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忆当年,上轻院曾是藏龙卧虎之处,许多前辈有着不凡经历、精采故事,现撷取碎片若干,以窥风采。</p><p> (一)顾伯威一一付院长,总师</p><p> 若论建院元勋,非顾君莫属。当年,时任轻工部长的黄炎培委请川沙老乡、世交顾伯威筹建上轻院,顾老当仁不让,动用其广泛的人脉关係,从上海及全国各地诚聘轻工行业的专家里手,并悉心联系、物色沪上一些建筑事务所的知名建筑师、造价师……</p><p> 顾伯威家道殷实。其父顾兰洲先生为民国时期沪上赫赫有名的建筑业大亨,曾承建了十里洋场的许多建筑物,如上海的英国领事馆,外滩怡和洋行、太古洋行,南京路上先施公司大楼等等……甫后,顾氏又拓展业务,投入于利润更为丰厚的房地产业,在沪、京、津、宁各地置地建房,仅在上海南市、虹口闸北等区域就建造了二千多幢"兰"字头的里弄住宅建筑。除此之外,还将触角伸向制造业,兴办了五金厂等企业……</p><p> 顾兰洲事业有成、经商致富后,不忘报效社会,服务桑梓。热心办义校、捐医院、修道路、架桥樑。他与黄炎培等人发起建造上川铁路,同时垫斥了巨资;顾兰洲也積极呼应黄炎培、梁啓超、蔡元培等人建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倡议,并捐资承建了座于雁荡路上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大楼……</p><p> 作为顾家衣钵传人,顾伯威自圣约翰大学毕业后,除襄助家族公司业务之外,同时也热心参与诸如捐医院,办学校等公益活动。早在一九一八年,为实现母親遗愿,他以全新的观念,满腔热情地投入创办懿文女子职业学校工作之中。这所可招收四百名学员的六年制寄宿学校,不仅规模大,设施全,学校自身有供电供水能力,而且师资力量雄厚。顾伯威以高于公办学校百分之五十的工资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前来应聘。同时为接纳更多江浙沪贫家女入学,更把新生年令放宽至二十五岁,且不论婚姻状态………</p><p> 一九三八年,顾兰洲以八十八岁高寿仙逝后,早就是自家公司操盘手的顾伯威,更是名正言顺地接掌家族公司帅旗,同时成为上川铁路的CEO……</p><p> 新政权建立,所有资産重组,顾家産业也毫不例外。不久,顾伯威被聘任为上海交通局顾问。尔后,又应黄炎培之邀,筹组上轻院。初期,鉴于各方尚需仰仗顾君的人脉关係、管理经验,更由于顾伯威本人宅心仁厚,谦恭有加,礼待众人,作风沉稳,办事严谨,故院内上下均对其相当尊重,一些建言也能被采纳。随着形势变化,阶级斗争的弦越张越紧,顾君的麻烦也越来越多。然而,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老于世故的顧君始终是宠辱不惊,以平常心待之。文革中,若非那张身穿万国商团戒装的照片引起的误解,遭到一些批判,靠边进了"羊"棚。但较之其它类似顾君如此身份和经历的人所受到的惨烈伤害,他应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p><p> 顾老的堂弟季威先生,是上轻院勘察室主任工程师。作为浙大建筑系毕业的他,工程勘察并非其专业,且由于内外诸因素,极少工程实践,担纲的工程项目屈指可数。在学风方面,似乎也不夠严谨。然拉项目,搞课题极感兴趣,一会儿搞塑钢钻杆、新材料环刀,一会儿搞建筑施工过程应力测试,一会儿又研究起酸碱液对土埌侵蝕影响……弄得煞有介事,但打的侭是擦边球,与真正的工程地质专业搭界并不大。作为有工程勘察甲级资质单位的主任工程师,交际面广的季威先生,在业内还是有点名气有点地位的。</p><p> 照片①顾兰洲祠堂②上川铁路火车③:中华职业教育社大楼</p><p> (二)奚福泉(付总师)</p><p> 出身于一个重视子女教育的买办家庭。三位兄长相继畄学英国、美国,而奚福泉自幼也受到良好教育。