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长篇纪实小说《北门巷》选载 李天著 国际统一出版社。</p><p><br></p><p>李天,本名张均杰,江西上犹人(上犹中学45届校友)。早年从军。大学本科学历。当过记者,做过编辑,毕生从事文学工作。散文,小说,戏剧,电影均有涉及。毕生酷爱旅游,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笃行老实做人,勤恳做事。</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一章</b></p><p><br></p><p>北门巷是上犹县城一条普通的巷子。</p><p><br></p><p>这条巷子的住户绝大多数姓张,百分之九十九是张氏的家族,整条巷子只有一户李姓,一户刘姓。早在明末清初,张氏的祖先从广东的嘉应州,经过福建长汀到江西赣州府,辗转迁徙到了上犹县城,开始在这里落脚立基。至于在上犹的具体位置已无从查考。但是,北门巷还留有张氏五代人以上的门楼厅厦。经过两百年的生息繁衍,张氏族裔已有很大的发展,人口多了起来,成为上犹县城的大家族。历史上有张百忍的传说,张氏也传承了这一信条,家业渐渐成为显赫的地主豪门。据张家老一辈人,捻着胡须说起来:“秋收后,跳着租谷送到北门巷的佃户,从早到晚几乎不断线,一个挨一个。”张氏家族主要靠收租,除此,没有其他收入。守住祖业,成为子弟们的本分。大多数家庭也供子弟们读书,以此求得一官半职,炫耀门庭。有的子弟读了几年书,就什么也不干,在家闲赋,无所事事,好吃懒做。反正家里有得吃喝,不缺钱花,再娶上一门媳妇,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浪荡一生,如此而已。也有中了秀才举人,成为绅士,耀武扬威。北门巷张氏,很早以前就怕人丁单薄,遭人欺负。随着人口的增加,子弟多了,有的优裕清闲,在家厮混,坐吃山空,有的诚恳经营,成家立业,家境好起来。但是,架子不能倒,还要死撑门面,有的年轻人外出读书,用功上进,成就一番事业,他们大多不愿意回来,就有久居外乡的念头。所以北门巷的张氏家族,经过百年的嬗递演变,确是发生了深刻变化。</p><p><br></p><p>早年,张氏家族人口旺盛时,就家产,人丁而言,在上犹县城曾有“张半城”之说,即张氏家族的房屋,人丁占了县城几乎一半。而主要就集中在北门巷。在上犹县,一提到姓张,八成即是北门巷人。</p><p><br></p><p>北门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巷子,宽三米,长约300多米,两边都是清一色青砖到顶的墙壁,高耸的骑马墙,檐角高挑。大门前竖着青色花岗岩的旗杆石。门楼上雕花刻草,显示地主兼豪门的气势。巷子的地面是河卵石铺成,不会积水显得干燥。下雨天,头戴斗笠,脚穿钉鞋,走在巷子里,钉鞋踏在河卵石上,“快拉快拉”的响声,在整条巷子里回荡。</p><p><br></p><p>北门巷有六座门楼,每座门楼的两扇大门都是硕大的圆木制成,沉重而牢固,门上安着铁扣,里面有一个横木架着,一般不容易撞开。大门左侧都有一个青石或红石凿成的狗洞。</p><p><br></p><p>每座门楼上皆放着一块青石或硬木雕刻的匾额,用苍劲的楷书或隶书,刻着四个大字。第一座门匾刻得是“百忍传家”。往北走,过一口水井,再往西,右边一座门楼刻得是隶书“同心宽忍”。它的隔壁门匾刻得泥金楷书“紫气东来”。再往西右转,一座门楼匾额是“大夫第”。水井左转是北门巷中段,门楼匾刻也是“大夫第”。靠北门巷南口临街的门楼匾额是“积善余庆”。这六坐门楼就是六座大院宅,有的三进大厅厦。房屋毗连,四处相同,构成张氏家族庞大的宅第。</p><p><br></p><p>北门巷北头是县城的北门,走出城门既有一条壕沟(即是护城河),从东到西,绕着半周城墙。