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卷轴—沉吟历史与感怀时代

心若冰清

<p><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史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和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b></p> <p><b>史前时期,是约20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这段时间。史前文化是指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b></p> <p><b>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人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它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极其低下是原始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使用石器工具。</b></p> <p><b>奴隶社会阶段从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开始,到春秋末结束;封建社会阶段从战国初开始,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结束。</b></p> <p><b>其中封建社会阶段可分为五个时期:战国、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b></p> <p><b>原始社会阶段从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元谋人所处时代开始,相传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 、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前夕结束。</b></p> <p><b>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设定的一个时间区段,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b></p> <p><b>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华夏族(汉族前身)先民所创造,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b></p> <p>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p> <p><b>关于炎帝、黄帝的神话传说,出现较晚,并没有真凭实据可查的“信史”,而是出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一些文人对于远古的传闻和依托。</b></p> <p><b>涿鹿古战场记录了距今4600年前华夏氏族与东夷氏族的一次决战,这也是中国史上记载的最早战场。</b></p> <p><b>随着华夏氏族与东夷氏族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黄帝与蚩尤决战于此,最终以蚩尤的失败收场,从而奠定了黄帝轩辕氏成为中国人文始祖的最后地位。</b></p> <p><b>阪泉之战载于春秋时期的史籍中。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b></p> <p><b>这是华夏集团内部两个同源共祖的远缘亲属部落间的一场争雄的战争。</b></p> <p><b>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被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代表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每年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祭祀活动,在河南新郑有拜祖活动。</b></p> <p><b>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的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b></p><p><b>尧帝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b></p> <p><b>舜: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死后,禅位于禹。</b></p> <p><b>大禹,传说为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b></p> <p><b>大禹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开国之君,而且是上古最伟大的治水英雄。</b></p> <p><b>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又有 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汉地的代名词。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b></p> <p><b>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据《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里记述,“夏”意为“中国之人”。</b></p> <p><b>夏朝(前2049年—前1577年),禹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度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度。</b></p> <p><b>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还是部落联盟首领有争议),相传约471年后,于公元前1600年的以后,夏朝在最后一位夏王夏桀残暴的统治下,被商汤所灭,结束了夏朝约五百年的统治历史。商首领商汤灭亡了“传说之中的夏朝”之后建立了商朝。</b></p> <p><b>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中国第一个有直接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现代出土的大量商朝同时期的文字(甲骨文、金文)证明了这个王朝的存在。</b></p> <p><b>商的先世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夏朝方国商国君主成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建立商朝。在以后三百年中,王族内部争夺王位,发生内乱;黄河下游常闹水灾,都城共搬迁了五次。商王盘庚为了解决政治危机在公元前1320年决定再次迁都,这一次商朝的都城被迁到了殷地,在这之后商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固。</b></p> <p><b>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前期为兄终弟及,后期为典型的父死子继。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b></p> <p><b>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殷墟文字”等。</b></p> <p><b>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之书迹。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b></p> <p><b>商代的国土不是一个弥合的整体,而是以都城(大邑)为中心,四周远近散布着几个或几十个属于商朝的诸侯“据点”,在这些据点之间的空隙地带,存在着不听命于商朝甚至与商朝敌对的小方国。商朝的国土是疏而有漏,这就是早期大地域国家的政治地理形态。</b></p> <p><b>商朝的历代商王都恪尽职守,他们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并时刻警醒自我,商朝的政治清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奴隶主贵族制度发展到巅峰时代。</b></p> <p><b>在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世称“纣”、“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b></p> <p><b>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宅兹中国、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b></p> <p><b>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西周青铜器何尊上铭刻的文字,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十多亿中国人的信。当考古学家在铭文中,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中国,3000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3000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10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b></p> <p><b>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 农业繁盛, 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周王朝强盛时, 势力所及, 南过长江, 东北至今辽宁省, 西至甘肃省, 东到山东省。</b></p> <p><b>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编钟在商朝时已出现,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b></p> <p><b>封建制度自周朝建立,止于秦统一六国。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其基本形式是封建等级制和庄园制。农民(或农奴)耕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交纳给封建主。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阶层是封建主和农民(或农奴)阶层。</b></p> <p><b>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预示着奴隶制危机的到来, 王权从此衰落。周宣王不籍千亩, 标志着井田制在王畿内的崩溃。