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三五支队后代四明山纪行(完整版)

冯杨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眺四明湖</p> <p>  浙东,山海相衔,风物宜人。</p><p> 四明山,广八百余里,西联会稽、北拥宁绍、东临舟山、南接天台,林深竹茂,山青水碧,翠峦映秀,群峰绵延。</p><p> 四明山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名山,更是一座英雄辈出可歌可泣的红色丰碑。它曾是全国十九个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七大游击区之一。</p><p> </p><p> </p> <p>  今年适逢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也是我们(60师的兵,有些是两代人)入伍50周年。值此时机,新四军浙东纵队“三五支队”后代和60师子女一行十七人,于2020年6月17日至20日,沿着父辈们当年战斗的足迹,走进红色四明山。</p> <p><b>梁弄: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心</b></p> <p>  余姚梁弄,是四明山红色之旅的第一站。</p><p> 1942年7月28日,中共浙东区委在慈北宓家埭成立,谭启龙任书记,委员何克希、杨思一等。8月中旬,成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后改名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连柏生任副司令,刘亨云任参谋长,张文碧任政治部主任。三北游击司令部下辖第三、第四、第五支队及特务大队、警卫中队、海防中队、新国民兵团、教导队等1200余人。浙东区委确定“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方针,挺进四明地区,43年4月解放姚南重镇梁弄,中共浙东区委及三北游击司令部等党政军机关便进驻梁弄。从此,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开创抗日斗争的新局面。</p> <p><b>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革命烈士纪念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东纵队司令何克希墓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东纵队政治委员谭启龙墓前</p> <p><b>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b></p> <p>  位于梁弄镇晓岭街“小源和”。这里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和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指挥中心。1944年1月,三北游击纵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简称“三五支队”)。</p><p><b> 三五支队,是咱们老部队第20军第60师前身。</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战海向梁弄新四军研究会赠送《刀尖》一书</p> <p><b>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b></p> <p>  位于梁弄镇横坎头村,包括《新浙东报》、浙东银行、韬奋书店旧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使用的电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浙东报》排字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浙东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台工作人员"俞玺"乃"俞茜"之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俞茜阿姨是同行成员宋大原的母亲</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俞茜阿姨,当年浙东纵队"一枝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大原的母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晨芳阿姨(胡兰儿的母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五支队老战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军文工团主演歌剧《白毛女》中的白毛女</p><p><br></p> <p>  胡野擒,41年参加新四军任6师18旅政治干事,43年5月调入浙东纵队三五支队,任中共鄞慈县委秘书,南山县政府文教科长,45年11月调入华野一纵政治部文工团先后任副团长,团长。50年调任总政文工团任越剧团团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1952年总政越剧团团长胡野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率总政越剧团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为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三:胡野擒(胡兰儿的父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四:著名越剧演员徐玉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右二: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明,中共庄桥区委委员兼常备队指导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撤前任四支队一连指导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一江的父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执中,慈溪龙山镇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4年春夏之交参加新四军浙东纵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在浙东鲁迅学院学习,后任学院干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晓莹的父亲)</p> <p>  