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忆慈母/丽影(原创)

丽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虞美人·端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丽影(习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艾香撩去千蓑雨。苏酒青梅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春消柳倦鸟鸣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何似故庐亲旧、梦回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丝丝缕缕新囊绣。彩坠风铃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抚思轻曳度云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盏心灯澹伫、意难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注:今日壬寅端午节,也是我的生日,倍加思母。不由回想儿时,母亲每逢端午节就会为我们用彩丝缠绕出一只只五彩的菱角香囊挂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岁月悠悠忆慈亲》·端午随笔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用五彩丝线做香囊小挂件,应是江浙吴越地区的一道特色风情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记得我母亲每年端午时节就会在硬纸织的四角菱上缠上五彩丝线,再做个挂绳和留苏彩穗,挂在屋里或帐钩上甚是精巧别致。而我妈更喜欢将这小彩菱香袋挂在妹妹的胸前非常漂亮,我也喜欢。 </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来应该是母亲每年都在以这种方式编织着自己对故乡杭嘉湖边一个小镇生活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真可谓是种人间大爱、亘古不变的岁月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家乡是一座位于杭嘉湖畔鱼米之乡的江南小镇,古运河静静地从这里穿过她家院前的石埠流向东海…外婆清秀端庄,是清末乡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乡绅曾外祖唯一的女儿,民国初嫁到镇上外祖父家后很晚才生下两女一儿(大姨、我母亲和小舅),不久外祖父因霍乱不治而逝留下了外婆孤儿寡母艰辛度日,并且在封建习俗的族规下,作为独生女的外婆也不能得到曾外祖家的财产支持。外婆是用自己柔弱的双肩和一双小脚在临街的北屋摆个杂货小铺售用卖绣品、小饰品、小零物收入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虽家道中落举步维艰,然出生书香门第的外婆仍省吃简用从牙维里抠出钱来送大姨去镇上的洋学堂去读书,再穷也不能穷了文化。大姨也会帮助母亲制作绣品帮人家缝制衣服赚取些工钱贴补家用。曾外祖父则用帮外婆照应我母亲生活及送洋学堂读书的方式接济了外婆。现在想来,难怪我母亲带着我们从兰州回到江苏立即将学龄期刚到的我一个人送到外婆那并报名到她和大姨的母校新丰小学读一年级。不仅仅是为陪伴下孤寂的外婆,更为了让我从小也能感受下她美丽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不能侍奉娘亲的歉疚之情。而外婆看到我喜欢看小书则每日从大姨和我妈寄去的生活费中抠出5分钱给我,能让我每日放学后就坐在学校对面的书店门口静静地读上几本小人书,有时读兴正酣忘了天色已晚,外婆便会柱着拐杖前来找我回家吃饭。这曾是我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不过这已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让记忆再回到母亲从前的小镇,外婆带着孩子们慢慢的度日,生活如此不算富足倒也安稳,但日寇的侵略让原本平静的生活打碎,日寇烧杀抢掠,家园被烧。为避战火外婆带着儿女四处逃难,躲避于乡下亲戚家,不料缺医少药也无钱看病活蹦乱跳的小舅又因腹泄不治身亡。这时的大姨在学校地下组织的启蒙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敌后情报工作并结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老黄浦军人秘密工作者,并跟随投奔了浙东新四军部队转战南北,而我母亲则与外婆相依为命坚持到抗战胜利。娘俩回到小镇修复了老屋继续着先前的那点营生。</p><p class="ql-block"> 战争时期,大姨夫妇的两个孩子因斗争环境恶劣先后被寄养于浙江山里老乡家,后来托人捎信回家让我母亲帮她去山里查找孩子下落。母亲孤身一人几经周折找到地下组织联系查寻,又历尽艰辛先后从山里的老乡家找到孩子将两个外甥带回了家,与外婆一道精心养育。</p><p class="ql-block"> 1949年春,解放军横渡长江百万雄师占领南京。