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台州地处东海之滨,南邻温州,北接宁波,山水和合,海域辽阔,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人民富足。故对传统的魚米之乡,台州人是很不以为然的,在他们眼里,淡水鱼算什么鱼?人家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他们会告诉你“苏杭之上,还有温黄”。温黄者,台州之温岭黄岩。杜甫“台州海阔水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那是在陆权和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现代之台州,早已今非昔比。要说台州的物产,不说黄鱼青蟹,就四时水果,有全国知名度的至少有黄岩蜜桔(现涌泉蜜桔)、仙居杨梅、楚门文旦三种。</p><p><br></p><p>梅雨季节的烟雨江南,正是杨梅的成熟季节。童年的记忆中,每到杨梅成熟时,祖母总会买上八斤十斤,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个够,尽管那时生活很是拮据,大人们都舍不得吃几个。记得有一年祖母一次买了十斤杨梅给了我与大弟,我俩还没起床,就躲在蚊帐里从早上直吃到午饭时间到了才下来。现在回想起来,那都是大人们从嘴边省下来的啊!</p><p><br></p><p>杨梅种植地域广阔,江浙、华南、湖南福建都有,但最知名和产量最大的产地在浙江。过去,虽然台州的临海、仙居、黄岩一带也盛产杨梅,但最上品的还数余姚杨梅。直到台州的东魁杨梅华丽登场,以其果型硕大、风味浓郁、酸甜适口、丰满多汁,如横扫千军,秒杀市面所有其他品种。</p><p><br></p><p>说到东魁杨梅,现在大家都知道仙居的“仙梅”。其实东魁的发源地不在仙居。有一年与舅子闲坐聊天,他跟我说起当年东魁杨梅母树及嫁接、改良与推广的往事。他1983年出任台州团地委书记,85年出任黄岩县委副书记,由于学林业出身,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东魁杨梅这一品种的选育、推广工作相当了解。东魁的母树,是位于黄岩县(今黄岩区)江口乡的东岙村,有160多年树龄,今还“健在”。当年这颗树结的杨梅外形硕大但果酸肉糙无法入口,后经浙江农业大学、浙江省柑桔研究所(位于黄岩县)以此为母树历次嫁接改良,开始扩大种植,特别是1980年之后,在黄岩的种植面积扩展较快。“东魁”最早定名在1979年,1983年浙江省科委开了一次鉴定会,将“东岙大杨梅”正式定名为“东魁杨梅”,意为东方最大的杨梅。其后,该品种推广到台州的临海、仙居、天台及全国各地种植。这是“东魁杨梅”的前世今生。</p><p><br></p><p>杨梅是极少数不带皮的水果之一。因为含有乳酸、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等酸性物质,杨梅自带杀菌功能,虽然果肉裸露,但不需清洗后食用,否则风味尽失。杨梅中多混有白色的小虫子,那是果蝇的幼虫,是一种优质蛋白,食用时可不用介意。吃杨梅的第一口要先咬掉杨梅蒂,因为蒂部酸涩不甜,一起嚼下口感会大打折扣。杨梅是否用药过度,从蒂部也可看得出来。有果农为了提高挂果率,会给果树喷洒保果剂,结果会使蒂部肥大,青色的一块隆起。我家老三的舅子,他家的杨梅挂果后绝不用药,他那杨梅基本上没有那种隆起的蒂部(如图)。</p> <p>个人还没有见过东魁的白杨梅品种。老品种中有白杨梅,颜色白中带黄,台州黄岩一带叫“白糖杨梅”,甜度高于紫红杨梅。第一次尝白杨梅是在宁波奉化,几个朋友去一亲戚家,亲戚捧上一盆杨梅,其中有一半是白杨梅。本人生平吃水果习惯先劣后优。杨梅端上后,看到那些白中带黄的,以为是尚未成熟,因此先抓来吃,其他朋友则先挑黑的。等他们吃到白杨梅后,发现更甜更好吃,后悔不迭,还直呼我奸贼。</p><p><br></p><p>“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其实杨梅在送到喜欢者口中之前也有诸多艰辛,主要是杨梅的采摘。杨梅当季就六月中下旬约二、三个礼拜时间,又值梅雨季节少晴多雨,赶个采摘的晴天挺不容易。杨梅这种果树是不能种于平坦土地上的,必须得在北向或东北向的山坡上,杨梅树冠高大,坡地上也无法搭梯子,所以这杨梅的采摘季节就经常有摔伤手脚的事发生。 </p><p><br></p><p>来江西早些年,会从台州发些杨梅分送一些朋友,但因这杨梅实在是太难保存,数量大又无法放于冷冻设施中,当天不送出去,第二天就坏了。每年送杨梅季节公司办公室人员都叫苦不迭,因此后来不再分送杨梅给朋友们了,也借此文一并致歉。</p><p><br></p><p>但每年的梅雨季来临时,三弟照例会去天台他舅子家采几篮杨梅给我送过来。其他任何水果可以不吃,但杨梅是万万不能缺失的,一年中如果没吃上杨梅,那就等于错过了一件大事。“众口但便甜以蜜,宁知奇处是微酸”,酸酸甜甜的杨梅啊,纵使年龄渐大,血糖渐高,生为台州人,一年一度与这杨梅的相约是万万不能少,那可是童年带过来的仪式感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