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贵阳来

东方欲晓

<p><b>作者:程国平</b></p> <p> (一)</p><p>躺在一个不断晃动着,缓慢地上浮而后下沉的巨大的容器内,周围黑黢黢的,外面时不时有黑色球状东西象在水中慢慢漂过。嘴巴很干,充满木乎乎、热呼呼又干巴巴的东西,吐又吐不出,想叫,却无法出声。头发胀,象是一圈一圈地往外胀,欲挣扎着动起来,可不行……。15岁前,每次发烧都是同样的梦境。“大弟发寒热了”,姆妈说。</p> <p>  &nbsp; 六十年代,我到武汉读书。第一次出远门,亳无经验。为我打点好行装,姆妈再三关照:“到九江码头,千万别上去玩,那里人流大,坏人多,是出了名的凶码头”这可能是她在颠沛流离中的见识和经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老生罗中漁,是我二中校友,热情地主动联络我们几位到武汉读书的同学,帶我们一起走。我们一行(高中同学殷康平、须同浩等)兴冲冲出发,赶晚上12点的火车赴南京。经过4、5个小时颠簸,我们在南京下关下车,此时已是凌晨。我看到南京的第一道风景,竟是满街的洗脸盆,放在骨牌凳上,放些热水,搭块毛巾,高声吆喝“洗脸,洗脸”,吆喝声此起彼伏,嘈杂不堪。心想,洗脸都在家里,南京人居然在大街上洗脸?</p> <p>到了上班时间,我们到侯船室,找到站长,取南京至武汉的船票。那时,对学生是特别照顾的,可汇款向站长预订,凭学生证取票,不管船票有多紧张,学生赶开学是优先保障的。</p> <p>中午,我们从南京港4号码头登上了“江”字头长江大型客轮之一------“江新”轮,在四等舱,找到床位安顿好。对这个有四层楼的庞然大物,充满了好奇,于是,楼上楼下,船艏船尾到处参观。看腻了,便依栏眺望长江,滚滚浊浪颠覆了想象中清澈大江的概念,时不时漂过一群群灰背的江猪(江豚)……什么都是新鲜的。</p> <p> (二)</p><p>姆妈是小娄巷17号王氏嘉乐堂二十世孙王少翔的女儿,王家“大小姐”。家中有南北朝向平房两幢,前幢沿小娄巷,后幢靠南,后幢南边,是一个占地两亩多的后花园,有荷池、假山,假山上矗立巨大太湖石——“五老峰”。</p> <p> 姆妈无锡竞志女中高中毕业,写得一手漂亮的楷书,读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住南京五台山,在南京邮汇局工作,1937年南京沦陷前与单位一起撤退到重庆。在重庆过了一段时间的闲静日子。重庆物价并不高,靠邮汇局的薪水足以过上富庶的生活。说起这段往事,姆妈总会说“就让,来勒重庆,柑桔要么勿买,一买就是一叉(此处,无锡话读ca,平声)袋,吃个适意,拿抽屉才塞满了……”。1938年2月始重庆遭遇日军大轰炸,市民深受其害,一听到空袭警报就要拚命往防空洞逃,个个象惊弓之鸟。此时,正准备筹建贵阳邮汇局,遂调往贵阳参与筹建事宜,暂时离开了让人心惊肉跳的地方。</p><p> 姆妈祖居无锡,何以在南京工作、生活?待后文细述。</p> <p>1964年5.1,作者与父母、姐姐摄于小娄巷17号园里。</p> <p> 汉口有个码头,据说,在明嘉靖元年曾有名叫朱厚燠的皇子经过,之后,到京城做了皇帝。于是,该码头便被人们称作“接驾咀码头”(后来,人们常以其谐音“集家嘴”称呼)。</p> <p>  1939年春末,接驾咀码头,一位穿着邮差制服,20岁左右的男青年正与长者依依惜别,长者身着长袍马掛,头戴瓜皮帽,另一位身着邮差制服的中年人,手中拎着箱包行李,在一边等候。这青年便是我的父亲,长者是就职汉口中国实业银行的我的爷爷。</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爷爷带着一大家子,早年居住汉阳,后,为方便上班,迁至汉口。大部家什仍留在汉阳。一次,偶然俯身地摊,随手翻看一本古籍,自家印鉴、姓名赫然入目,知道事情不好,家中遭窃。遂决定放弃汉阳,定居汉口。汉口繁华远胜汉阳,可谓寸金之地。法租界一寓所,楼上楼下共两居室,爷爷一大家七、八口人,十分拥挤。1937年8月,淞沪会战后,不少上海人撤退到汉口,住房紧张,爷爷决定再挤挤,硬是腾出楼下一间,租给上海人居住,解燃眉之急,收几个房租,也好贴补家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爷爷排行老四;老大是爷爷的大姐,其儿子任意大利驻中国领事馆翻泽;老二早亡,无子女,其夫人便一直和爷爷一家一起生活,直至终老;老三是爷爷的三姐,有六个子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爷爷的子女中,父亲排行老八,众兄弟姐妹皆以“八弟”或“八哥”称呼之。