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泛起的回忆 ------为筹备教师节晚会而作

天马行空

<h3>  距离教师节将近三个月,教科局及早谋划,局长亲自安排,亲自策划,亲自撰稿。2020年6月21日,我把庞广生局长,为今年教师节晚会亲自撰写的别样的征集线索广告词发给了我的学生张士平,想让他感受一下这般美好温暖文字背后所折射出的思想、情怀、担当和力量。他竟然为此感动,写了一篇我俩情谊的美文以表致敬。</h3> <h3> 这是庞广生局长撰写的征集词</h3> <h3>各位老师:</h3><h3> 今年我们想办一个有感觉、有温度的、事关每位老师的教师节,请大家广开言路,提供建议、意见和素材,可以是每个人从教生涯中留下的一张图片、一封书信、一段视频、一个物件、一本证书、一点回忆……都饱含着我们对这份职业的崇敬、仰视、情怀与坚守。没有从不爱护学生的老师;没有从不在乎老师的学生;没有从不感受师生、校园情谊的人。请大家都行动起来,翻一翻尘封的柜底和手机电脑存储,沉下心来理一理记忆里弥足珍贵、印象深刻、浸染自己汗水荣光的片段或故事,勇敢地拿出来、讲出来,不必妄自菲薄。在一个个鲜活的灵魂面前,经年累月的、平淡普通的瞬间,逐步构筑起人生的框架和社会的未来,作为参与期间的建设者无尚自豪,不存在上下高卑之分。殷切希望每位老师都能自觉自愿加入到今年教师节的筹备活动中来,让筹备成为共同寻求改变的开端,有好的创意、好的素材和想法,请发邮箱jzsypgs@163.com</h3> <h3>  这是我的学生张士平看了庞局长征集词给我的回复:</h3> <h3>  崔老师,我看了这段征集词,突然间落泪了!局长这个提议很好,应该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师节活动,局长也是一个有情怀的领导!</h3><h3> 教师是一个最崇高的职业,应该说好多教师和学生还是许多感人故事的,这也应是老师一生的自豪!</h3> <h3>  这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是我和我的学生张士平(原名张珍元),是他落磨寺初中毕业考取寿阳一中时,我亲自制作赠给他的,一直珍藏在我的相册里见证着我们俩纯真的师生情谊。</h3> <h3>  让我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士平把我与他交流的书信视若珍宝,三十多年竟然一直压在箱底珍藏着,22日晚上,他把书信反拍成的片子发给了我,并附上了给我致敬随笔,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当老师的平凡的伟大。</h3> <h3>  读着那片片碎语,我心潮澎拜,那个刚毅搏击、勤奋刻苦、心有英雄情结、奋力敢于改变命运的青年在我的迷糊泪水中浮现跳跃着……</h3> <h3>致敬点亮我人生光明之师------崔志祯 </h3><h3> 遇见一位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或许会改变人生的走向与命运。我便是一个幸运儿,点亮我生命的人就是我初中的班主任老师崔志桢。</h3><h3> 如今已过五十岁的我,在回想起我与崔老师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印象极为深刻。崔老师亦师、亦友、亦兄长,都是感动、温馨、足以珍惜一生!</h3><h3>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出生在落摩寺一个非常闭塞、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我童年时,是村里人数最兴旺的时候,有四十多人。随着今年村里最后一位八十多老人的去世,村里不再有人。老人都已去世,年轻人已在数年前陆续搬离或通过上学奔出山村。从此我出生、成长和留有无数童年记忆的破窑洞和小山村将不复存在,想来不觉泪流满面!</h3><h3> 我大约是十一周岁才正式上的小学一年级,念书是为了认几个字,父母和村里所有人都没指望孩子们靠读书能有什么出息。我清清楚楚记得每到冬天,爷爷老说一句话“这么冷的天,可怜孩子每天受冻跑好几里地去上学,上学有什么用呀,又吃不了人家公家那碗饭。”也常听父亲说,咱们这地方地皮薄,哪能出什么人才啊,咱们天生就是吃苦种地的命。大人们根本没指望孩子靠念书有什么出路,我也没敢想过念书会有前途,只是在念书的年龄段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学校,一起例行公事上学而已。</h3> <h3> 好在我小学起便一直受到老师的喜欢,竟然上了初中。