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历史——4至5世纪北魏平城文物

凌珠

<p> 内容摘自《新浪微博》中微博名分别为“安微博物馆”和“江南紫云英”的微博作品。在此感谢。</p> <p>  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历史上的北魏都城,连接着塞北与中原,交汇着草原与农耕文明。1600多年前,来自塞北草原的拓跋鲜卑创建了北魏王朝,他们驭马南下,迁都平城,北魏王朝迎来了辉煌的97年,拓跋鲜卑由此成为“第一个成功扎根中原的草原民族”。而他们的到来,让平城华丽转身成为了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p><p> 放眼历史时空,北魏平城的历史是“小”而“美”的,它用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留下了民族交往、交融的生动画面。</p> 北魏平城格局 <p>  北魏平城是在秦汉平城县的基础上扩建的,分为宫城、外城、郭城。宫城位于平城北部,东设太庙、东苑,西置郊天坛、西苑,北建北苑,南筑圆丘、明堂等。以宫城为中心,城市向外扩展。外城坊间开巷,巷通街衢,为里坊式格局。(图源:南京博物院)</p> 西汉瓦当 <p>  这是一件带有“平城”字样的西汉瓦当,2003年大同市操场城北魏一号遗址出土。</p><p> 北魏平城是建立在秦汉平城的基础之上,秦汉平城县遗址大致在今大同御河西岸,距马铺山西七里的操场城一带。</p><p> 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营建宫室,建宗庙,立社稷,正式开启近百年的北魏平城时代。</p> <p>  平城瓦当</p><p>汉</p><p>大同市博物馆藏</p><p>&nbsp;边轮凸起,当面低凹,中央浮雕“平城”二字,外饰一周凸弦纹和四组云头纹。瓦当图案简洁,设计独特,集成汉代瓦当设计风格,是汉代平城重要的建筑遗构。</p> 吉语瓦当 <p>  大同市北朝艺术博物馆藏。</p><p> 北魏平城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汉代之后又一个瓦当艺术的高峰期,在大同出土的北魏平城时期皇家建筑遗址的图案纹瓦当丰富多彩,吉语纹瓦当形式多样。平城文字瓦当已发现十多种,如:“富贵万岁”、“忠贤永贵”、“长乐富贵”、“万富长流”、“皇魏万岁”、“传祚无穷”、“大代万岁”、“盖忠奉上”、“皇万岁年”、“皇祚永延”、“安然长乐”等吉语瓦当等等。</p> 莲花化生瓦 <p>  这件莲花化生瓦当出土于大同平城遗址,造型为于一莲花中涌现一化生童子,做双手合十状,胳膊弯曲处有披帛缠绕,周饰连珠纹。</p><p> 此类瓦当可能产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时期,一直沿用到北魏灭亡,主要用于北魏宫室、皇家寺庙等高等级建筑。</p><p> 莲花化生瓦当反映了北魏对于佛教的尊崇。</p><p><br></p> 青铜器鐎斗 <p>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p><p>  鐎斗,是一种底有三足、旁有持柄的器皿,流行于两汉魏晋,一般认为是温酒器,也有说是煮茶的用具。鐎斗呈口沿外侈的盆状,三条微微向外撇的支腿,弯曲纤细的手柄和顶端一只嘴巴张开的兽首。整个造型看上去既厚重,又纤柔。</p> 北魏菩萨、佛头像 <p>  2018年大同古城东北隅,北魏平城塔基遗址出土。其面容和蔼,露齿微笑,体现了人性之美。露齿微笑的造像在造像史上比较罕见。</p> <p>  与上两头像同类型可见云冈石窟第8 窟与大同华严寺辽代胁侍菩萨。</p> <p>云冈石窟第8窟供养菩萨</p> <p>大同华严寺辽代胁侍菩萨</p> 头像 <p>  佛、菩萨、力士头像,为2018年大同北魏平城塔基遗址出土。雕像或面容祥和,或怒目圆睁,具有艺术感染力。</p><p> 发掘地点位于大同古城东北隅,距离北魏一号皇宫遗址和北魏粮仓遗址直线距离约1公里。据文献记载,在皇宫外围,建有很多北魏皇家寺院,该处遗址有可能是皇家寺院,但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证。</p> 仝家湾墓壁画劳作图 <p>  大同市博物馆藏。</p><p> 该幅壁画描绘了车马、毡帐和劳作场景,其中牛耕、舂米、炊作的内容表现尤为突出。壁画右上角绘三头并列行走的耕牛,牛前立一位头带高冠、身着红袍的老者。