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早在北大共事之前,陈独秀与李大钊就曾在章士钊于日本办的<甲寅>杂志上有过关于爱国主义问题的思想对话。1914年11月,陈独秀鉴于对现实的悲愤,写了<爱国心与自觉心>,文章尖锐的指出中国并未形成"近代国家观",国人也没有爱国的"自觉心"。对此观点,李大钊在其<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进行了支持回应,呼吁人民不要放弃爱国主义信念。可见,虽然陈李二人的文章对爱国主义的书写角度不一,但对于爱国主义的追求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成为二人在北大合作共事、共同领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p><p> 陈独秀早于李大钊到北大任职。1917年1月13日陈独秀被聘请为北大教授兼任文科学长,到任后陈独秀就把<新青年>杂志搬到了北大。李大钊是1917年底经章士钊介绍受聘于北大的,接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兼教授。北大共事期间,陈独秀团结李大钊等一大批先进分子,进入其创办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组成了新文化运动阵营。</p> <p> 1919年5月4日,在陈李等人的携手发动下,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p><p> 1920年3月31日,李大钊领导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办公室正式成立,取名为"共产党小组"1920年5月陈独秀领导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至此全国各地已组建了8个党的早期组织,共有50余名党员。</p><p> </p><p>1921年7月23日—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召开,8月2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会议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p><p>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共有15人,代表12人,他们是上海组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组的张国焘.刘仁静,武汉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组的陈公博,旅日组的周佛海。另外还有受陈独秀委派的来自广州的包惠僧。年龄最小的刘仁静(19岁),年龄最大的何叔衡(45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荷兰人),尼科尔斯基(俄国人)。</p><p><br></p> <p> 陈独秀担负起了中央局书记领导全国党的工作的重任,李大钊则负责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在陈李的领导下,实现了与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高潮。领导了五卅运动取得胜利。</p><p>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将李大钊非法逮捕。陈独秀立即动员各界力量开展营救未果,4月28日李大钊等同志壮烈牺牲。陈独秀对李大钊的牺牲十分悲痛。随着大革命的失败,陈独秀离开了党中央领导岗位,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来到重庆江津的偏僻农村,与1942年5月27日病逝。</p><p> 对于"南陈"与"北李"的丰功伟绩当时就有人写诗颂扬道:"北大红楼俩巨人,粉传北李与南陈;……"可见当时"南陈北李"已在社会上享有盛誉,并广为人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