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沁园春--郭家桥之变》</p><p><br></p><p>文/楚国良</p><p><br></p><p>信步闲停,</p><p>蜿蜒逶迤,</p><p>苦竹滩边。</p><p>想道光巧匠,</p><p>几多血汗;</p><p>石桥径道,</p><p>不尽辛艰。</p><p>洪涝频频,</p><p>汪洋漫漫,</p><p>吞吐沉浮二百年。</p><p>依稀辨,</p><p>那老槐树下,</p><p>观世残颜。</p><p><br></p><p>欣逢盛世连年,</p><p>看黄龙凌空、</p><p>南北悬。</p><p>更四时岁月,</p><p>富饶田野;</p><p>长年风物,</p><p>缀点峦山。</p><p>荷塘轻舟,</p><p>红菱绿柳,</p><p>戏水翁童笑语喧。</p><p>早不见,</p><p>这一川浩淼,</p><p>摆渡渔船。</p> <p class="ql-block">一、行政区划</p> <p class="ql-block"> 原郭家桥乡下属各村基本情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新虎村: 总面积 3.2 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145 公顷,489 户,1770 人,设19 个村民组。</p><p class="ql-block"> 黄龙桥村:发源于仁和的小溪流经此地段,有一人行桥叫黄龙桥。 1981年地旬普查时将原新龙更名为黄龙桥,一直沿用此地名。 总面积 3.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92 公顷,213 户,766 人,设 11 个村民组。</p><p class="ql-block"> 王家冲村:因境内有一条较大的山冲日王家冲而得名。 1981 年地名普查时将该地原用泉塘更名为王家冲,此后一直沿用。 总面积 2.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06.6 公顷,256 户,914 人,设 15 个村民组。</p><p class="ql-block"> 新堤村:境内沿涓水常受洪水袭击,解放前人们在刘家坪段修了一段防洪堤,人们便称这段小堤为新堤干子,解放后取新堤为地名,一直沿用。 总面积 2.1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02.8 公顷,411 户,1461 人,设 15 个村民组。</p><p class="ql-block"> 凫塘村:境内有一较大蓄水塘—— — 凫塘,村因塘名。 总面积 2.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21.1 公顷,367 户,1259 人,设 14 个村民组。</p><p class="ql-block"> 新长村:境内有长腰冲,解放后即以这条长冲已获新生之意,取地名新长,一直沿用至今。 总面积 4.1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08.6 公顷,409 户,1445人,设 14 个村民组。</p><p class="ql-block"> 合龙村:境内有一条两边系山中间是垅的大垅,另有一座龙归山则南伸入铜牌境内。 解放初与铜牌为一行政区。 后行政区划变更,龙归山的小部分为南边,大部分划入北边。 该地以此部的这条垅与龙归山合并而成“合龙”一直沿用至今。 总面积 5.9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39.3 公顷,337 户,1137 人,设17 个村民组。</p><p class="ql-block"> 仁和村:因解放前境内有一积谷义仓(地方粮储备仓)名日仁和仓。 60 年代命大队名时即以此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总面积 4.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2 公顷,274 户,883 人,设 14 个村民组。</p><p class="ql-block"> 杨柳村:解放前,村内有一口用来蓄水灌溉的水塘,塘边种了很多柳树,即取塘名杨柳,解放后,自合作社以来就以该塘名为名,一直沿用。 