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散文诗</p><p><br></p><p>千里沱江润资阳(组章)</p><p><br></p><p>沱江里的资阳情结</p><p>◎罗坤</p><p>【题记】《尚书·夏书》中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在阿坝州九顶山南麓,沱江接岷山之水而发源,在金堂赵镇,汇清白江、湔江、石亭支流,形成千里江流,浩浩荡荡曲曲弯弯。千百年来,雪域高原的清流灌溉着川中丘陵贫脊的土地。沱江流入资阳境内便称为雁江,因大雁常驻而得名,古人用:“城下水流金雁月,亭中人弄玉弦琴”来赞美雁江。古往今来,一百多公里的雁江孕育和演绎了许许多多的人文故事,不仅有飘香四海的临江寺豆瓣,淳香浓郁的宝莲酒,更有川剧资阳河流派,有苌弘、王褒、董钧古代三贤,还有饶国华、曹荻秋、邵子南、余国祯现代四杰。一条沱江,润育了“资阳人”三万五千年!!</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临江寺</span></p><p><br></p><p> 沱江水过简州,到资阳临江寺。成渝公路,成渝铁路,车行暖暖。陌上,柳丝轻飘,谁乘一叶偏舟,从三百年前蒹葭遥远而来。烟雨不歇,带来豆瓣飘香。乾隆御厨陈兴友,用宫廷秘方,取迦叶、菩提古井水,浸泡发酵不蒸煮,“晴天晒、雨天盖、白天翻、夜晚露”,历经400多天的周而复始,吸日月之精华,精细慢作二十道工序,制作“八宝豆瓣”。</p><p> 经过一代又一代临江寺人的努力,“临江寺”豆瓣已经成为资阳最响亮的金字招牌,近300年间,商贾客旅在资阳临江寺歇脚启程时,行囊中总会多出几罐“临江寺”豆瓣。一脉传承,一腔匠心,三百年传奇,一抹浓郁豆瓣香!</p><p> 曾几何时,沿街的灶房里,一瓢鲜红的豆瓣酱入锅,几条沱江鱼翻滚在浓浓的汤汁中,无需味精盐巴,香味已勾人魂魄。肩挑蔑筐卖豆瓣酱的货郎,吆喝声还隐约可闻,叶子烟的味道还没散去,一道酱香绕肠的豆瓣鱼就上桌了。哪怕只有白米饭,就着软绵的豆瓣酱,都能吃上三大碗。</p><p> 酱香,婉若顺江而来的风,拂开三山夹一沟的碧潭;折柳,成韵,曾记春风得意。无关风月,不因世事,只是一场百年轮回的尘缘。</p><p> 顺江边,杨柳青了又绿,细数落花的日子,临江寺的吊脚楼成了一抹浅浅的乡愁。古老的街巷,窄窄的浅浅的瓦楞,被雨水湿透的烟火,透着时光的匆匆,在经年的欢愉里,春风来了又去了。那一场吊脚楼里的遇见,那一场枫江渔火的黯然,我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怀念?青石巷的幽深,寂寥又多情,我们又一次成了云水天涯的过客。</p><p> 曾是商贾旅客落脚的古渡口,火车站建成之后,船工号子渐渐没有了唱响。而今的高铁、高速又代替了旧时的古道,临江寺的明月呀,曾照古人又照今人!</p> <p>墨池坝</p><p><br></p><p><br></p><p> 总是一次次错过,错过墨池坝的洗墨池。我想站在时间的这头,将放纵的笔毫沾满墨迹,去洗墨池中洗一洗。往事悠悠的记忆,诉说着昨天的故事。一窗素竹,一念天堂。人来人往中,那个斑驳的庭院。谁会轻轻回眸,来赴一场未了的尘缘。杂草丛生的王褒墓,不动声色地长满了绿。三千里红尘,若还会有一场相遇。那定是前世的擦肩,今生的再见。隔着红尘熙攘,我们终究会在时间的阳光下重逢。</p><p> 王褒逝于公元前51年,距今两千多年的时间横长。有多少古砖古瓦的物件洇进了昨天的记忆里。</p><p> 我站在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墓冢旁翻找历史的风烟,仿佛听到《洞箫赋》里流出叮当悦耳的音乐声。《僮约》里传出奴仆争辩不休的哭诉声。大小洗墨池里墨绿晶滢、甘甜幽香、终年不竭,遥想当年王褒读书作文洗尽了多少墨汁?</p><p> 历史落幕,笙箫沉寂,谁在天涯,谁在海角?已不重要。我终会,将那些失去颜色的忧伤,坐成一场川流不息的熙攘与繁华,无与伦比。