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常熟

历史的天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一种治学态度。能读万卷书的古贤委实不少,学富五车,汗牛充栋,既是对阅读量和学识的认可。行万里路确属不易,交通不便,匪患丛生的年代,游历天下,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地位和胆气做支撑的。而今,时代发展,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坐地日行千里、万里已不是难事。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顾自己这半生,也走过不少地方。东北最远去过牡丹江,华北最远到过北京,西北最远去过延安,西南最远到过重庆,东南最远去过厦门,江南最远到过杭州。东西南北中,去过的城市少说也有30多座,有的城市去过多次。但要问起哪座城市最好,还真说不上来。不过从情感认同角度,印象最深的还是江苏常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熟作为苏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城市规模不大,面积恰好是我所在县级市的一半,人口150万。放在全国,可算是个小城市。但在我的印象中,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在情感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其他城市要么公出造访,要么以旅游者的身份观光,都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还未来得及品味城市的韵味,已成过客。唯独常熟生活了一个多月,第一次以融入者的身份,从饮食起居日常角度零距离去感受一座江南小城的风貌,体味她独特的韵味。说起这次造访,跟自己的病患有关。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0年,因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丹东地区辗转治了近一年不见起色。后来经一位朋友介绍,说江苏常熟中医院大推拿疗法效果不错(当地称为拉腰),遂决定到常熟一试。适值1991年春节,正月初八,父亲领着我坐上了当时直达杭州的那趟绿皮火车,风尘仆仆的奔赴常熟。经过近两天一夜的颠簸,于无锡下车,转乘长途公交赶赴常熟。第一次置身江南即感受到了语言的障碍,在向一位当地大叔打听长途汽车站时遇到了麻烦,他的一口方言在我们父子听来无异于外语,一句也听不懂。费了半天劲,连说带比划,终于找到了目的地。坐上车忧心忡忡,由于在无锡火车站的问路经历,对于接下来的旅途充满了未知的忧虑。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常熟市区快到终点站时,父亲问身边同车乘客:“到常熟市中医院该怎么走”?旁边一个看上去比我能大个八九岁的小伙子打量了一下我们父子,说:“我知道,下车后你们跟着我走,我顺路”!下车后我和父亲紧紧的跟着他,一直走到常熟中医院大门口,打完招呼,那个小伙子返身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我和父亲没动步,望着他的背影,用目光把他送出老远,谁也没说话。我相信父亲跟我一样,心中必是充满了感动和温暖。这是我们父子接触到的第一个常熟人。之前在老家时道听途说形成的南方人没有东北人豪爽热情的固有偏见瞬间瓦解,对于这座陌生的江南小城的隔阂感也随之消除,代之以亲切的好感。而今一晃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现在也应该60多岁了,不知现在是否安好,只是想对他说,感谢你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感情上接受了一座陌生的江南城市,你就是这座城市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的常熟市中医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其骨伤科(好像是叫这个科室)有位查主任(读zha),大名查守伦。据当初给我们引荐的那位朋友说,查主任年轻时当过国军,是一名军医,国军败退台湾时他留了下来,后来辗转到地方医院,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查主任是见到了,就是冲着他去的吗,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当面求证,感觉器宇轩昂,倒也确有一番军人的气质。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入院后需观察几日才能做治疗,决定利用这几天空闲时间,将医院周边的景点探访一番。病房窗外即对着虞山东麓山脚。楼后即常熟市体育馆,环形的跑道每早都能看到晨练者的身影。我们决定先从眼前的虞山开始探访。父亲出去买回一张常熟市旅游图,开始研究。结果发现常熟市虽然规模不算大,人文古迹却不少。就拿面前的虞山来说吧,有商代的仲雍墓、春秋时期的言子墓、南北朝时期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山上还有一座兴福禅寺。市区内远远可见一座高高的方塔,那是常熟市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南宋,还有历史名人翁同龢的故居等等。