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张志庆,1971年生,山东即墨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交通大学书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云南大学特聘教授,燕京学院书法系主任,廊坊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廊坊书法院副院长。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评委。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一等奖、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奖赛二等奖,河北省文艺繁荣奖等。</h3></br><h3>漫谈楷书之“有力”</h3></br><h3>楷书是我最早接触的书体,那时我9岁,临习的第一本字帖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是别人动过手的、略有失真的习字本。临习的第二本字帖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的选字本,是单晓天编的,质量稍好些,我的楷书观念由此而建立。</h3></br><h3>后赴天津学习,得遇孙伯翔先生,转习魏碑。孙先生是当代魏碑高手,实践和理论都很高。在孙先生影响下从《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入手,先立方峻之形,既而由方到圆,转习《云峰山刻石》,再学《爨龙颜碑》《爨宝子碑》,由典正向浑朴,求其生趣,渐知楷书领要。碑学用笔讲求万毫齐力,无一处懈怠,于是刻意求力,把笔如椽,鼓努为之,呵嘘汗流,日摹夜临,勤攻不掇。后因姿势不正确,导至颈椎病发,痛不可忍,生不如死,时年近三十矣。</h3></br><h3> <h3>节录郭熙山水训 22x68cm</h3></br><h3>退而思之,何以如此?初学楷书求笔画“有力”,认为“有力”就好,实为浅陋之识。学书要提高的是“控笔能力”,而不是求“有力”。“有力”是评价控笔能力的一项指标,而不是全部。“控笔能力”是控制和正确使用毛笔的能力,是保证笔画质量的重要评价目标,也就是说“控笔能力”越好,笔画的质量就越高,而评价笔画质量的标准最重要的是丰富性和表现力。丰富性是指在控笔能力较高的情况下所完成笔画的质量,包括技巧的多样性和意味的深邃度,其对立面是贫乏、浅薄。表现力是指笔画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情感和审美理想,体现的是个性风格特征。表现力越强其风格特征越突出。高质量的笔画在虚实、强弱、软硬、糙精、轻重等各个方面都处理的很好。而所谓“有力”,仅是最直接的笔画观感的描述,是较浅的表象直觉。片面的地追求“有力”,与实际的高水平书法评判背道而驰,把判断引向歧途,导致的结果是越“有力”,越俗,走向世俗的“江湖气”。</h3></br><h3> <h3>东坡词 18x48cm</h3></br><h3>决定书法水平高低的是作品的境界和格调。弘一法师楷书早期师碑,从《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入手,下了很大功夫,笔画坚实,硬朗,如刀刻斧劈,雄强、沉厚,可谓“有力”的典型代表。但其晚年笔画虚灵、圆润、简净、生动鲜活,以草法入楷书,破掉楷书的紧结之势,全无早期“有力”的痕迹,但其丰富性和表现力却远胜早期,格调和境界也远在早期作品之上,创造了全新的空净、生动而简洁的楷风新风貌,体现其对人生的彻悟,令观者透心入骨,憾心动魄。</h3></br><h3> <h3>姜夔《续书谱》论用笔 25x25cm</h3></br><h3>考察书法史上一流的楷书高手,也都是在境界和格调两个方面达到全新的高度。王羲之去除了汉末正书中所保留的隶书遗意,使楷书由浑朴的意味转为俊雅、清润的风格,开启了楷书向个性风格塑造迈进的大门。王献之在其父王羲之新风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其质朴意味,而使其更加绮丽、流畅,追求形式的妍美和精神表现的畅达,创造了风流倜傥、流畅妍媚的楷书风格,开南北朝绮丽之风。初唐楷书四家,欧、虞、褚、薛俱学于王羲之、王献之,虞、薛继承多于创造,虽略有小变,而基本沿用二王书风,但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欧阳询则继承王羲之内擫的笔法,同时把王羲之矜持的意味发挥到了极致,清峻而整肃的风格体现士大夫的威严和高峻,其过人处,将隶书的笔意融入楷书而无违和感,协调统一于清峻而高雅的风格特征。褚遂良则继承王献之外拓用笔特征,进一步丰富其表现力,使其变得唯美,易于士大夫接受,雅俗共赏,是唐代楷书风格的确立和引领风尚者。受其影响颜真卿和柳公权进一步发展创造,使唐楷达到历史的高峰。由汉末到唐末的楷书发展,是一个追求“工巧”的发展过程,至柳公权造其极,达到“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高度。当代人一说楷书就暗指唐楷,说到对楷书的评价,其潜在比较对象也是唐楷,足见唐楷的影响力。然楷书的发展不仅只有唐楷,宋以后到清朝碑学运动之前的文人化楷书,也是不可忽视的。</h3></br><h3> <h3>己亥又记 28x40cm</h3></br><h3>宋朝的苏轼、黄庭坚,元朝的赵孟,明朝的董其昌的楷书,审美情趣和境界的营造,不同于前代。他们不刻意追求点画的完美无缺,而求整体的和谐,讲求个人情趣的表现,体现个性,风格鲜明,都有明确的审美主张。因此,其境界和格调依据个人修养和品格确立,体现文人化情趣,自成高格,不同于流俗。</h3></br><h3>清朝碑学兴起后,力贬唐代楷书,极推“金石气”和“篆籀笔意”,审美风气为之大变。凡笔画求其老辣、浑朴、刚劲,斥“妍媚”为恶俗!