总面积2.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31 公顷,341 户,1217 人,设 12 个村民组。</p><p class="ql-block"> 鹧鸪村:以境内鹧鸪坪而得名,总面积 2.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38.4 公顷,452 户,1651 人,设 16 个村民组。</p><p class="ql-block"> 城塘村:古时,此处为城市,城内一塘,故名。 塘引一条小溪水北流,溪边有挡水小堤名城塘埂子,远近闻名,解放后即以此为行政区域名城塘。 总面积 4.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44.1 公顷,380 户,1262 人,设 20 个村民组。</p><p class="ql-block"> 郭家桥村:在湘潭市城区南 16.5 公里涓水东南岸,西北有座郭家桥,集镇因桥名,清光绪《湘潭县志》称郭家桥店,广道呈人字形。 发源于仁和的小溪流,在此汇入涓水处,溪水上有人行石桥,名郭家桥。 村因桥名。 总面积 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35.3 公顷,381 户,1405 人,设 14 个村民组。</p><p class="ql-block"> 新湖村: 境内有高卢湖等多个蓄水湖泊, 行政区划变更时, 以解放后“湖”也得到了新生,而取该地为“新湖”,一直沿用至今。 总面积 1.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05.4 公顷,397 户,1370 人,设 14 个村民组。</p> <p>二、姓氏简介</p> <p class="ql-block">湘潭五桂堂李氏</p><p class="ql-block">派语></p><p class="ql-block">永世定昌隆,</p><p class="ql-block">文运光南国。</p><p class="ql-block">袁英正一中,</p><p class="ql-block">定基启先宗。</p> <p class="ql-block"> 湘潭古塘刘氏</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年(1931)一本堂刊《中湘古塘刘氏五修族谱 序》载:该族世居茶陵之黄冲(一作横冲)。元季兵乱役繁赋重,明初仍之,民多流徙。居性永乐未奉则行迁衡州衡山,后游湘潭,喜古塘山水,遂家焉。谱尊居性,字懋宗,为迁湘潭始祖。居性子四:敬神`、敬萌、敬远、敬仙。敬神字法权,居湘潭十都三甲,子三:子淋(霖)、子正、子名,再传至廷槐、廷柏、廷鹤、廷岳、廷汉、廷述,分为六房。一至五房,子淋后;六房,子正后。敬萌,字志明,迁本邑碧泉上浒塘。八代孙汝能,字太贤;汝阿,字太禹,分为二房。敬远,敬仙失考。宗祠建于古塘桥涓水东岸。</p><p class="ql-block"> 班行派语(以居性为第一派):</p><p class="ql-block"> 居敬子友廷,胜一以之文,</p><p class="ql-block"> 刘世仁光祖,芳名起家声,</p><p class="ql-block"> 承先本忠孝,养志尚笃诚,</p><p class="ql-block"> 礼崇纪丕建,泽远基益宏。</p><p class="ql-block"> 其中第十一派为单名,派语以"刘"字实之,所传亦 </p><p class="ql-block"> 有"先"作"前”,"笃"作"真"者。"礼"句三修时作"礼祟义并守,风古景长新"。五修时修改。</p> <p class="ql-block"> 湖南湘潭《凫塘张氏族谱》乾隆年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谱名】:湖南湘潭《凫塘张氏族谱》</p><p class="ql-block"> 【版本】:乾隆戊寅(1758)木刻</p><p class="ql-block"> 【册数】:卷1、2全</p><p class="ql-block"> 【开本】: 33.7*19.8</p><p class="ql-block"> 【始迁经历】:才辅公原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后湖田菱角塘张家坊,洪武三年携子孙合家徒湖广卜宅于中湘下摄司飞羊站应马塘光泽乡,其孙四人析居各方,南一公住凫塘蟾塘,南二公居青阳冲,南三公居县学前,南四公居都石站</p><p class="ql-block"> 【收藏情况】:中国家谱总目360-1871/1872同始祖</p> <p class="ql-block"> 南一公后人凫塘张氏字辈:</p><p class="ql-block"> 祖泽辉显,文旺益洪。