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个神秘的宝藏</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它的真相</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点击标题上方的圆形作者头像回到作者主页,可以查看作者已发表的《揭秘(探索)X的真相》系列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文章,敬请关注。</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言</b></p> <p> 缩普自第一枚面世以来,迄今已历经18年的风雨,在这一路风尘中,既有痛苦的沉沦,也有灿烂的辉煌,更有永不停歇的奋斗,在一代代优秀的引领者们的努力下,谱写着一部浩荡传奇的不朽史诗。</p><p> 本文立足于缩普发展迄今所涵盖的所有范畴,以客观、平和、公正的心态,全面阐述整个缩普框架内的分类、历史、发行量考证、数据信息等,为广大集藏爱好者了解缩普、参与缩普,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参考资料。</p><p><br></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目录</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缩普概念</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缩普发行历史</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缩普发行量考证</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缩普资料统计(完整版)</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邮资封片简目录(2015版)》(狄超英编)的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近十几年来发行的邮政用品很多,特别是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题材广,品种多,但是我们在邮政窗口和市场上见到的大都是印有企业宣传广告的实物,很难见到或买到未带广告的“白封”和“白片”。本《目录》收录的此类封片,均为不带广告的原封原片,部分是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相关部门提供的样片图案。</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一、缩普概念</b></p> <p> 缩普,是缩量发行的普通邮资票品的民间简称,最早赋予此称呼的是刘楚。具体就是《新中国邮资封片简目录(2015版)》前言所指的那部分在邮政窗口和市场上很难见到或买到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白封”和“白片”(或者说是原封原片),包括2002年5月以后缩量发行的所有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p><p><br></p> <p> 缩普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p> <p> <b> 1、广义的缩普:</b>是指缩量发行和未正式发行的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除正式缩量发行的普通邮资明信片(即狭义缩普概念),还包括了中国邮政广告公司装帧在专题册内的那部分未正式发行的2002.5—2003年的缩普封和缩普片,民间爱好者称为“中邮广册封”和“中邮广册片”,每种印制量均为1万枚,流出量更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缩普白封</span></p> <p> 以下为广义范畴下的缩普分类,包括了起止年代和品种数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下图为未正式发行的中邮广册片,与上图已正式发行的白片存在明显的版式区别</span></p><p><br></p> <p> <b>2、狭义的缩普:</b>仅指缩量正式发行的普通邮资明信片,又称"缩普片"。在已正式发行出的131个缩普片品种中,除极少数特殊情况的品种发行量不足2万枚外,其余品种发行量均为2万枚。</p> <p> 根据国家邮政总局的规定,普通邮资票品不予公布发行量。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均属于普通邮资票品,因此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的发行量均不详,目录也不予标注各品种的发行量。</p> <p><b> 那么,各缩普品种的发行量到底是多少?为什么缩普的发行量那么少?如何知道其准确的发行量的呢?这还要从国家邮政局成立后业务开展的历史说起。</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二、缩普发行历史</b></p> <p> 1997年1月,原邮电部作出了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邮政改革创新的历史新时期。</p><p> 1998年4月30日国家信息产业部发布《邮电分营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在1998年底前,全国基本完成现业局邮电分营。</p><p> 1998年底,邮政与电信按计划如其实现分离,成立国家邮政局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都归属信产部管理。</p><p> 国家邮政局在成立初期,即提出了三年扭亏为盈的计划。