阳澄湖畔有一个沙家浜镇,大片的芦苇荡,是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起源地,这对父亲来说是个重大发现,兴奋之态溢于言表。其实不难理解,对于父亲这代人来说,年轻时正逢文化大革命,担任过大队革委会副主任,是被革命样板戏熏陶出来的,对于沙家浜自然有着深刻的情感眷恋。如今沙家浜近在咫尺,怎能不令他兴奋。可惜沙家浜我们没去成,因为离市区能有10多公里,治疗前的两天空闲时间,父亲领着我把虞山附近的几个景点探访了一遍。治疗期间我需要全天卧床,父亲寸步不离的守护着我,没倒出时间去。没能圆他革命样板戏故地朝圣之梦,是这次常熟之行的最大遗憾。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熟市的人文古迹,我印象最深的是言子墓和兴福禅寺,印象深是有原因的。由于观光前没有细看资料,只听当地人说那是孔子的弟子言子的墓,凭着印象先入为主的把它理解成为颜回颜子渊。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30年。直到近日动笔写此文时,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颜子不是北方人吗?孔子系鲁国人,今山东境内,其弟子也都是北方人。颜子怎么会葬到南方?难道是客死他乡?还是因为虞山这块地方地气好?常熟中医院前面山脚下倒是横卧着一块巨大的白色石碑,刻着4个蓝色的大字:虞山福地。说明这地方地气确实不错。鬼使神差地 查了下百度,结果吓了一跳。自己当年去过那古迹,要是仔细看看景点介绍,也不至于闹出30年的乌龙笑话,记得当时只顾着琢磨牌坊两侧立柱上的对联:文学一科冠夫子,馨香千古颂南人。什么意思不太清楚,但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原来葬于虞山东麓的确实是孔子的弟子,但不是颜子渊,而是言子游。言子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常熟人,位列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弟子中十哲之中排名第九,擅长文学,故称为“南方夫子”。难怪墓前牌坊两侧立柱上刻着那幅对联,现在终于理解这幅对联的含义了。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于兴福禅寺的印象,来源于一首诗。寺院米碑亭内刻有米芾手书唐代诗人常建所作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这首诗来常熟之前就读过,算得上千古名篇,不想在这里见到,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感觉。原来常建的这首诗就是在这作的,写的就是这座寺院。兴福禅寺在唐贞观年间叫破山寺,一寺两名还真是不多见,由此对兴福禅寺的印象格外深刻,感觉不虚此行。与诗人常建隔着千年的时空找到了契合点。走出寺院,望着面前的山路,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李白的一句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年诗人常建应该就是沿着这条山路走进寺院的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熟市中心有一个招商场,以服装批发为主,面积不小,布局及经营模式类似于沈阳的五爱市场。经营的服装品类繁多,样式各异,物美价廉。出院前的一天。父亲领着我走马观花的逛了一遍,父亲挑了一件墨绿色的防雨夹克衫。我选了一件淡藕绿色的夹克衫和一条藏蓝色的工装裤。那件夹克衫从常熟穿到苏州、杭州(取道杭州是为了坐始发站列车返丹能买到座),一直穿回丹东。两年后因为发胖穿不了了,放在衣柜中闲置,多年也不去翻拣,就那么静静的沉睡着,也说不清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冥冥之中寄存着一分念想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我和父亲吸引力最大的莫过于市区内纵横密布、四通八达的水道,人在街上走,舟在身边行,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象。这对于来自北方的我们来说是那么的新奇、亲切和兴奋,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这就是在电视中经常看到的朝思暮想的江南水乡?身临其境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切。此时此刻,我就住在你的心房,汩汩的浆声就是你强有力的心跳,水面被行舟划出的涟漪,是你微笑的脸上舒展的鱼尾纹……。只可惜,那时候自己还不会写诗,也不知道戴望舒和他的《雨巷》。直到多年之后,时常在梦中回到当年走过的那条街巷,莫非那就是戴望舒笔下的那条雨巷?要是早点阅知《雨巷》,当年我一定会选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站在巷口仔细搜寻丁香一样的姑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今,人到中年,父亲离我而去也已7年,他那倦怠的灵魂在天堂得以安眠。我坚信他一定不止一次的到过这座江南小城,穿行于水道边的街巷,茫然的寻找当年父子结伴的身影。父亲,但愿下一次梦回江南时,我们父子还能在这座小城相遇,我将陪着您去游览沙家浜,您坐舟头,我坐舟尾,父子相对,荡起双桨,穿行于那无边的苇荡。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致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