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授课与极限训练

江山春

<p>  新冠疫情袭来,全国美术院校都在网课,持续的网络课程对传统美术学院的教学实施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线上授课师生交流怎样做到沟通顺畅?教学目标如何保质保量的实现?怎样在无法直观判断学员作品的情况下指导?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彼此隔绝的状况下焕发学员的学习热情……,这些都促使我们对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实施进行形态上的转化。5月以来,我借着16级油画本科生的毕业创作教学为切入点,开展 “魔鬼式”极限训练,探索了作为创作基本前提的创造力的来源问题,师生一道挑战极限,成果显著,意犹未尽。</p> <p>5月26日 一天两百张训练 作品合影之一</p> <p>  “魔鬼训练”最早起源于古罗马的“斯巴达克训练”,其宗旨是锻炼人在极限状态下的意志力、忍耐力,以团队组训的形式锻造心智模式、培养团队精神、加强沟通能力和培塑规划与实施的逻辑思路与技巧,是潜能开发的一种方式。我们的“极限训练”,借鉴了军事训练里的“魔鬼训练法”的实施方式,将“魔鬼训练法”里的超常规、超强度因素凸显出来,把挖掘人的潜能作为目标,将潜能与创造力联系起来进行实践与思考,形成了三种训练逻辑上环环相扣,训练内容上互为补充的特殊的网络课程。</p> 舒畅 一天两百张训练 作品合影之一 <p>一、盲画训练</p><p> 极限训练中的盲画法属于“魔鬼训练法”里的超常规部分,即改变传统绘画规则与习惯,以一种全新的和陌生的作画方式进行训练,画画时要求全身贯注的、不间断的观察模特,完全不看画面,以触觉体验控制线条的走向。</p><p> 盲画法对美术教学的深入拓展意义重大,它会提示学员专业学习的思维盲点,培养学员的专注力与身体感知。首先在方式上它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学员常年采取的绘画方式是看一眼画一笔,长期养成了眼-脑-眼-手的配合序列,也就是说观察在先、分析其后,眼、脑支配着手、笔实现画面,如此循环往复;而盲画法则是改变了这个序列的组合方式,把眼-脑与手相应的序列进行隔离,形成眼-脑与手相对的配合序列,可以这样说,我们闭合了一个链接——也就是眼脑对手的反复修正;开启了另外两个链接——第一个是眼、脑持续不断地观察与思考所导致的敏锐;第二个是手、笔摩擦纸张的触觉敏锐。同时,我们还放大了一种好奇心、一种期待,眼脑所象征的理性,支配地位大大降低,触觉本能的非理性因素大大增强,对于实践盲画的心理过程来说,忍住不看,完全相信身体的判断是一项挑战。</p> 周士程 网络盲画 做模特的老师 侯天白盲画 <p>  于此同时,“盲画”课程更注意掌控学员的兴趣与好奇心,把设定“游戏规则”作为逐步展开课程难度与强度的润滑剂,以寓教于乐的游戏心态开展教学。疫情期间的网络授课,使用腾讯会议的app,手机界面上形成四人同屏的形式成为学员和老师“现场写生”的题材,我要求学员逐渐从单人盲画的形式过渡到四人同屏盲画的形式,采用抽签的方式加量练习,专门制作了学员的线描肖像作为抽签使用,每日按学号顺序抽签,凡是头像被抽到的学员需要当天加画盲画线描10张,第二天讲评。老师的头像也在抽签序列里,抽到老师的学员自己加画速写10张,并可以再抽签一次。这样的游戏使得课题训练与能力拓展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为后期其它形式的极限训练做好了铺垫。</p> 侯天白盲画四人同屏 <p>  盲画训练解决的问题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学法,也无法直达终点、解决学员所有能力问题,它只是以感性的游戏方式重新认识绘画中的各种因素,在知觉与理性之间设立一些规则,改变习惯性思维,发现自己绘画能力中缺失的部分。作为创作课程中研究创造力的小环节,盲画法帮助学员们认识到打破规则与建立规则的逻辑,发现身体的多方面感知对绘画的潜在价值,通过比较欧洲传统学院主义绘画方式的理性、规范、长期、专注,和盲画法的非理性、意外、迅速而敏锐,理解感知与表现的渠道的不同,培养了理性的包容和开放的心态,也进一步思考了科学的、系统的、训练目标明确、逻辑思路清晰的创造实践该怎样展开。</p> 胡泽坤《本本》纸本水彩 18cm26cm12幅<div>  2020年6月2号一天14小时</div> 二、 一天画14小时训练<br>盲画法让学员感受了理性退居二线的绘画方式,体验了触觉与视觉的非对应感知,训练了在极短时间内的极度敏锐与自信表达。而一天画14个小时的训练则更偏重极限潜力中的耐力和意志力。一天工作14小时,是把一天分为三个时段,早7点至12点工作5小时,下午13点至18点工作5小时,晚上19点至23点工作4小时。每个人要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做出合理的安排,要考虑到预期的工作效率和身体逐渐疲惫时的状态,以及相应的对绘画内容的调整。一天工作14小时的新规则,可以帮助每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身体与意志的极限,同时也是对有效安排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的考验。