为了完成计划,国家邮政局加大了邮政新业务的开发力度,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利用国家发行的邮票是国家名片身份,加大和地方或企业合作的力度,让地方或企业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通邮资信封(白封,下同)和普通邮资明信片(白片,下同)为载体进行广告宣传。</p> <p> 国家邮政局(2009.10.1改制为中邮集团)开发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的广告业务,共经历了七个阶段:</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一个阶段:1998年底到1999年6月。</b></p> <p> 这阶段的典型特点是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通邮资信封白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白片的发行量很大,一般为1000万枚,由国家邮政局下发到各省邮政局出售发行。</p><p> 任何地方或企事业客户的广告业务量达到一定数量均可申请在该部分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的某个品种上加印,即地方企事业单位发行的广告封片(<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备注:有爱好者称其为“加印封”和“加印片”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因为“加印”是指增加印刷,要求新印刷出的邮品必须与原邮品一模一样,比如再版。而在原邮品上增加印刷内容的,比如增加文字就叫做“加字”;增加广告内容的,就叫做“广告封”和“广告片”,《新中国邮资封片简目录》的称呼就非常学术和严谨</span>)。</p><p> 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的邮资图并不局限于某地方或企事业单位专用,即邮资图不专用。</p><p> 地方企事业发行的广告封片晚于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通邮资信封(白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白片)。</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二个阶段:1999年7月到2002年4月。</b></p> <p> 这阶段的典型特点是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邮资图更改为专用邮资图,白封白片的发行量大幅度逐步缩少,从最初的500万枚,逐步缩减为100万枚、50万枚……。</p><p> 发行渠道共两种:一种是由国家邮政局下发到各省邮政局公开出售发行;另一种是任何地方或企事业客户的广告业务量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均可申请在该部分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的某个品种上加印自己地方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内容,即地方企事业单位发行的广告封片。</p><p> 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的邮资图并不局限于某地方或企事业单位专用,即邮资图不专用。</p><p> 地方企事业发行的广告封片晚于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通邮资信封(白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白片)。</p> <p> 国家邮政局为了规范和加大推广该广告业务,自1999年,开发出专用邮资图封片项目。所谓的专用邮资图,是指国家邮政局批准,允许省、地、市或某具体客户专用的普通邮资信封或邮资明信片的图案,是直接印在信封、明信片上的邮票,它的发行程序、性质和邮票一样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在国版邮资封片简目录中,并没有单独分列专用邮资图封片这一个类别,而是归属在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范围内。</p><p> 最初,国家邮政局规定,只要企业客户用于宣传的印刷数量达到1000万,就可以向国家邮政局申请仅授权该企业客户独家使用的专用邮资图封片。后来,由于1000万枚的起印量太大,具备该广告使用数量实力的企业客户太少,因此国家邮政局逐步降低了该起印量的标准,从1000万枚降到500万枚、200万枚、100万枚……,甚至到了极低的标准,这极大地拓宽了普通邮资封片中专用邮资图封片广告封片的业务量。</p><p> 1999年和2000年这两年间,国家邮政局总计发行了41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封片,包括1999年发行的7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和1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以及2000年发行的33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p><p><br></p><p> 随着专用邮资图封片业务的不断拓展,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规范相关业务,2001年,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国邮【2001】第334号《关于开发普通邮资信封业务的通知》和第337号《关于开发普通邮资明信片业务的通知》两个文件。