走过北城门的石桥,就是一座真君庙,庙宇年久失修,墙壁已经坍塌,屋架空荡荡的。北门巷的南头是西大街,往左东行两百米,路北一座气势宏伟的孔庙,大殿的神龛上供着孔子的神位,两边有七十二贤牌位。屋顶四角上檐挑起,挑角上挂着铁铃铛,坠着一个鱼形铁马,微风一吹,发出清脆锐耳的叮咚声,远远就能听见。孔庙再往东行约两百米,是东大街,街心矗立着一座文昌阁,街道从中穿过。文昌阁高三层,有扶梯可以登临其上。其东是衙门,座北朝南,两进平房,东西有回廊。衙门口檐下左右架着钟鼓,竖着红底黑字仪仗木牌,“肃静”、“回避”。这座衙门在民国初年被一场大火烧得干干净净。县政府迁到文昌阁西面北侧,房屋建筑规模没有旧衙门阔气,一进门就是法院的大堂,有时法院审判,被打屁股的人叫爹叫娘,街上都能听得见。闲人想进去看看,一般都被法警阻挡。大堂东西面各有一扇门,直通后院,一排平房,就是县政府。1934年前后,县政府又迁至孔庙西侧张氏一座宅院,县长就住在这里。县机关就占了孔庙的大殿和东西厢房。法院占了西厢房两间房子。</p><p><br></p><p>孔庙隔壁,东面是一块荒芜的草坪,背面是城墙,老百姓叫此地为老衙背,正南对着县城南门,一条短短的南大街,路西是早年的县采芹局,紧挨着是上犹县监狱。往右走不远,出了南门。滚滚的上犹江横卧在脚下,对岸的地名叫水南,一条漫延的山岭横亘在面前,挡住了视线。</p> <p>上犹江发源于湘赣交界的诸广山区,经五指峰,营前,在江口与崇义县下来的小河会合,形成较大的水势,叫上犹江,然后流经上犹县城,再至南康县唐江镇,直至赣州西门与贡水会合成为赣江,北去至南昌注入鄱阳湖。上犹江全程约两百多华里。早年,上犹县交通闭塞,来往全靠上犹江水路。木船在上犹县以上很少通行。在上犹县城的西门,南门,火神庙的南北两岸都有码头。木船载着日用货物(煤油,布匹,咸盐,豆豉,火柴)逆水上行到上犹县城,也有少数旅客搭船上来。冬天水浅,木船不能通行,所有货物全靠人力肩挑背驮,紧赶慢赶,就是一天的路程。木船卸完货物,有时空船往下游行驶,经唐江到赣州一百二十里,当日可以到达。</p><p><br></p><p>上犹竹木茂盛,木材、毛竹、山货(香菇、木茸、竹笋、茶叶、土纸、铁砂等),全靠竹林扎成的木排装载,从营前等地沿上犹江顺水东下,直达赣州南门外。那里是竹木山货的集散地。有的竹筏卖掉后,装着日用百货逆水而归。以百多里水路,全靠水手拉纤上行。</p><p><br></p><p>在上犹县城南门外和西门外的河里,每天都可以看到顺流而下的长长的木排(有的木排竟长达百米),缓缓地驶过。夏天,那些木排上的水手全身赤条条,手持竹篙,唱着山歌在侍弄木排。木排就在那些河坝里洗衣服洗菜的年青女人们面前慢慢流过,有的水手唱着调情的山歌,嬉皮笑脸。那些年青女子红着脸,低下头去。有的女子会骂一声:“短命种!”</p><p><br></p><p>上犹江是一条美丽的河流,风光迤俪,养育着两岸山区勤劳的百姓。他们远离嚣闹的城市,在红土地上,世世代代过着,贫困的耕种生活。上犹都是客家人,民风淳朴,礼让恭良,尚武强悍,威武雄光。嘉靖年间,山民何阿四,挑起大旗,自称皇帝,与官兵厮杀,回旋在五指峰上,引来朝廷进剿,做飞塔,以镇龙脉。</p><p><br></p><p>犹江也是一条奔腾不羁的河流。每当春雨时节,雨水绵延不断,空气潮湿,食物霉烂,河水暴涨,汹涌奔流,洪水滚滚而下,夹杂着大量泥沙,河流顿成红色,散发出浓烈的土腥味。平了河床,淹没农田,冲垮桥梁民宅。俗话说,洪水猛兽,斯言不谬。</p><p><br></p><p>犹江在县城东门在山的作用下,开始向南拐弯,在东山脚下,形成一个深潭,河水碧蓝,打着漩涡,水性很强的男人也不敢在这里凫水。</p><p><br></p><p>河流的左岸临水突兀一座东山。朝县城的一面是石壁悬崖,从上到下乌黑的花岗岩,上面刻着许多文字,大的有两米见方,小的也有箩筐大,这些摩崖石刻据说始于宋代。