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达远:穿越丙察察

舒迪

<h1></h1> <div> 我们的西藏41日自驾游,行程1.5万公里。穿越丙察察,是我们离开西藏的最后一段路。</div><div> 丙察察线,又称“滇藏新通道”,是指从云南最西北角的“丙中洛镇”,经西藏的“察瓦龙乡”,到“察隅县”的一条世界最艰险也是最美丽的道路,是云南除了香格里拉进藏之外的第二通道。今天的丙察察线,现在不过305公里,以前探险爱好者却要费时14天才能穿越,路上的艰险一言难尽。</div><div> 2017年3月,我们曾组织云南40日大巴游,最后的目标是到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丙中洛去。但行至福贡县,就因为大雨磅礴、前方塌方泥石流,被迫退回。就此,到丙中洛去,穿越滇藏线到西藏去,就成为我的永远的梦想。</div><div> 此行,在去年71岁前刚刚拿到驾照的我,和夫人一起自驾游,从香格里拉进藏,走丙察察线穿越出藏,演绎了西藏游最惊险和最华丽的一章。</div> “走最烂的路,看最美的风景”。开始踏上最艰险的察隅至察瓦龙段207公里路时,怎么都想象不出前面的畏途是怎么样的。 早先从察隅到察瓦龙,要往北端走,穿越横断山脉,走几天中国最艰险的道路。如今见上图红色线,近年新建的“滇藏新通道”公里,省却了很多时间,但是仍是中国最艰难的公路,由此也吸引了无数探险爱好者来“竞折腰”。 到丙察察线之前,我们看珠峰,跑樟木,走阿里,两过拉萨,然后从拉萨到林芝、鲁朗、波密、然乌,再到察隅。从林芝到然乌的一段318国道,堪称西藏最美的道路,被誉为“西藏的江南”。 鲁朗,离林芝八一镇70公里。由广东东莞援建,力争打造一个如瑞士的高原时尚休闲中心的旅游点。 鲁朗,西藏的江南,中国的瑞士高原小镇。 鲁朗,精心设计打造的藏式廊桥。 <div> 通麦特大桥,2015年重建的318国道网红打卡点,川藏公路的咽喉,该大桥曾两次被洪水冲垮。</div><div> 新老三座桥并立,展现的是西藏和国家的巨大变迁,成为一道景观。</div> 三座通麦大桥,是西藏巨大进步的里程碑。 通麦特大桥附近的1977年因大塌方牺牲的解放军运输连十英雄纪念碑。 从然乌到察隅,然乌湖平静如镜,美丽壮阔。 从然乌到察隅,翻越无数高山雪域,不过只走了200公里不到。 丙察察线上,美丽和狰狞并存。 从察隅出发到察瓦龙,不想却走了一条世界最艰险的路,不过200公里,却走了14个小时,深夜11点才开着大光灯摸黑开进漆黑的察瓦龙。 一路怒江咆哮奔腾不止,不知察隅到察瓦龙的路,也粗暴野蛮不断。 因为道路艰险,驴马是这里的最合适的运输工具。 当年茶马古道运送茶叶,如今运送公路建设的砂石。 丙察察线上,原始森林,磐石雪山,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界碑上写着“滇藏新通道”,大概表明这是条还没有编入国道号的临时公路。 自行车入藏者,在大雨中艰苦爬行。几天前,落石打伤了4位自行车手的3位。 这个垭口,几天前雪崩封住了这条路,公路管理当局在路口常停了重型铲车,以备随时铲雪打通路。 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开了4小时只走了90公里路,而后面的到察瓦龙的132公里,更是超乎我们想象的艰难,算算应该是还要走9-10个小时! 到察瓦龙的路为什么难走?一路好像存心为难你,全是这样坑坑洼洼的路,一个深坑大洞,你不避开行吗?车摇晃得让人五腑六脏都要翻出来。 次旺拉山垭口,海拔4505米,处于察隅和察瓦龙的中间,此时已经是下午3点半了。哇呀,还要一半路,怎么走啊? 察隅到察瓦龙,要翻过无数垭口,都在4000-5000米海拔高度,终年积雪,6月天还大雪纷飞。 西藏三分之二都是山路,上上下下,高高低低,走过千山万水,全靠这山路。 在汽车导航仪上,弯弯曲曲的路,就像女士们用的发夹一样,要走过成百上千的180度拐弯道。 《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的丙察察线山路图。 一位贵州驴友“黔途无限”发表在美篇上的照片。这是他在穿越丙察察时,以最佳角度拍的丙察察公路,注意到右下角的滔滔的舍曲河水。 丙察察线上,俯瞰刚刚走过的路。 