枫亭,河北涉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涉县独立营通讯员、太行五分区宣传员、八路军总部机要科译电员、朱德警卫团宣传干事、二野七旅团作战参谋、12军31师作战科长、91团团长、20军60师副师长、20军副参谋长,1982年离休。</p><p> 抗日战争,参加了129师攻打安阳水冶镇战斗,全歼驻守日伪军。解放战争,亲历了上党战役、平汉战役、转战大别山、豫西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浙赣、进军大西南。</p><p> 解放初,参加贵州剿匪。</p><p> 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中在电台联络中断的危急时刻,奉命深入敌封锁线,向孤悬敌后的91团传达上级的撤退命令,助91团突出敌人重重包围,安全归建。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日夜坚守前线指挥所部署作战计划,直至取得最后胜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枫亭,原60师副师长、20军副参谋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冯杨的父亲)</p> <p>  杨元林,1929年10月出生于余姚朗霞镇。1943年10月,参加新四军三五支队马渚游击队任通信员。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179团文书、1营见习副政指、宣传股干事,60师组织科干事,20军青年处助理员、组织处助理员,60师工兵营政委、60师组织科长,179团副政委、政委,60师政治部主任。1973年赴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学习。1982年1月,离休。2008年12月,因病去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元林,1955年于浙东沿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志群的父亲)</p> <p>  我们还参观了横坎头村文化礼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总书记给村党员的回信</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晓莹把父亲写的书《军旅纪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赠送给文化礼堂(左为梁弄镇副镇长杨建海)</p> <p><b>石门:走出两位共和国英雄</b></p> <p>  山道弯弯,路途险峻。驱车赶往四明山深处、红色之旅第二站——石门。</p><p> 石门村,深藏于奉化第一高峰——大雷山中的一个千年古村。</p><p> 石门村,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奉献出一份厚重的大礼:一群热血青年投身人民军队,历经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涌现出两位“全国一级战斗英雄”——毛杏表、毛张苗。这是军人至高无尚的荣誉,也是军人忠诚、无畏、信仰与牺牲的象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门古村山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门村委</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门村南溪庙</p><p><br></p> <p>  石门村的历史隐藏在一副对联中:</p><p><b> 江山衍脉三千里,宋室开基八百年。</b></p><p><br></p><p> 始祖毛旭,是后唐(公元923——935年)进士仁锵公的第三个儿子,跟随父亲自江山石门来明州(宁波)上任。毛旭游览奉化剡溪源头,见此地山清水秀、土厚地灵,遂卜筑于此,时约北宋初年(公元960年)。为教后人不忘祖根,起名为“石门村”。迄今有千年的历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里的大樟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村干部一起座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张苗之子毛战海向村委赠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刀尖》纪录浙东三五支队发展历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中收录了毛张苗、毛杏表两位英雄事迹</p> <p><b>石门自卫队</b></p><p> 毛尹,石门村人,家境殷实,自幼读书,曾任鄞西一所小学的校长。早年,毛尹受大革命影响,成为具有革命倾向的思想进步的知识青年。</p><p> 日军侵占宁波,加之匪患猖獗,为了保家守土,毛尹召集石门村民组成自卫队(抗日青年志愿队)。</p><p> 1942年2月,时任浙东党组织鄞西特派员的寿文魁,找到石门自卫队队长毛尹,协商抽调人员、枪支支援我党掌握的秘密武装、隐藏于土顽郭清白部队中的“林一新警卫分队”。</p><p> 1942年10月,郭清白的宁波自卫总队任命林一新为第二支队特务大队大队长,下辖2个中队,其中第二中队是石门村拉出来的“石门自卫队”组建,中队长毛尹、指导员石可民。</p><p> 正是这支十几人的“石门自卫队”,后来走出了两位共和国英雄。