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世祖(西平忠武王)李晟</p><p><br></p><p> 李晟,字良器,生唐玄宗开元丁卯(公元727年),洮州临洮人,少从王忠嗣征吐蕃,劲勇称万人敌;公时年18为神策先锋都将;德宗建中二年任神策兵马使(正三品);后为行营节度使;兴元元年御封司徒中书令(正二品);八月封凤翔陇右节度观察使兼行营副元帅;后改封西平郡王(从一品);贞元丁卯拜太尉中书令(正一品);公元789年图像凌烟阁。公元793年8月4日薨于位,享年67岁,御封赠太师谥忠武王。德宗皇帝亲临吊祭,废朝5日,举行隆重的葬礼。12月6日奉敕葬京兆府高陵县奉正原。宪宗元和五年诏编附属籍配,享德宗庙庭王府第在雍州京兆府长安城砖塔儿巷内。晟公墓神道碑现今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一中内保存(原在高陵县耿镇渭水桥北端的榆楚乡马北村,碑立于唐文宗大和三年),碑高4.36米,宽1.45米,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神道碑因晟公的功绝,裴度的文绝,柳公权的书绝而史称“三绝碑”。晟公一生的戎马生涯中治军依法,严肃不苟,屡建奇功,但不居功自傲。</p><p>西平忠武王晟公生15子,</p><p>长子愿,检校司空河中节度使,赠洪州都督;</p><p>次子聪,光禄寺主簿蔚州刺使;</p><p>三子总,太子中允赠兵部郎中;</p><p>四子逊,左神武军大将军赠洪州都督;</p><p>五子恕,光禄卿赠散骑常侍;</p><p>六子凭,右威武大将军兼御中丞;</p><p>七子宪,生唐肃宗宝应壬寅荫补洪州刺使迁卫州刺使,又任江西观察使(正四品),公元827年迁岭南节度使兼太府卿兼御使大夫(从二品),后解组寓居宜春郡,以功勋诏封陇西公。平生仁孝喜儒,以礼法自矜,以治行称善,公元829年8月薨,享年68岁,葬袁州分宜县化全乡12都红花仰,执绋挽歌,车马载道,石碑篆额,云故唐功臣节度使陇西公墓,公生七子游、焕、锴、楷、埴、欲、绳;</p><p>八子愬,字元直,凤翔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中书门下同平章事赠太尉,御封凉国公,葬奉正原;</p><p>九子懿,渭南尉后升兵部尚书;</p><p>十子听,字正思,灵盐使,蔚州刺使,检校司徒,义成军节度使太子太保,御封凉国公;</p><p>十一子悬,太子舍人右羽林军大将军;</p><p>十二子殷,岚州刺使后至殿中丞;</p><p>十三子怼,资州刺使;</p><p>十四子应,程州刺使;</p><p>十五子恩,太子中舍。</p><p> 兴元元年4月,晟公主持军机大事,积极筹划收复长安。5月20日率军抵达通化门,向城内耀武示威,贼不敢出。召集诸将商议攻城方案。25日夜晟公从东渭桥移军至光秦门外米仓村,兵临京城。实乃兵贵神速。26日晟公正亲临挖壕筑栅,朱眦骁将张庭芝、李希倩率军大部人马而至,晟公抓住敌人来送死的天赐战机,命副元帅兵马使吴诜等部奋力迎击歼之。28日,晟公集结诸路部将骆元光、尚可孤、兵马使吴诜、都虞侯邢君牙、李演、史万顷、神策猛将孟涉、康关俊、华州将郭审金、权文成、商州将彭元俊等,号令誓师后,在光秦门外激战,直坻苑神墙村,叛将段诚谏被俘,官军分头齐进,喊杀声如雷滚动,经十余合战后,至白华门时突然有数千名叛军出现在官兵背后,晟公当即率百余骑士回头迎击,叛军慑于李晟威名而惊荒溃退,官军追斩不可胜数。叛军将领朱眦、姚令言、张庭芝率万余人西逃,晟公命兵马使田子奇、吴诜、王心等率骑兵追歼。其余凶党投降。光复长安,再造唐室,使唐朝延续(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至哀宗天佑907年)123年。后有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璀、僖宗李儇、昭宗李哗、哀宗李柷,11位皇帝登基。由此可鉴我们伟大的西平忠武王晟公戎马一生,武功盖世,足智多谋,忠心保国,英勇善战,团结内部,激励将士,治军严谨,善于明察,抓住有利战机,击败叛军主力,兵贵神速,乘胜猛攻,终获全胜。德宗李适皇高兴得直哭,呜咽道:天生李晟,以为社稷,非为朕也。