丙察察线上的冰川终年不化,夏季这里都经常大雪飘飘封山。 半路上的储木厂,偏偏好多人愿意来这儿探险吃苦,江浙的、四川的、福建的、上海的,徒步的,骑自行车开摩托车的还特别多。 丙察察线上的原始森林特别美。 好不容易晚上8点10分,路过怒江大桥,大概察瓦龙该到了。200公里路走得好艰苦,整整12个小时了。 <div> 察瓦龙遥遥无期,晚上8点半时,问路上开车的四川人,说还有半小时。又说,你的轮胎怎么没有了?</div><div> 哇呀妈呀,因为一路车就是轰隆隆的在崎岖不平的路上走,少了个轮子都不觉得。一路上好多边防警察告诫,要防止尖石刺破轮胎,没想到最后还是中招的——爆胎了。幸好有备胎,换了备胎,磕磕碰碰,开着大光灯,打着马灯找路,十公里的路摸黑,在荒野悬崖开了1-2小时,到晚上11点才开进停电的黑暗察瓦龙乡。</div> 察瓦龙四川饭店“老陈驿站”,是穿越丙察察线的探险者的家园,旅馆一至三楼挂满了探险者的队旗。老板说,他们曾经无数次的救助在丙察察线上遭遇各种困难的探险者。 第二天,6月12日,向滇藏边界的梦中的世外桃源,云南贡山县丙中洛镇进发。 <div> 丙察察线上的“大流沙”,丙察察线上最危险的地质灾害路段。一阵风都可以让大流沙倾泻而下,阻断公路。</div><div> 2019年9月大流沙发生大坍塌,整条公路被流沙淹没。</div><div> 塌方、落石、雪崩、泥石流,丙察察线上的“正常”现象。据说平安通过大流沙的人,必有后福。</div> 怒江V字大转弯。 丙察察线西藏一侧最后的界碑——滇藏新通道1号界碑,即滇藏分界点1公里碑。 丙察察线上的滇藏分界线。 滇藏线分界碑。几千年来这里是滇藏线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藏民到此,必向这里的梅里雪山最高峰祈拜上天保佑。 再见,西藏! 巨壁上“西藏”标志的边上,印着“茶马古道”字样。 <div> 茶马古道,就是从东面运向西藏茶叶,从西部运回马匹(陈楠木刻版画)。 </div><div>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开通于公元 6 世纪后期,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它的起点在另一个产茶重地云南,终点也是西藏。<br></div><div> 滇藏茶马古道的主要路线分为两条,分别为上行与下行。上行便是从普洱茶的原产地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向西北方向前进,经景谷、下关、丽江、中甸、德钦,直到西藏。<br></div><div> 在进入西藏后,有一部分茶叶会从西藏出口到印度、尼泊尔等国。而另一部分会最终运送到拉萨。</div><div> 下行则是从普洱出发,一路向南经勐先、黎明、江城,最终到达越南莱州、海防。可以说,滇藏茶马古道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div> 茶马古道上的背茶工要背负300多斤重的茶叶(历史图片)。 告别西藏,进入云南。一进入云南,公路马上改观,云南大力推进“美丽公路”建设,立马有天上地下变化之感。 丙中洛段的“老虎嘴”。 《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的2019年7月的“老虎嘴”落石图。 丙察察线上,永远不断的是塌方、落石、泥石流。 《国家地理》杂志刊登的丙察察线上冲过被水淹没的路段。晓风也帮我拍过下面一段这样的摄像。 最危险的一次,要迅速冲过水滩,马上再爬陡坡,再马上90度转向,要一气呵成,来不得半点犹豫。 <div> 在丙察察几次冲过被洪水淹没的道路,稍微不当心汽车就会熄火。</div><div> 还有一次,汽车通过被塌方淹没一半路的狭道,晓风在前面指挥,道路只容一车通过,车过时,一侧轮子下的砂石哗哗往下掉,稍不当心,车子就会半边挂在悬崖上。</div> 1949年国民党溃逃军队逃到滇藏边界,被剿匪部队歼灭,这是2019年立的纪念碑。 终于到了梦中的丙中洛,“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圣洁的香格里拉。 丙中洛的怒江第一湾。 俯瞰丙中洛桃花岛。 重丁天真教堂是丙中洛地区名气最大的教堂,教堂始建于1904年,由制造“白汉洛教案”的法国传教士任安守仿香港的天主教堂修建,规模宏大,非常漂亮。 