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与笔墨只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

《画家传奇》

<p>吴冠中所说的“笔墨等于零”可以看作是特殊时代的特定声音,如若是你看过他的素描稿,其实就能发现在他的笔下的建筑物的造型及其的准确精准,线条也非常的精美。在书法与绘画中都有着“入”与出的概念,在学习的阶段就是要“入”,自己的身心要融入进去,但是又不能被笔墨所禁锢,要“出”,即要突破自己所学的一些条条框框,突破自己的笔墨范式的约束。这就好像说是临摹元代画家的画,往往不能一开始就学倪瓒,一开始就学简单明了的东西往往都得不到其真正的简,反而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p> <p> 吴冠中</p><p>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这句话中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必须要脱离具体的画,也就是不要把笔墨当成孤立的欣赏对象,把中国画的笔墨单拎出来单独欣赏是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而且笔墨还未成为中国画的最高品质标准,这问题的根本就是形式语言能否脱离于整体画面而被分析和欣赏。吴冠中自己就是形式主义的先锋人,这句话的论战是他试图突破中国画的旧思想,目前为止他是中国画现代化道路上走得最远的人,中国画背后的那些文人骚客已经开始慢慢消失匿迹,中国画在未来的消费人群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慢慢消亡,中国画未来该如何走下去就需要很多次的追问与无数的探索了。</p> <p> 孙传海</p><p>但是不管是西方画还是中国画,最终都是艺术品,画的到底是什么?心情?心境?哲学?思想?还是三观?其实对于历史而言都不是,画的不是技巧,而是审美。这个审美是代表画家所属时代的审美。例如唐朝的审美,大多数人都知道唐朝是以女性的胖为美,相对于唐朝更早时期与现代的以瘦为美而言唐朝的审美可说是别具一格,但是真是这样的时代烙印反映出唐朝为何以胖为美的缘由,唐朝的经济发展是达到了历史上的封建国家的鼎盛时期,国家富裕之后人民便能安居乐业,尽享鱼米之食。所以人们便能通过胖来体现唐朝的繁荣昌盛</p> <p> 吴冠中 作品</p><p>作为艺术品不能只单看其笔触出入,你看的是那个时代的审美,而不单单只是那幅画。对于一幅画的标准本身就是没有界限的。也许在你看来像小学生的乱涂乱绘,在另外一个人看来就是一副抽象大作,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命题。也许这世上本就没有艺术品,有的只是资本的炒作,那些走进拍卖行的成千上亿的作品,拍的本身就不是作品的好坏,本身不能与画画混为一谈,拍卖某种意义上就是投资者的一种投资方式罢了。</p> <p> 孙传海 作品《深山幽居》</p><p>一、为了矫正当时的不良风气</p><p>吴冠中所提出“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其实是为了抨击那些将”笔墨“奉为圭皋的一群画家,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只关注于笔墨,认为只要在笔墨上下功夫,只要让自己的笔墨出彩就可以让整幅画作得到良好的表现。但这其实是偏离了艺术创作的目的,如果一幅画只有单纯的笔墨,却没有作者的意识,那整幅画作就缺少了相应的灵气,并不能达到出彩的目的。</p> <p> 吴冠中 作品</p><p>此外,“笔墨等于零”也是希望那些观赏者们,能够脱离只谈论笔墨,只以笔墨论英雄的调调,因为只看那些线条、色彩,就如同只看到了局部,而无法感受到整幅画宏观的布局与情感流露,这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应当极力去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p> <p> 孙传海 作品《疾风》</p><p>二、为了指引出一条正确的道路</p><p>既然提出“笔墨等于零”的观点,那么吴冠中就是希望众人可以抛弃这样一种错误的理念,转而去关注除了笔墨之外的东西,要明白笔墨只是一个载体,而真正重要的则是创作者情感的流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意境,那么整幅画就如同是一个空虚的躯壳,根本无法给人带来触及心灵的感受。</p> <p> 吴冠中 作品</p><p>如果一味追求笔墨,只会让画作出现模板化,格式化的特征,没有情感的注入,画作都将是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所以,画就应当关注于情感,只要情感到了,就一定可以让创作的画拥有灵魂,可以让观赏者在观看画时,如同在与创作者的灵魂进行交流,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感受,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状态。</p> <p> 孙传海 作品《云山随佛》</p> <p> 吴冠中 作品</p> <p> 孙传海 作品《神女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