最大的四个字“九曲龙门”,是苏东坡的手迹。相距三里外的水南都能看见。</p><p><br></p><p>东山顶上有一座古刹东山寺,是道教的庙宇,正殿也供释迦牟尼。山上树木葱茏,一条石径从山下蜿蜒通至寺前。东山寺两侧有一副对联:</p><p><br></p><p>听钟声鼓声海潮声声声自在</p><p>观山色水色眼下色色色皆空</p><p><br></p><p>字体稳健,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站在寺前台阶上,西望县城一览无遗,上犹江在脚底汹涌奔流,颇有下临无地之惑,龙舞琼山之幽。待到月明高照,中秋时分,青山无数,水潺东去,河洲卵石,群鱼奔涌,遥望神庙,水中天上,流觞淅淅,把酒临风。蹉跎水月之无奈,感叹人生之迷茫。愁!愁!愁!莫!莫!莫!革命风雨辛苦钱,一觉睡到解放前。特权啦,专政啦,抛头颅,洒热血,消灭了阶级,建立了共和。基尼系数还这么大,联合国都提出警戒线。还有多少,多少的路呦。上犹江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弯。西北望延安,可怜无数山。虽有塞纳左岸,更有皇帝宾馆,档不住滚滚人潮,成就沿海风范。斯美于斯,奔波于外。甘愿剥削,出路无奈。信仰何存,芸芸众生。关键关键,皆空自在。东山寺香火鼎盛,丛林兴旺,善男信女,川流不息。寺庙南面悬崖上的悬空阁,是无数名流雅士,牛郎织女定情斯会之所,凡夫俗子,商家山民登临仙境之城。回望西城,凌云冲霄,沧海横流,夕阳辉红,群山缭绕,空谷灵幽,清秀甜睡,万壑难垂,天竞东山。东山寺,斯为六祖神殿,衣钵舍身。明镜非台,胜景难却。南飞山上重重劫,了然赤身峰回转,此去羊成隐遁多,顿悟道彻经永垂。</p><p><br></p><p>摩崖石刻的山脚下有一条狭窄的驿道,宽不过一米半,是通往外地与赣州的纤道。而且是唯一的,达官贵人,财主老爷,缙绅人物外出,或者乘轿子或者乘木船往返。贫民百姓只得迈动双脚,不存在任何选择。</p> <p>北门巷南口对面是马氏巷,这一带全是刘氏家族居住。刘家有几户地主,有几个读书做官的。势力不小,颇有名望。马氏巷不姓马,为什么叫马氏巷,无从查考。刘家与张家,极少通婚,说是祖上的规矩,也没有缘由。</p><p><br></p><p>县城的西门外是商业集中区。出了西门,一座石桥跨在壕沟上,走过石桥是一条东西向的街道,两边布满了商店,约两百米长,还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老百姓叫横街,有绸布店,茶馆,杂货店,米店,铁匠铺,客栈,猪行等,然后向西拐弯,直至保障门,全长约一里路。以前并不通邮,由郭祥记布点代理,一封信从上犹到赣州要走四天,直至1945年才有电话,交换机就在北门山上一座小碉堡里。</p><p><br></p><p>江西就时兴叫老俵,老俵比较亲,比老乡亲。如同先生一样流行。县里有些大胆而又想走出去,找饭吃,找出路的老俵们,迈动双脚走出山区,到赣州,南昌,南京,上海。或下广州,南洋,闯世界。大都谋得一官半职,功名事业,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p><p><br></p><p>人心善良,民风淳朴,吃苦耐劳,忠诚刚直,讲求公道,慈悲善目,热心助人,勤于读书,耻于浪荡,是上犹人的优秀品质。幽深的大山,封闭的环境,使人保守,封建,怯弱,愚昧,狭窄。民国初年,营前,东山都有到日本求学的,学成归来,不过在本地当一名教师而已。但是,出去的人为上犹,为子孙打下了基业,环境优裕了,反而子弟们都没有成气的。天下的规律,概然如此。患难兴邦,砥砺人生。文明的退化,同是这样。 </p><p><br></p><p>在中国的江西省上犹县东山镇和平路12号,一个读旧书的康啓林与佃农罗信姑终于又有了一个儿子,康健(诨名),学名康智遥,同族的叫他康裕遥。