三杯两盏的桑麻,怎能写尽满园关不住的春色?古墓沉静,轻轻摇唱。流过的时光,在怀念辞赋家的风韵笔墨里。一笺桃红,一壶春色。</p> <p class="ql-block">雁江古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来,仿佛一夜突变,翻修一新的古渡景观。时光不寂寂,人潮如涌。斑驳的文字里,花香,鸟鸣,江岸,新雨。字库塔依旧,饱经风霜与水浸,矗立江边。转过春夏,经过秋冬。稳稳地依然如故,那一低头的温柔。回首,是遇见的暖,是倾心的风情万种!</p><p class="ql-block"> “山青水碧暮云稠,日色苍黄古渡头。波撼岩根盘石见,客来江上画桡游。济川莫讶茫茫水,彼岸何愁泛泛舟。最是沙明雨霁后,金鸥对对浴江流。”清代诗人的一首诗,写尽了雁江古渡的繁华。仿佛马嘶争鸣,舟楫往返,人潮涌动,十分繁忙。1976年10月1日,沱江大桥(沱江一桥)通车了,雁江古渡便渐渐在资阳的历史中淡出。</p><p class="ql-block"> 站在古渡码头,抬眼望望,沱一桥朴素大方,沱三桥雄伟壮观;对岸的宝莲酒厂已经搬迁,仿佛还有一缕缕酒香飘逸,醉人心脾。眼光再往上抬,隐隐瞧见了宝台镇张家坝,这儿就是抗日名将饶国华的家乡,川军第145师师长,上将军衔。早年跟随刘湘南征北战,深得刘湘的器重。抗日战争爆发后,饶国华主动要求参加抗战,随后率部一路步行2000里,奔赴抗日前线。上海失守后,饶国华奉命把守南京的前沿阵地广德,有力地掩护了中国主力部队的撤退。1937年12月1日,因属下临阵脱逃而丢失阵地,他深感指挥不灵,愤而举枪自杀,享年43岁。</p><p class="ql-block"> 回头望望,外东街古街已剩下不多建筑了,取而代之是高楼大厦。试想有多少达官显贵,从成都到重庆(东大路),在此打尖歇脚,又有多少商贾客旅多少货物马匹在此停歇,然后再渡船而去。岁月,犹如这沱江水,一去不返。流年深处,只有这一方矮矮的字库,依旧站立在这片空地上,陪伴着沱江大桥,向前来游玩的人们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曾经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假若还有一场遇见。那定是春风十里,桃花满坡。我恰好在,你恰好来。重逢在,春天刚刚好的雁江古渡。既然你要来到我的古渡,那么就让我,携满怀温暖,迎十里春风。忘掉错过的忧伤,忘掉擦肩的遗憾。面朝沱江,春暖花开。</p> <p>南津古驿</p><p><br></p><p><br></p><p> 最喜欢,在落霞的余辉里走在铺满石板的南津驿古街,错落有致的街巷顺沱江一字儿排开。清雅处,一句诗顺沱江水流了出来。仿佛走进千年水陆码头的古风古韵里。据文献记载,成渝古驿道被称为东大路,全长千余里,是古时四川盆地最重要的一条官道,从成都锦官驿直达重庆朝天门。古时成渝两地商旅多在南津驿汇集。沱江里大小商船沿江而下,歇息南津,富商巨贾们下得船来,在灯笼高挂的镇子里或喝茶看戏,驿站上码头、下码头每天几十只船进出,运送食盐、黄糖、茶叶等,生意红火。古街两头进出街口有城门,上书“南津古驿”四字。街上旅馆、商铺兴隆;茶馆内扎红宝、扎花鸡笼人声鼎沸;天堂宫、南华宫、碧云宫、牛王庙、马王庙,每到节假日热闹非凡,龙灯、狮灯、天灯从初八闹到正月十六;本地外地的戏班子,你方唱罢我登台,盛极一时。</p><p> 沱江从上游历经千百年冲刷而下的鹅卵石、河沙在南津驿沉积,形成一个巨大的宝库。多少年来,人们在这里淘沙金、挖沙取石。一车又一车砂石运往四面八方,盖起了高楼,建起了广厦,人们便记住了这南津驿的名字。穿过河滩便是古镇的中央街道,古镇人称和平路。这街将古镇主街一分为二,靠上码头一截称为上街子,下码头往下称为下街子。</p><p> 从上街子走到下街子,古风古貌损失了不少,一幢幢小楼改变了古镇的原样。云水,蒹葭。此岸,彼岸。自顾自婷婷,旖旎。很想写一封信给你,在夏天的端午。岁月慈悲,人亦安暖。每一段你来过的风景里,都有一个约定。等候是经,思念是纬,纵横交错处,一颗素心,一份娴雅。