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顺德清晖园是广府文化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在过去的400百多年里,清晖园从私家园林到城市公共空间,经历了四次大的变迁。一是荣归故里、光宗耀祖的一种意图表达,面积6600m²左右。清晖园前身为黄氏花园,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顺德杏坛镇右滩村状元黄士俊为了光宗耀祖而在大良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修建的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二是作生活起居和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清乾隆年间,黄家衰落,庭院荒废,而后由当地进士龙应时购买并传于其子龙廷槐和龙廷梓。经过几代人的多次改建、扩建, 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岭南特色的私家园林。三是用作政府招待所。抗战沦陷期间,园主人龙渚惠死后,庭院一度荒废。解放后龙家后代弃园移居海外,清晖园在1959年重修后作为一个政府招待所,面积扩到9795㎡,主要用于接待。四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1998年的北园增建工程,清晖园面积扩大到2.2万㎡。每年的参观人数达25万,并于2007年11月成功升格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p><p> </p><p><br></p> <p> 清晖园只有中部是原物,东、西两部都是后来扩建的,增加了许多现代元素。</p> <p> 明朝末年,顺德第一位状元黄士俊,几经考察,选中了当时在顺德县城南门外凤山脚下的一块土地,修建了黄家祠、天章阁和灵阿之阁,并在祠阁周围种草种花。在水乡选择有靠山的地方营建祠堂住宅,符合堪舆学(风水学)建宅要有靠山的原理。</p> <p>清晖园向北望是凤山公园和钟楼公园</p> <p>向东南望有顺峰山</p> <p>向西望有华盖山、猪仔山、烟墩岗</p> <p>向西南方向望</p> <p>清晖园全景</p><p> 清晖园的庭园布局是前园后院、前疏后密式。清晖园的前部(南面)布置庭园,后部是密集的建筑群,它 通过庭园、天井院落、巷道以及敞厅等形式加强自然通风,夏日的主导风无论从平面布局或纵面的设计布 置,都能吹到后院的每个角落。</p><p> 清晖园内建有 10 多座亭、台、楼、阁、厅、堂、榭等,各种建筑 以走廊、曲桥、池塘、假山等相连或相间,构成了山水相间、幽深清空脱俗之布局,是岭南常见的园林方式。</p><p><br></p> <p>清晖园作为岭 南园林的代表,有其鲜明的岭南水乡特色:园中有宽阔的池塘,有狭长河溪状的池塘;也有大型或中小型的 人工瀑布;还有湖石群中不断喷涌的泉水;更有借鉴西式水法建造的水景.</p> <p>清晖园正门(东门)</p><p> 清晖园正门是扩建后的新园大门,门楼的建筑式样是参照原清晖园正门而放大两倍,门楼上的金漆木精雕是由潮汕工匠所造,潮汕一带的木雕、灰塑工艺是广东省内最有名气的,整个清晖园所有的木雕、灰塑匀是出版潮汕工匠之巧手。</p> <p>步入庭院之中,满眼都是葱葱郁郁的树木,其中有不少还是顺德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p> <p>清晖园的树木,一方面大多是高大荫浓的,清幽而得凉 意;另一方面,果树在树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树木种类主要有卢橘、杨梅、芒果、杨桃、香蕉、菠萝,龙眼、木瓜、槟榔、橄榄、蒲桃、蘋蔢。</p><p><br></p><p>此外,还有观赏性极强的花木类,不仅有蘋蔢,也有不少假蘋蔢,还有银杏、白玉兰、木菠萝、大叶 紫薇、玉堂春、广玉兰、鸡蛋花、吊灯花、木棉、凤凰木、沙柳、水松等。</p> <p>启明居,进园右手边的平台上,建有一座“大会议室”,这座建筑物建于一九五九年。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九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同志南巡视察时,途经顺德,曾在此会见当时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人。</p><p> 邓小平雕像左前方有对猫,一黑一白,应该寓意“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p> <p>八角鱼池、九龙喷水、双层六角亭</p> <p>穿过这一个拱形小门,园里的景致又是另一种风格。面前的惜阴书屋和真砚斋是一组相联的园林小筑,此组庭院式书斋为昔日园主供族中子弟读书及接待到访文人墨客之所,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园主龙家历代不乏学业有成之人,“惜阴书屋”寓勖勉子弟珍惜光阴、发奋攻读之意。