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端午

阿珍散文原创

<h1><b style="font-size: 15px;">秀 丽 </b></h1><h1><br></h1><h1>记忆里的童年,端午节有许多习俗。包粽子,炸油角,炸糖糕,包糖包;缝制香布袋;一两岁左右的小孩要穿黄布鞋;出嫁的女儿要走娘家,带上自制的粽子、糖糕、糖包、咸鸭蛋等礼物。</h1><p><br></p><h1>那时候我年龄小,不懂得节日的来由,也没听大人说过是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许他们也不知道这些。 炸油角炸糖糕自不必说,也不说包粽子包糖包,最让我怀念的是奶奶制作的香布袋,也叫香包。</h1><p><br></p> <h1>进入五月,奶奶就去集市上买些香料,那是纯自然的不加任何添加剂的,有雄黄、艾叶、苍术等碾碎而成。收集一些平时制作衣服剩下的鲜艳些的边角布料,缝制成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香布袋,发给我们堂姐弟妹,佩戴胸前,可以辟邪防蚊虫叮咬。</h1><h1><br></h1><h1>每一个得到香布袋的孩子高兴得又蹦又跳,放到鼻子上闻一闻,香气扑面,清神醒脑,免不了再深深的吸上一口气。孩子们聚到一起就会相互比一比,谁的香布袋好看,谁的香布袋更香。</h1><p><br></p><h1>再小一些的小男孩,脖子上会带一个香脖圈,香脖圈上还带个胖娃娃,都是用香料缝制。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香包身上带,娃娃逗人爱",香包把儿童打扮得活泼可爱,增加了节日气氛 。 </h1><p><br></p> <h1>参加工作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端午节也学着做香布袋。那是医院的中药房配制的香料,比市场卖的香料更香更纯正。师姐师妹们业余时间在一起互相学习,互换布料,做出的香布袋花样更多更大。</h1><h1><br></h1><h1>有一款叫大脸猫,用三块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布料,一块黑的两块白色的,黑白相间缝制而成,贴上两个大眼睛,再用毛线做几根胡须,像极了大脸猫,挂在蚊帐两边既可防蚊虫又有装饰作用,每每看到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和满足。</h1><h1><br></h1><h1>黄色扎花布鞋,是一两岁小孩过端午节必穿的。浅黄色鞋面上绣着鲜艳的花朵,花朵旁必卧着一只深色的虫子,或蝎子或蜈蚣,栩栩如生,在白色鞋底的衬托下明净亮丽,穿在小孩子脚上显得小孩子肌肤洁白细腻,更可贵是全棉质地,柔软、透气、轻便,无毒副作用,据说穿上可以辟邪去毒。可惜我不会做。</h1><p><br></p> <h1>这些东西何时渐渐淡出了我的记忆?无从说起…… </h1><p><br></p><h1>现在社会高速发展,高科技产品渗入到生活的角角落落,人们已经习惯于享用成品或半成品,再也不用亲自动手辛苦制作。要吃饭了叫外卖,或超市购得半成品加热既可。要穿衣服买成品,香布袋儿、童鞋集市应有尽有,全电脑刺绣,制作精良,美轮美奂。 </h1><p><br></p><h1>少了繁杂的劳作,人们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干什么呢?玩手机,打游戏,逛淘宝,刷微信。老祖先的手工艺制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h1><p><br></p><h1>乐哉?哀哉? </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