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上把平王东迁之前称之为西周,西周从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b></p> <p><b>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b></p> <p><b>比起西周,东周时期的生产力又有新的发展,采矿、冶炼、铸造业中出现了许多新工艺。硫化矿冶练技术的出现,拓宽了铜矿资源的利用;焊接、嵌错、鎏金和失蜡法铸造工艺等,使中国的青铜时代进入又一个繁荣期。</b></p> <p><b>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b></p> <p><b>东周之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b></p> <p><b>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b></p> <p><b>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b></p> <p><b>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b></p> <p><b>东周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的一段时期,在此阶段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b></p> <p><b>铁器的出现,特别是战国中叶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行业中逐渐普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b></p> <p><b>社会分工更细,各行各业的兴盛,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商业活动空前活跃。新兴地主阶级及相应生产关系的出现,对旧有生产方式是个沉重打击。这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b></p> <p><b>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于是向东扩展势力。先是打败了三晋,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后又向西、南、北扩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其疆土之大与楚国接近。</b></p> <p><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b></p> <p><b>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周王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b></p> <p><b>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同年赧王病死,秦夺九鼎,东周覆亡。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b></p> <p><b>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b></p> <p><b>分封制导致割据与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各国之间设关立禁,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实现统一,才能促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和进步。</b></p> <p><b>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b></p> <p><b>秦军不仅征服了宁夏,还一举纳今西南三省为秦帝国版图,尤其是对云贵高原的有效统治,并且秦北伐匈奴南平百越,直接为中国近代疆域奠定了基础。秦朝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在历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的统一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b></p> <p><b>公元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b></p> <p><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b></p> <p><b>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秦王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但滥用民力,统一仅十余年。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公元前207年,秦亡。</b></p> <p><b>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影响极为深远。由于过去的割据局面所造成的影响,反秦过程中重新出现了分裂的倾向。</b></p> <p><b>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十月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第二年他迫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赵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b></p> <p><b>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b></p> <p><b>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即西楚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政权,也是介于秦汉之间的一个朝代,为鲁公项羽所建(今江苏宿迁)。公元前206年,名义上统一了秦朝末年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国祚四年。</b></p> <p><b>秦朝末年,爆发农民起义。一时间,四方响应,天下大乱,身为楚国贵族的项梁、项羽趁势崛起。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项羽率军五万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大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威震天下,名闻诸侯,被拜为诸侯上将军,拥兵雄厚,达四十余万。次年,项羽在咸阳分封十八路诸侯就国,自立为西楚霸王。</b></p> <p><b>公元前206年,项羽设鸿门宴,欲杀刘邦。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刘邦乘机一走了之。从此汉王刘邦率军出蜀伐楚,爆发楚汉相争。</b></p> <p><b>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城之战大败汉军。但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之后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b></p><p><b>公元前202年刘邦合韩信、彭越,英布五十万兵马将项羽合围于垓下,项羽战败,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吕马童、杨武、吕胜、杨喜、王翳五人分割其遗体,灭亡。</b></p> <p><b>在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中,汉胜楚败,使分裂形势得到控制,统一了国家,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就这样建立了。</b></p> <p><b>阿房宫被项羽烧毁,这个故事在中国已经流传了2000年,被无数的文人墨客引用为典故,在考古界也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事情。</b></p> <p><b>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孙福喜:《史记》记载得很清楚: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崩”,便停工,将70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等到这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陈胜吴广就反了。前后就这么点时间,显然建不成阿房宫。</b></p> <p><b>在历史之中,阿房宫没有建成,更没有被烧毁过,它只是秦始皇一个未尽的梦想,它那过分的美丽与奢华加剧了秦王朝的噩运,这使它成为一座骂名昭著的宫殿。</b></p> <p><b>秦始皇即位(时年13岁)后便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时间约为公元前246年或前247年。秦始皇陵修建过程经其一生,历时39年,于公元前208年建成。秦始皇兵马俑的恢宏场面堪称世界建筑史之最。</b></p> <p><b>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b></p> <p><b>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为前汉。</b></p> <p><b>公元前202年,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建立统一的大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王朝开疆扩土,将西域纳入了中国版图,设置西域都护府。同时西汉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将其半数领土划归中国。在北方强大的匈奴汗国与西汉争战不息,最终被西汉所击败。</b></p> <p><b>创建汉朝的刘邦,是反抗秦朝暴政起家的,但是西汉诸多制度上却承袭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刘邦以及后来的历朝历代的皇帝他们批判秦朝,把矛头指向秦始皇本人,而不涉及他的制度设置。秦始皇本人不断被各种丑化,但他开创的制度,却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b></p> <p><b>刘邦晚年对有大功的异姓诸侯王起了猜忌之心。韩信最终被萧何用计被吕后处死,随后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也相继被铲除,取而代之的是刘姓诸侯王。刘邦曾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公元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受伤,不治身亡。</b></p> <p><b>刘邦死后,吕后逐渐掌权,继位的汉惠帝因受到吕后的刺激抑郁而终,汉惠帝死后,吕太后连立前后少帝为傀儡,并渐渐削弱刘氏,并封诸吕为王,掌握朝政长达八年。