</p><p> 文件明确了一个专用邮资图只能由一个地方或企事业单位单独申请和使用,并且拥有使用专利权,其它地方或企事业单位不得擅自使用。文件的发布更方便了各地企事业单位利用专用邮资图封片进行广告宣传业务的开展。</p><p> 2001年和2002年4月前,国家邮政局总计发行了54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封片,包括2001年发行的23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和18个品种(其中PF13郴州风光一套四枚属于1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以及2002年1—4月间发行的7个品种[其中PP57故宫角楼(国内、国际)按两个品种计算]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和6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三个阶段:2002年5月到2003年。</b></p> <p> 国家邮政局授权中国邮政广告公司(简称中邮广,以下同)负责专用邮资图的广告开发业务,授权中国集邮总公司出售发行无任何广告图文和省码的白片。</p><p> 自此,缩普开启了震惊集邮界的发行历史,缩普片和缩普封的开门品种分别为PP59《雪莲》普通邮资明信片和PF35《龙头蜈蚣风筝》普通邮资信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NO.1#缩普片</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PP59《雪莲》普通邮资明信片</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NO.1#缩普封</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PF35《龙头蜈蚣风筝》普通邮资信封</span></p><p><br></p> <p> 2002年7月3日,国家邮政局发布了【2002】第53号文件《关于一次性发行普通邮资封片印量等问题的通知》(局计财资调函)。文件规定,从2002年5月份开始,具体由中国邮政广告公司负责专用邮资图的广告开发业务,直接面对客户,要求每个申请的邮资图广告片发行量不得少于200万枚。</p><p><br></p><p><b>国邮【2003】358号:</b></p><p>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凡印制数量达到200万枚以上的普通邮资封片,可向国家邮政局提出申请使用专用邮资图,但首批印制数量须达到50万枚,并确保一年内印完200万枚。</span>”</p><p><br></p><p> 中国集邮总公司要求每个专用邮资图封片印刷一定数量的正背面无任何广告图文、正面无省码的空白封片,发往位于北京和平门的中国集邮总公司,用于存档和满足部分集邮爱好者对普通邮资明信片收集延续的需求。存档的专用邮资信封数量不详;专用邮资图明信片则除了极少部分留下存档外,其余全部向集邮爱好者供应。</p><p> 由于初期集邮爱好者对新阶段的普通邮资明信片发行量不详,因此中国集邮总公司对早期的一些缩普品种敞开销售,甚至以原箱为单位出售。</p><p><br></p><p><b>【2002】第53号文件《关于一次性发行普通邮资封片印量等问题的通知》(局计财资调函):</b></p><p>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为了满足集邮爱好者的需要,每次同时一次性印刷此类邮资封片….</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从5月份开始,用于开发普通邮资明信片业务的普通邮资明信片,全部发往中国集邮总公司,由总公司以函购或网上集邮等方式发售,以解决个别集邮爱好者的需求问题;由于国家邮政局不再向各省下发分配此类邮资封片,因此,除了与题材相关的省份外,国家局也不再向各省下发每套邮资封片的发行通知文件。</span>”</p> <p> 据此可知,对于上述用于开发专用邮资图广告业务而发行的普通邮资明信片母片,即我们所谓的白片(民间称为缩普),国家邮政局将其定性为“<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专用邮资图</span><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普通邮资明信片</b>”。狄超英编《新中国邮资封片简目录》(人民邮电出版社)上列为普通邮资明信片(编号为PP)类别。</p><p><br></p> <p> 此外,国家邮政局又批准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制作《1999-2003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并于2004年开始向各省邮政征订,且要求仅只能作为内部资料使用,但后期有部分违规流向市场。</p> <p> 2004年初,<b>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发布文件《关于做好专用邮资图资料册内部征订的通知》</b>:</p><p>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经国家邮政局批准,特制作1999—2002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该专题册囊括此时间段全部邮资图实物,并配有相关文字介绍……此套专题册只作为邮政内部资料使用,不得在市场销售</span>”</p><p> 该专题册编号印制一万册。之后,同样印制量的《2003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也以同样的用途进行征订。