其成功者老辣、质朴,体现高古之气;其败者,鼓努做作、粗俗烦躁、笔画怪异、斯文扫地、丑态尽显,更谈不上境界与格调,已入歧路。</h3></br><h3> <h3>陆游词 23x28cm</h3></br><h3>从当代楷书发展来看,其审美标准仍有大部分沿用了清朝碑学运动以后所确立的审美标准。对于笔画“有力”的判断,仍然是大多数人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楷书的“工巧”化追求,是实用性的需求,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当代楷书的实用性已被美术字所替代,其信息传递的功能也已让位于美术字。人们长期阅读、观看美术字,美术字的排布方式和整体构成图式逐渐成为人们头脑中楷书审美的潜意识标准,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对楷书的审美判断。大众化的楷书审美是趋向于美术字的。也就是“工巧化”的目标要求。但这种方向的努力,其极端化便是“美术字”,这与艺术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那么,当代楷书应如何发展?</h3></br><h3> <h3>临张凤怜墓志 40x112cm</h3></br><h3>我认为当代楷书应在追求个性化表现方面有所突破,力求高境界和高格调。在不脱离楷书基本面貌的状态下,寻求于不同于前人,能够体现时代性特色的楷书风格特征,其艺术性应摆在主要的位置。</h3></br><h3>我的楷书,是被人称为“有力”的那种,十多年对魏碑的研习,使“有力就好”的观念深入我心,但我知道这样的审美不是楷书的高境界。所以,自己满意的作品常常是虚活而生动,并不显得十分有力,他展现我的心理状态,体现我的审美理想,可是这样的作品却很少。</h3></br><h3>张志庆于欣簃斋</h3></br><h3>2020年6月10日</h3></br><h3>作品欣赏</h3></br><h3> <h3>古贤文 5x22cmx11</h3></br><h3> <h3>苏轼文 5x22cmx4</h3></br><h3> <h3>北海 东岷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庄生梦 自作古文</h3></br><h3> <h3>贝叶 莲花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自作诗 惊蛰 22x28cm</h3></br><h3> <h3>本自 由来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郭熙山水训画语 22x50cm</h3></br><h3> <h3>辩纵 体若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己亥日记 45x38cm</h3></br><h3> <h3>晨鹊 夜寝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春 自作诗 180x96cm</h3></br><h3> <h3>每抚 聊欲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梅 自作诗二首 180x96cm</h3></br><h3> <h3>梦里 眼中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自作诗 五绝二首 22x28cm</h3></br><h3> <h3>铭石 奉公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自作诗二首 180x96cm</h3></br><h3> <h3>黄鹤 凤凰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自作诗 谒太白楼 5x22cm</h3></br><h3> <h3>尚书 祭酒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小雪 自作诗 180x96cm</h3></br><h3> <h3>万古 一句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自作诗三首 180x96cm</h3></br><h3> <h3>吐纳 忠谀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自作诗 客居 22x28cm </h3></br><h3> <h3>慕怀 依境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自作诗 180x96cm</h3></br><h3> <h3>三春 万蕊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自作诗 又见寒切帖 23x28cm</h3></br><h3> <h3>因物 影贤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塞马 磨驴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添墨 损枝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信解 梦幻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戒是 佛为 对联 248x38cm</h3></br><h3> <h3>语真 笔陡 对联 248x38cm</h3></br> <a href="https://mi.mbd.baidu.com/r/5czT2YEiC4?f=cp&u=8c48c5aab3ac925b"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i.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