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考试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解析

乐文教育

<p>1、考试答题前(五分钟左右)</p><p>考试卷拿到手后,考生心情一般比较紧张。此时,可做下列几件事:</p><p>(1)通览试卷。对全卷有几道题、几种题型、每道各占多少分等做到心中有数,全面调查试卷,为后面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做准备。</p><p>(2)立即解答一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选择题、填空题,以稳定情绪。</p><p>(3)信心要充足。简单不要“大意失荆州”,偏难题注意心理暗示:“别人会的我一定会,别人不会的我也会”,坚定必胜信念。</p><p><br></p><p><br></p><p>2、考试答题中</p><p>①启动思维,浏览全卷。考前要摒弃杂念,排除一切干扰,提前进入思维状态闭眼想一想平时考试自己易出现的错误,这样做能增强信心,稳定情绪,使自己提前进入“角色”。拿到试卷后,不要急于求成,马上作答,而要通览一下全卷,摸透题情。一是看题量多少,有无印刷问题;二是选出容易题,准备先作答。</p><p><br></p><p><br></p><p>②从前至后,由易到难。任何一套试卷都必然包含三类题,即容易题、中等题、难题,而它们在试卷中的位置不一定就是按顺序分布的,所以在开始考试时应先解决容易题,再解决中等题,最后解决难题。考试开始,顺利解答几个简单题目,可以产生“旗开得胜”的快感,促使大脑兴奋,有利于顺利进入最佳思维状态。考试中,要先做内容掌握比较到家、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题目。遇到难题,要敢于暂时“放弃”,不要浪费太多时间,等把会做的题目解答完后,再回头集中精力解决它。这样就可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考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p><p><br></p><p><br></p><p>③慢中开始,稳中结束。作好第一个题对于稳定心态有好处,所以开始答题时应稳一点、慢一点,一次性做对会给做好后面的题增强信心。另外,在作完试卷后也不要提前交卷,应稳定情绪认真检查,别因为得意忘形而出现错误,导致不必要的遗憾。考试时精力要集中,审题一定要细心。要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搞清题意(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注意异同),从多层面挖掘隐含条件及条件间内在联系,为快速解答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否则,一味求快,丢三落四,不是思维受阻,就是前功尽弃。</p><p><br></p><p><br></p><p>④分段得分,跳步解答。考试解答题有“入手容易,深入难”的特点,一般第一问较容易,第二、三问难度逐渐加大。因此,解答时应注意分段得分,步步为营。首先拿下第一问,确保不失分,然后分析第一问是否为第二、三问准备了思维基础和解题条件,力争第二问保全分,争取第三问能多得分。而当不会解(或证)解答题中的前一问,而会解(或证)下一问时,可以直接利用前一问的结论去解决下一问。</p><p>⑤先改后划,联想猜押。当发现自己答错时,不要急于划掉重写。这是因为重新改正的答案可能和划掉的答题并无多大区别,划掉后解答不对会得不偿失。当遇到一时想不起的问题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要换个角度思考,从与题目有关的知识开始类比联想。如“课本上怎么说的?”,“笔记本上怎么记的?”,“老师怎么讲的?”,“以前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过什么问题?”,“是否能特殊化?”,“极限位置怎样?”等等。另外,考试时间快结束的时候,不要再尝试新的问题。如果选择题还有不确定的,可以在先淘汰部分选择支的情况下,根据经验进行猜测。</p><p><br></p><p><br></p><p>⑥速书严查,调整心态。卷面书写既要速度快,又要整洁、准确,这样既可以提高答题速度和质量,又可以给阅卷的老师以好印象;草稿纸书写要有规划,便于回头检查。检查要严格认真,要以怀疑的心态去查对每一道题的每一个步骤。如“有没有看错了问题?”,“问题中的已知条件运用是否有误?”,“是否遗漏了什么?算错了什么?”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检查时出现两种答案不确定的情况时,一般而言,“最先想起的才是正确答案”。考前怯场或考试中某一环节暂时失利时,不要惊慌,不要灰心丧气,要沉着冷静,进行自我调节。一是自我暗示。如“自己难,别人也难”;“我不会做,别人也不一定会做”;“我要冷静,要放松”等。二是尝试调试,如:做深呼吸3-4次;全身高度缩紧10秒钟,然后突然放松;双手举至面部且自上而下干洗脸5-6次或伸展四肢和腰背,活动手腕和头颈。</p><p><br></p><p><br></p><p>具体到题目,做选择题、填空题时要注意避免麻痹大意,粗枝大叶,经调查发现:审题不清、考虑不周、想当然地填答案是失分的最主要原因。这类题在考试中占的比例较大,题比较基础,做题时要细心认真,失分很不合算,因为它只要一个答案,并不看你的解答过程,若在某个细节上出问题,全题就一分不得。“小题不大做”是做这类题的一般原则,特别是选择题,它具有考查面宽、解法灵活的特点,解选择题的过程就是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剔除干扰支,得出正确选项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淘汰法、特殊值法、验证法等。所谓直接法,就是直接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准确的运算,严密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再与选择支对照,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方法。而对于解答题,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要坚持“大题小做”的方法,即将一个大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问题逐一解决。</p><p><br></p><p>3、答题时合理安排做题时间,最大限度获得高分</p><p>考场上,考生们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由于过度紧张,本可以轻易做出的题目不会做。从这道题跳到那道题,又从那道题跳到其他题目。浪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做出多少题目。二是从前往后做,碰到不会做的题目,不懂得放弃,在一道题目上花时太多,后面的题目没有时间做。考场上,考生应按照从前往后,由简到难的顺序,一道题目一道题目的攻破,碰到实在做不出的题目,要学会放弃,要先做那些花时少,得分快的题目,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啃那些偏题、怪题、难题。</p><p>4、考试卷卷面整洁、清晰,答题字数得当</p><p>考试卷卷面的整洁、清晰是最基本要求,但我们的很多考生往往做不到这一点。想想看,老师批改那么多的试卷都要晕头转向了,再揣摩、猜测考生试卷上写的什么字,怎会有好心情?字写的不好没关系,但总得让老师看起来不费劲。做题时,碰到不会做或没把握的简答题、问答题,王老师建议在卷子上写一些相关文字,能得一分算一分,得不到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对非常确定的题目大可不必多此一举,这有可能让老师没发现关键答题点,出现失分现象。关键步骤可加下划线标注。</p><p>在考完一门课程的考试结束同时也意味着将要面临另一门课程的考试。所以一门考试结束后,是没有时间回味的;如果考的不好,也没有时间沮丧或埋怨;更不要跟同学对答案,或打开书本查答案,这除了自讨苦吃外,对整个考试没有任何好处。考完一门后,应及时调整心态,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下一门考试中。</p> <p>1</p><p><br></p><p>错别字辨识 </p><p><br></p><p>在近几年的考试真题中,这一知识点几乎每年都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二小题中考查,题目给出一篇学生的作文,需要考生阅读后从中找出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这一知识点属于识记应用类,需要考生掌握字形并能正确应用。它看似简单,但是需要考生具备细心和耐心。语文学科博大精深,考生需要正确读写3500个常用汉字,范围非常广。而且题目中的习作段落篇幅较长,要从中找出错别字,需要考生仔细阅读,耐心寻找。</p><p><br></p><p><br></p><p>2</p><p><br></p><p>语病辨识</p><p><br></p><p>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一知识点几乎每年都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二小题中出现,和错别字放在一起考查。题目给出一篇作文,需要考生阅读后从中找出病句,并加以改正。这一知识点属于应用类,需要考生掌握病句的基本类型和病句修改方法。</p><p><br></p><p>3</p><p><br></p><p>修辞手法</p><p><br></p><p>这一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从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来看,题目中给出一句话,这句话中是含有某一种修辞手法的。考生需要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能够对题干句子修辞加以说明的句子,言下之意就是选择出和题干中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话。这就需要考生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辨别不同类型的修辞手法。</p><p><br></p><p>4</p><p><br></p><p>词类活用</p><p><br></p><p>这一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从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来看,题目通常给出一句话,并指明句子中的某个字是词类活用。考生需要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中加点词用法与题干相同或不同的一项。