这些册子里的普通邮资信封和普通邮资明信片,部分品种的版式与此前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白封和白片版式不同,而且该版式仅在专题册中出现,被民间收藏爱好者称为册封和册片。</p> <p> 该专题册出现后不久,国家邮政总局即因中国邮政广告公司违规发行而收回,但已流出部分,其中《1999—2002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流出至少约3000册,《2003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流出约7000册。根据中国邮政广告公司的通知,以及国家邮政局的态度和行为,该专题册内的所有邮品均属于未发行邮品。</p><p> 至今,尚有部分集藏爱好者对该专题册内邮品的属性和发行方存在误解,认为其是由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发行的,这是个很大的错误。</p><p> 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发行的邮品,其邮品必须清晰标注“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发行”的字样。该专题册虽然由中国邮政广告公司流出,其册子确实也是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制作,但插在册子内部的白封和白片却都是国家邮政局发行的,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p><p> 1、插在册子内部的白封和白片均明确标注“国家邮政局发行”和“中国邮政明信片”字样,却没有标注任何“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发行”或相类似的“样票”、“样封”或“样片”等其它文字。</p><p> 2、国家邮政局曾对中国邮政广告公司推出的这批专题册提出批评,并在发现后立即收回。</p><p> 3、2002.5.1—2003年的普通邮资封,国家邮政局并没有发行白封。但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邮资封片简目录(2015版)》中,不仅编录有这些品种,而且赋予传承的编号和市场参考价,其市场所见的普白封和参考价就是该专题册内的册封和价格。充分说明国版目录中的这部分普白封就是该专题册内的普白封。</p><p> 4、2004年4月2日《中国邮政报》刊发记者郑凌燕的本报讯,内容如下:</p><p>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中国邮政广告公司近日特制作《1999—2002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该专题册囊括了这一时间段内的全部邮资图实物,配有相关文字介绍,限量制作1万套。……</span></p><p> 此资讯内清楚说明,册子里的全部是“邮资图实物”,而不是样封和样片。</p><p> 综上,专题册内的普白封和普白片全部是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其中2002—2003年普白封仅此一种版式,其它的普白封和普白片部分版式与之前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白封普白片的版式不同,为另一种版式。但所有专题册流出的普白封和普白片均为未发行普通邮资信封和未发行普通邮资明信片。</p> <p> 从2002年5月到2003年,国家邮政局总计发行了71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和19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包括2002年发行的35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和7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2003年发行的36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和12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此后迄今,普白封再未有品种发行或流出。</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四个阶段:2004年到2005年。</b></p> <p> 除第三个阶段的特点外,中邮广册子从此未再制作,册封册片从此断代。</p><p> 随着缩普发行量的逐步被揭开,中国集邮总公司不再敞开销售,而是改为手机号实名预订。但由于知晓相关讯息者廖廖,因此出现了一部分利用若干手机号预订成功的大户,从一两千枚到五六千枚的都有,且不在少数。</p><p> 从2004年到2005年,国家邮政局总计发行了42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包括2004年和2005年各发行的21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p><p> 其中,PP86《从奥林匹克到万里长城》存在不同版式的区别。根据其中的典型特征之一的区别,民间分别称为大点奥白和小点奥白,其中小点奥白的存世量远超过2万枚。后来证实,大点奥白才是正宗的缩普白片,最早日实寄也是大点奥白。而小点的流出在追溯到原印刷厂家时,厂家也是语言含糊,不肯承认。</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NO.20#缩普片</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PP78《生肖猴》普通邮资明信片</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生肖题材)</span></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五个阶段:2006年。