“绿云深处”匾额为乾隆帝十一子、书法家成亲王所书,形象描绘出四周绿树掩映之清幽景致。“真砚斋”的匾额是原来由清代湖南书法家何绍基所题,因日久而损毁,现挂的是广东书法家秦鄂生重写的。</p> <p>转到了惜阴书屋的侧面,我们沿着这个长方形荷花池走去。池边是清晖园古建筑中的精华所在,仿照清代珠江河上的紫洞艇建成的“船厅”。建有二座楼舫,分船头、船舱和船尾,这在我国建筑设计上是唯一的派例。传说当年园主人有一位千金小姐,貌美如花,举止贤淑,精通诗书,善弄琴画,父母视若掌上明珠,特建此楼作为小姐闺阁,故别称“小姐楼”。</p> <p>在惜阴书屋左面较高的小坡处,建有“花 ”四角亭,花 亭原来叫凤台,后来被大风刮倒,龙渚惠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改此名。亭内上方还挂着当年由李文田所书的“凤台”二字牌匾。</p> <p>回到荷花池边,这里的一圈建筑分别是六角亭、碧溪草堂、澄漪亭。水塘北侧是一座六角亭,近水三面设有“美人靠”,可以凭栏而坐,亭入口处挂有即景木刻对联:“跨水架楹黄篱院落,拾香开镜燕子池塘”,亭内高悬清代安徽著名书法家、雕刻家黄士陵所题“绿杨春院”的匾额。亭两旁种有水松,这两棵水松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据说可能是顺德境内最古老的水松呢。</p> <p> 碧溪草堂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当年园主人主要起居室,其正门为圆洞形,学名叫“圆光罩”,门框镂成两束交叠翠竹状。两扇门的下方各刻有四十八个“寿”字,字字形态不同,称为“百寿图”。</p><p><br></p><p> 清晖园古时有三大宝:大金鱼、白木棉、百寿图。遗憾的是,时过境迁,现今只存百寿图了。</p> <p>突出水池的是澄漪亭,临水一面刻有“临江缘山池沿钟天地之美,揽英接秀苑令有公卿之才”的对联,此联原为龙渚惠岳父、顺德咸丰探花、礼部兼工部右侍郎、大书法家李文田所书,因日久而损毁,现挂的是广东书法家关晓峰重写的。这个澄漪亭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门窗,八扇巨大的屏门一旦打开,亭外的景色尽览无遗。即使是关起门窗来,上面镶嵌的“明瓦”也可透进光线,显得古朴幽雅。这种明瓦是用贝壳磨薄制成的一种很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天然材料。这些门窗上、天花内的贝壳,都有是明朝后期一直保留到今天的古物,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清晖园内最有发言权的历史见证人。</p> <p> 在碧溪草堂之畔,有一株老迈而苍劲的龙眼。细心留意一下,这棵树的树干只剩下几层树皮连着上面的树枝,而上面却枝叶茂盛,它们之间只靠树皮上的气根相连,实属罕见。据说是当年的龙家主人亲手种下的,至今已有210多年了,是清晖园中最老的一棵古树。老树每个枝上有十二片叶子,至今仍每隔一年就会开花结果一次。据品评古树的专家所说,这老树很有灵气,护佑了当年龙氏居住于清晖园中的五代子孙可以繁荣昌盛呢。</p> <p>绕着荷花池走了一大圈,我们从这一扇小门转过去,就可发现这里面别有洞天,已是清晖园的“读云轩”景区了。大家请回身看看刚才走过的小门,这可是清晖园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门口,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门额上面“清晖园”三字是按李兆洛的真迹托版。</p> <p>在前面的游廊尽处,穿过一个石圆门,就可以进入读云轩的主体建筑内部了,这是清代岭南豪宅的客厅,体现了当时龙家豪宅的气派。瓦面构造层层叠叠,融合了中国亭台楼阁“明标暗拱”的特点,每逢下雨时节,雨打瓦面,雨声清脆,恍如奏乐。读云轩分前厅、中厅、后厅三部分,各以廊庑相连。各厅四樘镂花落地扇门打开,三厅成为一体,高大宽敞,自然光线充足;如果关起门来,各厅可作单独的会客之用。中厅两边天井,起到通风透气以及采光的作用,各厅之间的连廊,设有漏窗,隐约可见窗外的绿树、湖光山色。客厅内摆设了酸枝古老家私,古雅的门窗、屏门、门帘上,全是以花、鸟、虫、鱼、果为题材的潮州木雕。例如,后厅有三道木雕饰罩,图案繁丽,是鲜明的晚清风格,中间雕刻的是芭蕉树,芭蕉叶大,大叶谐音“大业”。旁边两幅雕刻是葡萄,葡萄仔多,寓意多仔多福。寄喻了园主对家族繁衍广大、子孙昌盛的期望。</p> <p>回廊尽处的一间门厅,就是读云轩的入口,且看横批“读云”二字,对联上写着:“过桥分野色,移云动云根”。古语说,石头是云的根,意思是山间云霭都是从山石上袅袅升起的,这大概就是读云轩名字的来由了吧。</p> <p>走出读云轩,景色突然变得壮阔,眼前高耸的石山就是“凤来峰”。凤来峰是以古代经典的“风云际汇”石山构图,以宋代被列为贡品的山东花石岗石砌成,共用了近三千吨石,全高12.8米,是广东省内最大、最高的花石岗石山。