时年康啓林55岁,罗信姑43岁,康智遥他有四个姐姐,康考姑,康翠英,康陈氏(公路段,陈洪生的母亲),康南英。绝无叔伯兄弟。</p><p><br></p><p>解放前,家有薄田80亩(在黄埠大围)被罗边水库淹了。住房一栋,店房两栋,院子一个。生活来源靠剥削农民。</p><p><br></p><p>土改后,住房一栋,店房两栋,院子一个。生活来源靠在院子里种菜养猪,及张均燕从唐江镇挑担运货给上犹供销社。不给土地。</p><p><br></p><p>康啓林1933年殁。时年康智遥,三岁。四个姐姐尊从康啓林意愿早做了童养媳。康智遥应该是有两个哥哥的。虽说,建立了共和,但还是兵荒马乱的,民不聊生,社会风气,乌烟瘴气。1927年,大哥已经14岁了,很多事情都帮忖着做,一家很不容易。1928年,听说红军要来上犹,正当收获的时候,所收的租子,就地转运到唐江,当时有,康啓林,蔡兴球,蔡志遂,大哥。卸完米,大家一起去游泳,康啓林在岸上。当然有一个人游,会游的肯定下去了。好好的,大哥忽然被漂离岸边,直呼救命!康啓林赶到船上只喊:“快救人,出一担谷子,两担,三担……”。</p><p><br></p><p>没人会下去的,太险了。康啓林眼睁睁看着飘去,一浮一沉淹没在滔滔的洪水中。刚放下的心,一下子就爆裂了。丧天魂落魄地回到上犹县城,夫妻三人痛苦一场。打这以后就开始咳血。</p><p><br></p><p>恰好这年的深秋,一条木帆船逆赣江而上,两岸飘荡着郁郁葱葱马尾松松香,山岭已不是清一色的青翠墨绿,夹杂着的落叶灌木呈现枯色,黄黄绿绿,显得有些肃杀。水田里干枯的只留下晚稻的禾蔸,在等待来年的耕种。村庄茅舍,偶见孤寂的袅袅炊烟。天空布满阴云,江上吹着呼呼的北风,风帆鼓起,木船快速地向上游驶去,江水拍打着船舷,哗哗作响。水手持着竹篙,木然地望着船行的前方。掌舵的船老大,站在船尾高处,两眼注视着滚滚的江水。</p><p><br></p><p>船舱里,张书杜静静地坐在船板上,望着向后移去的山丘和村庄。这位27岁的青年人,穿着一袭,深蓝色毛哔叽长袍。面庞白净,鼻尖微微向上挑起,嘴唇有些微翘,眉毛微浓,显示出,厚重,果敢,刚毅的性格。短短的头发中分,一身整洁,朴素大方。此刻,正在沉思…...</p> <p>张书杜是上犹县城北门巷长房张秉德的次子。张秉德弟兄三人,张秉德,张秉均,张秉锡。三人皆已去世。唯张秉德去世较早,儿子也早逝。其余二兄弟都有子女留下,而且都不算发达。张秉德夫妇去世后,家业由两个儿子张侃,张书杜继承。长子成婚早,生了一个儿子张燕荣,年纪与其叔父张书杜相仿。张书杜成年后,在赣州中学读书,毕业后,19岁成婚,娶的是尹家渡尹家姑娘尹灿华。张书杜结婚不到半年,即赴上海,考入上海大学。</p><p><br></p><p>在上海,这座十里洋场,中国最大的商埠,张书杜的头脑中开化了许多,有了许多现代观念,现代意识。对产业工人的贫困生活有了系统的认识。对资本家的盘剥,帝国主义的压榨,洋人的恣意横行深恶痛绝。他认为社会黑暗,军阀混战,老百姓遭殃,国家这样下去不行,社会必须改造。当时,在上海大学任教的瞿秋白,陈望道,恽代英,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精英。他们周围聚集许多有理想有志气的热血青年。张书杜结交了许多积极进步的同学,接触了中国共.产.党,他读的第一本书是《共.产.党宣言》,明白了,变革社会,必须依靠政党的力量,使中国走向光明,只有靠马克思主义,靠共.产.党。</p><p><br></p><p>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工人阶级在上海发动起义,张书杜参加了大量夜校,宣传,鼓动,工作。初步积累了一定的革命经验。在革命的工作中,赢得了一位女工友的友谊,非常难得,向工人阶级迈出了实质的一步。