</b></p> <p><b>自开国吕后开始到三国前期的何太后(大将军何进妹妹)终,大汉朝内部一直存在外戚后宫权利与皇权、宦官权利的斗争,最终西汉灭于外戚王莽篡政。</b></p> <p><b>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汉历寅正为丑正,改元始建国,改国号为新,建都长安,史称新朝。</b></p> <p><b>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为国有,无土地者由国家分配,一夫百亩,目的是解决西汉后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但是完全无法执行;禁赏奴婢;推广国营事业;改革币制等。唯新朝政令繁琐,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终失败,导致新朝急速灭亡。</b></p> <p><b>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新朝共1帝、15年国祚。历农民战争后,刘玄建立玄汉政权。</b></p> <p><b>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汉朝。</b></p> <p><b>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刘秀统一天下匡复汉室,趁势而起。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刘秀先后削平王莽以来割据政权,恢复统一。</b></p> <p><b>与西汉相比,东汉版图略有缩小,尤其在朝鲜半岛和西域长史府。</b></p> <p><b>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之为永元之隆。</b></p> <p><b>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佛教在此期间经白马寺传入中国。</b></p> <p><b>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并形成门阀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北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占据漠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b></p> <p><b>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b></p> <p><b>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b></p> <p><b>公元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b></p> <p><b>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b></p> <p><b>六朝(公元222年-公元589年),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间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其中吴(公元222年-公元280年)、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宋(公元420-479年)、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b></p> <p><b>吴黄龙(年号)元年(公元222年),吴王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南京第一次成为封建王朝的都城。此后,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此,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b></p> <p><b>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b></p><p><b>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b></p> <p><b>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中国南方得到巨大发展,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纪元。</b></p> <p><b>六朝时期的文学与清谈、绘画与书法、陵墓石刻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同时期的西方古罗马文化同样被认为是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b></p> <p><b>六朝时期的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六朝时期,南方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就巨大。</b></p> <p><b>六朝的三百余年间,北方战争频繁,社会遭受严重破坏时,南方战争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加上大批北人南渡,给南方增加了许多劳动力,还带来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社会环境。</b></p> <p><b>六朝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极为重要的时代;一个汉族正式形成,阔步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b></p> <p><b>三国末期,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二子都是曹魏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b></p> <p><b>晋朝(公元266年-公元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b></p> <p><b>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从灭东吴统一全国始为37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b></p> <p><b>公元280年,晋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西晋统一时期,北方的鲜卑崛起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b></p> <p><b>西晋时期面临的外部局势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b></p> <p><b>西晋时期以仿铸造青铜器的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医王叔和著有《脉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即由陈寿所著。</b></p> <p><b>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公元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b></p> <p><b>十六国(公元304年-公元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b></p> <p><b>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由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b></p><p><b>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b></p> <p><b>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迁徙,在多代皇帝的宽容接纳政策下,胡人逐渐增多,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b></p> <p><b>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华夏大伤。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b></p> <p><b>五胡乱华(公元316年-公元439年),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b></p> <p><b>五胡的文化程度不高,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开化,行为相当野蛮。每到一处就四处屠杀,他们所经之路必然是尸横遍野,一片狼藉。根据数据统计,在五胡乱华之前北方的居民数量达到两千多万,但是五胡侵略以后,汉人数量骤减到四百万左右。</b></p> <p><b>东晋建立时,中原已沦丧于胡人之手。中原汉族在祖逖、桓温等名将的带领下绝地反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迁居南方的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复失土为己任。东晋与五胡的战争,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河淮地区为南北交战的主战场。</b></p> <p><b>在冉闵(公元350年-公元352年)的带领下,汉人奋起反抗,最终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政权,而冉闵对待胡人就像胡人曾经对待汉人一样,对他们进行屠杀,以至于差点将其灭族。时至今日,五胡中仅有羌族存留了下来,其余四个少数民族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b></p> <p><b>冉闵死后几十万汉人南迁。五胡十六国诸国混战时期代表北方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最大程度地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b></p> <p><b>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胡人内迁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灭亡。黑暗的五胡乱华局面,使广大中原陷于了更长期的战争与混乱。</b></p> <p><b>和东晋对峙着的北方“五胡十六国”,其中只有前凉、西凉、北燕3个很小的汉族政权,其余13个属于鲜卑、匈奴、羯、羌、氐族的统治者。在统治阶级内部不断地进行着血腥的杀戮和争斗。