</p> <p><b>一级战斗英雄毛张苗</b></p> <p>  1925年10月28日,毛张苗出生于奉化石门村,从小家境贫寒。父亲目不识丁,却有一手奉帮裁缝的好手艺,靠给别人做衣服为生。为了能帮自己记个账,父亲送毛张苗读了几年书。</p><p> 日寇侵占宁波、舟山,国民党散兵游勇四处窜行,土匪也十分猖獗。有一次,土匪限令三日要石门村村民交出粮食,结果食不果腹的村民未能满足土匪的要求。残暴的土匪竟然屠村,杀害了近百名乡亲。少年毛张苗亲眼目睹土匪的暴行,心里埋下反欺压争自由的种子,产生当兵保家的强烈愿望。</p><p> 毛张苗先是加入了县保安大队,结果他发现保安大队的兵吃喝嫖赌欺压百姓,和土匪差不多。第一次站岗,由于道路不熟迟到了两分钟,毛张苗被老兵扇了两个耳光。毛张苗再也呆不下去,偷偷地跑回家。由于害怕连累家人,他只能在山洞中躲避风头。</p><p> 后来,他听说鄞西那边有个“林大队”是一支不一样的部队,很受老百姓的赞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张苗的旧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子里住着好几户人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间老屋十分破旧年久失修</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战海探望石门乡亲毛公公、婆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隔壁是毛尹故居</p> <p>  与他家一墙之隔的毛尹,比毛张苗年长二十岁。因为有文化,毛尹很早就接受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熏陶。这时,毛尹已经带着石门自卫队参加由共产党领导的“林一新大队”,是“林大队”二中队的队长。毛张苗碾转找到毛尹,并在毛尹的极力举荐下,正式加入“林大队”。1944年,毛张苗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四支队“林达支队”警卫班长。</p><p>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新四军浙东游击队北撤。</p><p> 解放战争中历任排长、连长等职。</p><p> 1950年11月,毛张苗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连长。二次战役古土水战斗中,率领5连在冰封雪积的1355.7高地,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和零下30多度的严寒,阻击数倍于己之敌,打退敌人连续进攻,并协助兄弟连防御阵地,首战告捷,荣立个人一等功。</p><p> 1951年5月中旬,在第五次战役中,5连担任预备队,在前卫突击连走错方向的紧急情况下,转为突击连,穿插五马峙阻扼敌人撤逃之路。他带领5连一路奔袭,先后击溃敌军13次阻击,打垮敌一个化学迫击炮营和号称“精锐之师”的“白骨团”大部,歼敌百余人,切断敌军两个师的南逃之路,为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围歼敌军创造条件。此战,直接导致韩军这两个师被撤销番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美援朝纪念馆中陈列的毛张苗照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一:毛尹,前排左二:毛张苗</p> <p>  穿插五马峙,是我军军史上一个经典战例。毛张苗因此荣立一等功,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5连荣获集体一等功,获“尖刀连”光荣称号。</p><p> 1952年底,毛张苗出席全军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1953年,毛张苗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三级国旗勋章。</p><p> 1953年1月,毛张苗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60师第178团副团长。</p><p> 1954年8月,毛张苗当选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p> 1955年1月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毛张苗为步兵登岛作战第一梯队最高指挥员,亲自率领178团主攻2营强登北一江山岛,将红旗插上203高地主峰。</p><p> 1955年11月,毛张苗任第20军60师178团团长。</p><p> 1956年,获独立自由奖章和独立解放奖章。</p><p> 1959年3月,毛张苗率178团作为60师主力参加穿山半岛“加强陆军师渡海登陆对筑垒地域防御之敌进攻实弹战术演习”三军演练。叶剑英元帅、许世友司令员、王必成副司令员、东海舰队陶勇司令员及苏联顾问等亲临现场观摩。</p><p> 1961年4月至1962年10月,毛张苗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演习,以优异成绩毕业。</p><p> 1964年,毛张苗任20军60师副师长。</p><p> 1969年8月,毛张苗任20军60师(总参战备值班师)师长。</p><p> 1971年7月至1972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毛张苗率60师(加强58师172团),为防止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蒋军异动,进行浙南地区战备(机动)布防。 </p><p> 1975年1月,毛张苗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张苗立功奖状(现存于北京"军博")</p> <p>  1975年5月,20军由浙江移防河南,60师驻防明港。8月,60师投入驻马店地区史上最大的“垮堤泄洪”灾难抗洪抢险战斗。毛张苗任豫南抗洪总指挥,胜利完成抗洪抢险任务,受到党中央和武汉军区表彰。</p><p> 1982年,毛张苗离职休养;1985年12月,因病逝世。</p><p><br></p><p> 从1943年参加“林一新大队”,到1982年离休,<b>毛张苗整整四十年,从战士到师长,一生都奉献给了60师的建设成长发展,成为60师这支光荣战队的标杆与旗帜性的人物。