牛耕图左侧为舂米图,方形水井旁一位农夫正手握木桩,一脚踏椎专心舂米。舂米图左下方是一马圈,有三头骡马,其后有一人立于灶台后,似在煮饭。</p><p> 这是典型农耕经济的生活场景,说明拓跋鲜卑在入主平城之后,逐渐转化为定居农耕的生活状态。</p> 南郊墓壁画 <p>  北魏墓葬承袭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p><p> 这组壁画绘于北魏文成帝太安、和平年间(455-465年),2019年大同市南郊出土。描绘了墓主人生前出行、庖厨、宴饮等生活内容。整组壁画既有汉文化因素,又有自身民族特色与西方元素。反映了北魏平城时期民族交融、文化碰撞的历史进程。</p> 彩绘佛像石椁板 <p>  在魏晋南北朝墓葬图像中,很少表现佛教图像,仅出现各种零星的佛教元素,比如莲花、摩尼宝珠等,石椁板上绘制整幅佛像在北朝比较少见,表现了北魏佛教的兴盛,也体现出佛教的世俗化倾向。</p> <p>  </p><p> 北魏,小众却重要的历史时期。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自此进入了长达97年的“北魏平城时代”。在此期间,北魏降服北凉,统一中国北方,打通丝绸之路中段,使首都平城成为丝绸之路东端重镇,形成异域胡商集聚、奇珍异宝云集的繁盛场面。如今,在大同出土的文物中,依稀能看出当年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p><p><br></p><p><br></p> 铜鎏金童子葡萄纹高足杯 <p>  1970年大同市城南轴承厂北魏建筑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p><p> 随着北魏灭北凉,太武帝遣使赴西域,丝路逐渐繁荣。平城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冲,聚集了大量的西方物品,葡萄栽培在民间得到普及。这件铜鎏金童子葡萄纹高足杯,推测为萨珊波斯制品。其杯身为束腰状弧形,由葡萄藤组成五个圆环,环内浮雕五童子,装饰有莨苕叶与联珠纹,体现了希腊文化的酒神风俗,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下生活习俗的变化。</p> 金质五株钱 <p>  这枚金质五铢钱圆形方孔,两面均有阳文篆书“五铢”,背面有宝石镶嵌的痕迹。钱币上下左右四方有圆孔,应为穿绳之用。</p><p> 正反面纹饰由金丝掐成焊固于钱币上,除“铢”外,在内外郭及其他纹饰边缘均焊缀小而密的金珠。这是枚运用了掐丝、金珠焊缀和镶嵌工艺的金币。</p><p> 此枚金质五铢推测应为非流通货币。</p> 鸡首陶壶 <p>  2016年大同市华唐城北魏墓出土。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p><p> 暗划纹平沿陶壶是北魏平城的典型器物,鸡首壶则是盛行于南方地区,鸡与吉谐音,反映了百姓对于吉祥安宁生活的渴求,是传统汉地文化的鲜明体现。这件平沿壶细颈鼓腹,肩部装饰鸡首,是南北文化结合的产物。</p> 陶鸡首壶 <p>为了表达崇拜与喜爱,鸡的形象常出现在器物上。创烧于东汉末年的鸡首壶就是其中之一。它是越窑、瓯窑等南方窑口创烧的新品种,由盘口壶演变而来,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隋时期,隋朝以后逐渐消失。</p><p>这件鸡首陶壶是南北文化的一个结合,它的器形装饰具有北方特征,可是鸡首渊源和寓意却源自南方。陶壶平沿,壶身有暗划纹,这属于北魏平城的典型器型。壶细颈鼓腹,肩部装饰鸡首,鸡冠直挺,鸡颈略微前倾,鸡腹下方两条健硕的腿下垂。这种鸡首造型盛行于南方地区,是传统汉地文化的鲜明代表,只是经过从南到北的流变,此鸡首壶已非彼鸡首壶了,它是南北文化结合的产物,器形装饰具有北方特征,鸡首渊源和寓意却发自南方,象征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期望。</p> <p>瓷鸡首壶</p> <p>在我国陶瓷史上,魏晋时期北方出土的青瓷多为南方窑口烧制。北魏晚期,北方有了青瓷的烧造,不过这一时期北方的制瓷技术还不成熟,瓷器器形多为碗、杯、盏等,墓葬中出土的一些精美的青瓷随葬品可能仍为南方烧造。</p><p>北齐时期,我国北方所产瓷器类型、装饰元素更加丰富,青瓷、白瓷、黑瓷等多种釉色的瓷器均在北方烧造成功,奠定了我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格局。