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古北口卧虎山段

闻 好友

<p>今天的目的地是古北口长城,古北口长城是中国长城建造史中最完整的长城体系。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东南。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包括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和司马台4个城段。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辽、金、元、明、清这五朝,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可见此地战略地位之重要。</p> <p>2020年6月13日晨,准备在清河站乘s501列车至古北口站,发车时间7点09分,来的早了点,也可能是疫情刚有所缓解,出来游玩的人还不多,站台上空空荡荡的,没几个人。</p><p><br></p> <p>发车后,车厢内人也不多。</p> <p>列车9点26分准点到达古北口站。</p> <p>站台北侧山峰上就是卧虎山长城著名的 夹扁楼。有资料说:卧虎山长城由八大楼子长城(约2.5公里)、黄峪沟长城(约4公里)、卧虎山长城(4.75公里)和万寿山长城(约0.3公里)共四段长城组成,今天我们要穿越的就是卧虎山长城。</p> <p>站台建在半山腰,出站后有条木栈道通到山下,栈道有些破败,农家院老板在栈道尽头等着我们,直接送到住处。</p> <p>入住完毕,打点行囊,从农家院出来向东北方向来到 古北口一号隧道,这里有条登山小路,真巧,今天又赶上了封山,路口有老乡守着,说什么都不让过,一直等到12点老乡回家吃饭,我们才过了铁道开始爬山。此处海拔257米。卧虎山长城,位于古北口镇西菜园村东北 、河西村北、河东村(古北口村)西、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巴克什营镇流水沟村南、西水门村西南方向。</p> <p>刚上山就开始下雨,虽说不大,但到达城墙时也湿透了。这张照片是我们这次穿越过程中遇到的第一座敌楼,虽然上部建筑已经坍塌殆尽,但是基座保存还算完整,内部毛石填充,外部条石垒砌。为了方便记述和读者理解,就叫它一号敌楼,此处海拔298米。</p> <p>山谷间的铁路。</p> <p>10多分钟后雨过天晴,在第四楼吃过午饭,继续西行。照片中由近及远依次是第五楼和第六楼。</p> <p>从登城起至第五楼这段,墙体与敌楼都损毁严重,自五楼后,山势逐渐增高,城墙和敌楼保存的也渐趋完整。</p> <p>这是第五至六楼间高大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墙。</p> <p>城墙内侧有修好的台阶,还有一些当年作为景区,为了安全安装的铁栏杆。</p> <p>走累了,歇一会儿。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等边墙规格,墙体内部毛石磊砌,外面包多层城砖,白灰勾缝。</p> <p>高大的城墙对于冷兵器时代以骑兵攻击见长的游牧民族来说确实是难以逾越的障碍。</p> <p>记录下眼前的一切。</p> <p>紧邻六楼的城墙是一段急升的天梯,可从敌楼南侧绕行。</p> <p>在南侧拍摄的第六楼,非常漂亮,可见楼体外部进行了简单的加固。</p> <p><span style="color: rgb(71, 71, 71);">少经修饰的古长城,一砖一石任由岁月摆放,默默的记录着它的前世今生。</span></p> <p>过了第七楼是一小段下降,然后就是40—50度的上升,直到第十楼,照片右上角隐约可见的是第十楼。</p> <p>看,这是正面拍摄的第八楼和第九楼,坡度够大吧。</p> <p>这是八楼东侧的运兵门,一般在比较重要的敌楼旁才修建此门,为的是方便增兵防守。</p> <p>第八楼到了,这么累也不忘自拍,此处海拔512米。</p> <p>回望第六楼和第七楼,过六楼的城墙向南偏西爬升至七楼,然后拐了个直角掉头向西直奔第八楼而去。</p> <p><span style="color: rgb(71, 71, 71);">从八楼内向西仰望第九楼,又是一段先下降再陡升的城墙,对体力真是不小的考验。爬了这么多年的野长城,却总是爬不够,总想着下一次。高大的敌楼和城墙,虽然破败残缺,但雄风犹在,那断壁残垣,在斗转星移,晨昏更替之间,向人们默默地讲述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span></p> <p>第八楼内部保存基本完好。</p> <p>山下的村庄。</p> <p>第九楼到了,手脚并用的上来了,够累,喘口气吧。