</b></p><p> 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块牌匾有近70年历史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挂在毛张苗祖屋梁上</p><p><br></p> <p>  除此之外,毛张苗兄妹四人全都是军人:大弟毛张林与他一起参加新四军三五支队“林大队”;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二弟毛张银与妹妹毛英也参军,分别分在60师178团和9兵团后勤。</p><p> 抗美援朝战争,毛张苗、毛张林、毛张银三兄弟一块儿“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身血与火的战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张苗与小弟弟毛张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弟毛张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妹妹毛英</p> <p><b>全国战斗英雄毛杏表</b></p> <p>  1942年10月,毛杏表受同村毛瑞林的启发,奔赴鄞西,参加了林一新大队。1944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部队努力学习,逐渐懂得了革命道理,思想觉悟和军事技能不断提高。毛杏表作战勇猛顽强,冲锋在前,多次负伤,经受战火的磨励与考验。</p><p> 1948年1月,毛杏表任8团2营6连副连长。在豫东睢杞战役中,八团受命攻打白凹之敌。团首长根据原先情况估计白凹守敌为一个加强连,命1营从白凹西南角突破,2营为预备队。1营突入敌前沿,从俘虏口中得悉敌人是一个整营,团部即令2营投入攻击。毛杏表奉命带领6连切断敌人白凹与邱屯间的联系。他仔细观察敌情,发现白东北角有六个地堡组成地堡群,控制着两庄之间的交通要道,交叉火力威胁着部队的攻击,必须把它拔除。正待发动攻击,营部传令要把6连撤回去参加攻打白凹。毛杏表考虑到地堡群不拔掉,既影响突击,也为守敌留下一条漏网的去路。他当即把这一情况汇报营部,建议先打下地堡群。经营指挥员同意后,他带领6连,与友邻取得联系,以神速动作,摧毁了地堡群,猛烈射击从白凹逃出来的部分敌人。此举,对全歼白凹守敌起了较大的作用。第二夜,攻打邱屯守敌时7团受挫,师部即调8团增援。借着敌人火力已被7团和友邻二师四团吸引的时机,8团乘虚进入阵地。毛杏表带领的6连,猛打猛攻撕开突破口,杀入敌阵,把敌人压进了房子,拼上了手榴弹,后续部队一涌而上,歼灭了敌人。接着,毛杏表带领6连配合2连向纵深发展。在通过一片开阔地时,他被流弹击中胸部,仍忍痛指挥战士们向敌人射击、投弹,不多时,他的右臂又中了三弹,因流血过多,昏倒在地,被同志们抢救下来,送进了医院。</p><p><b> 战斗结束后,毛杏表荣立特等功,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光荣称号。</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杏表立功捷报</p> <p>  1949年10月1日,毛杏表赴京参加开国大典观礼。1950年5月,他出席第20军首届英模大会,被评为全军一级战斗英雄。9月25日,他赴京出席全国英模大会,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p><p> 1950年11月,毛杏表任第20军60师179团2营副营长,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在二次战役著名的长津湖战斗中,他率部先后投入两次反击战,取得了胜利。11月28日,在乾滋开战斗中,毛杏表被敌人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4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杏表烈士的祖居荒草丛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块木匾栉风沐雨很寂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着木匾感慨万千</p> <p>  寻访英雄故里,不由一阵唏嘘,感慨万端。一个小山村,走出两位共和国英雄,放眼全国,绝无仅有。这是古村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旗帜。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留下的印记,看到的是破败的老屋和一块风烛残年的木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沿着崎岖山路寻访烈士毛杏表故居</p><p><br></p> <p>  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p><p> 从保家到卫国,我们在共和国英雄的身上看到了人格与精神、信念与忠诚的升华。没有他们的奉献,何来岁月的静好!</p> <p><b>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樟村)</b></p> <p>  四明山红色之旅第三站:樟村烈士陵园、榠楂祖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雨中瞻仰烈士陵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起:林朝阳、毛一江、方一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大原、戚一民</p> <p><b>榠楂祖庙:林一新大队诞生地</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庙外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庙内景</p> <p>  在浙东抗日反顽斗争中,“林大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这是我党根据当时斗争的形势,以顽军郭清白部队的番号作掩护,独立自主地组织发展起来的一支人民革命武装。