</b></p> <p> 从这一年开始,国家邮政局停止原“函购或网上集邮”的方式,全部改为预订出售,实际大部分品种是一次性包干售出。</p><p> 2006年,国家邮政局总计发行了14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六个阶段:2007年到2009年。</b></p> <p> 由于之前发行的缩普现货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大部分品种单价已达四五十元一枚,中国集邮总公司遂停止之后所有缩普片品种的预订,全部全部入库储存,一度有传言称,缩普今后不会再发行。</p><p> 但是在2010年底,中国集邮总公司突然将2007-2009年49个缩普片品种各2万枚总计98万枚和5万本世博四连体册一次性售出。</p><p> 从目录可以看出,在2007-2009年三年间,国家邮政局总计发行了51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但目前售出的只有49个品种,有2个品种(包括PP190《四羊方尊》)一直未售出。在这49个品种中,包括2009年10月1日国家邮政局改制为中邮集团后发行的第一个缩普片品种-PP191《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国际)》普通邮资明信片。据了解,原销售清单上的是PP190《四羊方尊》,交割时,因特殊原因该品种无法出库,遂用PP191《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国际)》代替。</p><p> 中邮集团改制后,缩普白片仍然遵循53号文件,但其铭记已改为中邮集团的徽志加“中国邮政”。明信片的左下部的“国家邮政局发行(年号)”和英文“Issued by the State Psotal Bureau”字样全部取消,仅保留有中文的邮资图名称(个别的在中文名称下有相应的英文名称。发行方由国家邮政局改为中邮集团,也是由中国集邮总公司负责发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NO.118#缩普片</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PP184《绘画作品-贵妃醉酒》普通邮资明信片</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梅兰芳题材)</span></p><p><br></p> <p> 由于发行周期不同,集邮爱好者一般把2002.5—2006年发行的75个缩普白片品种俗称为“前缩普”,把2007—2009.12.18发行的49个缩普白片品种俗称为“后缩普”(包括PP191《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国际)》)。</p><p> 其实,这种人为对缩普进行前后缩普的划分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缩普系列总归是一个整体,收藏者成套收集是收藏市场若干年发展形成的稳固规律。</p><p> 而从发行方式上讲,2006年的缩普片也是包干出售的;从面值上讲,2006年的最后一个品种PP137《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会徽》面值也随着中国邮政邮资政策的调整改为了80分;从铭记上讲,2007-2009年除PP191外的铭记也全部是"中国邮政明信片"。</p><p>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对不同阶段发行的缩普品种的看法将逐渐淡化,最终还是会归于一统,这是大势,非个人意志能转移。</p><p> 从国家目录的态度上也很明确能看出,对上述品种一概以普通邮资明信片的正规身份对待,并没有任何的区别对待。</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七个阶段:2010年后至今。</b></p> <p> 这一时期共发行了7个品种, 位于2010—2012年三年间。</p><p> 在集邮界资深实寄制作人王岩的一篇公众号文章《缩普原地十三年史》中,讲述了这7个品种的发行方式:2012年10月13日,中国集邮总公司专卖店精品厅(笔者按:以产品册搭售的方式)公开出售7个品种的缩普片,每种售出各100枚,10月16日每个品种再售出各几百枚。</p><p> 对于这7个品种的发行量,笔者获得的信息则有两种说法,分别为每个品种共售出约600枚和2000枚。</p><p> 后来,这7个品种在市场上又陆续出现了一部分,来源不明,不排除中国集邮总公司又售出的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信息核实。但可以确定的是,其中PP209《中国银行》与最初流出的几百枚PP209《中国银行》明显不同,据了解数量也远超过2万枚,收藏者需要谨慎。而且有渠道透露,这7个品种的绝大部份和所有2010年以后的其余缩普品种至今尚在中国集邮总公司的库存中。</p><p><br></p> <p> 此后,无确凿证据证明中国邮政再发行过缩普白片。</p><p><br></p><p> 市场上还有一种"中邮版"的白片。所谓"中邮版",是指除了铭记和面值不同外,其余完全与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缩普相同的品种。</p><p> 那么,在之前国家邮政局没有发行过相同规格和邮资图的前提下,只有中邮集团发行的一种版本的情况下,算什么呢?</p><p> 这种,也是缩普,比如PP191《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国际)》和2010-2012年从中国集邮总公司专卖店精品厅随产品册搭售出的7个品种。</p><p><br></p><p> 在集邮界资深实寄制作人王岩的一篇《缩普原地十三年史》文章中,透露了市场上新出现的若干伪缩普(伪白片)等乱象及其产生的原因。