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ie De Min 2020.5.24</p><p><br></p><p><br></p> <p> 亨德尔,全名乔治. 弗里德里希.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生于德国哈勒,与其他许多音乐大师不同的是,亨特尔并非出生在音乐世家,父亲是个外科医生。但亨德尔对音乐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热忱。少年时期师从当地风琴师、作曲家查可乌,数年后就基本掌握了德国17世纪的音乐文献和复调写法。</p><p> 1702年,亨德尔当上哈勒礼拜堂的风琴师,开始进行音乐创作。1703年,在汉堡歌剧院乐队演奏提琴。1706-1710年,亨德尔在意大利各大音乐中心游历,在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以及那不勒斯等文化名城,广泛接触意大利音乐文化,完全掌握了意大利歌剧风格。1710年,这一年亨德尔25岁,满载着从意大利学得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技法,回到德国后,迅速被汉诺威选帝侯乔治. 路德维希任命为宫廷乐长。不久,亨德尔离开德国,去了英国。</p><p> 到英国后,亨德尔很受女王安妮的赏识。1713年,为庆祝女王生日,亨德尔创作了《女王生日颂歌》,由此更得女王的信任。遗憾的是女王于1714年8月1日驾崩。由于女王没有子嗣,最后德国汉诺威选帝侯乔治. 路德维希(其母是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被推举继承王位,加冕后称乔治一世。由于亨德尔曾给乔治当过宫廷乐长,乔治登上英王宝座后,对亨德尔更是信任有加。1715年亨德尔为乔治一世创作《水上音乐》,据说这首管弦乐组曲是在泰晤士河上为英王演奏的,全部组曲由二十首小曲组成,开始是一首法国式前奏曲,同时也有缓慢乐章,乐器使用了小提琴、低音提琴、日耳曼横笛、法兰西横笛、双簧管、原号、小号等。</p> <p> 1719年,亨德尔参与了英国皇家歌剧院的创建,后来成了该剧院的领导人。这个剧院上演过很多意大利歌剧,其中也有他自己的作品。他的几部重要歌剧作品如《凯撒》、《塔美尔兰》、《罗德林达》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来的。虽然他没有摆脱意大利歌剧的传统框框,但也逐渐加入了不少新的元素。他开始写英雄人物,思想内容不断深化,音乐语言也逐步戏剧化,管弦乐队部分地丰富起来。但是,歌剧毕竟是舶来品,在英国水土不服,歌剧院于1737年还是破产了。</p><p> 从30年代起,亨德尔开始创作清唱剧。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套曲结构,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由多种声乐以及管弦乐队组成,其中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以及合唱,是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由管弦乐队伴奏。清唱剧与歌剧不同的是,清剧中演员不化妆、不表演、只唱歌,无舞台布景、灯光、道具,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没有出入场和其他戏剧性动作,整场演出自始至终不分幕,而只有章节之分,专有一叙诵者,叙说情节。此外,清唱剧中的合唱比歌剧多。清唱剧多在音乐会上演出。亨德尔一生创作了32部清唱剧,大部分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比较有影响,时至今日还经常上演的有: 《以色列人在埃及》、《扫罗》、《弥赛亚》、《参孙》、《犹大. 玛卡贝》、《耶述阿》、《耶弗他》。其中《弥赛亚》、《参孙》是举世公认的清唱剧中的经典之作。弥赛亚是拉丁文Missiah音译,意译就是“救世主”。《弥赛亚》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叙述了耶稣诞生、传播福音、受难、被钉死在十字架及显圣复活的全过程。这部清唱剧1743年在伦敦音乐厅举行首演时,震撼了所有观众,甚至英王乔治二世听完第二幕终曲“哈利路亚”后,起立以示敬意,直至曲终。 第二年《弥赛亚》在欧洲各地演出,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到了1759年,亨德尔的身体已经极度衰弱,这年春,74岁高龄的他照例指挥了自己的作品演出,在雷鸣般掌声后不久,4月14日一代音乐大师终于倒下了。</p> <p> 亨德尔是德国、英国巴洛克风格音乐家,他的一生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歌剧、清唱剧和器乐曲品种多,数量大。从1704-1741年,他平均每一年写一部歌剧。亨德尔的音乐题材很多是来自圣经故事。他写出了各种类型的咏叹调,其中重要一类是英雄性咏叹调,特点是:音域广、跳动大、节奏强、有进行曲的风格。另外一类常见的咏叹调是西西里舞曲式的,优美而抒情。亨德尔3部优秀经典之作《弥赛亚》、 《水上音乐》、《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其中最最闻名的是第四、第六首)至今为世界有名乐团频频演出,其充满明亮、鲜艳的色彩,以及相对通俗的旋律,深深地为广大听众所喜欢。</p><p><br></p><p>附:亨德尔代表作</p> <p>1. 《水上音乐》</p> <p>2.《哈利路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