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8]吴方娣教学《枫桥夜泊》(五上)

严仍江

<p>教师吟诵课文:</p>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3, 255, 255); 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6, 130, 24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名师长成和坚守的地方。六安市严仍江小语名师工作室引导成员立足课堂,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近期开展优质课交流、评比和展示活动。现将这些课推出与大家分享。</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枫桥夜泊</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部编版小语五上第20课)</p><p>&nbsp;</p><p>教师简介:</p><p>吴方娣,舒城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语文老师。曾获舒城县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第五届“名师成长”全国高峰论坛语文教学比赛二等奖。教育格言:善学善教,育己育人。陪学生赏人生风景,伴孩子品学海无涯。</p><p>教学目标:</p><p>1.&nbsp;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枫桥夜泊》。</p><p>2.&nbsp;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的资料,正确理解《枫桥夜泊》的诗句意思。</p><p>3.&nbsp;通过反复朗读比读感受诗歌意象与情境,体会诗歌情感。</p><p>&nbsp;教学重难点:</p><p>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正确理解诗句意思。</p><p>难点:感受诗歌意象与情境,体会诗歌情感。</p><p>&nbsp;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p><p>教学时间:一课时</p><p>教学过程:</p><p><br></p><p>一.导入新课。</p><p>1.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p><p>生:枫桥夜泊。</p><p>(若无法答出,师补充“这就是我们今天即将要学习的枫桥夜泊这首诗”)</p><p>2.出示课件,板书课题“枫桥夜泊”。</p><p>学生齐读课题</p><p>师:同学们知道”泊”是什么意思吗?</p><p>生:把船停靠在岸边。</p><p>师:那现在同学们知道题目的意思了吗?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p><p>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nbsp;</p><p>&nbsp;师:你说得很准确。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p><p>&nbsp;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p><p>&nbsp;</p><p>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p><p>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一读。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平翘舌音。争取读通顺,觉得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p><p>学生自由读</p><p>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p><p>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可以划出诗的节拍,然后再去读。大家尝试一下。</p><p>学生自学自读。</p><p>师: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明一位学生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p><p>然后全体齐读,师生合作读。</p><p>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p><p>再次换过来读。仔细体会诗歌的节奏。</p><p>&nbsp;</p><p>三、疏通全文,点明诗意。</p><p>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p><p>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p><p>师:我们在学古诗时,如果联系书上的解释理解诗意就方便多了。请大家默读,注意看看书上的注解,试着想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p><p>学生默读。</p><p>师:下面我们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p><p>生:我读懂了最后一句。半夜,钟声敲响了,客船也从远方来到了苏州。</p><p>师:同学们有没有意见?</p><p>生:应该是寒山寺钟声敲响了,这个声音传到了客船上。</p><p>生:“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愁眠”,我感到诗人非常的愁,好像在愁一件事情。</p><p>师:说的很好。这个夜晚,张继睡着了吗?何以见得?</p><p>生:没有睡着,诗中提到了他“愁眠”的所见所闻。</p><p>师: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枫桥夜泊到底写的是什么呢?</p><p>生: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p><p>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p><p>&nbsp;</p><p>四,感受意象,体悟诗情。</p><p>师:可以详细的说一说吗?夜半钟声响起,张继他在干嘛呢?</p><p>(没有学生回答)</p><p>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哪些字眼表现张继“愁眠”。可以试着把它圈划出来,这将会是一个有用的学习方式。</p><p>生:月落</p><p>生:乌啼</p><p>生:······</p><p>教师伺机板书诗歌。</p><p>师:是啊,在这深秋之夜,诗人独自一人行船来到枫桥边,泊船夜宿。目睹月落,耳听乌啼,他的确是无眠的,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此时的心情齐读《枫桥夜泊》</p><p>学生齐读全诗。</p><p>师:请大家再看看这些词,请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词,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p><p>生:我选择的是“月落”和“乌啼”。