笔者稍加整理,归纳如下:</p><p> 1、伪缩普:通过私下渠道买通地方邮政工作人员和相关邮政印刷厂,设计广告片时正背面均不设计任何广告图文,加工时漏印省代码,出厂后再裁剪掉一体印制的广告图文附联,形成与真缩普白片无二的伪白片,性质属于变造品。</p><p> 这样的伪白片品种,有的变造了数万枚,有的为了掩人耳目,只变造加工了与真缩普发行量一致的2万枚,因此有很大的欺骗性。</p><p> 笔者按:这样的伪缩普品种在纸张上与真缩普无异,但由于印刷批次不同,与印刷厂最早提供给中国集邮总公司的2万枚缩普白片必然存在细微甚至明显的差异,比如油墨颜色、网点大小、网线角度等,放大镜下甚至肉眼清晰可辨。一旦真缩普发行,这些伪白片将无处遁形。</p><p> 2、假缩普:造假者利用相关的广告片进行扫描,找不正规的民间印刷厂私印伪造缩普白片,性质属于赝品。</p><p> 这些赝品被直接或间接用于在各邮币卡电子盘上市变现,受害者众,影响恶劣。目前已知约有十几个假白片品种出现,每种印制数量为几万到几十万枚不等。制假售假者肆无忌惮,丝毫不顾忌国法的威严,甚至公开品种和数量,间接承认这些品种不是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出来的。</p><p> 这些假缩普均无任何资深实寄制作人给予制作原地实寄。</p><p> 笔者按:这样的假缩普品种在纸张上或印刷上与真缩普差距较大,用相同邮资图的广告片对比,比较容易辨识。</p><p> 3、违规缩普:即违规流出的真缩普。流出的原因,据了解有一个品种是在印刷厂装箱寄往中国集邮总公司时,有人偷拿出一把,数量不明,未被发现。这与当年大阿福错片流出的方式一样,也是邮政管理不严造成的。</p><p> 笔者按:这样的缩普品种应该视为真正的缩普,但性质上应属于未发行邮品。但由于未正式发行,因此不应列入已发行的缩普大全套中。</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备注:因相关信息和实证不足,以上部分内容尚无法定论,或有与事实不符之处,亦属正常,敬请谅解。</b></p><p><br></p><p> 专用邮资图属于中国邮政的独创,在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邮政史上均为特例,加上发行量一度缩减到2万枚以下,而且国家不公布普通邮资票品的发行量,又因发行方式独特,使得缩普的真相在集邮界少为人知。</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三、缩普发行量考证</b></p> <p> 为了向广大集邮爱好者普及专用邮资图邮品的来龙去脉,《中国集邮报》(官方刊物)曾派出记者,专门采访国家邮政局相关工作人员,并于2005年4月27日在官方刊物《中国集邮报》头版头条发表过相关文章,题目是《揭开专用邮资图封片的面纱》,首次披露了专用邮资图发行的内幕。</p> <p> 实际上,《中国集邮报》该篇文章的记者,据了解当时他采访时仅为一天,这么复杂的事情很难全部搞清楚。其文章中所说的“发行量2万多枚”的严谨性也值得商榷。</p><p> 应该注意的是,印刷量、存档量和发行量是不同的概念。根据相关文件,每个品种留出很少一部分存档(<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有说法为每个品种各留一箱,还有一种说法每个品种各留十几枚或者数十枚</span>)是事实。但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证据和信息来看,两种情况都存在,只不过不同品种存档情况不同,绝大部分的品种只留存了十几或数十枚用于存档。</p><p><br></p> <p> 缩普的印刷量、发行量到底是多少?由于普通邮资票品不予公布发行量的规定,我们只能根据可靠文章、相关单据进行论证。</p><p> 此前相关的可靠文章,只有官方刊物《中国集邮报》发表过的《揭开专用邮资图封片的面纱》一文可参鉴。</p><p> 相关单据更为清晰、直接,截止目前,已发现的有封箱单、邮寄单、封包单和一宗发票单据。</p><p> 由于早期集藏爱好者对缩普的珍贵性认识不足,在重要资料的收集上更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2002-2006年发行的缩普原箱留存下来的极少,有考证意义的封箱单和邮寄单迄今未公开一枚,只听说过可能尚有几个品种有原箱存世,而原箱上的单据能否考证出具体发行量更是未知。</p><p> 所幸笔者对此类素材一直极为重视,又因特殊原因得以保存有部分2007-2009年发行的缩普原箱单据,更是在2019年春节后金网艺购第一次托管时,于万幸之中偶拾得他人于春节前一两日托管时被扔弃、但因收废品阿姨回老家还没回来收走的部分缩普品种原箱,因此成为我们研究缩普发行量的重要证据之一。这是缩普界的幸运。在此分享给广大缩普爱好者。</p><p> 尤其是在缩普PP152《魅力神农架》原箱内发现的河南省邮电印刷厂附寄给中国集邮总公司的两联发票单照,更是截止目前已发现的证实缩普发行量的最直观、最可靠的实物资料证据,从此集藏爱好者对于缩普发行量的疑惑可以休矣。</p><p> 当时这个单据是装在一个牛皮纸信封内,放置在一个原箱内的,我看见信封的时候就很惊讶,抽出来一看单据内容,顿时喜出望外,情难自禁,一般人难以理解当时笔者的心情,也少有人能认识到这份单据的珍贵性。</p><p><br></p><p><br></p> <p> 下图是PP169《网络门牌》普通邮资明信片的原箱封箱单和邮寄单:</p><p> 图1和图2是寄发给中国集邮总公司的原箱单据,其中邮寄单标注“<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收件人:赵亚红 地址:北京市南区局宣武区宣武门东大街2号中国集邮总公司 寄件人:负责人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邮电印刷厂</span>”,封箱单标注“<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共10箱,第X箱 接收单位:中国集邮总公司 票品名称:网络门牌 类别:普通邮资明信片 数量:2000枚 