</p><p>对照青瓷发展特征,这件北魏瓷盘口壶可能是早期青瓷,且大致推断出是由南方传到北方。虽然无法得知这传输的具体经过,但它在北魏时期却实在地见证了南北的交流与融合。</p> 出行俑阵 <p>  这组俑阵由60件人物俑组成,分别为北魏司马金龙墓、敦煌公宋绍祖墓、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有风帽仪卫俑、武士俑、甲骑具装俑、鸡冠帽骑马俑、侍俑等,它们是北魏时期出行阵仗的组成要素,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出行制度,以及拓跋民族的尚武精神。关于北魏出行的阵势排列历史上并没有留下确切的记载,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拓跋鲜卑本来并无车制,直至公元405年,拓跋珪仿汉制,创立了车舆制度。车舆制度的产生是拓跋民族深入汉化的结果,拓跋魏建立封建礼制的实践,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p> <p>  [cp]#融·合——4-5世纪北魏平城文物展# </p><p>🐴【北魏 · 出行俑阵】大同市博物馆藏。</p><p> 这组俑阵由60件人物俑组成,分别为北魏司马金龙墓、敦煌公宋绍祖墓、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有风帽仪卫俑、武士俑、甲骑具装俑、鸡冠帽骑马俑、侍俑等,它们是北魏时期出行阵仗的组成要素,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出行制度,以及拓跋民族的尚武精神。</p><p> 关于北魏出行的阵势排列历史上并没有留下确切的记载,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拓跋鲜卑本来并无车制,直至公元405年,拓跋珪仿汉制,创立了车舆制度。车舆制度的产生是拓跋民族深入汉化的结果,拓跋魏建立封建礼制的实践,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p> 釉陶胡人牵驼俑 <p>  太武帝拓跋焘时期,沉寂的绿洲丝路恢复生气,平城成为4-6世纪丝路的东方起点。期间朝贡、贸易不胜其数,各种稀奇商货、技术都汇聚平城。</p> <p>  釉陶骆驼、牵驼俑——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p><p> 平城时期丝路贸易往来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胡俑牵着的骆驼和驴。这件双峰驼造型准确、比例匀称、仰头张嘴、似在高吭,精神风貌高扬。牵驼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种交通运输方式。胡人圆眼高鼻,头戴尖圆顶帽,身着圆领窄袖长袍,侧摆开衩。头部后仰,右手平举作牵引状,侧身仰视骆驼。</p> <p>  北魏司马金龙墓釉陶胡人牵驼俑可与同时期胡人牵驼图相互对比,是彼时丝路繁荣的见证。</p><p><br></p><p><br></p> 彩绘乐伎俑 <p>这组乐俑头戴黑色鲜卑帽,身着窄袖襦裙,均为跪坐姿态,从双手姿势来看,各在演奏不同的乐器,从左至右看可能演奏有竖箜篌、横笛、琴。</p> 乐俑 <p>  2018年大同市悦城帝景北魏墓出土。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p><p> 北魏初期沿袭鲜卑的风格,服饰注重保暖、便捷功能,主要流行上褶下裤或上褶下襦裙的穿着,配以黑色的风帽。随着汉化政策的推进,汉人褒衣博带的风格为北魏所用。帽饰向冠转变,北魏后期拓跋鲜卑男性流行小冠为流行配饰,女性以礼帽为时尚。</p> 乐俑 <p>人物身穿交领窄袖的褶衣和裤装,手上乐器已残破。齐肩短发,厚重的刘海造型,新奇的发式吸人眼球。而丰润的脸盘,五官立体,眉眼细长,又是北魏泥塑形象中典型的拓跋形象。</p> 乐俑 <p>人物侧辫低垂发髻,身着窄袖褶衣和裤装,双手虽残缺,但喜笑颜开的表情非常具有感染力,露齿的笑容更是表达了拓跋民族的奔放、豪爽的性情。</p> 杂技俑 <p>身穿交领窄袖的褶衣、裤装,双手叉腰,挺胸仰首,额头正中有圆洞,应是示意头上顶杆所用。宽阔的肩膀、硕大的胸肌,呈现倒三角的体态,彰显着杂技俑的力量。</p> 女侍俑 <p>身穿交领窄袖襦裙,上有斑状装饰,人物侧辫发,眼眉细长,双手拢进袖子,表情传神可爱。