</b></p> <p><b>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b></p> <p><b>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b></p> <p><b>在汉、唐两大帝国中间,夹着“六朝”,除其中西晋有几十年短暂的统一外,六朝与北方的一些汉族或非汉族的政权,形成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b></p> <p><b>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b></p> <p><b>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北魏立国后,于公元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b></p> <p><b>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b></p> <p><b>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b></p> <p><b>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b></p><p><b>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为止,这五个朝代与南方地区在东晋灭亡后相继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即南朝)对峙,合称南北朝。</b></p> <p><b>北朝结束了中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们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并且又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并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础。</b></p> <p><b>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享国38年。</b></p> <p><b>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b></p> <p><b>在隋文帝统治的二十多年间,政治较为清明,人口显著增加,府库较为充实,外患较少,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开皇之治”,该时期为隋朝的鼎盛时期。</b></p> <p><b>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并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以洛阳皇宫紫微城为正宫,大兴城为陪都。为沟通江南经济地区、中原政治地区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与经济发展,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推动了隋唐大运河的建造,大运河将中国众多水系连接起来,形成贯通南北的运输网络。带动沿岸城市的发展,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城市,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加速成为有机体的整体东方文明。</b></p> <p><b>由于隋炀帝急促兴建大运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为人民带来很多负担。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加上疾病侵袭,死亡人数占全部一半以上。</b></p> <p><b>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逼杨侑禅让,唐高祖即帝位,随后消灭隋末以来割据群雄,至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完成统一。</b></p> <p><b>唐朝(公元618-公元907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璀璨,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历十四世,传二十一代皇帝,前后共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封建王朝。</b></p> <p><b>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公元657年建东都洛阳。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公元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b></p> <p><b>武周(公元690年-公元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朝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正式掌权23年。</b></p><p><b>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逝于紫微城贞观殿,李显即位。公元684年,皇太后武则天废中宗立唐睿宗,改元光宅,改东都为神都,临朝改制。</b></p> <p><b>武周时期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史称贞观遗风。均田制的继续推行促进了农业生产,户口数由652年的380万户,增长到705年的615万户。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政治上,既知人善任,又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与后突厥。</b></p> <p><b>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82岁,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被迫将皇位让给儿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同年十月病逝于上阳宫,留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共在位16年。</b></p> <p><b>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国土面积共1240万平方公里。唐朝的强大尤其是其西部和北部疆域的开扩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b></p> <p><b>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唐朝也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b></p> <p><b>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b></p> <p><b>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谓是唐诗,自唐初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位代表诗人。他们的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b></p> <p><b>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b></p> <p><b>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是唐朝草书大家。</b></p> <p><b>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公元868年,《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技术。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b></p> <p><b>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放,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以道教为国教,王公贵族皆推崇道士,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著作开科取士。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佛,使得除禅宗等少数佛教宗派外,其他宗派从此一蹶不振。</b></p> <p><b>唐朝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等附属国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洛阳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国。向唐帝国朝贡的国家多达三百余国,至唐玄宗时期有七十余藩属国。</b></p> <p><b>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唐朝的李家皇亲和隋朝的杨家皇亲更有亲戚关系,唐朝在一定程度上是隋朝的伸展,故历代史学家常把隋朝和唐朝合并称为“隋唐”。</b></p> <p><b>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均有辉煌的成就。</b></p> <p><b>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汉地,唐初北方割据势力纷纷联笼突厥抗唐,是唐初的一大边害。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b></p> <p><b>公元640年,唐朝攻克高昌城(新疆吐鲁番),设安西都护府。公元647年,平定焉耆。公元648年,平定龟兹,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管于阗、高昌、焉耆、龟兹四镇。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苏定方、萧嗣业大败西突厥,西突厥最终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b></p> <p><b>西域至此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期间唐军与大食开始交往。随着时间转移,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唐朝在与大食国阿拔斯王朝的怛罗斯战役中失败。公元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b></p> <p><b>公元755年,唐朝国内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由唐朝蛮族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东北边疆叛军长驱南下,攻陷东、西两京,唐玄宗怆惶逃出长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儿子肃宗在灵武继位之后,调集西北边军勤王平叛,守卫西域的安西、北庭节度使属下的边兵也被大批调往内地。</b></p> <p><b>西域边兵大批内调,对平定安史之乱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却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势力。