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u>D1.8月4号:贵阳下飞机后前往丹寨县石桥村(国家级传统保护村落),参观学习古法造纸,吃土鸡土鸭野生鱼,住当地民宿;</u></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在我国更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后汉书·蔡伦传》已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的记载。然而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却记载很少。可在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桥村,因石桥堡街东侧有一座横跨南皋河的天然石桥而得名。地处清水江上游南皋河南岸,水源清悠,清澈透底,是造纸最佳的水资源。属低山地貌,山青水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山中楮树、花草丛生,是天然的造纸原料。</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着现代科技越来越进步,造纸技术也越来约发达,可是丹寨石桥村的人们从唐朝中期以来就一直坚持着手工造纸。他们在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造纸,全部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加上当地的优质木材和水源,使得这里的工序几乎没有污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桥古法造纸作坊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两种,其生产工艺流程,与汉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它的碓、碓杆、水轮、曲柄轴等形式和构造,与《天工开物》上水碓图如出一辙。传说石桥造纸源于蔡伦。因此,石桥村造纸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来祭祀造纸鼻祖蔡伦。</p><p><br></p> <p><br></p><p><b><u>D2.8月5号:石桥~从江县岜沙苗寨(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国家级传统保护村落)~住黎平县肇兴侗寨(国家级传统保护村落);</u></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这是一个以狩猎闻名的苗族部落,自称蚩尤后人。岜沙汉子们身穿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头部四周剃光,顶部挽着称为“户棍”的发髻,威严如古代武士。在固定时间段还可以看到他们表演鸣枪欢迎、镰刀剃头等传统民风民俗表演。</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黎平县的肇兴是全国最大的侗寨,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如有时间可以徒步堂古道,沿路欣赏独特的梯田风光。游玩结束后住侗寨,夜晚欣赏精彩的歌舞表演。</p><p><br></p> <p><br></p><p><b><u>D3.8月6号:肇兴~从江县广力侗寨(国家级传统村落地)茶油基地(午饭)~下午参观”黎平会议”旧址和锦屏县隆里古城,住隆里;</u></b></p><p><br></p> <p><br></p><p> 1934年12月15日,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占领黎平。为了确定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政治局特别会议,史称“黎平会议”,参加者有:周恩来、博古、毛泽东、陈云、刘少奇、李德等。</p><p> 翘街,又称东门街,尚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是黎平县长征历史文化街。此街东起城垣东门,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长近1km,两头高,中间低,形状如翘起的木扁担,因此称为“翘街”。现在,除了“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已成为“红色旅游”的胜地,翘街主要的历史遗存还有:毛泽东住址、陈云住址、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旧址、中央红军教导师旧址、“两湖”会馆、福音堂、红军广场等。</p> <p> </p><p> 隆里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西南边沿,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古城面积48174平方米,有760余户,3280余人。距县城45公里,南与黎平县敖市接壤,距黎平支线机场21公里,距黎平县旅游景点天生桥23公里。 隆里古城是中国与挪威王国国际合作“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之一和贵州省重点建设的文化古村镇之一,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2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3年,景区内的古建筑群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屯兵驻军的兵营。城内具有保护相对较好的古建筑群,现在依然保有规整的“三街六巷”。</p><p> 走在城内,看着这些明清的古建筑,或古朴或破落,无不经历历史岁月的洗礼,让人感受她迷人的魅力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隆里,在比明更早的时候,因为大诗人李白给因被贬低到这里的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扬花落尽子归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而扬名。在现在的小学以往的龙标书院(王昌龄又名王龙标)门前的牌坊上,山高岳水以及壁画中的情景似乎是诗人王昌龄自身的写照。面对仓山绿水,怡然自得的神情,处处大自然的恩赐,诗人的佳话就此流传。</p><p> 锦屏县隆里所村的“花脸龙”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舞龙者都要画上脸谱,“花脸龙”因此得名。</p> <p><br></p><p><b><u>D4.8月7号:隆里古城~剑河县洞脚侗寨(国家级传统保护村落),体验杀猪、捕鱼、打糍粑等民俗,住民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u></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洞脚村位于剑河县东南部,两面环山,环境优美,是一个田园风光无限好的侗族村寨。村中仍然保留着原始的侗族民俗,传统礼仪代代相传。在该村,流传着一个“岩妈”的故事:相传在清朝顺治年间,洞脚人的先辈们翻山越岭、艰苦跋涉来到一个古木参天、沟壑纵深的高岩洞上居住。洞外陡峭的石壁则是抵御外敌的重要隘口。后因家禽、家畜常常不约而同地往岩王洞脚下开阔的沼泽地觅食栖息,不愿返回。洞上的人们则认为是天意,纷纷往洞脚之下的开阔地迁徙,起屋造房,逐渐形成一个自然寨,洞脚寨便由此而得名。在洞脚村人心中,这个岩王洞是赐福于人间的神灵祖先,每年必要祭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每年的农历七月半,便是洞脚村举行祭祖大礼之日,附近村寨的亲朋好友们纷纷前来,形成了一个隆重的节日,对歌、杂技、桃园洞等多彩而神秘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p><p><br></p> <p><br></p><p><b><u>D5.8月8号,上午到苗族锡绣传承基地展溜村(国家级传统保护村落)体验,下午到小广赶庙会后回洞脚;</u></b></p><p><br></p> <p><br></p><p><b><u>D6.8月9号:上午洞脚村~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看完夜景后住乌东苗寨(国家级传统保护村落);</u></b></p><p><br></p><p>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是南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该寨完整保存了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也名扬四海。</p> <p><br></p><p><b><u>D7.8月10号:乌东村~安顺龙宫,住安顺;</u></b></p><p><br></p><p><br></p> <p><br></p><p><b><u>D8.8月11号:安顺回贵阳龙洞堡机场,结束愉快的旅行返程。</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