</p> <p>回望第九楼,是个保存非常完好的3*3敌楼,此处海拔558米。</p> <p>向西仰望,上面是第十楼,这是西侧的两个箭窗。</p> <p>向东看,远处的蟠龙山、金山岭、司马台长城,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崇山峻岭之中,伟大的长城,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p> <p>这是第九楼和第十楼间的城墙,包含了“障墙”和“山险墙”。</p> <p>在第六、七、八、九敌楼间都能看到在城墙上横砌的,有些残缺的短墙,这就是——障墙。“障墙”顾名思义就是象屏障一样的墙,是保护士兵的一种有效手段。长城的修筑随山就势,遇到山坡陡峭的地段,长城也随之陡峭起来。为防止守城士兵的暴露和免遭来犯之敌的射伤,就修筑了这些像一层层阶梯似的障墙。它就像一面面屏障,为守墙士兵提供了藏身之处,有效地保护了士兵的安全。在障墙上,还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便于观察敌情和阻止敌方的进攻。同时障墙的设立还有一层特殊的功能,那这就是一旦敌人攻上墙来,守城士兵可以依据这种障墙达到“战墙”的目的,层层据守,步步为营。</p> <p>这里城墙上还有礌石口(古代守城用的石头,从城上这里推下去打击攻城的敌人),也称 悬眼。可见这里是极冲之地,也是为何要建一等边墙的理由。</p> <p>第十楼为2*4结构,东西各有2窗,南墙1门3窗,北面4窗,形成东西宽南北窄的长方形敌楼,俗称夹扁楼。</p> <p>在第十楼向南看,正下方就是古北口站。</p> <p>第十楼内部保存的非常完整。</p> <p>从第十楼向西继续攀爬,没多远,一座小山峰挡住了去路,城墙砌到这里戛然而止。“因地形,用险制塞,” 是中国历代修筑长城的宝贵经验,明朝修筑长城更加遵循这一原则。利用高山险阻、悬崖峭壁等山险为屏障,即所谓“墙崖交替、以崖代墙”,这就是“山险墙”,这种方式能起到良好的防御作用,又能节约人力物力消耗,节约成本。北京境内很多地段的长城都是这种墙崖交替的墙体,尤其在密云地区,这种墙体很常见。</p><p><br></p><p><br></p><p><br></p> <p>古北口长城原来作为景区开放,在这段岩石上打进了许多铁管作为防护栏杆,上面还穿有铁链。</p> <p class="ql-block">此处海拔605米,本想爬到卧虎山长城顶端665米处,可眼前这段路太过凶险,铁管外边就是悬崖,看着心慌,安全第一,无奈放弃,原路返回吧。</p> <p>在山险上回望第十楼。</p> <p>继续下撤,由远及近是第六、第七、第八敌楼。</p> <p>除了照片什么也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老婆双肩背外面塑料袋里装着我们制造的垃圾,一起带下山。</p> <p>城墙上的射孔。</p> <p>回到登山处的铁道。</p> <p>18点40返回农家院。</p> <p>晚饭一个红烧胖头鱼,一个香椿鸡蛋,一个拍黄瓜,两瓶啤酒,累了一天,吃的真香。</p> <p>今天穿越6公里多,难度,强度都不太大,上山路好走,从山脚20分钟就上到城墙。下山路选的不好,都是碎石,很不好走。早点休息吧,明天还得早起爬万寿山段长城。</p> <p>14日早5点从农家院出发,照片左上方是昨天爬过的敌楼。今天是向相反方向穿越 万寿山段 长城</p> <p>这边的敌楼及其城墙,也许海拔太低,毁坏非常严重,</p> <p>外包的城砖也许都被盗走了,露出内部的毛石。</p> <p>敌楼只剩条石磊砌的台基了,上面建筑已踪迹全无。</p> <p>远处有座孤楼看着还算完整。</p> <p>下山路上看到一座 吕祖庙。</p> <p>再往下走,有座七郎坟,型如塔,坟身为黄土,高数丈,粗数围,耸然直立。相传北宋杨令公之子杨七郎被潘仁美杀害后,尸体被抛进潮河中,一条大腿顺着潮河漂流而上,百姓敬仰他的忠勇就把这条大腿埋在了卧虎山的山腰上,地上竟然凭空生出了一个一丈多粗两丈高的黄土柱子,且越长越高。“七郎坟”成为人们缅怀历史英烈的地方。2004年在坟南面修杨七郎祭拜亭。</p> <p>大宋杨七郎墓。</p> <p>从山上下来,这是景区的入口处,有块卧虎山长城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今晨5点出发,行程4.6公里,用时3小时,自西向东经过5个敌楼,前4个已坍塌殆尽,城墙也损毁的若有若无,第5楼是重新修整过的,再向东北直到 姊妹楼 都是维修过的了,那种雄伟、古朴、沧桑的感觉尽失,怎么看都别扭,于是没就没去,寻路下山了。8点多回到住处吃早点,乘中午11点32分火车返京。期待疫情尽快结束,下次穿越卧虎山长城西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