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端午节(原创)

仰天长啸

<p class="ql-block">撰文 仰天长啸</p><p class="ql-block">摄影 仰天长啸</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端午节——诵读 仰天长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而我记忆最深、最留恋的还是儿时度过的端午节。</p> <p>那时人们生活十分艰难。特别是当我家被下放农村以后,我自己才更切身地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我家所在的生产队人多地少,人均才三分地,土地的贫乏,造成生活困难。春荒时,只好四处“筹粮”或等待国家的“返销粮”。曾吃过东北的高粱米,也吃过西藏的青稞,让人难以下咽。但这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农历八月十五,秋粮不接,便忍痛将未成熟的玉米穗收割一些“打浆巴”充饥,把正在生长的红薯也挖一些以度饥荒。这些寅吃卯粮的办法实属迫不得已。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p> <p>在这生活困难的时刻,只有端午节,才是当地农民的盼望。因为端午节是老天的眷顾。夏粮已收,秋粮在望,又是瓜果蔬菜成熟的季节。在那生活困顿的岁月里,只有端午节前后才留给人们短暂喘息的机会,那时民间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唯一慰藉和希望。&nbsp;</p> <p>小时候就期盼过节,一想起端午节那粽子、油糕、香包、艾蒿和雄黄酒等,早就让人垂涎三尺、乐不可支了,早将穷困生活的痛苦扔到九霄云外。童年的端午节却是那样的快乐、甜蜜和幸福,令人回味一生。</p> <p>我的家乡历史上是秦朝的“商鞅封地”,县城山清水秀,丹江河绕城而过,古时设有驿站,直通长安,文人骚客络绎不绝。唐,温庭筠在《商山早行》里曾描写过:“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可见那时槲叶就遍布山野了。槲叶是长在山上的槲树上,槲树别名橡树,叶子可以饲养柞蚕。家乡的粽子,一般不用竹叶、荷叶和芦叶来包,而是用槲叶包粽子。因为槲叶成熟了,会发出一种独特而浓郁的香气,因此用槲叶包的粽子别有一番山林的清香味。所以香甜可口,令人难忘。&nbsp;</p> <p>&nbsp;槲叶买回来如果未煮的话,是一捆捆青绿色,待煮后就变成了黄褐色。槲叶生长在山林的襐树上,一张叶子有一双手掌大小。我们小孩闲了就帮母亲在水桶或大铁盆里搓槲叶。从盆里捞起两片叶子,一手拿一片,正面对正面用双手搓起来。搓上十几下、几十下,将叶面上的绒毛搓掉就行了。</p> <p>开始包粽子了,我们小孩子都十分好奇和踊跃,过节的欢声笑语不时飘荡在小院里。地上分别用盆摆着泡好的米、豆、枣、槲叶和龙须草。母亲先教我们从大铁盆里将槲叶捞起,一片片拼起来,大槲叶和小槲叶分别掺在一起,大叶子在下,小叶子在上,槲叶根朝外,把米豆枣按比例用手抓的分层铺在槲叶上,然后将槲叶左右前后折叠,包裹成长方形,再用龙须草缠好。母亲强调在包裹封口前,要在口上用手灌点泡米水,这样煮好的粽子糯软,吃起来口感好。</p> <p>端午节不但忙碌着包粽子,端午节那天还要去河里洗漱,以纪念古代楚国的政治家、诗人屈原先生的逝世。哪怕是在那个“一穷二白”的红色年代里,我们早上听着广播“东方红”起床,晚上伴着广播“国际歌”就寝。贫穷也丝毫抹杀不了我们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nbsp;,改变不了我们热爱祖国,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信念。在这种忧国忧民“家国情怀”的熏陶下,纪念屈原先生, 已经是很自然的事了。</p> <p>端午节的黎明,父亲便早早叫起我们兄弟,一起去丹江河洗漱。丹江河历史上水系发达,航运繁忙,向东流入汉江,汇入长江,是古时秦楚交通运输的重要航道。</p> <p>早晨银灰色的薄雾笼罩着宽阔的河面,袅袅绕绕飘洒在河两岸堤坝和树林里,影影绰绰、忽明忽暗。踩着潮湿的沙滩,走过满河滩星罗棋布的大大小小的河卵石,沐浴呼吸着端午节清晨潮湿清新的空气,来到河边。河水湍流不息、清澈见底,哗哗向东奔涌而去。我们在河边开始洗漱,洗后清爽极了。回家时,又用小搪瓷桶提了一桶河水回去,以便家里其他人洗漱。就这样,以此简单的“仪式”,怀着虔诚崇敬的心情表示对先贤的膜拜和求得在天之灵的庇佑。</p> <p>屈原的节操为历代所景仰、所崇拜、所歌颂。他的诗句更为后人所欣赏、所传唱。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面临国都衰亡,受排挤的他发出了千古绝唱,投江以死抗争。人们为了纪念他,立了节日,去江边做各种纪念活动,就不难理解了</p><p> 而今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节操”又算得了什么?</p> <p>端午节那天,人们早早起来各自用水洒在门前的街道上,防止尘土飞扬,然后将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街道两旁一溜的铺板门,房阶铺就的石条和溢洪、排水渠,屋顶的青瓦和山墙的青砖墙,在人们的忙碌中和早晨一抹阳光的映照下,是那样的清晰靓丽、整洁祥和。我喜欢这样的节日,我更喜欢装扮美好生活的人们。</p> <p>一会儿,乡下人陆续用架子车拉着自己收割的艾蒿沿街叫卖。街坊们都争先围着车子,用手扒拉着挑选卖家捆好的一束束带着露水和芳香的艾蒿。这些艾蒿被人们买回去分别插在门窗上。艾蒿干了以后,可以用来艾炙、泡脚,它和雄黄酒一样起到“驱病防疾、辟邪为安”的功效。</p> <p>此时闷了一夜的粽子的香味和艾蒿的芳香及雄黄酒的酒气都飘荡在街道的上空,香甜芬芳的空气笼罩着整个县城,沁人心脾、入人心肺。真是美妙舒服极了。</p> <p>现在再没有儿时的端午节啦,再也见不到故乡那样宽阔、清澈、奔流不息的大河了,再也回不到水中嬉戏“打江水”的快乐了,再也不会如饥似渴于堤坝林中漫步读书,再也感受不到大河上下游人戏水纳凉和身披夕阳金色霞光的惬意,再也聆听不了月夜河堤上飘来阵阵欢快悠扬的笛声。如今想起来童年记忆中的一幅幅画面还是那么地美轮美奂,至今令人如醉如痴、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怀念儿时的端午节,乃是因为节日赋予它喜庆和浪漫的色彩, 驱邪和避灾的愿望,追念和崇拜的情操,祈福和生活的希望。我怀念儿时的故乡,我更怀念在艰苦岁月中走过来的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到:“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 这或许就是他们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9日</p><p class="ql-block"> 于西安再次审读编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端阳前夕,情不自抑、夜不能寐,“拔剑击柱、仰天长啸”自叹息!于是重新编排照片发之,以之纪念儿时逝去的美好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