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26, 130, 242); font-size: 20px; background-color: rgb(180, 239, 245);">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名师长成和坚守的地方。六安市严仍江小语名师工作室引导成员立足课堂,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近期开展优质课交流、评比和展示活动。现将这些课推出与大家分享。</span></p> <p>教师朗读课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21.杨氏之子</span></p><p>(部编小语五下第八单元第一课时)</p><p> </p><p>教师简介:</p><p>林先莹,女,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教龄20年,六安市城北第二小学一级教师,区“骨干教师”“师德先进个人”。所授班级曾获“市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辅导学生曾获国家级奖励,所授《如梦令》《观书有感》分获华东四省优质课大赛特等奖及“一师一优课”部优。</p><p> </p><p>教材分析:</p><p>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一户人家的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p><p>教学设想:</p><p>教学时,主要围绕“读、解、议”三字展开:“读”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解”即在读中解意,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并为深入学习作好铺垫;“议”即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展开讨论,体会人物的机敏聪慧。</p><p>教学目标:</p><p>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p><p>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p><p>3.能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p><p>4.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p><p>教学重点:</p><p>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翻译课文。</p><p>2.通过朗读品悟“未闻”“应声答曰”等词语,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p><p>教学难点:</p><p> 能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对话的幽默风趣,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p><p>课时安排:2课时</p><p><br></p><p> 第一课时</p><p>课时目标: </p><p>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生字;</p><p>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停顿,读准节奏。背诵课;。</p><p>3.借助看注释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疏通课文大意。</p><p>教学重点:</p><p>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p><p>教学过程:</p><p> </p><p>一、激趣质疑,揭示课题</p><p>1.教师课件出示故事,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幽默。</p><p>(课件出示故事)</p><p>有一次,周总理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都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周总理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这位以语言尖刻而著称的美国外交家当时哑口无言,什么话也说不出来。</p><p>导语:同学们,周总理的回答巧妙吗?是啊,周周总理的回答风趣幽默,却也委婉含蓄地回击了基辛格,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这就是语言的智慧。难怪英国大文学家莎士比亚曾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生读)</p><p>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8单元,从一篇篇古今流传的经典故事中感受风趣的语言,体会智慧的内涵。首先让我们要认识一位九岁小儿——《杨氏之子》。</p><p>2.板书课题,提出质疑。(板书:杨氏之子;齐读课题)思考:</p><p>(1)题目是什么意思?(“之”的意思是——的。)</p><p>(2)再读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预设:杨家的孩子有多大?在他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p><p>(设计意图:1.讲述周总理的语言故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单元语文学习要素是感受幽默风趣的语言之妙,导入本篇课文的学习。</p><p>2.学贵有疑!读题质疑,激活学生思维,也是为了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p><p> </p><p>二、初读课文、读通文句。</p><p>师过渡:你们的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这篇文言文中!</p><p>1.自由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p><p>2.指名读:</p><p>(1)“为设果”的“为”应读“wèi”;“应声答曰”的“应”读“yìnɡ”</p><p>(2)学习三个生字: 梁国 诣其父 夫子家禽 </p><p>需注意的字音:“禽”是前鼻音的字,读前鼻音“qín”。意思是鸟。家是夫子家的,所以要读夫子家|禽。</p><p>3.观察、识记、书写三个生字的要点,并指导学生书写练习,评价展示。</p><p>4.指导学生读出节奏</p><p> 师: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件风雅之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对照老师提供的停顿提示,谁能学着古人的样子读读这篇文言文,注意正确断句,读出节奏。</p><p>(1)指名读 :读出停顿 ,停而有连</p><p>(2)齐读:文言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这样才能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p><p>(设计意图:“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文言文的学习更要读字当头。基于本届五年级只有一个学期古文学习的基础这里设计了“两步读文法”:认字识音读正确,停而有连读节奏。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读好文言文。夯实课堂基础。)