石山上有小径,一棵古榕穿山破石而长,还有人工瀑布,凌空飞泻而下,全景达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气势不凡,虽由人造宛如天开的境界。</p> <p>正所谓曲径通幽,现在请大家跟我走一小段曲折清幽的小径,从凤来峰下转到另一个精巧的景区——沐英涧去吧。</p> <p>沐英涧景区主要由游廊、小桥、花径、假山、荷塘、水榭相结合,中央的玲珑榭是整个分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它置在八角环流的池水中央,室外混种各种名花异木。</p> <p>“沐英”有蒙受鲜花润泽的意思,而涧是指山间溪流。</p> <p>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画窗,给人一种移步异景的独特之感,更有一种“四时之景不同”的新鲜之感。花窗泛着微光,透出的色彩,一股如梦如幻的气息迎面扑来,简直让晓晓回味无穷,流连忘返。</p> <p>从沐英涧这边的门口出去,也就是门楼的后面,是按中国古典园林“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了“暗八仙堂”,入门第一眼看到的是不太起眼的起屏风作用语的蓝色陶瓷制品,是清晖园珍藏已久的清代石湾陶瓷“八仙法器图”,是珍贵的文物,因此这个堂也就称“暗八仙堂”。</p> <p>状元黄士俊塑像</p> <p>书屋前边一池碧水,遍植红莲,更与书屋的名号相应。水畔以苏州沧浪亭石法,用黄石和本地的龙江石堆砌出五百罗汉群石,石间遍种野芋头、野蕨、水葵、千日红、龟背竹、美人蕉、石榴等植物,禅意与野趣共冶一炉。</p><p> 书屋前边一池碧水,遍植红莲,更与书屋的名号相应。水畔以苏州沧浪亭石法,用黄石和本地的龙江石堆砌出五百罗汉群石,石间遍种野芋头、野蕨、水葵、千日红、龟背竹、美人蕉、石榴等植物,禅意与野趣共冶一炉。</p> <p>全园最高的建筑,是一座以风化石(火山爆发后形成石块)所造的吸水石山,石山的叠法取自古山水画之“披麻皱”,以适合吸水石的机理特性,石头长时间吸水后,容易长出青苔,整座石山都变绿,故有“绿云”的别称。</p> <p>转过“绿云”背后,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小花园内,每一株植物都以泥砖围上,仿似一盆盆的盆景。现在请大家抬头看一下,这就是园内最高的建筑物“留芬阁”。据说当年园主状元黄士俊于明代历任礼部、户部尚书。后明覆灭,黄士俊将旧的奏章和著作全部烧毁,蛰居楼上,不下地面,以示尽忠明室,不踏清朝土地。这种建筑物很适合广东地气潮湿的特点,但在古代只有富户人家才有能力兴建。留芬阁分三层,首层窗上镶有至今仅存于世的六块清代“八仙图”余下的蓝片玻璃,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p> <p>“留芬阁”旁边几间较低矮的建筑物是“云集小筑”,我们就从这边继续游览。</p> <p>清晖园里的又一个园中园——竹苑,里面的建筑小巧而精美,还保存了许多清代的艺术品及题辞。转入竹苑小径,门口塑有“风过有声皆竹韵,月明无处不花香”的对联,过洞门回望,门上方塑有“紫苑”二字,两旁装饰着灰塑绿色芭蕉叶,叶上刻有“时泛花香溢,日高叶影重”对联。苑内遍种花竹,恰当地道出苑内清静幽雅的景色。通道的尽头左面是“笔生花馆”,馆的命名是出自李白梦笔生花的典故,寓学业有成,文才出众之意。龙家重视后代的教育,龙家子弟也参透“真砚斋”求实之意,谨守“惜阴书屋”的勤奋之旨,于是达到“笔生花馆”才华高超之境。右面筑有狭长的大型壁山,山中有一小洞,只容一人通过,故名“斗洞”,古人亦曾以“既有狮山,有斗洞”来解释“斗洞”的来由。这一石景设置的非常巧妙,既分隔了空间,又能遮阳避光,实在是不可缺少。</p> <p>龙眼</p> <p>古井</p> <p>穿过斗洞,有两座建筑,左边的是“小蓬瀛”,蓬瀛为蓬莱、瀛洲的合称,是传说中海上的仙岛名,寄寓园主人清高脱俗的心迹,该牌匾出处乾隆年间的肇庆人、著名诗人、书法家宋湘手笔。“小蓬瀛”厅堂装饰着一幅大型彩绘木雕作品《百寿桃》,上刻仙桃一株,枝繁叶茂,硕大的“仙桃”透出熟透的红晕,衬出满堂喜气,是一幅民间色彩很浓的佳作。画面中的桃子有一百个,但其中有一个做得非常隐蔽,粗略数来便只有九十九个。因为“百”是个满数,民间讲究“寿”不能满,所谓“人生不满百”,寿满便是寿尽,阎王听了要来索命。</p> <p>小蓬瀛旁边有一木楼,是两层的仿古砖木结构楼房,装修精致华丽,古色古香,镶嵌着图案华美的木格彩色玻璃的窗户。这里曾用作主人的卧房。</p> <p>灯笼树</p> <p> 清晖园是一个典型的粤籍京官回乡造园的例子,龙家连续 3 代人都分别是举人、进士,具备了当时士大 夫的素养,他们的文章、诗赋、书画都有很高水准.龙家第 5 代传人龙渚惠在 1888 年带着设计师和工匠远赴 苏州参观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的精华,在建造清晖园时直接加以借鉴,因此,清晖园在建造时受到以江南 士大夫文化为主导的时代风尚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