李商隐《复京》一诗专讲李晟收复长安之功: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轩台,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马来?</p><p> 晟公不仅有再造唐室之功,凭自己满腔忠诚和绝伦武功彪炳史册,享历代统治者的祭祀和历代文人志士的讴歌,他还创建了一个显赫的西平李氏家族。他育十五子史载有器,尤著者李愿、李宪、李愬、李听。李愬雪夜奔袭蔡州活捉割据势力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是战争史上的传奇战例。苏轼赞誉:唐奉天再造李西平,浑侍中马北平之功也,独西平之子愬平蔡之功克笃前烈,宪平反之仁足衍后庆。观唐将帅固不少,其能以功名始终有誉无疵者惟郭子仪与李晟二人而已。'同时代的诗人王建称:殊勋并在一门中。皮日休诗:吾爱李太尉,崛起定中原,骁雄十万兵,四面围国门,一战取王畿,一叱散妖氛。杜牧过晟公故宅也发出了“半夜龙骧去,中原虎穴空”的感慨。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作出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苏轼又《李西平画赞》:以吾观,西平王,提孤军,自北方,赴行在,走怀光,斩朱眦,如反掌,鉴遗像,涕泗滂。</p><p> 千余年来,西平忠武王晟公后裔风流余泽,今日未绝,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英才辈出,生气蓬勃,千万之众,遍及宇内。,</p> <p> 二世祖(陇西郡公)李宪</p><p><br></p><p> 李晟生子十五,第十子为李宪。李宪,字章武。生于唐·宝应壬寅年(762年)二月初一日寅时。公元821年,唐穆宗李恒即位,以太和公主嫁给回鹘,李宪奉命担任护送副使,回来后,献给皇上一本《入蕃道里记》,遂升李宪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太府卿。继又出任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太和二年(828年)转任岭南节度使(岭南,相当今广东钦山港以东大部分地区。节度使是总揽一地区的军、民、财政的官)。李宪任职江西,家居洪州西山。李宪生子七:游、焕、锴、楷、欲、埴、绳。李宪卒于公元829年8月,追赠陇西郡公。长子李游时任袁州刺史,奉旨迎父灵柩葬于江西分宜红花仰,唐皇敕赐72亩半山地为宪公墓所有,山地产生的经济效益归每年的祭祀费用。此墓至今还巍然亘卧在山长青水长流、风景如画、灵气十足的分宜县黔山境内的红花仰上。李宪去世后其他六子赴袁奔丧,从各地依兄居于袁州,儿孙们再分徙各地。兄弟七人的后裔形成了现在的江西西平堂李氏七大房系,其子孙遍布世界,尤以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河南、浙江等省市居多。</p> <p> 三世祖(宜春侯)李游</p><p><br></p><p> 李宪长子李游,为袁州(宜春)刺史。游公生三子,次子李丕,为德化县令,居庐陵福塘,生二子。次子李遵,遵公徙居吉水高村(今江西吉水县阜田乡高村)生子二,长子名李华。华公生三子,次子李唐即为谷村始迁祖。从李唐携家择吉自高村迁至谷村,至今已有1093年。始迁祖李唐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从地少田缺、烟户拥挤的高村外出寻找发展新居地址,“在此稍憩,以盘盛谷喂鸡,鸡食饱入笼,乃于此定居焉”。故尔此地称盘谷,建村称谷村。</p><p> 李唐生三子,长子光璇迁徙到南昌大渔港,其后裔再迁湖北天门乾驿镇等地;次子光璨迁徙到吉安延福路口,后裔再迁安城等地;第三子光瞮(非目偏旁,为王偏旁),留居谷村。生子名河,河生遂,遂生仁霸、仁昌;仁霸生宗元、宗应;仁昌生宗舜。宗元生用期,故葬元潭湾桂家坑,后裔形成元潭派;宗应故葬新淦乌口上玄大月洲,后裔形成月洲派;宗舜故葬六十二都鹧鸪鼓楼州,后裔形成鼓楼派。三派总共16房,延续至今,形成了恢宏谷村李氏家族的庞大体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