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山区公路,一样的公路桥, 一样的护路栏;一样的泥泞,一样的蜿蜒 ;一样的崎岖,一样的艰险。汽车过后, 一样的黄尘弥漫。不同的是,有一条“东山南京路”,伸向了边防线。这多多少少,给人们带来一点神秘感。有人说它象一束彩带,一头连着北京,一头系着东山;有人说它象一条血管,共和国的血液,从心脏涌流到指尖;也有人说它象一泓清泉,浇灌了绿色的希望,荡涤了人们的心田;还有人说它象一缕白云,共和国的英雄,永远屹立在云端!不,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公路。它是一根神经,紧扣着十亿人的心弦。如果它受到一点点轻微的伤害,整个民族都会震颤!只要它畅通无阻,敌人就会心惊胆寒!我们今天走了一次东山路,就将永远铭记在心间。因为,无论我们踏上哪条路,那都是东山路的另一段! (1989年9月,孙淦副市长率昆明市慰问团到老山慰问轮战部队,我有幸跟着去了。在去八里河东山的路上,37师的副师长邹云华在介绍情况时说到,营区有一段路上有个军人服务社,战士们就把这段路戏称“东山南京路”。这激发了我的灵感,在车上我就酝酿一首小诗。随行的警官艺术团要在驻八里河东山部队慰问演出。我找到艺术团的团长,说我要表演一段诗朗诵。结果报幕员说:“第一个节目诗朗诵,表演者昆明市政府办公厅处长陈国富”。话音刚落,我听到人群中发出一片失望的嘘声。我走到台前说:“我也是一个刚转业到地方工作的老兵,即席吟诵一首小诗,表达我对前方战友的崇敬之情,题目就叫这条东山路吧。”我朗诵完之后,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有人喊:“再来一遍!”。散场后一位营长对我说:“你朗诵的诗真好,是你自己写的吗?”我回答:“还没来得及写在纸上”。) </p> <p class="ql-block">孙淦(左三)、柴家信(中,时任文山军分区政委,后任昆明市委常委、昆明军分区政委)</p> <p class="ql-block">那拉口指挥所,右是施勇(市民政局长)</p> <p class="ql-block">碑右是邹云华,碑左是潘履忠(市民政局副局长)</p> <p class="ql-block">碑左是师长陈庆云,碑右是孙淦</p> <p class="ql-block">麻栗坡烈士陵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