</p><p> 1941年4月,中共鄞西地下党通过鄞江区梅园乡长边春甫(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国共分裂,与党失去联系),先后介绍林一新、沈韵芳等人打入鄞江区区长郭清白的“鄞西自卫大队部”政训组。1941年夏天,鄞县县长俞济民给郭部“宁波自卫总队第二支队”番号。1942年3月,县委决定组建我党领导的独立武装,成立“宁波自卫总队第二支队部警卫分队”,7月,扩大为中队,林一新任中队长,张拔任副中队长。10月,县委指示扩编为大队,争取到郭部“宁波自卫总队第二支队特务大队”番号,林一新任大队长,下辖一、二中队。第一中队队长王厚生、指导员王甸;第二中队队长毛尹、指导员石可民。不久,郭部番号改为“宁波警察总队第三支队”,将重机枪中队与特务大队合编为“宁警三支队六大队”。随着郭清白反动立场的不断显露,中共浙东区委决定林大队脱离郭部。新四军三五支队在林大队配合下,歼灭郭清白部一部分,郭部其余逃往天台山区,整个鄞西地区获得解放,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一部分。“宁警三支队六大队”改编为“鄞奉县大队”,林一新任大队长,李明任副大队长。以后,又编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四支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大队"创建人一一林一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大队"二中队长毛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大队”大队长林一新儿子林朝阳(中)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中队毛张苗儿子毛一江(左)、毛战海(右)</p><p><br></p> <p><b>龙山:南渡与北撤的发生地</b></p> <p>  四明山寻根之旅第四站:慈溪市龙山镇。</p> <p>  1941年5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抗日武装“江抗”、“沪淞支队”九百余人,分批南渡杭州湾来到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北部)地区,与地方党取得联系,相机进入四明山、会稽山,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曾用“淞沪游击队”、“五支四大”、“宗德三大”、“暂三纵”、“三支二大”等番号。</p><p> 1942年7月,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大批干部来到浙东,成立了中共浙东区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由谭启龙任区委书记兼政委,何克希任司令。部队整编为三、四、五支队,及金萧支队、淞沪支队和三北、四明自卫总队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北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p> <p>  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浙东纵队党政军机关、第三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金萧支队、张俊升部、以及地方部队,共计一万五千余人,分别从余姚、慈溪等地北渡杭州湾,冲破国民党军的大举围攻。10月中旬,各路部队在青浦会合;10月下旬,陆续渡过长江,进入苏中根据地。11月中旬,到达苏北根据地,在涟水县整编为新四军1纵3旅。随后,部队进入山东省泰安县,完成了北撤任务。从此,浙东游击队大踏步地迈入人民军队的主力部队序列,并成长为一支战功卓著的钢铁劲旅。1949年2月,在安徽宿县改编为第20军第60师,下辖178团、179团、180团。</p><p> 浙东儿女为民族的解放与祖国的独立,作出了巨大奉献:北撤时的一万五千浙东子弟,抗美援朝归国还剩下三千人。</p><p><br></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示意图</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三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纪念馆</p> <p>  值得一提的是,60师一直延续并传承着浙东纵队的血脉,虽经多次军改,依然保留着部队番号:隶属中部战区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p><p> 如今,当年的浙东纵队已经化为中原铁拳83集团军某合成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加建国70周年阅兵的60师老部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p> <p>  浙东纵队北撤时,按照浙东区党委的决定,在三北、四明、金萧地区,分别留下了极少数地下党员,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坚持斗争。1947年之后,他们依靠群众,重建第三支队、第五支队、第四支队、金萧支队、第二支队、第六支队,积极恢复和扩大四明、三北、路西、路东、路南、台州等根据地。1949年5月,他们配合南下的大军,解放了整个浙江省。</p> <p><b>上虞:探访浙东纵队金萧支队英雄后代</b></p> <p>  上虞,当年新四军浙东纵队金萧支队活动的地区,是本次红色之旅的最后一站。</p><p> 原60师178团团长、抗美援朝“鹫峰阻击战”英雄排长沈树根转业于此。十年前,老英雄去世。我们见到了他的儿子沈武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级战斗英雄、鹫峰阻击英雄沈树根</p><p><br></p> <p>  沈树根,诸暨市同山镇人。</p><p> 1944年5月加入金萧支队,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1951年6月,排长沈树根带领3排奉命坚守鹫峰制高点,连续击退敌人两个多营的十三次冲锋,消灭敌人三百多人。沈树根和3排荣立特等功。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和“鹫峰阻击英雄”称号。