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毕节苗族支系形成』</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族以地缘和血缘相结合,地缘分割血缘形成支系。西部苗族支系,主要形成于“两山两江”之间的四大区域,即平行的东大娄山、西乌蒙山、北长江、南北盘江之间的川南(含云南镇雄、威信)、黔西北(含云南彝良)、黔中(贵阳安顺)、黔北(重庆南和遵义)。毕节苗族支系则主要形成于黔西北、川南、黔中。</span></p><p>(一)毕节苗族的族群基础:九黎、三苗部落的一部分</p><p>人类学认为,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社会组织包括血缘家庭、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结构如下:</p><p>血缘家庭+……+血缘家庭=氏族;氏族+……+氏族=胞族;胞族+……+胞族+氏族+……+氏族=部落。部落+……+部落=部落联盟。</p><p>即多个血缘家庭组成一个氏族,氏族内部不能通婚;多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胞族内部可以通婚;多个氏族、胞族组成一个部落;多个部落组成一个部落联盟。</p><p>按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如果不发生几次打断苗族社会发展的战争,九黎、三苗部落族群不作大规模长距离的迁徙,通过多次整合,这两个具有渊源关系的部落人群会发展成为一个民族,而不会发展成为多个民族。至少其中的苗族会融合成一个没有支系的民族。</p><p>在人类历史上,部落的瓦解和结成是反复发生的。因此,五千年前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那场战争,阻滞了苗族社会的发展步伐,九黎部落联盟被打散后,苗族先民部落也成为一个松散的部落,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一直保持到三苗发展起来时。</p><p>从九黎到三苗这段时期,苗族先民基本上以胞族的组织形式存在。到三苗时期,三苗又形成了部落国家。三苗被打散后,三苗部落彻底瓦解,分散为多个部族,苗族先民部族只是其中的一个。</p><p>于是,三苗部落的主体部分成了苗族的主体族源。</p><p>(二)毕节苗族的支系基础:九黎、三苗部落中的众多胞族</p><p>苗族支系的形成,是以胞族为基础形成的。</p><p>三苗被打散后,苗族先民就一直以胞族组织为社会组织的基础。迁徙也以胞族为单位进行。以胞族为基础的苗族支系在迁徙中就慢慢形成了。</p><p>胞族形成支系,在西部苗族中是可以得到印证的。</p><p>苗族传说蚩尤有八十一弟兄;西部苗族普遍传说,苗族是由十二弟兄或八弟兄分开形成的。这种弟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弟兄,实际指的是胞族。八十一、十二或八,不一定是确切数,但都说明了苗族先民的胞族数量众多。人类学认为,氏族内部是不能通婚的,氏族有点类似于今天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氏家族。氏族规模扩大后,血缘关系已比较远的部分就分离出去形成新的氏族,解决了通婚的问题。不断发展分离形成的两个或多个氏族组成了一个胞族。苗族传说中弟兄分开形成苗族,应该就是这个过程。</p><p>现在的苗族支系,无论大小人口多少,只要不是同个苗姓,内部都是通婚的。西部苗族每一个支系,从他们所采用的汉姓看,感觉姓氏极多;但苗族姓氏却不多,大多只有几姓(如赫章、纳雍、水城居住的“小花苗”为十姓,威宁、昭通居住的“大花苗”为九姓)。几个服饰、语言、习惯一致并相互认同的姓氏族群组成一个支系,这与胞族社会的结构非常类似。</p><p>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苗族支系的形成,是以胞族为基础,通过迁徙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促成并不断加固的结果。</p><p>(三)毕节苗族支系形成的催化剂:政治、军事或地域分隔</p><p>九黎、三苗作为强大的部落联盟,主体是苗族先民,对应今天三大方言苗族的先民可能原来是三个部落,三个部落下面可能有众多胞族。每个胞族形成一个支系。</p><p>后来由于战争、政治等原因,一些支系或分化或融合,又派生出新的支系,于是每个大方言下面形成了众多的支系。一些支系虽然后来地理距离相距遥远,但特征相近,说明在胞族时代他们是渊源很近的;而一些支系虽然交错或毗邻居住,但特征差别很大,说明他们在胞族时代渊源较远。</p><p>毕节苗族支系形成,从其称谓和历史看,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p><p>1、因政治造成的地域分隔原因促成的支系。小花苗、木梳苗是在胞族基础上,被黔西北水西土司阿哲和乌撒土司俄索辖地的政治分割形成。川苗是四川南部形成的苗族支系的统称,也是地域分割促成的。歪梳苗主要形成于黔中,在黔中是贵州汉文化的核心区,为土司势力比较弱小的区域,在这个地域上与汉族交融较多,是在苗族胞族基础上形成歪梳苗支系的主要原因。黔西金沙等地的花苗,称为“蒙哲”,居住在水西辖地也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大花苗虽然没有地域称谓,但也因土司制度强化了其支系特征。</p><p>2、因军事原因促成的支系。六寨苗支系原属川南苗族,因军事原因迁入形成。箐苗因逃避军事迫害形成。青苗因军事征调融合形成。素苗因逃避军事迫害迁入形成。</p><p>3、亚支系形成主要源于支系分化融合。箐苗内部的三个亚群体,应该是三个其他支系中的部分苗族共同融合的结果。黔西歪梳苗亚支系,主要是歪梳苗和黔西自称他称均为Hmongb nchis的花苗交融的结果,这种交融形成了箐脚服饰和普底服饰的歪梳苗。他们与传统意义上的歪梳苗有较大的区别。</p><p>(四)毕节苗族支系形成的文化基础:服饰、语言、风俗差异和心里认同</p><p>毕节苗族,自称他称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蒙”。苗语、百褶裙和妇女挽发、芦笙和挂鼓并都认为自己是苗族,这是毕节苗族的族群基础。</p><p>出现所谓的支系,主要是服饰不同、语言和风俗稍有差异以及这种有差异的人自我再次认同的结果。这种结果把不同群体的婚姻相对固定在内部,也把不同群体的自称相对区别出来,还把不同群体的服饰、风俗相对区别出来。正是这样,才出现了毕节苗族多个支系。</p><p>支系的存在,一方面禁锢了苗族内部的交融与发展,另一方面却形成了活色生香多姿多彩的苗族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