这需要考生掌握词类活用的几种常见类型。</p><p><br></p><p>5</p><p><br></p><p>通假字</p><p><br></p><p>这一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如在2013年上半年的考试中,题干叙述的是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通假字的特点和作用,要求考生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不合适的一项,言下之意就是选择出没有通假字的一个选项。</p><p><br></p><p>6</p><p><br></p><p>文言文翻译</p><p><br></p><p>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一知识点通常是在教学设计题的第一小题中考查。题干会给出一篇文言文以及课后练习题,同时还会介绍学生情况、课时安排、教学条件等关于教学的基本情况,要求考生对文言文的某一段落进行翻译。这一知识点属于理解类的,需要考生对文言文进行理解。但是由于翻译的不是一句两句话,而是一段话,所以这个知识点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考生不能掉以轻心。</p><p><br></p><p>7</p><p><br></p><p>文言实词</p><p><br></p><p>这一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题干通常会在一句古诗或古文中给某个词语加点,要求考生选择出与加点词语词义相同的一项。这个考点属于理解类的,只需考生能够正确理解句中的词语意思即可!</p><p><br></p><p>8</p><p>中国古代文学</p><p>这一知识点主要涉及许多古诗文,在考试中,经常以选择题的出现。如2013年下半年的考试中,题目给出四句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要求考生依春夏秋冬时序排列选择排列正确的一项。由此看出,对于古代文学,考查不是识记,而是理解,这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p><p>9</p><p>中国现当代文学</p><p>这一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如2013年上半年的真题中,考查的是鲁迅,需要考生选择出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作品。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很多,所以需要考生对其进行一定的识记。</p><p>10</p><p>外国文学</p><p>这个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如在2013年下半年的考试中,要求考生选择出不属于西方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的一项。这也是属于识记类的考点,需要考生识记外国文学史的相关知识。</p><p>11</p><p>现代汉语</p><p>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如2013年上半年的考试中,要求学生选择出能够说明儿化具有区分词义或词性的作用的一项。由此看出,现代汉语考查的难度不大,考生不必担忧,要掌握一些现代汉语常考的知识点。</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记叙文</b></p><p>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p><p>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p><p>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⑥地点线</p><p>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p><p>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p><p>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p><p>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p><p>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p><p>v 如何找线索?</p><p>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p><p>v 记叙顺序?</p><p>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p><p>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p><p>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p><p>v 人物的描写方法?</p><p>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p><p>2、语言(对话)描写</p><p>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p><p>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p><p>v 修辞手法</p><p>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p><p>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p><p>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p><p>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p><p>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p><p>5.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p><p>6.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p><p>7.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p><p>8.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p><p>9.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p><p>10.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p><p>1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p><p>12.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p><p>13.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p><p>v 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p><p>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p><p>(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p><p>(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p><p>(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p><p>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p><p>(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p><p>v 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p><p>在结构上:总分总</p><p>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p><p>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p><p>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议论文</b></p><p>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p><p>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p><p>2.要素: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p><p>②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p><p>③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p><p>3.分类: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点)。</p><p>4.结构:</p><p>(1)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p><p>(2)论证结构: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对照式(论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p><p>5.方法:</p><p>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p><p>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p><p>喻证法: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p><p>对比法: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说明文</b></p><p>一般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p><p><br></p><p>1.