当年国庆节,沈树根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回到朝鲜战场后,金日成首相亲手将一枚三级国际勋章佩在他胸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国在我心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树根(中)在朝鲜战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起:唐柳黎、金玉兰、胡兰儿、杨志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一江、毛战海、毛一江、沈武忠、宋大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一江、冯杨、茹军、范晓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永远记忆•三五支队后代四明山寻根之旅成员</b></p> <p><b>林朝阳:</b>原新四军“三五支队”“林大队”大队长(后20军副军长)林一新儿子</p><p><b>毛一江:</b>原新四军“三五支队”“林大队”老战士(后20军60师师长)毛张苗儿子</p><p><b>毛战海:</b>原新四军“三五支队”“林大队”老战士(后20军60师师长)毛张苗儿子</p><p><b>毛建军:</b>原新四军“三五支队”“林大队”老战士毛张林儿子</p><p><b>方一江:</b>原新四军“三五支队”老战士(后20军60师副政委)方明儿子</p><p><b>胡兰儿:</b>原抗战时期浙东解放区四明地委干部(后浙江省文化局局长)胡野擒儿子</p><p><b>宋大原:</b>原"三五支队"老战士、《新浙东报》电台工作人员俞茜(女)儿子</p><p><b>杨志群:</b>原新四军“三五支队”老战士(后20军60师政治部主任)杨元林儿子</p><p><b>戚一民:</b>原浙江省军区独立一师师长戚庆连儿子</p><p><b>冯 杨:</b>原20军副参谋长枫亭儿子</p><p><b>范晓莹:</b>原新四军“三五支队”老战士(后20军58师政治部副主任)范执中女儿</p><p><b>茹 军:</b>新四军“三五支队”老战士(后20军管理处长茹水根儿子)</p><p><b>李一江:</b>原60师炮团副政委李映极儿子</p><p><b>阚文言:</b>浙东纵队第三代、原9兵团后勤部毛英(女,毛张苗妹妹)孙女</p><p>(随行人员:金玉兰、唐柳黎、曹令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题曲《思念战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词:陶寿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曲:尹相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演唱:阎维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风萧瑟黄叶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送战友到渡口</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五支队向北撤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夜离别何年再聚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一起打日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公殿前杀声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东支队战旗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明山上并肩并肩共战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又是大雁南悠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思念战友几多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盼你我已九十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策杖渡口老泪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一起打日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公殿前杀声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浙东支队战旗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明山上并肩并肩共战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友永记在心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捧一壶家乡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壮志未酬身先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丰碑祭台敬战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战友永记在心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捧一壶家乡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壮志未酬身先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丰碑祭台敬战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敬战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父辈的旗帜 永恒的记忆</b></p> <p>图片提供:范晓莹、毛战海</p><p>主题曲提供:毛战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