在革命取得成功之时,由于中央领导的错误路线,革命队伍产生麻痹状态。大好的革命局面,一夜被颠覆了。</p><p><br></p><p>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制造了血腥的,“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张书杜的女工友也血染了黄埔江畔。</p><p><br></p><p>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在上海的得手,更助长了其他地方反动派的反革命气焰,他们妄图在全国范围内把革命者斩尽杀绝。这样,4月15日,广州的反动势力解除了黄埔军校和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武装,解散革命组织,屠杀革命群众。在北京,张作霖于4月28日残酷地杀害了李大钊等20名共产党人。在厦门、福州、宁波、南京、杭州等地,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也惨遭杀害。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东南各省。</p><p><br></p><p>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以后,中共同国民党左派联合对蒋介石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讨蒋运动。4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指出:“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号召人民群众为“推翻新军阀”、“打倒军事专政”而奋斗。4月22日,宋庆龄、邓演达、何香凝、谭平山、吴玉章、林祖涵、毛泽东等39人,以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候补执监委员名义联名通电讨蒋,号召全国民众及革命同志,起来推翻蒋介石这个“总理之叛徒、本党之败类,民众之蟊贼”。</p><p><br></p><p>所有的一切,都太晚了。</p><p><br></p><p>使张书杜认清了蒋介石破坏合作,向革命举起屠刀的反革命嘴脸。坚决回击反动派的猖狂进攻。在整个活动中,受到周恩来同志注意,秘密加入共产党。在整个1927年,受到一点军事斗争的锻炼。组织上派他去做秘密工作。先后到天津,武汉工作。通过它的内兄尹迪潢白崇禧部队军需处长,从事秘密工作。</p><p><br></p><p>张书杜的妻子尹灿华十八岁,在赣州女子师范肄业。小夫妻恩爱,婚后不到半年,张书杜到上海读书,尹灿华便在家乡女子小学当老师。</p><p><br></p><p>尹灿华娘家在离县城八里地的尹家渡。尹家是当地的大地主,丫鬟罗列,长工不少。他长兄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与白崇禧交情不薄。所以追随军阀白崇禧在其手下,任军需处长一职,军阶少将。尹迪潢长期不在家,家业由其弟尹迪云照看。尹迪云读过私塾,写得一笔颜体,一般家中要写什么,都由他承担,远亲近临要写对联禧笺,都乐于帮忙。家里有田地,没谋职业,乐得自在,一赋悠闲。他和县城保障门的酒店女老板有点玩笑,郎才女貌,有情有意。尹迪云还有许多留守人士,无论那派的娇妻美娘,都以占有他,而心满意足。人嘛,不光是革命。本能,情趣还是有的。</p><p><br></p><p>常常是望眼欲穿,情不自禁。</p><p><br></p><p>社会动荡,十几,二十岁的守寡比比皆是,加上桂系势力插足赣南,巧取豪夺,逼良为娼,鸦片遍野,雾气弥漫。