重丁教堂在“文革”期间被毀,1996年在原址上重建,规模小于原来的教堂,现在的教堂里面十分简陋,数条长木凳,墙上挂着褪了色的画。教堂后面在绿树掩映下有一座简朴的小坟,当年修建教堂的神父就葬在这里。 丙中洛翁里(又称“雾里”)怒族村落。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人口只有7万,分布在怒江沿岸的云南泸水(原碧江县) 、福贡、贡山,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 。 丙中洛茶马古道,惊叹古代先民为了向西藏运送茶叶,开筑了如此浩大的山上甬道。 丙中洛断桥三桥。 丙中洛断桥,特别具有沧桑感,估计是文革期间建造的。 丙中洛三桥并列。 到丙中洛怒族村落“秋那桶”(“桶”是怒族“村”的意思)。远处亭子是秋那桶的村庄文化中心,天主教堂。 教堂是怒族人的精神寄托。 爬到秋那桶的楼梯上,看村民放在楼上的麦穗。 丙中洛的秋那桶,宁静、安详,处处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生那么多蛋蛋啊? 丙中洛“秋那桶”特有的石片瓦房子。 丙中洛秋那桶的民居。这里的居民每天打猪草,切碎后稍微煮一下喂猪,养猪是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每天上山打猪草辛苦异常。 <div> 离开丙中洛,沿219国道到泸水六库镇。沿途很多政府为山上迁徙到山下的农民建的安置房。</div><div> </div> <div> 丙察察线上,西藏和云南的公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相比起2017年我们到云南的公路,三年时间云南真是建设起了一条“美丽公路”。</div><div> 不过老天不赏脸,漂亮的公路刚刚建起,雨季的大雨泥石流、塌方,就把219国道淹没了好几段。如此大的泥石流、塌方泥块,排障的公路工人也奈何不得。</div> 修路工人忙着清理泥石流、落石的路障。 <div> 福贡县远征军回国渡口,位于石月亮乡拉马底村渡口。 </div><div> 1942年8月中国远征军第五军一部1700多人经历千辛万苦就是从福贡县的吊桥前面的这道浅滩上渡过怒江撤回国的。</div><div> 当时远征军赴缅甸孤军作战、后勤保障被切断,不得不决定全面主动撤退。途经密支那原始森林千辛万苦回国时,远征军已经没有任何渡河装备了,他们只有在上面的河弯处跃入江中,而顺着江水冲到或游到这片浅滩上的竹篱笆墙走廊上再上岸,非常悲壮!</div><div> 远征军撤退中到底倒下了多少官兵,至今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字,根据杜聿明的粗略计算: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约10万人,生还者仅有4万,战斗牺牲有1万。也就是说,有5万多将士是在撤退途中非战斗牺牲的。</div><div>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也是中国军事史上黑暗的一页。<br> 此处应该就是第96师当年的过江渡口之一。<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div> 位于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老姆登村,如雷贯耳。“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div><div> 开车到老姆登村,才知道村庄在高山的云端里,要开半小时才能登到山上。</div><div> 怒族雕塑的背后,就是著名的怒江流域最大的老姆登基督教堂。</div> <div> 一座建在悬崖边上,红白相间的房子,就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老姆登教堂。走到教堂前,看着远山近草,那种乡村教堂的朴素和自然真的会让人心静如水。红色十字架直指天空,“神深爱世人”,字体鲜艳。