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308]——残山剩水胜蓬莱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羊山石佛寺</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p>绍兴柯桥有一座古色古香依岩傍水筑建的石佛禅寺,禅寺后面有一开凿的石窟,内有一座隋唐年间的弥勒石佛。没料到这座石佛边的小院子里,曾是中共绍兴独立支部所在地,是早期绍兴党组织建立的秘密联络站。</p><p><br></p> <p>在羊山石佛寺两块孤石之间,有一座黄墙石柱、石板黛瓦、红窗红门的禅院,禅院的外面有一块叫做“灵鹫庵”的石头。一块“中共绍兴独支机关旧址”的铜牌挂在红门之上。进门走过一个客厅,里边一间不大的房间,就是绍兴党组织早期建立的秘密联络站所在地,是中共绍兴独立支部人员聚会的地方。</p><p><br></p> <p>这里隋唐年间名叫灵鹫庵,后改为石佛寺。石佛寺内原有所小学,叫龙山小学,这间房子还保留着当时的原状。1924年春,地下党员季笑倩,经旅沪党员韩步先和团员朱萍仙夫妇介绍,从上海来到下方桥石佛寺内龙山小学任教,并以此为掩护,积极开展齐贤地区的工农运动。他们在龙山小学经常联络群众,秘密培养骨干,发展党员,酝酿工农运动,这里就成为了一个秘密联络点。</p><p><br></p> <p>齐贤一带由于丝绸业发展较早,机坊工人很多,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曾多次组织斗争。早在1921年秋,全国第一个农民协会——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成立,在其影响和推动下,齐贤、华舍、安昌一带乡村纷纷建立农协,减租斗争如火如荼。工农运动的兴起,为齐贤较早建立地下党组织准备了坚实的阶级基础。</p><p><br></p> <p>1926年10月,中共绍兴地委成立后领导锡箔工人罢工,锡箔工人复工后工资增加三成,扩大了共产党在人民心中的影响。1927年2月底,中共绍兴地方委员会组织总工会工人、纠察队等武装力量,配合北伐军,在柯桥弥勒寺附近,击溃孙传芳的卫队,缴获了枪支弹药总计10船……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绍兴党组织接上海区委指示,及时疏散隐蔽到农村,革命暂处低潮。但星火不灭,绍兴党组织仍前仆后继,坚持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业绩。</p><p><br></p> <p>徐渭有诗云:"石宕固是人所凿,若使拟凿反不能。天意人工两无意,方能成此孤峰撑。"诗中所指的石宕,为绍兴方言,指“开采石料、石材的地方”。绍兴自范蠡建城以来,无处不用石。石桥、石城、石销墙、石埠、石板、石塘的超高需求,催生了采石产业链的兴旺发达。</p><p><br></p> <p>绍兴环城石宕经过千百年的连续开掘,逐渐从活宕变成死宕,形成了如吼山、曹山、绕门山、羊山、柯山等石宕残迹。古人在废弃石宕的基础上,为亭、为园、为寺、为庙,将其改造成独具越中特色的名胜。</p><p><br></p> <p>中国佛寺选址多重自然山水,想不到绍兴地界对残山剩水也青睐有加。羊山石佛寺和柯山普照寺,就是越地最著名建于石宕中的寺庙。但对残宕因地制宜的利用,对“山水”形与意的把握,以及对石宕寺庙特色最淋漓尽致的发挥,当以羊山石佛寺为胜。</p><p><br></p> <p>羊山石佛寺位于今绍兴柯桥区齐贤镇山头村。隋开皇时,越国公杨素筑越州罗城,采羊山石。