</p><p> 悠悠的南津古驿,滋润了灿烂文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资阳人杰。资阳现代四杰,就有曹荻秋、余国桢出生在这里:曹荻秋革命一生,曾为上海市市长;余国祯坚持革命真理,宁死不屈……</p> <p>王二溪</p><p><br></p><p><br></p><p> 从资阳沿沱江,顺老成渝铁路下行过候家坪就到了王二溪古镇,如果开车二三十分钟足矣。王二溪是成渝古道东大路上的水陆码头。曾经纤夫连连,号子声声,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资阳“三贤”之一苌弘就出生在王二溪。东周内史大夫苌弘,博学多才,擅长天文,精通音律,著有《大荒东经》等15 篇,享有“智多星”之美誉。苌弘辅佐周景王、周敬王,忠贞爱国。公元前492年忠心耿耿年近九旬的他被奸臣害死。他一生正义忠贞,留下“苌弘化碧”、“碧血丹心”的历史典故。相传,2000多年前,孔子因著《春秋》删《乐经》犯难,不远万里,从沱江逆流而上,来到资阳王二溪,拜访为母守孝的苌弘,向他学习天文和乐律。为了缅怀两位圣人相聚,这里保存有孔子溪、苌弘溪、苌弘洞、苌弘碑、苌弘桥、苌弘祠、访弘乡等系列动人传说和地名。站在沱江对面的山上,可望见孔子溪和长弘溪注入沱江,因此得名“望二溪”。孔子溪和苌弘溪的存在,成为王二溪又名“望二溪”有力的证据,那就是“一山望二溪”之说。</p><p> 或许,重逢过后,总是陌路。一场春雨,打湿故事里的光阴。青梅轻嗅,几许黄昏落,几多青山吟。经年的风景里,时光不停歇,流年里惊鸿一瞥。渡一场春风十里,又绿沱江岸。隐隐青花,穿过百年古镇,跌落在,王二溪古朴幽静的梦里。</p><p> 1958年,四川修建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成渝铁路经过王二溪古镇,长跨度、高立交的王二溪铁路石拱桥,成为中国(亚洲)最长的铁路石拱桥。该桥是一座由双孔联拱组成的混合拱桥,全长316米。首末两孔和中间第8至14孔系石拱,其余均为钢筋混凝土拱。桥身是半径382米的曲线,并有百分之七的坡度,连波叠翠、回旋多姿,颇具民族风格。王二溪头顶上,横空出世那长长的石拱桥,像彩虹,更像“苌弘化碧”传说的现实写照。她那伟岸身躯连同王二溪的名字,被载入中国铁路建筑史。</p><p> 穿过铁路桥洞,通过古老的山门,进入古街,窄窄的青石板,三进三出的院子,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木制窗;二楼全用厚厚的原木铺就。繁花深处,熙熙攘攘;春风落幕,冷冷清清,正是这种宁静,让我们浮躁的心宁静从容了许多。</p><p> 不多几步,就到了街尾,出水巷,沿着竹林边石阶而下,眼前就是王二溪码头了。沱江成年累月在这里堆积了一个平坦的土坝,不少卖货的行商在这儿摆起了摊,等候小镇居民前来光顾。往河边而去,码头边几叶扁舟停靠着,一艘白色的小客轮正载着村民渡江。或许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是沿沱江逆流而上,在江中一叶扁舟上寻访到垂钓的苌弘,肥嫩的鲶鱼从此成为一道流传千古的名菜?</p><p> 王二溪电站大坝似一条飞流的瀑布装饰在码头上方,厂区园林式建筑逶迤出一道亮丽的风景。沱江对岸葫芦坝缕缕炊烟升起、江面上鳞鳞波光:“心师造化性灵真,本色天然妙入神。二水渔歌情婉挚,五台鹤梦感清新。洗净铅华倾积素,雄浑高韵出风尘。”张圣奘先生描写王二溪的诗入木三分,颇有神韵。</p><p> 最喜欢,在王二溪山水间穿梭,看一尾鲶鱼窜上沙滩,看一只燕子在檐下呢喃。而此刻,只想沏一壶夏色,等你来续。尔后,二千六百岁的苌弘告诉你,碧血丹心照千古;滚滚流去的沱江水,吼着川剧高腔告诉你,千里沱江润资阳。</p><p> 沱江以浩荡的姿势,离开了资阳,奔向资中顺河场,奔向长江,奔向大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