接着杭州也解放了,大姨夫和姨妈也作为部队军管干部留在杭州接管杭州市公安局和监狱…母亲和外婆得讯后很高兴,母亲立即动身前往将两个孩子给他们送去团聚。这次的杭州之行,母亲被解放区朗朗的天空所感染,她似乎没有太多的思考和后顾,在姐姐支持下义毅然地前往部队报名参军并放弃了让她留在杭州干公安的安排而选择了华东军政大学,她选择了一个独立全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时解放的红旗已插遍大半个中国,满目沧桑的中国即将站起,城市各项各业百废待兴。母亲在军校里结合形势学以致用,不久便以华东军大首届毕业生身份随大军南下前往福州军管处协助工商管理及部队军人服务社后勤工作。闽南阴雨潮湿的天气及工作紧张饮食没有规律的生活,给母亲留下了胃炎经常疼痛的毛病。也是留给我对母亲的印象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据老年时的姨妈说起,在一次从福州回乡的列车上,母亲认识了在正在华东上海防空司令部工作的父亲,两人一见钟情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不久经组织批准他们结为夫妻,接着母亲也顺理成章地调回南京部队仍干她的军人服务社工作。生下哥哥和我之后,父亲便离开南京调赴东北空军炮兵独立营工作。1956年底母亲生下弟弟后,部队文职人员缩减,文书母亲被批准复员,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新丰小镇和外婆一起生活。好好享受了一段母女、祖孙济济一堂的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一个初秋的季节,一位身穿戎装的人来到了外婆家立在了我的面前,非常陌生。外婆和母亲告知后才道明白这就是我的父亲,来接我们了。两天后,母亲将幼小的弟弟寄养在镇上一位家境较好的人家后,告别了外婆带着我和哥哥跟着父亲,作为随军家属去了东北吉林松花湖畔一个叫丰满的小城。</p><p class="ql-block"> 说是随军,我们娘儿几个与父亲却仍是聚少离多。父亲的部队有特殊守卫任务,难得回家。大多时由母亲一人领着我兄妹俩在冰天雪地里生活着。腊月的风雪几乎每天都会将屋门冰冻起来,非得用把斧子才能把门砸开,家里没有暖气靠烧炕取暖。但母亲一个江南弱女子没有烧炕的经验,常常点不着或烧不旺火,冻得我满脚冻疮。父亲回来时就将他的羊皮大衣把我团团围住还不觉暖,他后来常说那时候生怕我会被冻死。所以说我这生一直怕冷,冷血动物似的,恐就那时被冻坏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村里一般居民家里没自来水,得到屋外的公用水笼头上取水,天冷怕冻了水管那笼头从不关紧仼细流潺潺而下。但落下的水却一层层的在冰面上冻起,乃至水笼头下叠起一座高高的小冰山,让人望而怯步难以汲水。真不知母亲一人是如何将一桶桶水装满拎回家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年夏季,冰雪融化。母亲想自食其力去工作,没跟父亲商量就把我们兄妹俩送到了县城幼儿园后便经人介绍去了一家副食品商量做营业员。东北人好酒尤好喝啤酒便是从母亲的口里听说的,那是工人们下班以后或一人或三五一群的跑到店里,掏钱后伸手取过酒瓶仰头就往嘴里灌,一气呵成那个爽快劲太惊人了。母亲的售货员工作干得很认真也很开心,却不料好景不长,调皮的哥哥一点不受幼儿园的约束,见围着园子的木栏栅下方有点空距,好几回乘老师不注意偷偷拽着我趴在地下从木拦栅下爬出去跑街上找妈妈。老师一告状,父亲发火了,小孩这样没人看会出危险可不行,一下就把我妈的工作给辞了。母亲很生气但也无济于事,父亲的脾性她懂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0年的夏天,父亲转业被安排到甘事肃兰州市西北航空学校任校长。那时的母亲生下小妹才几个月,她一人辛劳地打理好简单的箱包行装及随身用品,告别了睦邻,抱着小妹默默牵着我们跟着父亲的脚步戏登上列车又开往风沙迷漫的大西北。</p><p class="ql-block"> 60年代的中国,自然灾害,粮食紧缺,饥荒的灾民比比皆是。到到兰州下火车,我们到站前一家饭店就餐,刚吃几口便见桌边围着好几位灾民一双双充满饥饿的眼晴只直盯着餐盆,父亲不忍心赶紧起身指着桌上说声你们吃吧,带着我们离开饭店。安顿好后,父亲南方出差顺道去外婆那将小弟也带了回来,一家六口终于团圆。而等待母亲的日子却更为艰辛了。</p><p class="ql-block"> 甘肃地处干旱、沙化盐碱…兰州城里供应的粮食仅限于面粉、玉米、少许小米,蔬菜仅见过包菜白菜土豆…。大米压根没见过。在那些物资短缺食品单一按人分配的月岁月里,一般人家的口粮是不够吃空饱的。而母亲却总是能精打细算,将有限的配给做出花头让我们兄妹回四人基本能吃饱吃好。早餐一般定制成开水泡炒面,那是用面炒或面粉加玉米粉炒放铁锅里用小火慢慢炒香炒熟后放饼干桶里,方便一早上班和上学的父亲和哥哥他们食用。中午我们会品尝到母亲亲自手檊制作的白菜面条或面片汤。晚餐母亲则会按每人的食量定制蒸出一笼大小不一的馒头来,到时大家便会迅速准确的取出属于自己的那只馒头就着菜汤或土豆汤吃起来。这是母亲在生活上为大家所做出的辛勤奉献。当然父亲偶也会冒着严寒大半夜的去排队,为大家买回节日配给的小半碗红烧肉来,一人一口的尝点荤腥过把肉赢。更多的是粮神食粮,如给我们讲点打仗的故事、带我和哥哥看场《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父亲不苟言笑,难得。</p><p class="ql-block"> 还是喜欢母亲,不仅仅是照料我们生活,还常会买小人、科普启蒙书我们看如《十万个为什么》、《未来的交通工具》等。