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ie De Min 2020.5 31</p><p><br></p> <p> 巴赫,全名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巴洛克音乐盛期德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巴赫的音乐作品量大质高,自19世纪以来德国出版的《巴赫全集》就达45卷之多;他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能,精通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法,因此他被后人誉为“西方音乐之父”。</p> <p> 巴赫出身著名的音乐世家。从16世纪起,巴赫家族几代人都以音乐为业,涌现了53名管风琴师、唱诗班领唱者和市镇乐师,其中最杰出的集大成者就是第六代的巴赫。说到音乐世家,最早可追溯到1550年至1560年出生的祖太爷福伊德. 巴赫,根据现在的研究,福伊德. 巴赫出生在图林根。图林根城堡在9世纪为查理大帝所建,这里后来成了诗人和音乐家的摇篮。福伊德. 巴赫信奉基督教新教(路德教),为了生计,他曾到匈牙利居住,但因信仰趋使,最后又回到了图林根。</p><p> 巴赫1685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国中部城市爱森纳赫(图林根州),父亲是中音提琴手,不幸的是巴赫在9岁、10岁时,母亲、父亲先后离世。巴赫在哥哥呵护下成长,在哥哥指导下学习音乐。哥哥是风琴师,风琴大师帕赫贝尔的学生。巴赫自学能力很强,很快就熟悉了德国风琴大师弗罗贝格尔、柯尔和帕赫贝尔的作品。1702年,巴赫从吕内堡神学校毕业,从此开始了音乐家的艰苦生活。</p> <p> 在以后的日子里,巴赫曾在魏玛约翰. 恩斯特大公宫廷乐团担任乐师。1704年,成为德国中部城市阿恩斯塔特(图林根州)新教堂管风琴师。1707年,在缪尔豪森圣卜勒休斯大教堂继续担任管风琴师。1708年,巴赫重返魏玛,充任宫廷乐师和室内乐师。1714年,在魏玛宫廷乐队担当音乐指导。1717年,前往安哈尔特—萨克森,在王宫任管弦乐指挥和室内乐指挥。1723年,来到莱比锡,在圣托马斯教堂指挥合唱队,直到1750年7月28日与世长辞。</p> <p> 在到莱比锡之前的21年里,及到莱比锡直到逝世的27年里,巴赫虽然在经济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处于困难之中,但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精神,他的作品达到了1000多部,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约翰受难曲》(1723)、《马太受难曲》(1729)、《b小调弥撒曲》(1723)、富有世俗民间情趣的《咖啡康塔塔》(1732)、《农民康塔塔》(1742);气势磅礴、思绪奔放、技艺高超的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c小调帕萨卡利亚与赋格》;内容丰富、技巧精湛的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即《48首前奏曲与赋格》;兼有市民乐观精神和宫廷典雅风味的6部管弦乐合奏《勃兰登堡协奏曲》和独树一帜的6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与组曲》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赫将自己于1718—1721年间创作的6首“供多件器乐演奏用的协奏曲”呈献给勃兰登堡公爵,并附了一封十分谦卑的信,然而公爵竟然不予理睬,直到公爵死后人们在图书馆里才发现这部辉煌的作品,后被冠以《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名称,从此得以广为演奏。</p><p> 巴赫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以其深刻的哲理、乐观的气质、宏达严密的结构和精湛高超的技艺,将欧洲和世界音乐的发展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因此,他被后人誉为“欧洲音乐之父”。</p><p><br></p><p>附:巴赫代表作</p> 1. 勃兰登堡协奏曲 <p>2. 马太受难曲</p> <p>3.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