本来打算念到初中毕业就回村种地了,没想到刚上初中时便遇到了一批刚刚从平定师范毕业分配到落摩寺中学的年轻、干练、帅气的老师。崔志桢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是我的语文兼班主任老师。崔老师也只比我大五岁,但他们这批年轻老师的到来,给落摩寺中学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与动力。</h3><h3> 崔老师在教学上有声有色,如今我仍有许多深刻印记,他开创了用普通话教学的先例;组建了学习互助组;每天早上一入学半小时的普通话朗读课文;每两周编辑一篇学习小报;每周一篇作文;天天批阅学生日记;组织学生订阅《中学生报》、《中学生作文》、《辽宁青年》、《青年文摘》等报纸杂志。这些都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把学生从死读书与读死书中解放出来,使学生面貌焕然一新。</h3><h3> 学生们尤其喜欢听崔老师讲外面的世界、讲人生的追求与理想,经常会听的热血沸腾,第一次懂得并相信可以通过读书达到走出山村、改变人生命运的希望与可能,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崔老师还经常亲自写文章、写小说,读给学生听,让学生给提意见进行修改。正是崔老师的激情、热诚与专业素养,加之善于激发学生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学生们普遍学习热情高涨,对前途和改变命运动力十足。当我们这届初中毕业生报考高中与师范时落摩寺中学一举摘掉落后帽子,中考成绩首次取得了突破。我便是其中受益人之一,我考上了寿阳一中,并得以有机会开启我人生发展的下一步。</h3> <h3>  学生士平的妻子就是我县老校长程永寿的大女儿程海燕(右二)</h3> <h3> 也许一些人的师生关系在毕业后便基本结束,但我和崔老师的师生友谊却一直保持着,并不断深化。高中阶段常见面交谈;在我从高中毕业之前参军时,崔老师已调回县城工作,我和高中同学们的分别留影都是崔老师亲自给我照的,每张照片都是珍贵的回忆。入伍到部队在不同的艰苦训练阶段和工作岗位都与崔老师经常保持着书信,每每都能得到崔老师的精神鼓励。在我考取军校向崔老师书信汇报后,崔老师的回信显得比我还开心与激动,让我深深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深爱与关切。</h3><h3> 我在部队提干后,回县城找对象时,是崔老师带我与女方见的第一面并促成我们顺利确立了恋爱关系。我结婚时崔老师还主动借钱给我用。后来无论是在部队不同职位或转业到地方工作,我依然与崔老师保持着联系,每次探亲回家我也总会去看望崔老师,每逢过年过节,包括教师节,我都会想起崔老师,并致以诚挚的祝福与问候。</h3><h3> 是崔老师启蒙、指引、鼓励了我,才使我有机会走出山村,并一路支撑陪伴我克服各种艰辛困苦跨入光明。我一个孤陋寡闻的穷小子能从部队考取军校并从小排长一步步干到正营,又转业到北京公安局工作,还将妻子和女儿的户口转入北京。这一切都是我从小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而这一切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又源于以崔老师为代表的教过我的所有老师的功劳与功德分不开!</h3><h3> 如今我们师生友谊友情已沁入心脾、融入生命,是崔老师指引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的命运,值得我一生珍惜并感恩致敬。</h3> <h3> 崔志祯的学生:张士平</h3><h3> 2020年6月22日于北京</h3> <h3>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在贫困乡镇落磨寺中学任教的老师:陈子生 崔志祯 张克俭 赵经伟 苗拉拉 赵斌 霍慧荣 还有陈太生 王克让 苗海平</h3> <h3>  在这次师生聚会座谈会上,我对已经走上社会的学生深有感悟地说,作为老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比起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并点燃学生追求美好的种子。</h3> <h3> 制作修改于2020年6月23日晚</h3>

老师

学生

教师节

人生

初中

师生

局长

亲自

书信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