经过前后近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唐朝势力基本退出了中亚地区。</b></p> <p><b>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b></p> <p><b>自两晋南北朝开始,在安史之乱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p> <p><b>黄巢起义(公元878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b></p> <p><b>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导致国力渐衰。公元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大唐帝国也由此覆灭,从此中国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b></p> <p><b>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对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与十国(公元902年-公元979年)的合称。</b></p> <p><b>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在各地的藩镇乘机做大做强。而黄巢之乱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b></p><p><b>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b></p> <p><b>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淮水以南则出现十国政权局面,五代十国开始。</b></p> <p><b>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统称十国。十国与五代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b></p> <p><b>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五代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共十四君。</b></p><p><b>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公元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b></p> <p><b>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b></p> <p><b>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span class="ql-cursor"></span>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b></p> <p><b>公元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公元983年复更名“大契丹”。公元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公元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公元1125年被金朝所灭。</b></p> <p><b>辽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b></p><p><b>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后吸收农耕技术,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分开管理,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b></p> <p><b>辽朝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b></p> <p><b>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b></p> <p><b>大理国(公元937年-公元1094年,公元1096年-公元1253年)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b></p> <p><b>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b></p> <p><b>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b></p><p><b>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b></p> <p><b>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b></p><p><b>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直接亡于内乱的王朝。</b></p> <p><b>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b></p> <p><b>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至公元982年完成统一。</b></p> <p><b>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却没能收复幽云十六国而与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此外还有西夏和大理政权与之并存。在中国的主要王朝中宋的面积是最小的一个。不仅比唐大为收缩而且还不及辽的面积,在疆域开阔中毫无作为。</b></p> <p><b>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b></p> <p><b>宋徽宗赵佶继位后,面对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开始整顿朝政。可是一年以后,逐步懈怠政务,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b></p> <p><b>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公元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b></p> <p><b>西夏的祖先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末因平定黄巢农民起义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与宋朝。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李继迁不愿投降宋朝而出走创业,陆续占领河西走廊地区。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b></p> <p><b>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夏毅宗到崇宗时期,大权掌握在皇帝的太后与母党手中。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b></p> <p><b>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两万余里。对外关系上,表面对辽宋金称臣,实则对内独立称帝。前期与辽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事,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期与金并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胁。</b></p> <p><b>金朝崛起后,西夏改臣服金朝。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公元1227)亡于蒙古。</b></p> <p><b>公元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b></p> <p><b>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所建。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共传十帝,享国119年。</b></p> <p><b>女真勃兴于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公元1115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b></p> <p><b>女真在消灭辽朝和北宋后,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并与南宋长期对峙。金朝在实行猛安谋克等独特制度的同时,也采纳了内地的很多政治制度。完颜亮在位期间,将首都迁到燕京,并改名中都。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战争,但以失败告终。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后期,统治集团极其腐朽,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同时又受到蒙古帝国军队的不断打击,走向灭亡。</b></p> <p><b>金朝奠定了中国北方的疆域,对于确定后来中国北方的版图起到了奠基性作用。金朝鼎盛时期统治疆域包括东北、华北、关中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南至大散关至淮河一线,与南宋对峙;西北与西夏并立;东北地区达外兴安岭,东临日本海。金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一统”的朝代。</b></p> <p><b>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年),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与北宋统称为宋朝,共传七世九帝,享国152年。</b></p> <p><b>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公元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秦岭关为界。此后,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数次北伐也无功而返,双方逐渐形成对峙局面。南宋中后期,政治腐败,奸臣辈出,漠北草原的蒙古部开始崛起。</b></p> <p><b>在宋高宗之后,宋、金两国发展相对稳定。宋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南宋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宋孝宗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b></p> <p><b>公元1234年,南宋与蒙古族联合灭亡金国后,失去金国作为屏障,令南宋面临比金更强大的蒙古南下威胁。