</p><p class="ql-block"> 维肇式起,远正先尊。</p> <p class="ql-block"> 湘潭郭家桥张氏</p><p class="ql-block"> 湘潭郭家桥张氏宗祠建在郭家桥新堤村湖塗上,堂号孝友。该族有恒范、南亭两房,恒范房在郭家桥黄龙桥村蔡家塘建有支祠,今毁。</p><p class="ql-block"> 班行派语(自第一代始)</p><p class="ql-block"> 世启良大,德泽恒新。</p><p class="ql-block"> 作晨家振,曹玉仁文。</p> <p class="ql-block"> 中湘石村陈氏</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中湘石村陈氏五修谱 序》载: 该族系出江州德安义门陈之后,始祖伯万公,原居吉安府泰和县儒衡乡丰城里早禾渡梅子坡圳上金峰庙,于唐同光2年(924)奉勅过湖广编插潭州,时年七旬,率子元和、利和、亨和由沔阳、湘潭、湘乡至新化横阳山而立基鹅塘。至友德公,讳仲兴,号恬庵,一号懋卿,官中书令。元至正八年由长沙迁庐陵,元明之际避乱由江西庐陵迁居湘潭东雾山。仲兴五传而开而开启光、启伦、启香、启智、启琼、启贤、启霆、启冥、启愚、启昱、启敏、启杰诸房。中湘石村陈氏五修族谱: 十四卷,首一卷:陈仁万主修,堂号:渊源堂。卷首重刊义门旧谱序、义门事录,卷一、二新序、凡例、家规、舆地图、祠图、祠规、祭礼、碑记、诰敕、垂丝图等,卷三至九世系,卷十、十一墓图、墓志铭、寿文、契约,卷十二至十四礼仪、启後录、犹生录。</p><p class="ql-block"> 湘潭严冲苍冲石湾陈氏:始迁祖印堂公。 </p><p class="ql-block"> 字辈:俊英祖锡,显达扬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贤哲继起,孝友克敦,长贻世泽,永振家声。</p><p class="ql-block"> 钊房二十至二十四代新派字辈为怀,仁,载,锡,光。</p> <p class="ql-block">湘潭银塘四甲何氏</p><p class="ql-block"> 该支何氏总祠堂在银塘虎形山,属四甲,故称银塘四甲何,。族谱称宋朝何启裕迁来湘潭县易俗河银塘定居。后因战火流离,事实失纪,其后裔何道明于元至正未徙东鲁,洪武初返辙银塘,故被尊称为该族始祖。此支何氏为银塘土著何氏。</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八年(1929)继述堂刊《湘潭银塘何氏四修支谱 卷一 四修凡例》云:"我族世居银塘,署名曰银塘何氏,系里居也;后因有异宗之同姓居处其间,故标以四甲,别其姓也。"该谱《卷一 光绪十三年三修序》云:"吾族,唐人也。自叔度公数传至宋启裕公,卜居楚之湘南。裕公生锦,锦生天开,传衍十余代,生道明,避元兵走东鲁。迨明初洪武建都,道明公自鲁归潭之银塘,又经五百余年矣。先后遥遥,有难悉考,遂尊道明为始祖。"</p><p class="ql-block"> 该族自六代分安、实、宁三支。安公徙湘乡,实公徙湘阴,惟宁公一支居湘潭,世守旧业,历居银塘。其支谱为宁公一支观、仁两房合修。</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编定。</p><p class="ql-block">派语自11派始:</p><p class="ql-block">洪光昭祖德,</p><p class="ql-block">敦叙绍家声。</p><p class="ql-block">孝友开元运,</p><p class="ql-block">文章启盛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湘潭银塘五甲何氏</p><p class="ql-block"> 该支何氏总祠堂在银塘五甲地,口头称为"银塘五甲何"。