</p> 甲骑具装俑 <p>甲骑具装俑,人、马都披铠甲的重骑兵,是军队的主力。人马通体施黄褐色釉,上绘白色条纹。騎兵头戴兜鍪,全身披铠,左手握缰绳,右手执兵器,昂首挺胸,英俊威武。仔细看他们的面庞:脸涂白,由红线勾脸廓、眼眶、双唇,墨线绘长眉、眼球、八字须。</p> 鸡冠帽骑马仪卫俑 <p>头戴垂裙帽,上置鸡冠形装饰的骑马仪卫俑,它们内着长褶,外套圆领窄袖的皮甲,下着裤,足蹬靴,位于队伍的前部和后部。鸡冠帽是鲜卑族常见的帽式之一。</p> 波斯银币 <p>  萨珊波斯王朝(226-651)为西亚大国,其波斯银币为当时国际流通货币,银币正面为君主肖像,由不同的印模压印而成。背面由火坛和祭司组成,图案外围装饰联珠纹。</p><p> 北魏平城时期的丝路主干道上曾出土了数百枚波斯银币。</p><p> 这组银币出土于大同,是丝路繁荣,东西交流的见证。</p> 蓝色玻璃瓶 <p>  这件来自1600年前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小小玻璃瓶,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形态上为中国典型器形,成分上则是外来的钠钙配方。</p> <p> 2001年大同市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p><p> 中国传统器型,小小玻璃瓶,呈现出梦幻的蓝色,美丽动人。根据考古资料,北魏时期,我国已掌握玻璃吹制技术,可以吹制器形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波斯使团多次到达北魏都城平城,为中国带来了玻璃制品工艺。大同出土的北魏玻璃器皿,大多数采用了吹制技术,这是中国玻璃制造技术的飞跃,也是引进与吸收外来先进技术的成功典范。</p> <p>这件来自1600年前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小小玻璃瓶,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形态上为中国典型器形,成分上则是外来的钠钙配方。</p> 磨花玻璃碗 <p>  萨珊玻璃在继承罗马玻璃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冷加工的磨琢工艺,在玻璃上磨琢出凹球面装饰。这件玻璃碗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土的玻璃碗造型极为相似,被研究者认定为萨珊波斯器物,是国内已发现的同类器物中最精美的一件,也是北魏平城时期丝路交往的见证。</p> <p> 1988年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出土。萨珊波斯帝国(5世纪),山西博物院藏。</p><p> 玻璃最早产生于两河流域,商周时传入中国。北魏是中国古代玻璃工艺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不但大量传入了进口玻璃器,同时工艺技术的交流极大促进了中国玻璃的发展,在平城发现了本地生产的玻璃器,工艺技术也有所进步。这件萨珊波斯玻璃碗是同类器物中最精美的一件,也是平城时期丝路交往的见证。</p> 彩绘鳖甲式车顶陶牛车 <p>  大同市御景家园北魏墓群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p><p> 马背上的民族不坐马车,反乘牛车,此因受汉族文化影响而成,乘坐牛车,稳稳当当,逍遥自得,牛车也得以风行,以致影响到葬俗,牛车成为墓葬中比较常见的随葬品,还有彩绘卷棚式车顶陶牛车、彩绘陶马单辕轺车,虽车马造型各异,却尽显北朝特色,传递胡风汉韵。</p> 北魏石灯 <p>  大同市星港城北魏墓出土。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p><p> 平城地区多砂岩,砂岩易于雕凿,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北魏石雕工艺的巨大成就。其中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灯,在平城出土量极大,反映了拓跋鲜卑迁入平城后,大量使用灯具,不断汉化的过程。这件石灯体型较大,造型华丽,灯的各部分布满蔓草纹、绳纹、莲瓣纹及人物纹等图案,纹饰精美,是北魏石灯的佳作。</p> <p><br></p><p>在大同星港城北魏墓地出土的这件石灯遍饰纹样。