</p><p> </p><p>三、探究交流,读懂课文</p><p>师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中的杨氏子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p><p>(一)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p><p>“甚”是什么意思?(很,非常。)“惠”是什么意思?(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板书:甚聪慧</p><p>(师:查工具书,看注释是我们理解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 </p><p>(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p><p>1.谈话过渡:除了杨氏子,课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是谁?孔君平是谁呢?</p><p>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官至廷尉(掌管刑法,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所以也称孔廷尉。</p><p>(师:学会查资料可以丰富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p><p>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诣)孔君平见到杨氏子的父亲了吗?(没有。“父不在”)孔君平发现杨氏子的父亲不在,他是怎么做的?</p><p>3.从孔君平的做法中你了解了什么?(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悉。</p><p>(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p><p>1.杨氏子出来怎么招待孔先生的?</p><p>“设”是什么意思?(摆放,摆设。)</p><p>2.“为设果”谁为谁设果?(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你是怎么知道的?(师: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很重要!)</p><p>3.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杨氏子是个懂礼貌的孩子。)</p><p>(四)初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p><p>1.谈话过渡,引读文句。</p><p>师:这个热情好客又有礼貌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平日里就听闻这个孩子甚聪慧,现在见“果有杨梅”,正好来逗逗这个孩子,于是——</p><p>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p><p>师:儿应声答曰——</p><p>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p><p>2.读中释词,读懂句意。</p><p>(1)明确:①示:给……看。②此:这。指杨梅</p><p>明确:①应声:指随着声音。形容快速、马上。②未闻:没有听说。③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p><p>(2)释义: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p><p>(3)带着理解再读对话。</p><p>3.引导学生翻译全文,并存疑。</p><p>4.带着理解再读全文。</p><p>(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课堂难点,我先引读文句,抓重点字词,理解句意,再疏通文意,最后带着理解通读全文,以使学生明白“据意”才能“断句”,才能将古文读得更有味道。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的归纳总结,学“文”更学“法”。)</p><p> </p><p>四、熟读成诵,背诵积累</p><p>1.谈话过渡:课文用了短短的五句话留给我们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把一个聪慧、礼貌的杨氏子展现在我们面前。杨氏之子令我们印象深刻,相信这个故事你也可以牢牢记在心间!</p><p>2.指名背诵,师生评议。</p><p> </p><p>五、归纳方法,拓展作业</p><p> 1.不到一年的文言文学习,你都积累了哪些好方法?</p><p> 2.拓展阅读: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认识了甚是聪慧的杨氏之子!在古代,像杨氏子这样聪惠的儿童还有很多,比如不取道旁李的王戎,让梨的孔融,咏雪的谢道韫,赏月的徐孺子等等,这些古代智慧儿童长大后都成了当时社会名士,这些智慧儿童的故事都记录在一本书叫——《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p><p>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来读一读。相信你们运用我们积累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你们一定能读懂它们,喜欢上这些故事和人物,对吗?</p><p>尔等甚聪慧,为师甚欣喜!下课!</p><p>(设计意图:课外小古文的拓展阅读推荐旨在将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消除畏难情绪,培养文言文的学习兴趣。)</p><p>(第二课时略)</p><p> </p><p>板书设计: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21杨氏之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甚聪惠</p><p> ?</p><p><br></p><p>教学反思:</p><p>《杨氏之子》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对答,不仅使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了清晰的突现。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p><p>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导入时,我由一则幽默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艺术,引入单元课文的学习。在解题时,我又鼓励学生结合课题思考质疑,在积极、发散的思维过程中初步感知了人物特点,亲近了文本。</p><p>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再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尤其注意停而有连,不能因注意停顿而忽视了文句的连贯,失去了古文的意味;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有古文味了。</p><p>三、抓住谈话,突破难点。本单元的主题是“幽默和风趣”,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p><p>四、教给方法,学以致用。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基于本届五年级学生只有一个多学期的古文学习经历,教学中我时时处处渗透对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比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和信心。</p><p>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对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发扬,积极改正不足。</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