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杨靖宇在大梨树沟的抗联遗址

东北虎王

<p><b>探访杨靖宇在大梨树沟的抗联遗址</b></p><p><br></p><p> 集安市台上镇老岭村开发于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开发时梨树甚多,而且很大,因此原名“大梨树沟”,祖国光复后,因大梨树沟坐落在老岭山麓,更名“老岭”村。</p><p> 一条大梨树沟从今天的“双岔林场”到板岔岭,沿途有杨屯子、头阳沟、西沟、二阳沟、赵景贵前山、三阳沟、赵李头沟、小五道沟、南岭、大松沟等支岔。五月梨花开,这里的漫山遍野,依然有玉树琼枝随着微风摇曳,淡淡的花香在岁月陈年里越来越浓,也许是记忆酿酒,涟漪地扩展时光化蝶。</p><p> 现在的老岭一队,是村部所在地,在日本鬼子归屯时,所有的房子大部分是南北向的厢房,房屋矮小,用草铺的房顶。在围里有一个性邸的地主,也就是胡子“满天红”邸维信的家。老岭一队张才禄听老人说:“在大松沟有个腊树林,翻过岗有个赤柏松沃子,这个地方一面是悬崖峭壁,胡子在这里的砬子上,用牛皮做屋顶,建了土匪窝,就是满天红的绺子。杨屯子,靠路旁有个姓杨的人家,旁边有个老邸家的墓地,用水泥建的墓室,棺材可以直接推进去。”</p><p> 一条大梨树河,主流发源于大松沟,次流发源于南岭,另一条支流发源于老岭赵李头沟。2020年6月25日,端午节,我骑车去老岭六队,探访这里的抗联遗址。在南岭沟门遇到了今年76岁的当地村民薛福升,他说:“南岭翻岗就是太平的兴农,他家曾在南岭沟里住过,这里的山坡上有许多战壕,是当年杨靖宇的抗联部队留下的,在南岭的旁边有个小五道沟,距离岗顶只有3里地,翻岗就是岭前的大五道沟,也就是“老岭会议”的遗址。小五道沟上的战壕更多,曾经作为‘老岭会议’分驻地。父亲薛进秀告诉他,当年在这里经常有红军路过。李景文和周瑞祥都给红军送过给养。从南岭沟门到板岔岭顶,有7里的距离,这沟被当地人称为大松沟,是大梨树河的正源。如果从小梨树沟翻山也可以到达板岔岭。板岔岭再沿着山路上山下坡,就能到达石庙子,最终到达集安。”</p><p> 老岭六队的宋英杰说:“他的五叔叫宋茂宗,曾经做过伪满地沟警察所的所长,是集安的国高生。他跨洋刀,骑白马,穿着大皮靴。后来当了国民党军,在沈阳又当了解放军,后来回到老岭村,当时他吃药不花钱,国家还给他一部分津贴。”</p><p> 据《杨靖宇传奇》记载:“杨靖宇写信给东岔北边的大梨树沟围子的两面甲长唐家常,让他发动群众接济红军的寒衣。唐家常亲自带头为红军做寒衣,送寒衣。住在石洞沟的老孙头是于指导员的地下关系。因他在家排行三,人都称呼三老头,大梨树沟的大老头唐家常就是他大哥。去年三老头冒着暴风雪给红军送粮,冻死在板岔河门东岔的古桦下,人死还靠在树干上立着,眼望着红军来的方向。”老岭六队有个赵李头沟,沟深岭长,一条溪水清澈见底,水中经常游弋着一群柳根子鱼。这里的山坡上并不十分陡峭,曾经建了许多杨靖宇的密营和粮仓。从这里翻岗,可以到达板岔五队—小梨树沟,小梨树沟从另一个方向走山路亦可到达板岔岭顶。和大松沟的山路汇合,奔向下一个驿站。</p><p> 过了晌午,我在双岔围子遇到了今年87岁,本地土生土长的村民于富贵,老人视力不好,说起话来,语言有些迟钝。他说:“当年的双岔围子都是草厢房。鬼子为了切断乡民和‘胡子’的联系,把父老乡亲从各沟各岔赶到围子里。贫穷的村民没有钱盖高大宽敞的房屋。许多房屋都非常低矮,伸手就可以摸到房梁。当年有个蔡指导员,在这里发动群众,他是共产党员。东山的东大营,营长姓马,有东面和南面两趟房,屋子是白铁的房顶。”</p><p> 春天五月飘雪,数着有多少梨花落。提着马灯走山路崎岖,又有多少枫叶绣着五角星。革命烈士王文山,1937年随蔡指导员转战双岔河,是连部的通信员。1940年转战蒙江县。杨司令为国捐躯后,返回大青沟。1945年土地改革时,被群众推选为农会会员,同年参军,任区中队副主任职务,1946年,牺牲于花甸区横路战役。据双岔乡志记载:“1936年参加抗联的大梨树沟人,李华春和宋联江皆牺牲在1938年的长岗战役。”</p><p> 时间老了容颜,双鬓添了华发,多少往昔的故事大多折戟沉沙,又有哪些蛛丝马迹会浮船追寻。趁着东风,火烧日本鬼子联营七百里,流传在民间的杨靖宇抗联的故事,每一支穿行在历史天空的响箭,背后都有一个拉弓的人,他们在书写历史,也在拯救身在水深火热的天下黎民。</p> <p>薛福升(76岁),父亲薛进秀,李景文</p> <p>87岁的孙文章</p> <p>87岁的于福贵</p> <p>赵李头沟,过岗是小梨树沟</p> <p>赵李头沟的小溪</p> <p>电视台山</p> <p>南岭,过岗是太平兴农</p> <p>小五道沟,过岗是大五道沟</p> <p>松树沟</p> <p>大梨树沟</p> <p>三阳沟</p> <p>老郭西沟</p> <p>二阳沟子</p> <p>头阳沟子</p> <p>杨屯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