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古代的剪刀,曾用起来像现代的镊子,你可知晓?

兰西县图书馆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剪刀,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以剪头发,做手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引申出了“剪刀手”这一概念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早是什么时候有剪刀的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剪刀的发展历史又是怎样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篇文章为大家揭晓。</p> <p>人类基本生活需求中,衣裳蔽体是很关键的一条,所谓“但得一饱,即以周身寒暖为虑”。衣服的缝缀首先要用到刀尺,不过这对于兽皮和树叶时代的穿着是够了,但到了纤维织物时代,仅靠刀尺就有些力不从心。随着衣裳制度渐趋繁备,常有需要弧线剪裁之处,因此通过两个方向的剪切来割断布匹的工具也就应运而生。</p><p><br></p><p>当然需要双刃剪切的还不止是衣物,粗细不等的硬物也需要一种全新的利器用以截断,而使用剪刀最大的优点是较为省力,便于控制方向。</p> <p>剪刀在中国的历史悠久。这从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诗句<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b>中即可略知一二。民间源远流长的剪纸艺术,也从侧面证明剪刀在中国的悠久历史。</p> <p>汉字“剪”的象形意思就是“刀前还有一把刀”。古人将剪刀又称“龙刀”,可见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现存最早式样的剪刀实物,是在洛阳北宋熙宁五年的古墓中发现的,在刀与刀把中间,打了轴眼,装上支轴,将支点放在刀和刀之间。这种剪刀利用了杠杆原理,使用起来既方便又省劲儿。</p> <p>锈迹斑斑的西汉青铜剪刀,长约有20厘米,外形上与现代的剪刀不同。它中间没有轴眼,也没有支轴,只是把一根铁条的两端锤炼成刀状,并磨出锋利的刃,然后把铁条弯成“S”字形,使两端的刀刃相对应。这样剪刀在不用时是自然张开的;使用时,人们把两端的刀刃一按,就能剪断要剪的东西。一松手,剪刀依靠熟铁的弹性又复为原状,就像现代人使用镊子一样。</p> <p>这样的剪刀放到你手里,你会用吗?</p><p><br></p><p>汉代还有一种可称为“铗”或者“钳剪”的厨房用具——两根长长的铁条,前端捶打出很短的新月刃,刃的基部用铆钉钉牢。这种铁铗确有实物出土,造型和现代园丁剪有些相似,它需要借助两臂发力,虽然也能剪断较细的物体,但更多的功能体现在便于夹物上。这样的工具用来裁剪衣服恐怕是不行,它的刃部太短也不便割断布匹,另外无法单手操作。</p> <p>到了唐代,剪刀的运用已十分普遍,材质也从青铜发展到银、铜、铁皆有。鎏金錾刻花鸟纹等工艺,十分华贵精美。也大约是到了唐代之后才在钳剪基础上开发出了双环剪刀。这种剪刀的基本特征就是双刃环尾,中间相交铆合,拇指和其余四指握持稳固,可以最大限度发力,和今天的剪刀已经相差不大了。但在过渡阶段可能铰刀和剪刀曾经长期并存,而交刀的名称也一直保留。张敞在《东宫旧事》中记载太子纳妃时,聘礼中就有“龙头金缕交刀”四枚。</p> <p>交(铰)刀的古称一直保留到清代以后:《红楼梦》中颦卿心生妒意,要弄坏给宝玉做的荷包,用的动词则是“铰”,似乎只有这样写,才更添一种幽恨在心的扭曲感。作为重要的女工物件,剪刀象征着闺阁主人的心灵手巧。辽代陈国公主墓中出土过玉剪,元末张士诚父母墓中则发现有银剪刀,当然这些都只是陪葬的明器,并不具备实用功能。</p> <p>古人对于剪刀的看重,宋代笔记曾有提及,上饶葛溪铁精而工细,有些錾刻“二仪刀”小字,用来馈赠亲友也不失体面。</p><p><br></p><p>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剪刀在技术进步中,形状不断发生改变,在外形好看的同时,也变得更加小巧便捷。</p><p><br></p><p>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