先考入英人开设的华童学堂,后又考入同济大学德文专修班,一九二二年,作为第一位赴德国接受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中国人,考入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在取得工程硕士学位,并取得建筑特许工程师证书后,又于一九二七年入读柏林工业大学,二年后获该校工学博士学位。学成后,偕德国太太归国。途中,历经英、法、美、日各国,实地考察当地建筑。</p><p> 上世纪初的中国建筑设计领域,为洋人一统天下。归国后,奚福泉进了英人开设的公和洋行任职,初识了同道张轩朗。四十年后的一九七O年,轻工、食品二院合併,时任食品院总师的张总又巧与奚总共事。</p><p> 一九三一年,奚氏与他人合伙创办了启明建筑设计事务所。三年后,又与他人合伙成立公利工程行。其中一名合伙人薛秋农,后屈就为上轻院门卫。还有一位合伙人沈恬,是现上轻院大楼的设计师。</p><p>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建筑设计领域,一群海归踌躇满志,大展身手,终止了洋人垄断地位。这群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很多人是有清华背景的畄美派。其中庄俊为中国第一个渡洋学习建筑的,尔后的关颂声、吕彦直、董大酉等一大群学弟步其后尘畄美去读建筑学。其中更有梁思成、林徽音、赵琛、陈植、童嶲、杨廷宝……这邦青年才俊扎堆投向以高教学水平遐迩闻名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成归国后,这群强调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学院派,创建了中国自已的建筑研究和教育体系,霸占了各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要位。同时合伙创办事务所、工程行,在建筑设计市场呼风唤雨,崭露头角。民国期间所建造的一些重大的公共建筑设施均可见他们的身影。例吕彦直的中山陵,</p><p>关颂声、杨廷宝设计的上海中百一店及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董大酉主持"大上海计划"建筑设计,范文熙设计的上海音乐厅、美琪剧场,赵琛、陈植、童寯三剑客组合的华盖事务所搞的大上海电影院……总之,留美派势力之大,风头之健,影响之远,使得畄英畄日派相形見拙,至于提倡现代主义的畄德派更显身单力弱。然而奚福泉的博士头衔毕竟是名校授予,非不见经传的野鸡大学颁发;学历是由时间积累,而非"在职博"混取;文凭是有信誉的、含金的,非批量印制成的;论文是自己呕心沥血写成的,而非抄袭或由抢手代写。且这篇"清代皇陵建筑制式"的博士论文,至今仍被世界众多名校图书馆收藏。奚福泉真不是浪得虚名,而确有真才实学!且相当精明能干,能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博采众长,融为贯通,不拘泥于门户之见、学派之争。在生意场上长袖善舞,游刃有余。当年首都南京要建国家大会堂兼容国家音乐厅、美术馆,向海内外招标。奚君的投标方案力压群雄,勇夺头筹。最终投资方综合采用前三名的奚福泉、关颂声、赵琛方案…;黄炎培、杜月笙筹建浦东同乡会新会所,奚的投标设计方案经专家迭次研究,最后胜出;其在一九三四年设计的南京国货银行为当时南京的最高建筑。整体风格富丽堂而脱俗不凡,堪称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新民族建筑形式的重要范例。至于其主持设计的上海虹桥疗养所,建筑形式完全符合内部功能要求,无任何与结构无关的装飾,重视功能实用,注意卫生及环境,造型美观大方,侭得现代主义建筑真谛……奚福泉正是凭自己的技术实力,硬生生地从洋人及英美派口中,分得建筑设计市场一杯羹。