印制企业:福建省邮电印刷厂</span>”,发行出的封箱单号分别为第2箱—第10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1</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2</span></p> <p> 图3是寄发给中国邮票博物馆的原箱单据,封箱单标注“<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共1箱,第1箱 接收单位:中国邮票博物馆 票品名称:网络门牌 类别:普通邮资明信片 数量:2000枚 印制企业:福建省邮电印刷厂</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3</span></p> <p>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有两种:</p><p> 一种是共印制了11箱22000枚,其中1箱给中国邮票博物馆存档,但由于工作人员失误,将邮寄给中国集邮总公司的一箱给了中国邮票博物馆,而应该给中国邮票博物馆的一箱当成了给中国集邮总公司的被发行了出来。</p><p> 另一种是共印制了10箱2000枚,其中1箱应该给中国邮票博物馆存档,这箱封箱单上应该标注的是“共10箱,第1箱”,结果错印成了“共1箱 第1箱”。从实际发行出来的情况来看,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也不排除原箱在中国邮票博物馆存档的可能。</p><p><br></p> <p> 下图(图4)是寄发给中国集邮总公司的PP168《开封府》普通邮资明信片的原箱封箱单,标注“<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中国邮政普通邮资名信片 ??编号:普片 1 单位: 地址:集邮总公司 产品名称: 开封府 规格:125*78mm 邮资图: 面值: 共3箱,第X箱 每箱:5600套,每套 枚 序号: 条码: 河南省邮电印刷厂</span>”,发行出的封箱单号为第1箱—第3箱。(<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备注:其中“明信片”误印成“名信片”,由河南邮电印刷厂印刷的所有缩普品种的封箱单均存在此错误</span>)</p><p> 根据封箱单信息,很明显可以得出PP168《开封府》普通邮资明信片的总发行量为5600x3=16800枚,其余应该还有一箱3200枚邮寄给了中国邮票博物馆存档。</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4</span></p> <p><br></p><p> 在已经正式发行出的131个缩普片品种中,原箱的包装数量根据明信片规格、印刷厂家不同,每箱包装数量也不同,已知的有6000枚、5600枚、5000枚、3200枚、3000枚、2500枚、2000枚和1000枚共8种情况。</p><p> 但不论哪种情况,其成箱的印刷总数量都是2万枚,只不过又分为全部邮寄给中国集邮总公司和除一箱邮寄给中国邮票博物馆、其余全部邮寄给中国集邮总公司两种情况,这可以从部分品种的封箱单、邮寄单和发现的封装在箱内的发货交接单据上得到印证。</p><p><br></p> <p> 下图(图5和图6)为PP139《龙宫》普通邮资明信片原箱封箱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5</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6</span></p> <p> 从中可以看出,PP139《龙宫》普通邮资明信片的总发行量为5600x3+3200x1=2万枚,2万枚全部发行了出来。</p><p><br></p> <p> 此外,其余每个品种的专用邮资图明信片很可能尚有提前多印制出的各十几枚或数十枚作为样品审批或存档。</p><p> 鲜有人知道的是,有一年中国邮政广告公司曾向各省邮政征询下一年度的贺年邮政用品的设计方案,对获奖的前三个省份给予的奖励中,就各有一套普通邮资明信片(用于存档的白片),品种涵盖所有截止到发放奖励时已有的普通邮资明信片品种(包括PP190四羊方尊和PP192之后的所有品种),可惜这三套奖励全部归各省邮政公家所有,无法流传到市场上。</p><p> 所以,无论是否有原箱邮寄给中国邮票博物馆用于存档,中国邮政对每个品种都有极少量的散片用于存档的,而且这些散片都不是从原箱中抽出来的。</p> <p> 从2007—2009年一次性流出的48个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缩普品种和2009年10月1日国家邮政总局改制后中邮集团发行的1个缩普品种一次性发行(或流出)的数量都不超过2万枚这个事实,也可以得到佐证。</p><p><br></p> <p> PP191《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国际)》普通邮资明信片是缩普中的特殊品种,占据中国邮政发行史上的多项第一,具有独特的邮政史意义:</p><p> (1)唯一的国际邮资缩普片(其余均为普通邮资明信片),左上角印刷有航空邮件标识,邮资4.50元;</p><p> (2)国家邮政局改制为中国邮政后的开门缩普片,铭记从此改为"中国邮政";</p><p> (3)唯一的超大规格(165x115mm)缩普片;</p><p> (4)唯一采用缩微文字防伪的缩普片(邮政名址线为上海世博的第一个大写字母"SHSB"连续拼写);</p><p> (5)正面左下部从此更改格式,取消原"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中英文字样,将邮资图名称增加英文。