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一东湖、鲁迅故里、沈园之行

小刚(手机摄影)

<p>东湖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p> <p>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p> <p>东湖虽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成为旅游业界人士公认的罕见的“湖中之奇”。</p> <p>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鲁迅等都曾到过东湖游览或商量革命大计。陶成章遇难后,绍兴人民为纪念英烈,在东湖建立了陶社。</p> <p>乌篷船是绍兴的名片,也是东湖的文化标志,在绍兴最应该体验乌篷船的地方或许就是东湖,绍兴东湖并不大,但还能与杭州西湖和嘉兴南湖所媲美,看似有点出乎意外,其实自有其原因。人在船上坐,船在画中游,这也许就是醉绍兴的体验!</p> <p>绍兴,一座被时光浸染了九千年的名字,从史前文明到大禹治水,从越王勾践到书圣兰亭,这座城市的历史隐与中华文明之长河比肩。而最令我熟悉的事物,却是课本里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哦,还有陆游与唐婉的两阙《钗头凤》,错错错,莫莫莫,难难难,瞒瞒瞒。</p> <p>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纪念馆西侧是鲁迅故居,纪念馆东侧是三味书屋、鲁迅曾在这里学习了五年。 </p> <p>周家老台门,建于清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它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截至2017年1月是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德寿堂”系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p> <p><br></p><p>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私塾。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鲁迅12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p> <p><br></p><p>鲁迅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建筑共分三进,由台门斗、大厅、侧厢及杂屋等组成。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这里,百草园就在其中。鲁迅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p> <p>百草园原为周家新台门族人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回忆说:“我家的后面有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内的泥墙根、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等等。</p> <p>沈园又名沈氏园,初为南宋越州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占地4万余平方米,为江南著名园林;元至清,经历多次变迁,曾更名“许氏园”;清初,复为沈姓所得,亭台楼阁一时为盛,后毁于战火;1949年绍兴解放时,仅存一隅。1985年,文物部门对沈园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六朝以来的多处亭台、砖井、池塘和假山等遗迹。</p> <p>传说陆游曾在此留下著名诗篇《钗头凤》。词于壁间,极言"离索"之痛。唐琬见而和之,情意凄绝,不久抑郁而逝。晚年陆游数度访沈园,赋诗述怀。公元1192年重游沈园,又赋诗一首,写道:"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于石,读之怅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