她们埋怨,男人们为什么争雄,种田养孩子,孝敬老人,一家人在一起,吃糠,吃树皮,也过了。战争一来血流成河,血雨腥风。没有男人,就得再嫁别人,什么都得干。</p><p><br></p><p>窑子,酒店,春来茶馆,遍地开化,特别便宜。远近闻名,乌烟瘴气。上犹这些地方,就种鸦片。从外面回来的人,甜美宁静的梦破了,现在,简直成了人间炼狱,堕落得令人恶心。</p><p><br></p><p>有的索性就风骚下流到底,就不管明天,后天的生活了。</p><p><br></p><p>那么多,十几岁的姑娘就当起了老板,满城都是。一个个稚气,混沌。茫然无措。鲜嫩无限。</p><p><br></p><p>遇到了需要婚外情的恶狼,无不曲意逢迎,一拥而上,就为了那点滴的粮食。仿佛到了一个扭曲的世界。她们的真实姓名倒不为外人所知。也不是上犹县的人,颇有点易子而食的风骨。</p><p><br></p><p>唱个小曲,“十杯酒”,“十月怀胎”,哼哼叽叽,很是动听。</p><p><br></p><p>色相咪咪,十分温馨,吴哝软语,不愠不怒。呼其上床,无不应验,颠鸾倒凤,极其舒爽。自然烟酒花生瓜子,消耗殆尽。所以各地军阀,一听说上犹,无不争先恐后,死心塌地。反动气焰,十分嚣张。</p><p><br></p><p>尹灿华逢年过节,都要回娘家。父母姐弟拉拉家常,生意兴隆,恭喜发财,福运长久,身体康健。与二哥迪云谈得最多。每当此时,娘家十分欣慰,光宗耀祖。派出丫鬟陪伴,悠悠步行,仙女似的就到了。</p> <p>保障们不是上犹县的城门,而是护卫街道的栅栏门。出了保障们就没有深意买卖了。保障门的左侧是竹林坝,也是上犹江的中心坝,这块沙洲长约100米,宽约50米,沙洲上有茅草和灌木,四面环水,夏天,年青人凫水到上面嬉戏,挖甲鱼蛋。</p><p><br></p><p>保障门右侧不远,有座茶亭,来来往往的行人往往在这里打尖休息,喝茶聊天。茶亭背后一片坟场,北端是飞凤山,山上树木稀少,山下紧挨坟场,也就是教场,系上犹县行刑的地方,老百姓叫靶场,一片荒凉,人们很忌讳这里,走到这里都要绕开走。教场往东有几口荷塘及毗连的农田,与北门的真君庙相接。往南迤俪的果园,尽是桃,李,橘子,板栗。每年春天,花开一片翁然。此地叫县背,再下是东门口,其间有座敕建宝乘寺。</p><p><br></p><p>城墙东南一隅,一座香火鼎盛的庙宇叫廖公坛。既非佛教,又非道教,供的是廖公菩萨。廖公是谁,什么来历,也不清楚。但远近闻名,香火鼎盛。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求神拜佛,抽签打卦,磕头作揖,功德虔诚,十分忙碌,络绎不绝。十月十五是廖公的生辰,是倾城倾人,热闹非凡,抢福气抢廖公,敬献三牲酒礼,日夜狂欢,游遍全城,游遍全县,恭迎十里,官民同乐。这半个月,最为祥和,各处熄兵。十五以后,请戏班唱大戏,一直到冬至,本地没有,湖南地方剧,叫祁剧,诨名湖南戏。老俵听得懂,曲调优美,哲理明晰,看多了,都哼得出来。</p><p><br></p><p>廖公坛的庙宇和戏台很特别,菩萨正殿座北向南,殿前是天井,天井前是广场,南面靠着城墙有戏台,台柱雕花刻篆。廖公菩萨的坐像正对着戏台。但是,天井中一颗硕大大的樟树,正好挡住了菩萨看戏的视线。不知何年何月,樟树被雷一劈为二,左右分开,使菩萨看戏的视线豁然开朗,无阻无碍。说来奇妙无比,两枝樟树都被雷火烧成空心的。每逢看戏,许多年轻人,就爬进树洞里去看戏。前面既无物可档,后面也挡不住廖公菩萨看戏的视线,真是宛若天成。戏台两边是楼座,东楼女座,西楼男席。之呼也者,互不干扰。中间空地,供站着,坐着的老俵看戏。。。。。。。</p><p><br></p><p>张书杜纷繁的回忆,一幕一幕在脑子里映过。</p><p><br></p><p>在天津,张书杜住在海光寺妻兄尹迪潢家中。尹迪潢养着小老婆,内外有勤务兵伺候,出入黄包车代步,厨师掌勺炒菜做饭,比较舒适。