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舌诊,诊断顺序

中医艾灸理疗(洪燕)

<p>  从舌像看出问题只是舌诊的一个基础,不算有多厉害,舌诊真正最厉害之处是你能从舌诊看出你治疗的方法。</p><p><b> 痰湿体质可能中焦有湿,这个湿到底有多重从舌像很直观,湿滑舌,燥湿舌,配穴都有所不同。</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舌像的顺序:1.舌苔。2.舌体。3.舌质。</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舌苔:</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①.苔的颜色→白苔与黄苔。②苔的厚薄。③.无苔。④.腻苔。⑤.燥苔。</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舌体:</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①.肥大。②.齿痕舌。③.於点舌。④.凹凸舌(舌中央常见)。⑤.嫩舌。⑥老舌。</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3.舌质:</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①.淡白舌。②.舌质红。</b></p><p><b> 舌质的颜色是血的一个层面,一定是先调气,气推血行。</b></p><p><br></p><p><br></p> <p><b>  这张舌像苔比较厚,厚苔颜色不黄,湿滑苔,因为太过于湿,所以感觉苔的颜色不是很白,偏向于暗色,不过于黄趋向淡白,重点是苔厚湿腻,这是他的重点。</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苔的厚与薄直接说明胃气的强与弱,胃气强,你就能腐烂和受纳食物,就是胃把我们吃的东西进行接纳与腐烂,如果没有苔,说明胃阴不足,胃阴就是胃里腐烂食物的粘液少了,腐烂食物的能力弱,好比发酵酒,把粮食放在酒缸里发酵要有水的参入,如果没有水粮食发酵不了,而这个水类似于胃阴,所以很多人没有苔,没苔表示没有胃气,没有胃气就没有胃阴,没有胃阴腐烂食物的能力就变弱。</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如果把食物放在酒缸里,没有水粮食永远是粮食,不可能变成酒,连蒸溜的过程都没有,所以脾就无法运化,脾没有东西运化所以就没有气血产生。</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粮食在酒缸里要有合适的温度,合适的水,才能发酵,蒸馏后才能变成酒,跟人的胃一样,合适的温度合适的水分,这个水分指的是胃气和胃阴两个层面,蒸馏指的是脾的运化,酒指的是气血。</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所以胃气就是我们腐烂食物的能力,没有苔表示胃气胃阴不足。</b></p><p><b> 如果胃没有腐烂食物的能力,脾的功能再好没用,他发挥不了任何作用。</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有苔而且湿,说明里面堵了,苔厚为气滞,滞在中焦是因为什么?因为痰湿过重,导致胃不降不顺,所以停滞在中焦。</b></p> <p><b>  这个舌像是因为湿阻碍的,所以祛湿是很关键的一步,不管是导引还是艾灸,腹部的水分、水道必须要用到,那么苔很厚,</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灸梁丘、公孙、小肠俞,</b><b>先把苔降下来顺胃气,但别忘一定配上</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道、水分。</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如果苔厚湿,灸梁丘,导水分水道。</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如果没有苔或薄苔+湿滑,不用灸梁丘、公孙、小肠俞顺胃气,直接化中焦的湿,直接灸水分、水道。</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这是第一个思路,不看他症状,看舌像可能这个人胃口不好,也不爱喝水,喝的多了胃难受,一吃东西胃就容易胀,因为胃不顺,这是所看到的第一点。</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二:瘀点,舌体舌尖整个於点很紫很黑,是黑紫色。</b></p><p><b>於点分两种:</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1.红色的点状</b></p><p><b> 2.黑色紫色的於点</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红色的点状:</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多属于内有热,而这个热一般属于郁滞导致的热,郁滞就是我们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的瘀滞导致的热,而这种瘀滞多属于实症,正气不是很虚,还很足的情况下血瘀产生的内热(气滞)。</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有的人没有瘀滞,而体内有热,多数为阴虚火旺,不属于郁滞导致,这种热舌像一般没有点状,或者说点状很小不明显,但整个舌体看起来比较红。</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黑紫色的瘀点:</b><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这种瘀滞多属于正气亏虚,气虚没有推动血运行,气推血行,气虚没有推动力导致瘀滞,这种瘀滞一般为黑紫色。</b></p><p><br></p> <p><b>  所以通过这个人的舌像,首先它的黑紫色就是血瘀,肯定这个人上焦容易生热,艾灸选下肢穴位比较多,即使灸上肢的穴位,一定要刮痧大椎、肩颈,把这些点打开,防止她积热。</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她又是正气亏虚导致的於,这时给她培元固本补气的穴用的偏多一点,因为它属于气虚没有推动力导致的瘀滞,这类人一般少气懒言,不爱说话,困乏无力等,这是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的人严重的话会出现腰困腰酸,正气亏虚就会酸困,从她的舌像和她描述的症状基本上大致一样。</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因为她属于正气亏虚,没有推动力,要灸气海,气推血行,还要灸太渊,气海+太渊,气海+太冲。</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永远记住一点,这个人一灸容易上火,而且火容易上行,这时要把大椎肩井刮通,灸太渊时一定要在腹部导罐,为什么?</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因为太渊艾火循经首先是到腹部,从太渊穴顺着肺经到腹部,这时你不在腹部导罐,这个热、气血不往下行,就容易上火。</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灸气海,导梁丘、血海,也可以在腹部导罐,尽量让她整个气血运行起来,因为气虚的人,她气血本来就运行不起来,艾火很难循经。</b></p><p> 所以气虚的人很容易上火,少气懒言,不爱说话,气虚为什么一灸就上火,这就是他的原因。</p><p> 看舌诊的顺序很关键,有的一眼望去全是病,这不好那不好。</p><p> 比如有的人看舌诊,有的有齿痕,有的湿气重,有的苔厚腻,有的湿滑,有的舌尖红,有的舌根苔厚腻,给人看一大堆毛病,没有一个主次,把你自己都看乱了。</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看舌像要有主次之分,舌苔湿滑会用到水分,水道,但苔厚+湿滑,为了让她中焦的水湿运化更快,先刮痧大椎、肩颈,胃俞一小肠俞,有促于行气利水,祛湿化痰,水分和水道也可以灸,但这个时候为什么选择导引他们?</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原因是她苔湿滑+厚苔,先把苔薄下来,先顺胃气,灸粱丘、公孙、小肠俞,促进肠胃蠕动,导引利水的穴,这是第一步思想。</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总结: </b></p><p><b> 舌质的颜色是血的一个层面,一定是先调气,气推血行。</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只要苔厚腻,说明中焦淤堵,淤堵要从气推血行这个层面去做,刮:胃俞一小肠输,输穴是五脏六腑气血的一个输入点,所以这一段疏通至关重要,下来就是梁丘血海这两个点,也是非常非常关键的,这是对于苔厚的。</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苔湿滑的是水道不通,肺通调水道,肺气不降,而大椎肩井就是促进我们肺气肃降非常关键的两个点,这两个点通,肺气肃降的快,那么水湿才能运化掉。</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还有一个三焦,三焦和肺一样通调水道,舌体湿滑,灸外关,导三焦俞,膀胱俞。</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因为我们身体万水之源最后都汇聚膀胱,膀胱是水的最底层的一个汇聚点,所以要导膀胱俞。</b></p><p><b> 三焦经上还有一个支沟穴,如果舌体湿滑伴有便秘,把外关改成支沟。</b></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