19岁时,爷爷通过熟稔的好朋友,汉口邮汇局(邮政储金汇业局)陈姓出纳股长,举荐给邮汇局。见父亲人老实,文化底子厚,打得一手好算盘,局里便乐意地接受了。</p> <p>按规矩,刚进局,先任“雇员”,不拿薪水。38年底39年初,贵阳筹建邮汇局,经过一段时间历练的父亲,便去贵阳任职。39年春末夏初,5月份,父亲从汉口接驾咀出发。爷爷送行,一位邮政局的老职工随行,一路照顾父亲。</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38年10月汉口沦陷,到处都有日军把守的岗哨,为通行方便,穿上邮差制服,遇盘问,便称是“邮便员”(日本人称邮差为邮便员)。</p><p><br></p> <p>  先乘内河小船奔沙市。那时,交通落后,路途辛苦,到沙市就发烧生病了,看医生,吃中药,这样,在沙市耽搁了三、四天。接着,坐轮船到宜昌,再转开往重庆的轮船。到重庆后,未再停留,坐邮汇局的汽车直奔贵阳。</p> <p> (三)</p><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路车马劳顿,终于到达贵阳。差旅费由贵阳邮汇局报销。贵阳邮汇局在盐行路(以后业务扩大,迁到中山路)。一到局里,先期到达,参与筹建的职工都赶过来围观这位风尘仆仆,从敌占区过来的年轻“邮差”,并问寒嘘暖,很是热闹。姆妈也在其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刚创办,邮汇局借用了石狮子一号,何家宅院一部分房舍,做职工宿舍,一年多以后才在南名河附近建造了自己的宿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独狮子一号,深宅大院,何家还颇有名气,长子是国民党名将何应钦,还有一个兄弟,时任贵阳市长。何应钦另一胞弟何纵炎,是姆妈的表姐夫,即小娄巷秦家女儿秦虹波的丈夫。姆妈有个表弟孙坤,是小娄巷少宰第孙家人,当时也在贵阳,任贵阳市政府秘书长。</p> <p>何应钦</p> <p class="ql-block"> 姆妈1938年到贵阳,先在储蓄部,以后到秘书股从事文字工作,负责对内对外的书信、文件往来,并兼任打字员。还曾在营业部负责过邮汇、电汇业务。</p><p class="ql-block"> 父亲做过一段时间出纳,以后一直在会计股任会计。</p><p class="ql-block"> 邮汇局有各种技术等级,颇似现今的技术职称。刚进局,一律为雇员,职级相当于邮务佐。经考试合格,可定为刅事员,职级相当于乙等邮务员。</p><p class="ql-block"> 那时姆妈、父亲均单身。邮汇局的收入还不错,每人都有两担米的基本月收入,另加一些津贴,衣食无忧。</p><p class="ql-block"> 日久生情,父亲看中了聪明能干,面容皎好的姆妈,但被多次婉拒。姆妈此前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且年纪比父亲整整大十岁,以身体有病,无生育能力为由,劝父亲放弃此念头。怎奈父亲执拗非常,孜孜不倦,终于感动了姆妈。于1942年结为伉俪,从此相伴终身。邮汇局在宿舍区提供了一间婚房。家具十分简单,仅置办了一张床和桌椅。1943年,第一个孩子,我的姐姐出生。按程家规为“承”字辈,取名承伟。姐姐的出生,给小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生气,请了保母,帮助照看孩子,操持家务,一家子其乐融融。 </p> <p class="ql-block">保姆是到举荐所去物色、聘用的。二十多岁,湖南人,湖南沦陷,逃难到贵阳,途中与家人失散。后与邮汇局一位南京汤山籍的年轻杂工相好结婚。一次,由于保姆的不周,姐姐右手虎口不慎被刀片划伤,只好暂时改用左手,谁知,竟因此成了左撤子,再无法改回。贵阳系山区,鱼虾之类很少,以后回到无锡,姐姐已不习惯鱼腥类莱肴,成了父母的一大遗憾。</p> <p>作者父母1964年5.1节摄于五老峯前</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岁,姆妈嫁给了吴XX。翌年,诞下女婴,就是我同母异父的大姐——玫荔姐姐。</p><p class="ql-block"> 吴XX父亲是绸缎庄老板。儿子自然是在舒适中长大,不懂得勤俭持家也在情理之中。意想不到的是,除不顾家外,居然吃喝嫖赌样样齐全。