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食]碾坠儿飘香时。

由之

<p><br></p><p><br></p><p>“大麦梢儿黄,碾坠儿飘香。”这曾经是我的家乡——冀东丰(润)玉(田)宁(河)一带乡下的民谚,说的是五、六十年前,当地一道极具特色的农家小吃——“碾坠儿”。</p><p>“碾坠儿”这道小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我国很多地区都能品尝到,不过其在各地的名称稍有差异。据考证,宋代大文学家陆游所作《邻曲》一诗里,“浊酒聚邻曲,偶来非宿期。拭盘堆连(音撵)展,洗釜煮黎祁”中的“连展”,指的就是江淮一带的“碾坠儿”。&nbsp;到了河南、山东一带,它又被称为“碾转”,“&nbsp;碾转子”,也有称“捻碾转”的;这早在明清时期小说《醒世姻缘》、《儿女英雄传》里亦有简练描写。而到了宁夏、青海一带,碾坠儿则被称为“碾馔”、“碾馔儿”。我认为,倒是冀东一带将其命名为“碾坠儿”更为形象、贴切,它概括道出了其制做的特色。碾,指加工过程是用石磨来碾磨的;坠,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美食于石磨的磨扇之间碾出,再坠落到磨盘上成型;在坠字之后的“儿”化,则惟妙惟肖地勾画出其小巧可掬的形态来。碾坠儿的名称真可谓“有声有色”!但时隔五、六十年之后的当下,却再也见不到碾坠儿的加工、品尝不到这传统的美味了。于此深深感到,碾坠儿亦是一缕乡情,一片乡愁。</p><p>加工碾坠儿,当地必用大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儿时的我们无不盼望“大麦梢儿黄,碾坠儿飘香”!只是品尝碾坠儿季节性极强,即使在乡下,也只有在知了刚刚鸣叫,“大麦梢儿黄”的麦秋(即麦收)前夕,在“芒种”过后且不出六月上旬方能吃得到。此期间的大麦将成熟又即将断浆,麦粒饱满鲜嫩。这才是将它们碾磨成为“碾坠儿”的最好时节。也只有此时磨成的碾坠儿,吃起来口感劲糯,而且极具特有的清香味道。所以把握好采集麦穗时间特别重要。麦穗如果采集早了,麦粒过嫩,碾磨不能成型;如果采集晚了,麦粒完全断了浆,则少了水分,即便磨成碾坠儿,也显得干涩、甚至发硬而近乎难吃。</p><p>因此,为了磨好碾坠儿,当地农家都会看准采集大麦麦穗时间的节骨眼。时节一到,家庭主事人往往在某天大清早,就来到自家种了大麦的田园里,将尚带晨露的、肥硕的大麦麦穗子剪下或者割下,装进袋子运回家中。在我家,采集麦穗是父亲干的活。他把麦穗采集回家后,脱粒和碾磨的任务就交给了母亲。母亲将略带露潮的麦穗分批放置在大笸箩内摊开稍晾,然后双手各执一把菜刀,往麦穗上反复剁着。用菜刀剁麦穗既不能用劲儿过猛过重,也不能用劲过轻。用劲大了会剁碎麦粒,进而影响碾坠儿质量,甚至会剁坏盛麦穗的笸箩。用劲儿小了,却又脱不掉麦壳,去不掉麦莛儿,所以母亲剁麦穗也是格外小心的。被反复剁几遍的麦穗,还要放入簸箕里撺簸。直到完全去掉了麦芒、麦壳与麦莛儿。随后把这麦粒倒入大锅,以文火炒熟。麦粒炒熟出锅后还要再次撺簸,直到熟麦粒全无皮壳、芒屑就可以上石磨来碾磨了。</p><p>小时候,我和姐姐曾多次跟随母亲到磨房里磨碾坠儿。只见磨房里都是大人们用大盆或簸箕,端了炒熟的麦粒来碾磨的。他们滔滔不绝地唠着家常,跟着大人来的孩子们,则相互打闹嬉戏着。磨房内外一片欢声,十分热闹。说话间就轮到我家了,母亲把盛满熟麦粒的大盆放置在石磨扇儿顶上,然后抬右臂揽了磨杆再一侧身,边走着推着石磨一圈一圈地转,边用左手反复抓起大盆里的熟麦粒填入磨眼,随后姐姐也懂事地抱住磨杆梢儿,帮助母亲推起石磨来。