妹夫的到来,自然有所款待,有知识,有才华,正是用人之时。书杜到来,最可信任。只是上海大学,全为共党学校,蒋公亲自下令停办。书杜到来,无人给他洗脑,很多事情看法不全面。军校那点破烂,是栓不住他的。沉默是金,先到翠花楼款待款待。名胜洋场游览一番。看他近不近女色。</p><p><br></p><p>天天的山珍海味,酒海肉山。张书杜也发起福来,迪潢是哈哈大笑:读书很苦,应该休息。</p><p><br></p><p>这天,尹迪潢正待外出,刚走到台阶前,勤务兵提着马靴出来,不小心碰到了他的身上,举起文明杖朝士兵猛击,张书杜急忙出来阻挡解围,迪潢打到了书杜的手臂上,仍不解气,“回来再算账。”便悻悻出去。</p><p><br></p><p>张书杜忙看着当兵的,“没事吧?”“没事,家常便饭。”</p><p><br></p><p>勤务兵含着泪说:“谢谢,张先生!”</p><p><br></p><p>张书杜摸着他的脑袋:“不要紧的,没伤着你就好。”</p><p><br></p><p>士兵感激地望着他。张书杜问:“老家那里?”</p><p><br></p><p>“河南”</p><p><br></p><p>“家有什么人?”</p><p><br></p><p>“就我一根独苗,老父老母还在,没有饭吃,没有地种,才出来当兵。”</p><p><br></p><p>“世道这样,没有人看得起穷人,将来穷人能做主,就好了!”</p><p><br></p><p>勤务兵:“能有这一天吗?”</p><p><br></p><p>“能,有这一天!”</p><p><br></p><p>那天,尹迪潢与张书杜都坐在客厅厦里说话,茶几上摆着两碗盖碗茶,打开盖子的那碗冒着袅袅热气。</p><p><br></p><p>尹迪潢点了张书杜在上海读书的情况,张书读闪烁其词,只是说桃花园中人,物外桃园,不知魏晋。</p><p><br></p><p>迪潢再点了一句:“你那个相好,怎么回事?”</p><p><br></p><p>书杜心中一沉:“四。一二被蒋匪打死了!”</p><p><br></p><p>迪潢:“这就是结果,你要小心,世道险哪!”“蓝衣社的具体情报,已从白崇禧那,转到我手里。碍着内弟,不便下手。你看着办!”</p><p><br></p><p>“你还年青,许多事情不是激情就能解决的,慢慢你看,就知道了。”</p><p><br></p><p>“许多事情是好话说尽,哄骗至馨,阳谋用绝,斗争到底。不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才怪呢?先整地主,军阀,再整资本家,特务,三整你们读书人,四整功臣,五整工农,永无宁日!个个要整,人人要过。其核心就是要保:特权专政,任何人不得阻挡。”</p><p><br></p><p>书杜:“那有人民代表大会,穷人有饭吃,穷人当家。”</p><p><br></p><p>尹迪潢:“多好听啦,祖宗只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老爱幼。人民代表,奴隶社会就有了,社会契约论讲得清清楚楚,封建社会也可以用,到美利坚就给废了,比较而言,科举还是公道的。普选还是民主的。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黑人,女人都可以当总统,并不是预先特权指定的。什么民主,是和专政,集中联系起来的民主。没有专政与集中的民主就是反革命。不会错的。”</p><p><br></p><p>张书杜:“那蒋匪破坏三民主义,屠杀共产党,背叛革命,与帝国主义勾结。完全倚靠武力,窃取国家神器,十足的流氓政客阴谋家,帝国主义走狗!”</p><p><br></p><p>大舅子:“世界的主义太多了,我看只有祖宗的中庸和谐。乱世中国,枭雄林立,国家贫困,列强虎视眈眈。七零八落的武装,各备其主。