</p><p> (6)唯一取消左上部邮政编码框的缩普片;</p><p> (7)第一枚同一申请邮资图方跨越国家邮政局和中邮集团两个阶段的缩普片;</p> <p> 在寄发给中国集邮总公司的原箱封箱单上(图7),标注“<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类别:</span><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国际邮资明信片</b><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数量和箱号:2000枚(10—X)</span>”,10箱全部发行出,发行量也是共2万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7</span></p> <p> 该品种的原箱内共有4包缩普片,每包一个封包单,封包单标注“<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500份 第X包</span>”,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所有缩普品种封包单中唯一标注包号的品种。从封包单可以明显算出,每箱500x4=2000枚。</p><p> 下图为PP191《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国际)》普通邮资明信片的第1包(首包)和第40包(尾包)封包单。</p> <p><br></p><p> 下图是PP157《沙漠植物—四合木》普通邮资明信片的原箱封箱单和邮寄单:</p><p> 图8和图9是寄发给中国集邮总公司的原箱单据,其中邮寄单标注“<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共7箱 第X箱</span>”,封箱单标注“<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数量:3000枚/箱</span>”,7箱全部发行出,其中第7箱为2000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8</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9</span></p> <p><br></p><p> 下图是PP170《惠州西湖》普通邮资明信片的原箱封箱单和邮寄单:</p><p> 图10和图11是寄发给中国集邮总公司的原箱单据,其中封箱单有三张,其中一张标注“<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0 10</span>”,表示共10箱,这是第10箱;另一张标注“<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数量:2000枚</span>”。邮寄单则明确标注“<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共10箱,第10箱</span>”,10箱全部发行出,说明该品种总发行量为2万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10</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11</span></p> <p><br></p><p> 下图是在PP152《魅力神农架》普通邮资明信片原箱内发现的河南省邮电印刷厂附寄给中国集邮总公司的发票单照,共2联,其中第1联的下方,标注“<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上项票券收到后请速将收票单照签退</span>”,同时盖有两个相关工作人员的印章:</p> <p> 从单据上可以清晰的看出(见局部图12),邮寄给中国集邮总公司的PP152《魅力神农架》普通邮资明信片共5箱,总数量为2万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12</span></p> <p><br></p><p> 因此,《揭开专用邮资图封片的面纱》一文中所说的“发行量2万多枚”,应该说是“印刷量2万多枚”,而发行量应该为每个品种都不超过2万枚。</p><p><br></p> <p> 更严格地来说,除了最初印制用作样品存档,每个品种可能有十几或数十枚外,其余封箱发往中国集邮总公司的,用于供应给集邮爱好者的每个缩普品种数量都是2万枚。</p><p> 借鉴以往其它邮票品种公布的发行量,包括了邮政窗口售出的,以及尚在邮政仓库里的部分。据此,我们可以认为,缩普每个品种的发行量确定为2万枚,其中包括已经流向市场的部分和存放在中国邮政仓库里的部分。而用于存档的部分,比如保存在中国邮政相关部门(如中国邮票博物馆)的部分,不应计入发行量范围,只属于印制量范围。</p><p> 已流向市场的(包括原箱未拆)即为已发行流通的,尚在仓库内的即为未发行流通的。已发行流通的和未发行流通的两个部分,合计即为该品种的总发行量,每个缩普品种为2万枚。</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四、缩普资料统计(完整版)</b></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 由于文件较大,请耐心等待十几秒显示时间。欲查看清晰大图,可点击图片放大。</span></p> <p><b> 1、缩普片部分</b></p> <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 2、缩普封部分</b></p> <p><br></p><p> 在此前的邮币卡电子盘上,先后共有江苏文交所、南京文交所、中南文交所、北京福丽特邮币卡交易中心、成都文交所、上海文交所聚奇邮币卡交易中心、青岛国版邮币卡交易中心、香港国际文交所、金网艺购9个文交所和邮币卡交易中心上市了共69个正规的缩普品种,其中2002-2006年上市24个品种,在共75个前缩普品种中占比32%;2007-2009年上市45个品种,在共49个后缩普品种中占比92%。所有上市缩普品种均表现卓越非凡,尤其是南京文交所上市的近30个缩普品种,更是创造了投资市场的奇迹,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缩普的存在,为缩普的宣传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随着时间的推移,缩普的神秘世界将会逐渐绽放在世人面前,缩普的地位也终将得到应有的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