“五•四”以后,新文化影响逐渐扩大,女权意识已在知识阶层逐步建立,姆妈是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女性,岂容得下此等状况?</p><p class="ql-block"> 无锡小娄巷有望族谈、孙、王、秦四大家。谈家明朝后期已淡出小娄巷。孙、王、秦三家历来有联络,和谐相处,姻亲不断。孙、秦两家多有姆妈的亲眷。秦虹菠是秦家女儿,姆妈的表姐,其弟弟、姆妈的表弟秦申如是医生,在大娄巷开有西医诊所,皆有知识有文化之人,与姆妈亲如手足。得知情况后,秦虹菠曾多次和姆妈一起去堵現场,希望他戒陋习,顾家小,但无力回天,仍我行我素。无奈之下,请了律师,登报声明,各奔东西,一了百了。</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意识根深蒂固,习惯势力异常强大之时,这要多大的勇气?承受多大的压力?好在姆妈的娘家兄弟——我的几个舅舅,均是读书明理之人,坚决支持自己姐姐的果断决定。外婆信佛,面善心慈,难能可贵的是思想开明,在大事上决不含糊。得知宝贝女儿如此遭人欺侮,那还了得?快快回家转!一切妥当,舅舅们搬回行李家什,姆妈回到了小娄巷娘家。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自豪,姆妈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女性,是善恶分明、慈爱无比的女神! </p> <p>回想起小时候的一桩事。那时,我还在小学。我家后花园里有一口很大的缸,即旧时的粪缸,每过一些日子,就有乡下人来挑粪,付一些钱给我二舅,也好贴补家用。一日,园墙外有小孩瞄准了粪缸抛砖块,粪水四溅,砸到缸沿,乒乓山响,以此取乐。我见状,便去制止,由此吵了起来。姆妈闻声,立刻赶来拉我回去,那个皮孩子的母亲,也出来了,不问青红皂白,破口骂我,见姆妈,更是来了劲,叉腰凸肚,口暴金牙,唾沫四溅,污言秽语,泼妇骂街,并以离婚、再婚羞辱姆妈。姆妈自然不会跟这样没知识没文比的泼妇一般见识,只是把我往回拉。原来,那家姓包,三个儿子,顽劣得很,女主人瘦瘦小小,模样猥琐,伶牙俐齿,人叫”小包师母”,典型的市侩泼妇,是“量米弄堂”里王家族兄王义簪家的房客。虽被姆妈拉回家,心中却是愤怒难息,若不是攝于姆妈的威严,我一定会冲出去与之理论,甚至打上一架,以泄心头之恨。伤我母,即我敌!虽经六十多年,仍耿耿于怀。</p> <p>  1931年,姆妈独自一人,外出闯世界。受聘于浙江宁波市某校,当教师。五年的教书生涯,姆妈十分快乐,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聪明才智,全心全意扑在事业上,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提起此事,姆妈常会自豪地说:“就让,我来勒宁波教书,只要我一进教室,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看好则我,静到则,一根引线落勒地让也会听得清清爽爽……”愉快的生活与工作,姆妈的青春容光尽情焕发。</p><p> 姆妈的兄长——我的大舅,是辅仁1927届高中毕业生,留学法国。1935年回国,在南京,服务于国防部防空部门。因工作需要,招唤妹妹赴宁任其文书。姆妈跟我们说起大舅,常会说“喔唷,吃得几年洋墨水,转来则是,干净到吓煞人,床上雪雪白格层单,碰阿勿许碰踫格,更顾勿要说老小上起爬列。还竟欢喜听凡厄铃(小提琴格无锡话译音)得或,片子末一度叠,日日睏觉前头要听格。夜头说睏话也是法国话连篇。”一段时间后,姆妈将大舅的办公室及相关书籍、文档、要件等物整得“丝丝到流”,日工作量已大大减少,于是,姆妈到南京邮汇局工作,业余兼任大舅的文书。在南京,姆妈一直住在风景优美,房舍宽畅、舒适的五台山。1937年,南京沦陷之前,大舅转移到武汉,姆妈随南京邮汇局撤退至重庆。</p> <p>  &nbsp;1936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陆军交辎学校。1937年,在交辎学校基础上又扩编建成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任团长。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扩编,创建第200师——精锐机械化师,师长杜聿明,副师长邱清泉,同时任命大舅王昌琪为200师参谋长。大舅由武汉出发,前往湘潭赴任。武汉至湘潭,公路四百多公里,路虽不远,但路况不好,且要行经罗霄山脉北端,崇山峻岭,十分险要。