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江西,在赣南,在于都,有一座南北朝时留下的古寺——罗田岩,坐落在距县城约5华里的群山诸峰之中,丹霞地貌映衬古寺佛光普照,香火不断,千年不衰。不仅于此,这里的摩崖石刻之多,居赣南诸县之首,在方圆约2.5平方公里的悬崖峭壁上,镌有历代名人题刻近70品。更让人心驰神往这里有书院讲堂,是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的足迹遗风。</p><p class="ql-block"> 我慕名而来,在庚子初夏,省旅游产业大会召开之际,在多雨季节,穿越千年雩都的时光隧道,造访拜谒罗田岩古寺。</p> <p class="ql-block"> 是日,同学华黑猫警长的自驾车从写有庄严端正楷书的“罗田岩”牌楼驶入善山区,罗田岩古韵依山势扑面映入眼帘,“帝临亭”驻立在入口处的石岩山岗上,在阳光下、风雨中一一迎接游客的到来。据记载,1277年,民族英雄文天祥,与元人战于于都,大获全胜。驻军于都期间,文天祥曾游览罗田岩,赋诗《大书四言集句》刻石,诗云:“岂弟君子,民之父母;靖共尔位,正直是与;无贰无虞,上帝临汝。”后人取“帝临”二字作“帝临亭”。</p> <p class="ql-block"> 此处岩半壁悬崖矗立,巍峨壮观,上刻“雩阳一览”四个赫然大字,下有石磴可上,登崖远眺,群山绵延,村舍毗连,滔滔贡水,滚滚东去,城廓高楼,尽收眼底。岩岗的另一侧是山壑,往下看,两峰夹峙,一泓天然蓄水库,澄碧如蓝,波光粼粼;往前看,善山主峰,丹霞峭壁,树木葱郁,亭轩高阁,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下了入口岩峰,越过“莲花广场”(目前是菜地,规划中),进入长满青苔的莲池,池中新出荷叶在风中翻卷摇曳,荷花正含苞待放,漫步池边,梦幻遇见《爱莲说》作者、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老先生。</p><p class="ql-block"> 宋嘉祐八年(1063年),理学家周敦颐时任虔州(今赣州)通判,邀同僚游罗田岩,赋《游罗田岩》诗刻石,同时周公名作《爱莲说》首次刻石于罗田岩,在罗田岩的善山之上有附记如后:春陵周敦实撰,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抟篆额,嘉佑八年五月十五日,江东钱柘上石。遗憾原创刻石至今下落不明,笔者甚是希望深埋于莲池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过莲池,在茂密树林间拾级而上,一座厚重的亭阁迎面而来,上写行书“濂溪阁”,紧闭的大门两旁挂着一幅对联:“理学开山默契道妙,人文继统贞定乾坤”,后经住持祖清法师开方便之门,得以进入阁内参观,又见一对联悬挂正中:“是仙是佛无二致,名将名儒自千秋”。阁内右侧,立放着一块当今书法家书写碑刻《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意清,亭亭净植可达观,而不可褻玩焉……”熟悉的名句又在耳边响起,久久地在濂溪阁、在善山上盘旋。 </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宋嘉熙四年(1240年),邑令周颂为纪念周敦颐罗田岩之游,在寺右创建“濂溪阁”,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知府刑珣续建。始祀周濂溪及其二弟子明道(程颢)和伊川(程颐)以及岳飞、王阳明五先生,后增祀邑人理学家袁庆麟、何春、何廷仁及管登四先生。</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台阶往上走几步便到了濂溪书院,这是一排平房,白墙黑瓦,砖块地面,两边高出屋顶的拱形墙面代表客家老屋特征。房子正中上额 “濂溪书院”四字行楷丰润遒劲,两边挂有对联:“儒道重本根尽性尽伦尽心,理学无穷际希贤希圣希天”,均由当代书法家所书。书院前有棵古柏,矗立拂云,古色古香,传说是当年周敦颐手植。濂溪书院原为濂溪祠,为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到此讲学而建。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濂溪书院后又为明儒理学家黄宏纲、何延仁、罗洪先讲学之所。濂溪书院紧依横列数十丈的罗田岩丹霞悬崖,上勒唐宋以来诗歌游记数十百首,摩崖石刻,雄浑苍劲,书院氛围,独到天然,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罗田岩摩崖石刻,于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历经风霜,傲骨犹存的诗词题刻,其中和县志中记载一致的有:周敦颐的《游罗田岩》,岳飞的《罗山岩访黄龙旧迹留题》,文天祥的《集句大书罗田岩石壁》,刘鸿的《游罗田岩》,罗洪先的《同黄洛村宿罗田岩》,薛甲的《念庵洛村招游罗田岩》,黄宏纲的《奉陪畏齐念庵宿罗田岩夜话》,张鏊的《同嘉禾韩思古于都何廷仁游罗田岩作》,李涞的《追和念庵先生罗岩韵》和岩时中的《登濂溪阁》等10品。罗田岩摩崖石刻虽因年久风化,“石半泐,不能概读”,“剥蚀者亦过半”,然岳飞题刻“天子万年”、朱熹题刻“居然仙境”、王阳明题刻“观善岩”、黄庭坚题刻"光风霁月"、王懋德题刻“白云深处”等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与摩崖石刻群相邻的是一排正南半壁的洞穴,穴深广如屋,洞中有七个窝,传说是昔日和尚打坐的地方。依傍石洞建有寺庙,原名”华岩禅院”,现称“古罗田岩”。山寺坐南朝北,中为“观音阁”;右为“玄帝殿”,殿内有“飞泉”;左为“西竺禅林”。古寺毗连横列,浑然一体,古雅壮观,可谓天衣无缝。寺前自成院落,香炉灯火,香烟袅袅,晨钟暮鼓,声声入耳,太阳能莲花播放机散放在寺院的台阶上、树林间、花丛中,法号弥漫,安宁祥和,别是另一番佛法世界。</p> <p> 现任于都佛教协会会长、罗田岩住持祖清法师,少年出家,志向高远,在规划中完善发展罗田岩,正修缮一新的寺前两层两排依山岩凝道轩,白墙青瓦,门帘飘廊,飞檐斗拱,一派古风,岩下自成宽畅讲堂,预示着蹈先贤讲学之路,兴民族国学之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