由于事前早有人在上下磨扇之间的磨脐旁边,垫上了一块巴掌大小、两三毫米厚的铁板,所以两个磨扇之间就有了间隙;又因为两个磨扇相对处都凿有沟回,这熟麦粒在磨扇间能够碾破却不会被碾碎&nbsp;,而是从上下磨扇的缝隙间,涌出一缕缕足有两寸长的“粉条条儿”来,再坠落到磨盘上。它们柔软匀称,泛着淡黄与青绿相间的光泽,散发着鲜大麦炒熟后特有的清香——这便是碾坠儿了。</p><p><br></p> <p><br></p><p>望着磨盘上的碾坠儿,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垂涎欲滴。不少小手频频伸到磨盘上,抓了碾坠儿便往嘴里揉:“真香呵!”此时,耳边时常响起大人们的告诫,“吃得不可贪多,看撑着了肚子!”……</p><p>在当地,碾坠儿的吃法有好多种。例如炒食或者凉拌。炒食,即在锅内添油烧热,然后打入一两枚鸡蛋。待鸡蛋炒至微黄将熟时,再把适量的碾坠儿加少许葱花、姜末、食盐,一并倒入锅内翻炒一遍,出锅即可食用。这炒好的碾坠儿一入口,既松软又劲道,可谓香味醇厚,耐嚼耐品。若是在当下品尝此等乡间美味,想必也远胜山珍,超越佳肴!至于凉拌食用,是将刚下石磨、散发着特有清香味道的碾坠儿,放在盘、碗之类的器皿内,加上事前捣好的蒜汁、蒜末儿,再调上香油、食盐和醋,添加少许辣椒油即成。品尝起来清香爽口,美而不可言状。</p><p>除了炒食和凉拌之外,还可以用碾坠儿添加些许蔬菜、食盐煮粥食用。煮粥虽说简便些,却也不失为一道不可多得的一道美餐。</p> <p><br></p><p>在“碾坠儿飘香”时节,当地还有邀请老、少姑奶奶回娘家的习俗。因为在乡下,麦秋是继春播之后的另一重大农事,因而麦秋前夕,必以吃碾坠儿为由,邀请“老、少姑奶奶”们到娘家团聚一回,尔后便迎战夏收了。在那交通并不便利的时代,邀请距娘家几里、十几里抑或几十里之外的老姑奶奶时,子侄们往往是赶上一辆毛驴车,或是牵上一头毛驴,将老姑奶奶接回娘家来。此外,还有小伙子推了独轮车,接老姑奶奶回娘家的。彼时,老姑奶奶一般要在娘家小住几日。而少姑奶奶则因为是其婆家的主妇或主要劳动力,在麦收前夕没得闲空儿住娘家。她们象征性的在娘家吃上一顿饭,品尝了碾坠儿,一般当天便赶紧返回婆家。</p><p>小的时候,我和姐姐曾几次跟随母亲到外祖家&nbsp;“吃碾坠儿”。外祖家的“老姑奶奶”即母亲和舅父他们的姑母,我称之为“姑姥姥”。彼时,都是舅父赶了毛驴车将她老人家从十几里外的“黄辛五庄”村接来的。当天中午,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欢聚在一起,人们品尝着炒熟的、还有凉拌的碾坠儿,虽非山珍海味,却是无比香甜。大家有说有笑,叙亲情、话家常,畅谈年景与可望的麦子收成,也有怂恿我们几个小孩子表演节目的,间或有人插入一段小笑话,此间往往惹得人们开怀大笑!这亦是一次阖家团聚,真可谓其乐融融&nbsp;&nbsp;……</p><p>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谓今非昔比。但毕竟因为家乡石磨、石碾的消失,又因为大麦品种的近乎绝迹,在冀东即便到了乡下,却再也吃不到当年那碾坠儿了。</p><p>近几年暂住河南,倒是每年都能在洛阳的市场上买到“碾转子”食用。&nbsp;所憾这“碾转子”咀嚼起来,却远没有故乡碾坠儿那“既松软又劲糯”的口感,也少了“大麦那特有的清香味道”。经过与卖主攀谈才明白:这些“碾转子”虽说仍使用传统石磨加工,但为提高效率,那石磨再无人工推转,而早已是“电传动”。所用食材也因为“大麦稀缺”和&nbsp;“成本问题”,全都改为小麦而非大麦了……</p><p>如今谈起传统美食,唯有当年故乡的碾坠儿最为难忘。它承载的是古来许多美好的传说与回忆;它散发的永远是沁人心脾的原始大麦之清香!</p><p>故乡的碾坠儿,难忘的乡情与乡愁……</p> <p>图片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