前</p> <p>楼歪歪</p> <p>水上音乐喷泉</p> <p>大楼拆除后,在河边修建了据说是世界第一的水上音乐喷泉,但是沿江老沙街一带一楼商住楼,仍然无人敢住,洪水一上警戒线,这里又要遭殃,所以,一楼基本上用来做门面,但是,受到洪水的危胁,门面也只能是惨淡经营。</p> <p>无人租,门面也封起来了</p> <p>每当洪水退去,驻柳的解放军,消防战士,城区工作人员,环卫工人都来参加清淤,城区就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看来不设防,这一带将世代与洪水作战。</p><p> 防洪堤刚建好,2009年,一场大洪水好像要检验防洪堤一样,又来到柳州,经检验,防洪堤经受了考虑,防洪堤是按百年一遇92米标高设计的,50年一遇89米的洪水被大堤锁在江中,</p> <p>清理洪水淤泥</p> <p>投资近9个亿修建的10公里防洪大堤和13座泵站,当2009年7月5日,解放以来的第5次特大来袭之时,92米高的防洪大堤,把桀骜不驯凶猛的洪水巨龙,紧紧的锁在江中,避免了人民群众和国家财产的损失,防洪大堤,防洪泵站成功了,原来市区内低洼的菜园屯等地段,终于免受洪水及内涝之灾了,柳州又恢复了它昔日的美丽。</p> <p>河堤</p> <p>河北半岛</p> <p>庾家码头</p> <p>景观路</p> <p>观光浮桥</p> <p>文惠桥</p> <p>新沙街</p> <p>刘三姐雕像</p> <p class="ql-block">五角星步行街</p> <p>西来寺</p> <p>看划龙船</p> <p>滨江路</p> <p>车渡码头</p> <p>红光桥</p> <p>滨江路</p> <p>小南路</p> <p>滨江路</p> <p>看洪水的人们</p> <p>滨江东路</p> <p>白鹭桥</p> <p>华丰湾泵站排水口</p> <p>老浮桥</p> <p>东门城楼</p> <p>东门城墙</p> <p>这是改造金沙角时,发现的明代防洪墙。说明古人也在防洪。</p> <p>防洪纪念碑</p> <p>河北半岛</p> <p>以上部分资料图片来自网络和愽物馆,仅供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