公元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公元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南宋名存实亡。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彻底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覆灭。</b></p> <p><b>南宋虽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昌盛,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漠北游牧民族对宋朝农业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b></p> <p><b>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远超盛唐。</b></p><p><b>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b></p> <p><b>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亦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今天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些特质,就是形成于宋代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塑造与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b></p> <p><b>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公元1402年。</b></p> <p><b>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b></p> <p><b>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公元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b></p> <p><b>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广阔的时期,除元朝本土以外还有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听命于元朝皇帝,实际上各自为政。自元朝始,整个青藏高原成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p> <p><b>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等,但均遭失败。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b></p> <p><b>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公元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b></p><p><b>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公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b></p> <p><b>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b></p> <p><b>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后,即北伐中原,元帝北逃,公元1386年终完成统一大业,国号大明,定都于南京。明前期的形式图与元相比明的疆域大为收缩,不过明继承了元在东北和青藏高原的版图。</b></p> <p><b>公元1449年经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b></p> <p><b>明朝末年,天灾人祸接连而至,统治阶级与百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领袖一位是李自成,一位是张献忠。张献忠打着八大王的旗号在陕西地区起义,李自成以闯王的名义领导起义军作战。</b></p> <p><b>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顺利攻入皇城,崇祯皇帝自缢,明朝政府被推翻,建立了大顺政权。至此,明末农民起义达到了最高峰。</b></p><p><b>吴三桂投降清军,连同清军一起对抗起义军的部队。在顺治初年,李自成和张献忠纷纷牺牲,农民军的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b></p> <p><b>这场农民起义促使了明朝的灭亡,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清朝统治者改革了明朝存在弊端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政策,推动实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起义使得明清间出现了文化断层,社会生产遭到长时间的破坏。农民军所到之处,很多书籍都被毁于一旦。</b></p> <p><b>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b></p> <p><b>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定都于盛京(辽宁沈阳),清朝正式建立。公元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名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b></p> <p><b>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土地增垦,物产盈丰,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b></p> <p><b>自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曾经的国势,从乾隆末年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现代经济发展。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b></p> <p><b>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国防空虚,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b></p> <p><b>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及产品生存空间。</b></p> <p><b>美国在19世纪中叶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侵犯中国,美国便充当了英国侵略者的帮手。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俄国从北面虎视眈眈注视着中国,随时准备夺取中国的领土。</b></p> <p><b>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具有巨大扩张价值,但工业体系与国防体系相当落后的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b></p> <p><b>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地位。</b></p> <p><b>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未能达到目的,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毁灭人种”的方法,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鸦片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英印政府、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贩子带来了惊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我国由二百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b></p> <p><b>1773年,英国政府给予东印度公司鸦片专卖权。1793年,又给东印度公司制造鸦片的特权。东印度公司利用这些特权强迫印度农民种植罂粟,低价收购,制成鸦片后由专卖局在市场上高价拍卖给鸦片贩子,让他们走私到中国。自1800年起,鸦片开始大量输入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九世纪最初的二十年中,英国每年平均自印度向中国输入鸦片四千余箱(每箱50至60公斤)。到1838年-1839年激增至三万五千五百箱,鸦片占当时英国输入中国货物总值的二分之一以上。</b></p> <p><b>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的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b></p> <p><b>清政府从1821年-1834年共颁布禁令八次,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1839年6月3日-6月25日将大部分法律上属于英国人的鸦片库存全部销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1840年1月5日,林则徐根据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b></p> <p><b>公元1840年4月,英国国会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投票表决通过了对大清帝国的军事行动 。同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战争爆发后,英国又从本土不断增援。</b></p> <p><b>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帅船、拖船沉毁11艘。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林则徐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却被道光帝斥为一派胡言。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以他和邓廷桢为首的抵抗派饱受排挤打击,徒有救国之志,而无尺寸之权。