钵形的灯首,柱形的灯身,方形的底座,灯首环面浅雕莲瓣纹。</p><p>柱身被拦腰的浮雕花瓣纹饰分成两截,上下均被分成8个等大的块面,上面雕饰忍冬纹饰,八位力士环绕其上;下面分别雕刻着形态迥异的人物形象,有身着鲜卑服饰的,也有胡人装扮的,其中四人手执排箫、角、腰鼓、琵琶,一人戏耍小球,一人作双手托举状,还有两人挥舞衣袖,正跳着胡腾舞。</p> 石灯 <p>平城地区产砂岩,而砂岩易于雕凿,这为北魏石雕艺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p><p>石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在北魏平城的出土量极大,不仅用于平民,也用于达官贵人。北朝后期石灯开始衰落,几乎不再见于隋唐时的墓葬里。但它作为北魏平城的历史物证,反映了拓跋鲜卑迁入平城后大量使用灯具,不断汉化的历程。</p><p>北魏平城出土的石灯较为典型的有石豆形灯,它们较汉代的更为浑厚敦实。还有一种由浅盘形灯碗与方形石座组成的石灯,灯座处一般有圆形穿孔,用于插挂在墙上。</p> 毡帐 <p>  毡帐是鲜卑族的传统居所,保暖性能好,便于移动。定都平城后出现了汉式的木构建筑,但毡帐仍被广泛使用,它是拓跋鲜卑在汉化过程中保留游牧传统的表现之一。</p> 帷帐用具 <p>帷帐是一种起到遮蔽作用的器具。</p><p>可分为行军用帐,张设于殿堂上的帐,平时家居的坐帐,以及飨神丧葬用帐。</p><p>魏晋时期墓葬出土的帷帐实物资料主要分为帐构件和帐座。</p> <p>北魏铜帐钩,做挂扣帷帐之用;</p> <p>北魏石帐座,帐座多数是用来承插、固定帐架的,有石质和陶制之分。</p><p><br></p> <p>北魏石帐座,帐座多数是用来承插、固定帐架的,有石质和陶制之分。</p><p><br></p> <p>北魏石帐座,帐座多数是用来承插、固定帐架的,有石质和陶制之分。</p><p><br></p> <p>【石帐座】鼓状覆盆形,方形底座,顶部有圆形插孔,用于插屏风或帐幔,上面各类纹饰如忍冬纹、莲花纹等的雕琢均展现了北魏时期高超的石雕技艺和纹饰装饰艺术。</p> 铺首 <p>  铺首衔环是中国古代一些器物上的附件,包括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瓷器以及墓门、棺椁、建筑的门上。北魏的铺首,有多种造型,嘴下衔一环,多以金属制作,作虎、螭、龟、蛇等形。这组铺首,兽面十分生动,双目圆睁,纹饰精美,以作驱妖避邪。</p> <p>鎏金铅铺首衔环,2017年大同市星港城北魏墓出土。</p> <p>鎏金铅铺首,2017年大同市星港城北魏墓出土。</p> <p>彩绘铅铺首,2016年大同市新旺商贸北魏墓出土。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p> 风帽 <p>  风帽,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因可以抵挡风寒而得名。</p><p> 随着鲜卑政权的建立和内迁而传入中原,又被称为鲜卑帽。形制上主要有垂裙风帽和卷裙风帽两大类。迁洛之前风帽多为圆顶垂裙风帽,男女皆流行。</p> <p>风帽,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因可以抵挡风寒而得名。</p><p>随着鲜卑政权的建立和内迁而传入中原,又被称为鲜卑帽。 </p><p>形制上主要有垂裙风帽和卷裙风帽两大类。</p><p>迁洛之前风帽多为圆顶垂裙风帽,男女皆流行。</p> <p>大同北魏墓壁画中的男女风帽形象</p> 风帽仪卫俑 <p>步行仪仗俑,位于队伍两侧最外列,其中风帽仪卫俑,头戴圆顶风帽,垂裙及肩,身穿半高领窄袖长袍,两袖空垂,衣长至脚踝。面部施釉后又涂粉彩,五官端正,略带微笑。他们双手握于胸前,手中空有圆孔,应有所执之物。</p> 陶牛车 <p>陶牛形体浑圆结实,肩部明显隆起,矫健有力,牛首低垂,一副憨态负重的模样。</p><p>牛车是汉族人常用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乘坐牛车更是一种时尚和尊荣。魏晋南北朝墓葬中陶牛以及牛车的大量出土,是现实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而鳖甲车又是北魏定都平城后的一种独特车形,其形制可能是受到车载毡帐的影响,是迁徙的草原文化与定居的农耕文化的结合。