</div><div> 怒江流域山民很多信教,村民唱圣歌是用傈僳语唱的,傈僳族的文字始自圣经的翻译,也为怒族所共用。</div><div> 惊叹当年法国、美国传教士怎么会钻到如此人迹罕至的山上传教?信仰的力量不可思议。</div><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一路上,怒江咆哮奔腾而下,汹涌澎湃。沿途有贡山的“金银满滩”和泸水的“老虎跳”。 <div> 历时41天的西藏自驾游终于完美收官。</div><div> 人生如梦,常怀梦想,才能超越自我,感受生活和生命的精彩。 <br></div> 怀着梦想,退休后我学琴10年,在70岁前和小朋友们一起考出了萨克斯6级。今年出行面藏前,我以10年的纪录准备,半年的辛劳,完成了夙愿——编辑完成8集纪实片《最后的老上海》,这也是一个梦。 西藏自驾游更是多年的梦想。 <br> <br> 老219国道又称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南至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全程2140千米,经过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连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是重要的进疆、进藏路线,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条件最艰险的公路。<br><div> </div> 老219国道。 新219国道,又称喀东线,将原G219北端延伸至新疆北部喀纳斯禾木乡,南端改线延伸至广西(中越边境的)东兴市 ,经过新疆,西藏,云南,广西4个省市区,是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边境公路。<br> 新219线全程长达10860公里,是目前中国里程最长的国道。 我们经常说爱国,爱国爱国,首先是要爱祖国的山水和人民,只有走出去,才能感受祖国山水的壮丽和人民的可敬可爱。 <div> 318国道,从上海到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中尼友谊大桥,全程5476千米,原来是中国最长的国道。此为在拉孜县附近的5000公里界碑旁,手捧藏游经典书《神的孩子都要去的西藏》。</div><div> 2017年该书的作者,北京36岁的资深西藏游行家李翀,在阿里地区因车祸意外身亡,从另一个角度看出西藏自驾游的不易。他专注西藏游的路线开发10年,此书在旅友中被视为经典。</div><div> </div> <div> 1954年,修建318国道川藏公路的筑路战士,在怒江两岸的悬崖陡壁上开山修路。</div><div> 《国家地理》杂志在2006年第10期,将318国道评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在这条路上,拥有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高山峡谷一路的惊、险、绝、美、雄、壮的景观,每天都会有徒步、骑行和自驾的人前往此处。 </div> <div> 我们西藏游的尾声,是穿越中国最艰险也是最美丽的滇藏“丙察察线”。其中从西藏察隅到察瓦龙,不过227公里路,我们竟开了14小时。其中翻过大雪封山的几个5000多米海拔的垭口,穿过美丽的原始森林,也见识了无数坑坑洼洼的烂路。 </div><div> 尽管沿途边防警察一路告诫小心路上尖石,我们的车在晚上8点到察瓦龙的路上,还是不幸中招被尖石刺破曝胎了。接着是换备胎,然后是开着大光灯在漆黑的野外公路摸黑爬行。悬崖峭壁,看不清路在何方,晓风提着马灯在前面找路,我慢慢跟着灯光向前挪动车,到晚上11点才摸进该死的察瓦龙乡。 <br></div> <br><div> 丙察察旅行者的地狱,越野者的天堂。</div><div> 千千万万人,就是冲着丙察察的狰狞和美丽,奔向这地狱和天堂的丙察察的。 <br></div> 是苦,是甜,只好容得我们余生来回味了。 <br> 我想西藏的魅力大概就是如此,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