都在四面联络,八面威风,以倒蒋卖国为能事。社会环境日益动荡,民众生活水深火热。没有中央集权,个个李自成,掏空国家为能事。鞑子一到,专攻王朝,各路豪杰,纷纷割据,国无精兵,饷无白银,忠臣涂炭,士兵猥琐。国破家亡,无人痛心。”</p><p><br></p><p>张书杜:“那革命内部,一夜之间,血流成河,我的朋友,惨遭杀害。”</p><p><br></p><p>迪潢:“若为红颜,尚可理解,英雄一世,各显风骚。我是没有本事挽回贤弟了,望你好自为之,不要辜负灿华。”</p><p><br></p><p>尹迪潢40年纪,身体发福,两眼大而有神。上层留着短髭,军衣敞开,领子上缀着一颗金星,带有几分肃杀。谈了半天,他对张书杜说:“我看你的情绪,是同情共产党。”</p><p><br></p><p>张书杜说:“蒋无赖,谋逆中央,屠杀工农,是蘸满了人民鲜血的侩子手,一定不会有好下场。”</p><p><br></p><p>尹迪潢说:“在上大读了三年书,赤化甚深,完全共产党的调调。中外历史都是这样,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找一个割据的共和国出来。所谓发动群众,打着政府的旗帜,发展非政府武装,割据为王,根本就没有政府的法令,擅自打地主,分田地。制造赤色恐怖,裹挟良民造反,制造社会动乱,乱中夺权,乱中夺枪。个个争当皇帝,人人分割财富。武装工农,对抗政府,国税不交,制造阶级,打造国中之国,听命于共产国际,那还有王法呢。国际公关险峻,国家积弱初定。蒋公不清党,行吗?那不成了二流子,楚王项羽了。那一顶虚荣是保不住的。”</p><p><br></p><p>“国民党是因为有了枪,才从南方一隅,一跃成为主宰中国命运的执政党,创造了贫民当政的历史,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宋教仁遇刺,是武力解决,没有法律参与。”“北伐之前,个个有枪,结果就要统一嘛。军阀混战,就是统一,少不了的。”“没拿枪有没拿枪的说法,拿了枪有拿了枪的说法。”“还没有宪政中国,军队国家化。”“拿了枪,子弹又不长眼睛。未知数太多。”</p><p><br></p><p>“王者清党,只是一个信号,你看吧,……”</p><p><br></p><p>张书杜:“大哥,蒋匪那么肮脏,第三党无比软弱。共党有苏俄,北伐的资金,弹药都是它从广州运抵前线的,唯一只有它帮助中国国民党。中国要强盛起来,消灭不平等现象,赶走帝国主义,得找个靠山。”</p><p><br></p><p>尹迪潢:“美妙动听言辞后面,是核心的民族利益,沙俄侵占了几个欧洲的中国土地,为什么说还,而实际不还呢?为什么叨咕外蒙独立呢?为什么十几个弱国联合起来进攻苏联呢?因为苏联扩张太快,从斯拉夫小岛,一跃成横跨欧亚的最大的国家。他们绝对不是什么三光政策,而是寸草不留,全部杀尽,荒野万里。很多老人都知道毛子,江东64屯,那只是个影子。”</p><p><br></p><p>“不是不要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要那些空洞的口号,不如干一些实在的利民的事情。圣人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暖。讲的就是大同社会,共产主义。孙先生说:三民主义,就是共产主义。</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下篇《北门巷》第二章,敬请期待。</b></p><p><br></p><p>本篇文字来自博客“康强武汉大学”,可能与原著有不同之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后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