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p><p><br></p><p>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前提是准确,有平实和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p><p><br></p><p>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p><p><br></p><p>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p><p><br></p><p>时间顺序: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p><p><br></p><p>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p><p><br></p><p>4.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诠释法、作比较、摹状貌、做引用、分类别、列数字</p><p><br></p><p><br></p><p><br></p><p>v 考题剖析</p><p><br></p><p>(一)语言品析</p><p><br></p><p>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p><p><br></p><p>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p><p><br></p><p>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p><p><br></p><p>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p><p><br></p><p>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p><p><br></p><p>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p><p><br></p><p>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p><p><br></p><p>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或者加“如果去掉了就与实际相不符,用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p><p><br></p><p><br></p><p><br></p><p>(二)写法分析</p><p><br></p><p>1、结合说明方法谈</p><p><br></p><p>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p><p><br></p><p>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p><p><br></p><p>2、结合表达方式谈</p><p>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p><p><br></p><p>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p><p><br></p><p>(三)语段作用</p><p><br></p><p>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种:</p><p><br></p><p>(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p><p><br></p><p>(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怎么样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p><p><br></p><p><br></p><p><br></p><p>考点之一:说明对象</p><p><br></p><p>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p><p><br></p><p>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p><p><br></p><p><br></p><p><br></p><p>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p><p><br></p><p>[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p><p><br></p><p>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p><p><br></p><p>[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p><p><br></p><p>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p><p><br></p><p><br></p><p><br></p><p>考点之三:说明方法</p><p><br></p><p>[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p><p><br></p><p>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p><p><br></p><p>[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p><p><br></p><p>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p><p><br></p><p>1、举例子 :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p><p><br></p><p>2、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p><p><br></p><p>3、打比方: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段文字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的……特点……</p><p><br></p><p>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p><p><br></p><p>4、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p><p><br></p><p>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p><p><br></p><p>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p><p><br></p><p>7、列图表:又称画图表。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p><p><br></p><p>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p><p><br></p><p>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p><p><br></p><p>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引.....的例子,说明…….....的…….....的特点。)</p><p><br></p><p>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p><p><br></p><p><br></p><p><br></p><p>考点之四:说明顺序</p><p><br></p><p>[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p><p><br></p><p>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p><p><br></p><p>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p><p>考点之五:说明语言</p><p>[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词好在哪里?</p><p>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p><p>[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p><p>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p><p>【格式】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p><p>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p><p>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一般、可能、有时、通常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合。(若是说明文再加上“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p><p>[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p><p>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p><p>★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p><p>[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p><p>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p><p>[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p><p>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p><p>[类型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p><p>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远到近、由背影到面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4)这些词语的顺序在语气上是层进的,调换就不能体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