我仿佛看到了月亮西沉,乌鸦啼叫的画面。</p><p>生:我感到诗人很孤单,看着月亮升起又落下,从夜幕降临一直到夜半钟声。</p><p>生:我仿佛看到乌鸦叫着,从天空中划过,然后飞走了。</p><p>生:我觉得“乌啼”体现了周围环境的幽静,没有别的声音。让人感到很凄凉。</p><p>师:此时的张继最想看到和听到的是什么呢?</p><p>生:我认为张继最想听到的是家乡人的声音,比如他的父亲母亲。</p><p>生:还想听到朋友的声音。</p><p>师:是啊,朋友们可以跟他一起谈酒吟诗。</p><p>师:也许他最想看到的是亲人谈笑,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可这一切有吗?</p><p>生:没有。</p><p>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声声乌啼,有的只是一片片寒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寒霜,会满天吗?李白说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霜明明是打在地上的啊,为什么是霜满天呢?</p><p>生:因为当时天气很寒冷,霜是很冷的。</p><p>师:你看,连乌鸦都无法睡眠,所以还在啼唤。</p><p>生:这霜好比诗人心中的忧愁,所以才会感到“霜满天”。</p><p>师:是的,他的心感到十分的寒冷。</p><p>生:“霜满天”代表他的心情,他眼中看到的似乎都是霜。</p><p>师:好像都是霜了,但真的有满天寒霜吗?</p><p>生齐说:没有!</p><p>生:说明思念家乡的感情已经爬满了他的心间。</p><p>师:是啊,他一个人·······</p><p>生:非常的孤单。</p><p>师:和他做伴的只有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空气中流动着一丝丝寒意,让他的心······</p><p>生:也更加寒冷。</p><p>师:那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这首诗。</p><p>学生齐读。</p><p>师:同学们,这乌啼、落月、霜满天,这江枫、渔火,这种种景物,化为了一个字,那就是张继此刻的心情,一起说</p><p>学生齐说:愁!</p><p>教师板书“愁”。把愁的感受读进去,自由读读。</p><p>生:有感情读。</p><p>师:是啊,深秋之夜,诗人泊船枫桥,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看渔火点点,望江枫幽幽。联想到自己,怎么能不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p><p>学生齐读。</p><p>师:像马致远的《秋思》所言,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的忧愁?你到底在愁什么呢?</p><p>请学生回答:来,张继你为何而愁呢?</p><p>生:我认为他可能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p><p>生:我认为张继很久没回家乡,他在思念家人。</p><p>生:我认为张继因为某些事情带来了某些压力,而产生了对家乡的怀念。</p><p>师:的确,当时张继去长安赶考,他文才出众满以为此次必能高中,可那长长的榜单上就是没他的名字。于是坐船归来到姑苏枫桥边时,看见当时的情景,心情抑郁,这是---落第之愁。正是因为他满怀愁思,所以他看到的一切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绪啊!</p><p>学生齐读</p><p>师:张继仅仅是愁理想没实现吗?他还愁什么?</p><p>生:我想他还在愁,家乡的亲人怎样了。</p><p>生:我想他还可能在愁国家。因为你刚才说过,他满腹才华,但是没有被录取,说明当时的朝廷可能昏庸腐败。</p><p>师:真不错。我们很多同学猜得很有道理。但我们通过猜想却能进一步理解张继的愁。是啊,张继生活在唐代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那时唐王朝正经历了安史之乱,战火连续不断,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原来诗人张继是用笔道出了自己滔滔不尽的愁思啊!</p><p>师:他的愁是对故乡的魂牵梦绕,对亲人的切切思念,是对社稷民生的深深关怀啊。老师范读。</p><p>师:来,带着这样的愁味一起读。学生齐读。</p><p>五:钟声扣心,拓展延伸。</p><p>师: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听(播放钟声)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响起,一次,一次,次次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这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诉说着(请同学们说一说)</p><p>学生交流</p><p>师:听,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着。来,让我们在钟声特有的意蕴中,一起再读一读。</p><p>学生在伴奏中齐读全诗。</p><p>师: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出示投影片)你看--------</p><p>南宋的陆游来了:“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p><p>明初的高启来了:“几夜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p><p>清初的王士帧也来了:“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p><p>如果同学们有时间有兴趣,也可以到苏州的寒山寺一游,追寻张继留下的足迹吧!下课!</p><p><br></p><p>板书设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枫桥夜泊&nbsp;&nbsp;&nbsp;</p><p> 见:霜天残月 &nbsp;&nbsp;江枫渔火</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愁</span></p><p> 闻:乌啼 &nbsp;&nbsp;钟声 &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教学反思:</p><p>以读而入,以读而出。在本课学习中,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层层深入。通过不同诵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的理解大意,进入诗人的“愁”。处理好诗歌的诗眼。</p><p>学习适时而教。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离诗人的感受有一些距离的学情下,必须从实际学情出发,实时调整教学思路和细节。</p><p>拓展意识不可少。让课堂所学的诵读,到日常学习中学以致用,授人以渔胜过授人以鱼。归类几首相关诗歌有助于学生的理解。&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枫桥

夜泊

张继

学生

同学

齐读

诗人

钟声

渔火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