有时她会哼上几句越剧甚至京腔一段《苏三起解》…。我想那时候一定是她想念家乡想外婆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哦,母亲就是一种让人永远思念的梦中摇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兰州的记忆虽有些朦胧但许多印象还是深刻的,第一年的中秋前夕,母亲从家中并不富余的粮袋里挖出两大碗面粉亲手端给隔壁一位面黄饥瘦的大哥哥,说他正在长身体别饿坏了。因知道家里粮紧张,我也会学着母亲那样上全托幼儿园时会将周末发的小点心如两根小油绳什么的悄悄装口袋里带回家给哥哥和弟弟分享。……</p><p class="ql-block"> 后来,因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航空学校停办,学员们纷纷们响应国家号召去打起背包支援新疆建议去了。父又调离岗位去了黄河畔的水电建设管理部门。后经父亲的种种努力,我们终于辗转回到了父亲的家乡。母亲与我也终于有幸陪伴了外婆一段日子,感觉真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江南成长的日岁月中,我们兄弟姐妹如鱼得水,除了学习、看书、每月每人自选一场电影、帮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外便是尽情玩耍嬉戏。</p><p class="ql-block"> 而每当端午节时,母亲除了为我们备上一桌丰盛的午餐外,还似乎总能在外婆留下的一包彩丝锦线中找出所需的颜色,悄悄的缠绕出一只只漂亮的彩丝菱角送给我们玩赏。另外,她还用几股彩丝线给我们每人织结出一只装粽子蛋的彩兜网,底部用织网预留下的一段彩线打个结便顺势留下了一撮彩坠,上头袋口用一根线绳挂在我们兄弟姐妹的脖颈上,随你挂上一个或2个粽子蛋,一般最喜欢的应该是挂上个白白胖胖的大鹅蛋到邻家小朋友面前去晃悠比试一下,谁的蛋大彩兜好看。这也是留在童年记忆中最美的一个片段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直到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历经参军当兵、上山插场、回归、再到我们陆续结婚生子后,妈妈仍沒丢下她这个家乡带来的手艺和爱好。每到端午我们回家看她时,她一准会将亲手缠绕制作的一只只彩丝菱角递给我们并给娃们戴上…其实以后的我彩线蛋网兜虽是学会了,而生活环境的压力却让我、始终沒能象母亲那样静下心来缠绕过一只有棱有角或四角或两角的彩菱出来,而是将母亲亲手做的彩菱一直挂在墙上、直到我们的孩子也长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几经拆迁换房搬家的折腾,那几串一直挂屋里的小小彩菱香囊似完成了它们的使命、渐渐的便不知了去向。但在我心中却永远摇曳着它们多彩秀美充满灵性的样子,尤其在这端午来临的日子里,它便是燃起我思念母亲的一支心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月无居,时节如流…</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是多么的美好和珍贵,对母亲的思念更觉温馨和情深意长。愿母亲和父亲大人在天堂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丽丽/壬寅6月3日端午拾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壬寅端午感念又笔,以志怀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丽丽/于丽人轩补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2022.6.3.</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庚子端午旧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律·端阳忆双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丽影(习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欲晴还暗天光隐,梅子盈盈雨泣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蒲翠柳垂思故阜,榴红鸟倦叠云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端阳何似千般忆,莲漏终成一盏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可叹年年轮复始,慈亲遥去梦难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注:每年的端午之际至6月乃家父家母逝世的纪念时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本篇图片引自网络并美化,背景音乐引自音乐平台。特此为谢!</span></p><p class="ql-block">壬寅五月五 丽影补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