</p> 动物 <p>  动物与平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猎物,是家畜,是伙伴,是信仰的对象,体现了北魏平城日常生活的点滴,憨态可掬的造型也惹人喜爱。</p> <p>北魏壁画中马、牛的形象</p> <p>北魏陶马俑</p> <p>北魏陶牛俑</p> <p>北魏陶骆驼俑</p> <p>北魏陶猪、鸡、狗、羊俑</p> <p>云冈12窟双鹿图像</p> 彩绘陶魁、陶勺 <p>  2017年大同市御龙庭北魏墓出土。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藏。</p><p> 魁,一种古代用于盛羹的食器,《说文解字》记载:“魁,羹斗也”。这件陶魁明器,朱红彩绘,色彩明艳,外壁卷草纹,内壁绘有飞龙,张口吐舌,飞翼灵动,如腾云驾雾之轻盈。</p> <p>陶魁是一种食器。这组陶魁、陶勺里外遍布纹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瑞兽纹饰,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陶勺上有忍冬纹饰,忍冬纹,花长瓣垂须,黄白相伴,凌冬不凋,固有忍冬之名。作为佛教艺术中的修饰纹样,取其益寿之意。</p> 门砧石 <p>传统建筑大门的基石,起到支撑门框、门轴的作用,一般是长条形的,一头在门外,一头在门内,中间一道凹槽供安置门的下槛。</p> 生活物件 <p>  古人的生活我们今天已经难以准确还原,但是可以通过遗留物想象当时的生活细节。这是一组北魏平城时代人们的生活物件,有熨斗、剪刀、顶针、镊子、磨石。</p><p> 即便时间已过千年,但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烟火气息。</p> <p>熨斗</p> <p>剪刀、顶针、镊子、磨石</p> 陶井 <p>井是农耕经济的产物。北魏平城墓葬中出现陶井,一方面是受汉晋墓葬习俗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汲水设施的进步,是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p> 陶灶 <p>从原始的篝火到火塘、火灶,反映的是饮食的精细化历程。南北朝时北方的火灶多为1个火眼,灶面较小,且有高而宽的阶梯式挡火墙。受北方影响,南方火灶也加了阶梯状挡火墙,只是相对低矮。隋唐时期的火灶便是在南北朝火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p> 铜鍑 <p>铜鍑,是一种传统炊具,可携带在马背之上,方便游牧民族狩猎野炊。北魏前期和中期,皇帝每年夏天都要巡幸漠南及阴山地区,出动铁骑数千至数万,开展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因此在北魏的墓葬里常有铜鍑的身影.</p><p>其实从欧洲多瑙河流域到我国黄河流域皆有铜鍑的出土,在我国境内它主要分布于新疆、陕西、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它是匈奴文化典型的代表。这件铜鍑带盖,桥形耳,弧腹圜底,喇叭形镂空圏足。除了烹煮食物,铜鍑也是祭祀用具,与祭台、烛台一起,作为火崇拜的祭器。有时也会用来煮牺牲祭品,以祭祀地神或山神,所以考古发掘时常会看到散布周围的羊、马、骆驼等动物的残骸。</p> 铺首 <p>铺首,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是古代器物或门扉上用于衔接圆环和门的底座,一般为兽面造型,口内衔环或鼻内穿环。从造字结构看“铺首”为沿中轴线将面部铺开的意思。而“铺首”形制的来源为史前“拆半”艺术和三代青铜器的饕餮纹饰。“拆半”就是把动物头像的正面保留,将身子沿脊柱一剖为二,再将其剖开的两半展开平铺。</p><p>皇家贵胄的铺首多金、银、铜等贵重金属,造型精美华丽,以兽首为底座,双眼圆睁,嘴巴张开,给人一种威严感。现代铺首几乎都见于门上,以“椒图”神兽的形象为主。传说龙生九子,“椒图”是九子之一,它生性反感别人进入自己的巢穴,正好契合了看门守户的寓意。</p> 粳米粥瓶 <p>粳米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说明北魏平城时期人们除了饮乳酪、饮酒等传统饮食文化,饮食结构更加的丰富了。</p> 嘎拉哈 <p>嘎拉哈即羊距骨,后演化为一种玩具。一般五六个组成一副,有四个面,供人翻转、抓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