</b></p> <p><b>1841年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18000多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在此形势下,奕山等竖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条件,签订《广州和约》,英国不但不率部撤离广州,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b></p> <p><b>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b></p> <p><b>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中国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在英军旗舰“汗华”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为:</b></p><p><b>割香港岛给英国;</b></p><p><b>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b></p><p><b>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2100万元的成分是: 600万赔偿鸦片,300万偿还英商债务,1200万英军军费;</b></p><p><b>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b></p><p><b>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b></p> <p><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b></p> <p><b>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b></p> <p><b>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b></p> <p><b>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支付高达2800万元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弥补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增加税收一至三倍以上。兼之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b></p> <p><b>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鸦片战争后十年间,各族人民自发的反清起义达100多次。</b></p><p><b>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清朝统治者对广大少数民族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十分严酷。又加以天灾人祸,广大农民苦不堪言,反抗斗争此伏彼起。</b></p> <p><b>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的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b></p> <p><b>太平天国带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灾难。仅苏、浙、皖、赣、闽五省,人口过量死亡就多达7000万。中国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经济受到及其惨重的打击。太平军所到之处,文化受到无法弥补的破坏。</b></p> <p><b>沙皇俄国趁清朝政府与太平军作你死我活的搏斗,东北与华北兵力空虚,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因为顾及到太平天国内战,无心与外敌对抗,英、法联军轻易地攻占天津、北京,大肆抢掠,火烧圆明园。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使中国的人口由原来的4亿减少到了2.4亿。</b></p> <p><b>公元1868年1月3日,日本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明治时代初期的日本推行了一系列重大复兴举措。</b></p><p><b>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b></p> <p><b>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并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即间接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从台湾撤军。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b></p> <p><b>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b></p><p><b>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b></p> <p><b>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1721年-1917年),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b></p> <p><b>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开始了对台湾的殖民统治。</b></p> <p><b>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b></p> <p><b>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清朝灭亡的72年间,清朝政府同外国政府或外商、国际组织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小小约343个。</b></p> <p><b>清政府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b></p><p><b>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b></p><p><b>2、中英《虎门条约》1843年</b></p><p><b>3、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b></p><p><b>4、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b></p><p><b>5、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b></p><p><b>6、中法、中英、中美、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b></p><p><b>7、中俄、中法、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b></p><p><b>8、中法《中法新约》1885年</b></p><p><b>9、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b></p><p><b>10、英,法,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b></p> <p><b>鸦片战争后清朝多遭列强入侵,同时也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公元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b></p> <p><b>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b></p> <p><b>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b></p> <p><b>清朝,嘉庆晚期尚有国土1380万平方公里。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清末版图和清前期相比较大为收缩,东北库页岛外兴安岭等地及新疆伊梨以西尽失。清末版图也为今日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基础。</b></p><p><b>1840年到1900年期间,由于中国不能迅速转型称为现代国家,致使中国失去了建立世界权力体系的机会。</b></p> <p><b>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1908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b></p> <p><b>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b></p> <p><b>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b></p> <p><b>中国古代历史各个朝代的时间段:</b></p><p><b>夏朝471年;商朝554年;西周275年;东周(春秋294年,战国254年);秦朝16年;西楚5年;西汉210年;新朝15年;东汉195年;三国61年;西晋51年;东晋103年(十六国135年;五胡123年);魏晋南北朝(北朝195年;南朝169年);隋朝38年;唐朝290年;五代十国(五代54年;十国89年);北宋167年;南宋152年;辽国218年;大理315年;西夏189年;金朝119年,元朝98年;明朝276年;清朝276年。</b></p> <p><b>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分别是: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国。雅利安人崛起于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是个发展壮大的游牧民族,他们分化迁徙给世界文明带来极大的破坏,把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彻底埋葬,其中一只南下的雅利安人消灭了古印度文明,至此四大文明只有中国独存。</b></p> <p><b>秦汉时期的移民活动至今仍能在基因分布中看出与之相吻合的规律。这是因为在漫长的人口的迁徙中,虽然人群的文化因子在不断更新,但基因标记是始终都无法磨灭的古老印记,我们每个人携带的基因故事都将可能是解答历史谜团的关键钥匙。</b></p> <p><b>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没有受到这些冲击,与地理环境有关。我们东南面是浩瀚的大洋,西北面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些都极大的形成了天然屏障,把我们的文明紧紧守护在避免外界侵袭的区域。历史上只有同在域内北面的游牧民族能够入侵中原,但最终都融入了中原文化,同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b></p> <p><b>绵亘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顽强拼博的精神得以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的民族,一个有着无数劣根性的民族,但更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的民族,一个有着无数先进性的民族。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