此地北负钱塘江出海口,离海极近,因而羊山石在石塘技术成熟的明清时代,多被用来筑造海塘。千百年来,随着羊山石的不断开凿,这里形成一片孤峰残宕。石佛寺就是在这独特的环境上建造起来的。它虽有一般寺庙的庄严肃穆,但由于是在残山剩水上建寺,寺庙园林化的特征更加明显。</p><p><br></p> <p>羊山石佛寺初名灵鹫寺,后改称石佛寺。最早有关石佛寺建寺的记载,属曾刻于石佛寺崖壁上的明万历甲辰(1604)《羊石山石佛庵碑记》:“吾越羊石山,去府治三十里。隋开皇时,越国公杨素采羊山之石以筑罗城,好事者因山凿石为佛,合以石庵,庵壁有古字,字隋唐间迹也。"民国年间《羊山韩氏宗谱》又载:“里有灵鹫庵,中有石佛,穴石成像,法相庄严,为隋开皇所造。其旁庵舍为五代吴越王钱镠屯兵之所,古迹也。然岁月浸淫,风霜剥蚀,久已栋折榱崩。”</p><p><br></p> <p>石佛寺所在地千百年后前后依水,已呈岛状。“石破长天灵鹫飞来下界,筏通小海蓬莱宛在水中央。”这幅山门前的对联道出了石佛寺为岛寺的环境特征,也暗含蓬莱仙岛和意向。</p><p><br></p> <p>寺以石壁为屏,座西朝东,用地十分局促,其东临接水上交通要道。三个方向的河流在寺前交汇,形成十分宽广的湖面,尽显水乡特色。此处湖面在古代很可能是佛事活动的水上场地。绍兴一带寺庙,多有利用水上空间搭建临时草台和利用浮动连锁船只,形成临时佛事场地的记载。寺庙面朝繁忙的交通节点,可使香火更为鼎盛。</p><p><br></p> <p>寺庙中的建筑皆用当地特色羊山石建成。这种石头质地细密如羊毛(羊石山得名的一个传闻),当地居民常用羊山石作建筑墙裙,俗称石销墙。石佛寺殿宇山墙就地取材,曾以多道石销墙作墙裙,可惜目前已被黄色涂料覆盖整个寺庙。</p><p><br></p> <p>寺庙的布局随山势呈纵轴递进式,但在功能上从南至北是庙、寺、庵的分列和杂糅。嘉庆三年(1798)《重修石佛寺记》载“统以石佛寺名”。主轴线上,前后列有三进,分别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城隍殿。主轴南侧,为二进一开间的城隍庙附属建筑。主轴北侧目前尚有一处合院,为石佛庵旧址。在轴线功能的布置上,比较特殊的是隋代大佛所在的佛窟殿,但却不在寺的主轴上,而在主轴北侧,临贴城隍殿。</p><p><br></p> <p>城隍殿内通体石柱,承托木梁。整个殿内城隍菩萨中置,围绕它形成环形动线。靠西侧墙壁,设90厘米高的石佛龛,龛中置各类菩萨塑像。两侧山墙石壁,直接裸露于室内,有洞穴上覆屋之感。城隍殿三面石墙封闭,仅东侧开放。临空外窗,地面翻起40厘米高的坐槛,坐槛观窗外可谓层云荡胸。这里的佛龛,坐槛与地面山石和侧面石壁是一个整体。</p><p><br></p> <p>与城隍殿毗邻的,是石佛寺中最富盛名的凿于灵鹫峰的隋代佛窟石像。石像下施莲花座,全在一整石中雕凿而来,整窟为弥勒大佛石造像所充盈。窟不算大,像不算高,然窟内空间狭小,需以60度仰角仰望佛像,因此从观感来说,佛像的视觉尺度比实际的8米要高大许多 。佛窟面东一侧,开有2.8米高、1.9米宽的石拱门洞,而在与佛祖视线同高的位置,又开石一处,有小洞口。券门上施“云门”二字,两侧有石刻楹联 “片石偶留幻出庄严色相,三生始藏浪传开凿神奇。”</p><p><br></p> <p>羊山残池别有特色,池床、池壁、池岛、池山在地下相连。浑然一体,别有苍古之意。整个游寺的过程,可以用万历年间刻于石壁上赵完的诗来概括: “三月相邀探上方,转迤林麓路茫茫。且看春在山如锦,莫问年深石似羊。绝壁高攀瞻法像,小桥斜渡到云房。池边更爱源头水,可待僧来一洗觞。”(谢谢浏览)</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