民国时期,奚君曾为留德同学俞大维、朱家烨等人设计私家别墅;为孙科小蜜兰妮小姐承建别墅洋房,(八十年代,兰妮女士回国,通过法律途径,争回了该房产权);为云南政商达人缪云台设计裕滇纱厂厂房及昆明大戏院;也承接了海上闻人杜月笙创办的正始中学,(現交大分校);另外,奚福泉所设计的电话局职工宿舍,为沪上仅有的美国殖民地时代特色的壁板墙式花园住宿的两幢洋房之一;还有如玫瑰别墅、梅泉别墅、自由公寓、康绥公寓……均为其手笔;仅上海滩,奚君所设计并保畄存世的建筑被列为近代优秀建筑就有二三十处……</p><p> 大陸政权更迭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p><p> 面临去畄选择。除英年早逝的吕彦直,与旧政权关係最铁、生意做得最火、资本实力最强的关颂声追随蒋介石去了一叶孤岛;畄英背景的业内付盟主、设计外滩中国银行大楼闻名的陸谦受去了香港发展……其它绝大多数人都决定畄下,为新中国服务。</p><p> 新政权刚建立,百事待兴,极需要建筑设计人才。在官方招安下,第一代建筑师群体纷纷投入体制之内。或被委以中央及地方设计研究单位的老总,或被委以大学建筑系主任。如庄琛任中央建设部设计院总师;陈植为上海民用院一把手;赵琛是华东工业建筑院老总;梁思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杨廷宝、童寯为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院主任……而本文主人奚福泉则被黄炎培、顾伯威邀请进了上轻院。</p><p> 建国初期,大陸境内新搞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几乎均有第一代建筑师忙碌的身影。在军、工领域内,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建构筑物设计,也少不了他们的参与。作为负责上轻院土建、予祘、总图的奚总,自然免不了责任担当。在承接新建、扩建、改建的数十个大中型轻工企业设计项目时,无论关内塞外,大江南北;无论酷暑严寒,春夏秋冬;均事必恭亲,现场踏勘。在选择厂址时,他特别注意保护环境,曾力主否定了在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建立纸厂的方案。他参与的一些轻工业厂房的设计,如南京钟/表材料厂、西安风雷仪表厂、唐山轻工机械厂、福建三明塑料厂、甘肃甘谷油墨厂……受各方好评。在援外设计中,他负责指导了几内亚煙卷火柴厂,阿尓巴尼亚、越南、菲律宾、尼泊尔丶马耳他等援外工程建筑设计,曾荣获受援国颁发的金质奖章。</p><p> 由于国力贫弱,更因政策导向,共和国早期兴建的房屋均秉承节俭原则,建筑设计过度强调经济实用,设计作品千篇一律,几乎全是火柴盒模样,毫无美观可言,简易大方变成简陋粗鄙。建筑师们在设计时,都不能也不敢尽情施展自己才能,设计作品缺乏个性,没有灵气,这类建筑也理所当然无法存世。</p><p> 文革中,中国大陆内的知识分子,几乎人人中招,第一代建筑师自然难逃厄运,基本上均被打成反动权威。被树为建筑设计标杆人物的梁思成先生,运动中再次被批臭打倒……文革初期,红色狂飚突起,社会上抄家甚行。奚氏机敏,审时度势,先行一步,主动去电请求上轻院红卫兵前去抄家,从而奇跡般地躲过了一场本不可避免的毁灭性的经济损失和不堪忍受的精神打击。但其本人亲自设计,建造的永福路88号花园别墅可无法转移,让上海滩臭名远扬的上体司胡司令鸠占鹊巢了……</p><p> 奚总的续弦维权意识甚强,虽坐拥私家花园别墅,经济宽绰,但依然不辞辛劳,親自耒轻设公司领取半年仅数百元的遗族生活補貼费。</p><p> </p><p> </p><p><br></p><p> </p><p><br></p> <p>中华职业教育社大楼</p> <p>上川铁路行驶的列车</p> <p>顾兰洲祠堂</p> <p>青年时代的奚福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