<br> 张欣宇 《水陆庵印象》之一 宣纸油画 140cm70cm*2幅 2020年6月2日一天14小时 <p>  14小时的线上教学,要求所有学员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是有很大难度的。首先,14小时的训练要求老师与学员共同参与,团队训练。这从客观上激发了师生双方的热情,使学员与教员处于同一个规则框架内,隐含着竞争的意味;其次,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在画面的内容上要求所有学员要有自己的规划,大家除了遵循14小时的规则之外,其余部分要做到绝对的自主,也就是自主的去安排时间节奏,自主的安排画面内容和题材选择,这样的方式给学员最大的自由选择权,同时也意味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样就避免了被动应付的情况;最后,14小时的训练还设置了一个整点记录环节,也就是从早7点开始,每逢整点,就把自己的画面拍照发微信授课群,这样包括教员在内的所有人,都可以实时掌握每个人的进展。这种整点记录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提高效率、马不停蹄,14小时被切割为14个1小时,每一个时间单元都觉得时间飞跑,毫无拖沓与懒散的现象,把自主选择与团队组训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p> <p>舒畅 《胶鞋组画》纸本水彩 2020年06月21日一天14小时</p> <p>  画面内容与时间规划的细节能够考验每一个学员的思维能力。学员们对于14小时的安排各有不同,有的从零开始画新画,有的深入已经开始的创作,也有分段规划、新旧结合的方式。但具体落实规划的弹性节奏还是不同的,比方说有的学员考虑到身体状态变化下的大创作和小品的思路转换和节奏转换;有的学员考虑到使用定期的题材转化来保持持续的投入状态;还有学员专门按不同时段预约两个不同性别不同感觉的模特;甚至有同时画两张画的学员,以两张作品的不定期跳跃反复来迫使自己转换思路,调节目光,保持全新的状态……在传统的教学中,学员不可能同时焕发起这样的主动性,很多思考方式出人意料的成熟,创造力也随之提升。</p> 舒畅 《军靴组画》纸本水彩 2020年06月21日一天14小时 <p>  每一个人的14个小时训练都可以看作他的行为模型,每一个个体的兴趣点、规划、效率、耐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等等能力,在极限状态下都可以看做一个“个体行为模式“的压缩版,也就是说,如果把时间扩展到一个月或是一年,大部分人的行为模式不会偏离这14小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与逻辑。</p><p> 可以说,14小时的极限训练是一个激发斗志的由头,团队组训负责游戏的凝聚力,实时的状态记录赋予一种紧迫感,学员自主创造为主、教员顺势引导为辅,以虚拟网络为平台,师生9人在全国各地的各个现实空间中实现了热火朝天、齐头并进的教学效果。</p> 胡泽坤 一天200张之 花草组画 <p>  按照这次14小时的经验,我和学员共同商定了私人化的一天两百张计划,每名学员都从自己的兴趣点入手,开展规划,如同14小时训练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爆棚的效果一样,大家在一天两百张训练中也焕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每名学员都有真正源自于自我表达愿望的想法,每名学员在进行训练之前,都已经具备清晰的思路与饱满的状态了。</p> 胡泽坤 一天两百张训练 作品合影之一 <p>  相对于一天画14小时的训练,一天完成200张对于大家是一个更高难度的挑战,200张画在一天时间内完成的话,按10小时计算,每张画的时间只有3分钟左右,一小时可以画20张,一刻不停地画10个小时,可以达到200张的要求。当然不可能一刻不停的画,选择对象、调整画面、转换题材……这些都需要时间,实际上,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画到了14个小时。一天两百张的训练是在密集而持续的时间压缩的情况下训练绘画的极限状态,智慧、情感、身体、记忆与能力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耐力和效率兼顾,是一个对学员综合能力的考察与锻炼。在画画之前,大家讨论过,会不会为了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学员其实并不知道,当他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不存在粗制滥造的可能了,因为对质量的考虑已经在他提问之前被置于比数量优先的位置上。这是人性的优点,没有人会满足于长时间、大量的制造粗糙的东西,另外,主题与材料的选择权都在学员自己手中,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方案负责,自发的投入精力与热情,自觉地调整状态,追求单位时间的最佳画面质量。从这个角度讲,一天200张的训练也是密集的训练了对200张画负责的能力。</p> 张欣宇 一天两百张训练 作品合影之一 <p>  材料类型与主题选择是学员们发挥创造力与热情的基础,材料实验的热情与主题表达的热情结合,会产生巨大的推力,推动每一个学员在一天的时间内马不停蹄的向前奔跑。