部队派出军用吉普车队随行。险境往往美景伴,崎岖山路,美景叠出。重任在肩,大舅无暇观赏,始终微闭双目,思考着国军第一个机械化精锐师——200师的工作。很快,车队即将走出萍乡与浏阳交界的山区,到达目的地。突然,大舅的坐驾侧向翻倒,快速坠向旁边山沟。一阵天旋地转,待停下来,勤务兵赶紧扶出受伤的大舅。大舅躺在被吓傻了的勤务兵怀里,轻声安慰着:“别怕,孩子……”但伤势过重,慢慢地,不甘地合上了睿智又略带忧郁的双眼。真是,踌躇满志战敌寇,哪曾想,志未酬,命先陨。后,由廖耀湘任200师参谋长。自此,世人但晓廖耀湘,不知锡城王昌琪。</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姆妈闻讯,悲痛欲绝,同胞兄长,从此阴阳两隔。因此事,姆妈多次与国民政府书信往来(这些珍贵书信在那荒唐岁月连同字画、书籍全部付之一炬)。取得抚恤金,化高额汇费,转辗送至无锡市小娄巷17号的大舅妈陈竹君手里。可怜大舅妈从此守寡,直至终老。大舅妈是驳岸上人,我小时侯,她每次到驳岸上娘家,都要带着我。还时常会说:“度弟阿,我看,你就改姓王吧!”长大后我才明白,大舅妈的这句玩笑话里,包含着对大舅深深的怀念,对亲情的期盼,和对寂寞的恐惧……。</p><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五)</p><p>&nbsp;&nbsp;&nbsp;&nbsp; 1945年8月15日上午,日本天皇正式向全日本发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及无条件投降的公告。9月2日上午9时,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听到好消息,无不欢呼雀跃,姆妈和父亲自然萌生了立即离开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云贵高源的想法。</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姆妈接到外婆的呼唤——“立即回家!”可怜我外婆,寡居多年,大儿子为国捐躯,二儿子从军在外,小儿子全家在上海,唯宝贝女儿尚可指望。此时,姆妈身怀六甲,行动不便,故只能暂且按兵不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45年10月21日,星期天,农历乙酉年9月16,我出生,属鸡。全家十分开心,以后,姆妈还老是会说:“乙酉鸡,9月生,吃谷剩。”意思是,我今后的日子一定会富足有余。这自然是寄托美好愿望的“讨春语”之说。姆妈终于放下包袱。在阿祝的帮助下父亲在江苏农民银行找好了工作。离开贵阳,前往何处?已无须斟酌,1946年1月,决定动身回无锡。当时我才几个月大,还颇费手脚,但回家心切,什么困难都挡不住。姆妈向贵阳邮汇局请假成行,若要等办理调动手续,真不知何时能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姆妈、父亲、姐姐和我,一家四口,道别二舅和众好友,匆匆上路。行李尽量精简,带一部分现钞,积蓄全部买金戒指和钻戒,缝入腰带,系在姆妈腰里。动乱时代,此去路遥,不得不防。保姆夫妇俩愿意随我家到无锡,一路上我们也需要帮手。还有几个人与我们同行,于是,租了一辆货车上路。</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先奔湖南长沙,此行八百多公里,路况极差。姆妈抱着我坐驾驶室,昼行夜宿,一路辛苦自不必涚。经四天颠簸,到长沙,休息三天,继续前行。坐机帆船,走水路,奔汉口。虽然说长沙到汉口不过三百多公里,无奈内河机帆船航速极低,不停不歇,连读两天两夜到汉口。父亲、姆妈见过高堂及众兄弟姐妹。祖母看到了姐姐和在尚在襁褓中的我,十分开心。没有多逗留,两天后,拜别祖母,全家坐长江客轮,顺流而下,经过二天,到了南京。保姆的丈夫是南京汤山人,一到南京思乡之心油然而生,表示要回老家,不愿意再走了,人之常情,不能阻拦,于是分手道别。姆妈和父亲,拖着姐姐和我,第二天坐火车,黄昏时分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无锡。</p><p>胜利了,又回到了家乡,心情自然十分好,拖着两个年幼的儿女,一切要从头开始,繁难可想而知,暂且把烦脑抛在脑后,大难都过了,天下太平,好日子开头,又何在乎再从头开始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