</p><p> 学员们在一天两百张的训练中自发的非常注意绘画材料的选择,在材料形式上有纯线描、水彩、线描与水彩结合几种方式,这种材料选择是基于两百张的总目标的,具备迅速直接的材料语言是要优先考虑的,这反映了学员对于材料服务于表达的目标这一本质规律的理解与控制。同时,迅速的操作也必然产生很多偶然性的画面因素,产生意外的肌理效果,这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和继续探索的主动性。另外,尽管都是使用线描的语言,我们也能够清晰的看到每一个学员的特点,周士程的线描更注重空间布局和切割,画面情绪具有当代感;胡泽坤的线描更有文人气,铅笔线条也具备了笔墨书写的味道;张欣宇的线描更为典雅,借鉴欧洲绘画传统更多,是书卷气的另一种形式;张卉的植物线描更注重组织画面布局,在复杂的对象面前源源不断的抽离出丰富的构图;舒畅的线描与色块儿结合,黑白构成硬朗,画面视角独特,极具镜头感,画面表现出一种疏离的情绪。使用水彩或线描与水彩结合的有三位学员,丹阳的动物水彩具备了轻松灵动的特点,单纯可爱;天白的人物肖像概括生动,用笔洗练,水彩使用的目标不再用色上,而更倾向于烘托气氛;安月楚的水彩有一种泼辣的气质,大胆而直接的概括对象,不事雕琢。可以看到200张的训练不仅仅是一个极限状态下的数量要求,它其实可以从根本上唤醒每个人内在的创造力,呈现属于每一个个体的特点,大家会在别人身上吸取优点,也能更清晰的看清自己,这是200张训练最有魅力的地方。</p> 安月楚 一天两百张训练 作品合影之一 <p> 从画面主题内容上分析,更是丰富多彩:有画日常生活的、有画电影的、有画动植物的、有画自画像的、有画人体的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学员们天然的关注了两个类型的题材:一个是现实题材: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真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采取面对实物直接写生的方式。另一个是虚拟题材:它和现实题材是相对的,和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认识感知有着一定距离,它通过互联网与多媒体等间接的途径获取资源,比如网络图片,电影电视,书籍报刊等图像资源作为绘画素材,即是虚拟题材。传统的观点认为现实题材高于虚拟题材,把虚拟题材叫做“二手真实”,我认为这个评价是不全面的。现实题材的优势在于当下视觉体验的立体性,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比如画一组植物,同时会感受到花香与微风的气息,会有鸟叫的声音,在潜意识中画家会调动许多感受来综合在画面上,这些立体的真实感是虚拟题材无法望其项背的;但虚拟题材的优势也很明显,它几乎已经成为现代人知觉延申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已经内化为人类精神层面的基础了,回避与压抑它并不能改变人们依赖虚拟现实的现实。如果以学员舒畅的作品为例说明,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一点,她的画面题材基于她自己喜爱的电影,画面叙事意图很强,形式语言具有构造感,画面情感具有典型的都市特征,这些表达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并不需要复杂而立体的真实体验,而是依赖于对某一特定影片的信息梳理,她表达的有效性不在于对现实真实的立体描述,而在于对虚拟真实的真实体验。现实也好、虚拟也罢,不设限、不预判,用表现力检验题材选择的思路,这是开放的态度,也是创造力产生的根源。</p> 张卉 一天两百张训练 作品合影之一 <p>  无论如何,一天200张的极限训练拓宽了学员们的思路,密集尝试了绘画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是对自己的综合专业能力的全面演练。师生9人一天共计完成1578张画,合计工作117小时,平均每人13小时,这些数字很能说明问题。传统的量变与质变的转换规则已经不适用于评价一天200张的极限训练,这个训练对学员的能力培塑是多维度的。</p><p> 一天两百张训练之前是规划,训练之后是总结,虽然我们强调了极限状态下绘画过程中的理性消退,但无论是事前规划还是事后总结,都是非常理性的。极限训练的游戏规则,就是设限、突围与团队协作,盲画、一天14小时、一天画两百张就是一个设限、突围与团队协作的过程。设限、突围与团队是一个典型的军事概念,师生一体的教学团队,共同前进,共同进步,把非常具体的课题研究目标融入学、讲、研、练的各个环节中,把军人作风与理性思维的优势贯彻到全方位、系统化的训练中。</p> 侯天白 一天两百张训练 作品合影之一 周士程电影速写系列1《洛丽塔》21cm15cm10张 纸本中性笔 2020年6月11日 一天两百张 张卉 水彩系列一8cm8cm 10幅 5月26日一天两百张 侯天白 水彩系列4幅 5月26日 一天两百张 周士程电影速写系列2《珍品》21cm15cm11张 纸本中性笔 2020年6月11日 一天200张 舒畅 《喵星人》 纸本签字笔马克笔 7cm7cm12张<div>2020年6月21日一天200张</div> 张卉 佛像纯色系列8cm8cm 10幅 5月26日一天200张 张欣宇 一天14小时训练 杂志拼贴之一 赵丹阳 动物园系列4幅 5月26日一天20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