民国二十二年(1933丿敦本堂刊湘潭《银塘何氏族谱》(八修谱)尊何孟八,字肇盛为始祖,明宁远侯何福为二代祖。</p><p class="ql-block"> 谱又称"虞祖,籍金陵。宋熙宁二年官衡郡太守,卜居湘潭,筑银塘居焉。十四传九疏祖生懿祖,懿祖生孟八祖",其中原委有待细考。但此支何氏实为原籍安徽凤阳而于明朝前期迁来湘潭的客籍何氏。族人分布在易俗河乡银塘及谷塘附近之道院寺、凫塘附近之城塘冲及旧晓忠乡之西坡塘、何家嘴等地。</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建宗祠于银塘。民国二十二年(1933)八修族。堂号敦本。</p><p class="ql-block">派语(自16派始):</p><p class="ql-block">启秀中湘,</p><p class="ql-block">经文纬武。</p><p class="ql-block">大业恢宗,</p><p class="ql-block">光昭茂绪。</p> <p class="ql-block"> 古塘桥文氏,先世自江西先迁湖南衡山白马寺,明朝天顺二年森公再迁湘潭古塘桥(今湘潭河口区古塘桥乡),其后裔分布枫树、越来等地。民国年间纂有《中湘古塘文氏五修族谱》。</p><p class="ql-block"> 堂号久大堂。</p><p class="ql-block"> 派语:闻望光洪宇,祖泽世恒新,孝友承先绪,诗书裕后昆。1931年与衡山统一字辈为:祖泽世恒新,勤宣庆绪长,诒经宏嗣业,缵述灿彝章。</p><p class="ql-block"> 世系:春元-环-彦纯-原-育-纽-思德-周-进-梦发-公行-翔凤-仲石-永民-易叟-士敏-作则-森、核-</p> <p class="ql-block"> 湘潭乌石吴氏四修族谱: 五十九卷: [湖南湘潭] 吴肇元等纂修 </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一年(1942), 木活字本 </p><p class="ql-block"> 湖南 奉思堂 </p><p class="ql-block"> 始迁祖:[明]吴朝南 </p><p class="ql-block"> 始迁祖朝南,字正阳,原籍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丁字堡中。明洪武戊辰科武魁,考选侍卫,升广东提督军门。明永乐二年徙居湘潭乌石。卷一谱序、凡例、长生谱记、修谱合约、公议条款、修谱通知书、通告启事、复催通告、任事名目。户首房长经理名目卷一、卷二、卷四旧谱序、旧凡例、旧任事名目等。卷五祠规、学校沿革、捐输表、教职员学生表、校董表、学级制度表、恤养公记、捐输表、领恤榖表等。卷六建祠碑叙、宗祠图、祠堂记、捐输表、任事名目。卷七传、墓志铭、寿序等。卷八祭祀仪节、四礼、服制图、祭文。卷九至卷五十垂丝图、齿录。卷五十一丁口滋蕃册。卷五十二生存表。卷五十三补遗表。卷五十四歧异表。卷五十五履历表、领谱名目表、领长生谱名目表。卷五十六谱跋、长生引、犹生引。卷五十七墓图。卷五十八坟山墓录目。卷五十九律例、刑法、兵役法。</p> <p>湘潭花石吴氏七修族谱</p><p>2006年修订的湘潭花石吴氏七修族谱,共有10卷。</p><p>1、始祖 添和 子二; </p><p>2、二派 仁清 子四; </p><p>3、三派 如源 子五; </p><p>4、四派 梁鸿 子二; </p><p>5、五派 昱仪 子五; </p><p>6、六派 性武 子三; </p><p>7、七派 务照 子五; </p><p>8、八派 庚宥 子一; </p><p>9、九派 晓魁 子一; </p><p>10、十派 麟宇 子四; </p><p>11、十一派 光昇 子七; </p><p>12、十二派 良明 子六; </p><p>13、十三派 纯鑑 子六; </p><p>14、十四派 盛溪 子二; </p><p>15、十五派 道喾 子四; </p><p>16、十六派 孝忱(吴冬梅) 子二; </p><p>17、十七派 友祺(吴青山) 子一; </p><p>18、十八派 绍立(吴雪程) 子二; </p><p>19、十九派 家征(吴国安) 子一; </p><p>20、二十派 声甲()</p><p>一派祖添和公,字与忠,先世自江西永新迁湖南衡州,明永乐2年(1404)由衡州府衡山县吴集丰乐里徙居湘潭十五都花石龙潭冲。长子仁清生四子:如渊、如源、如海、如汉,衍为四房。清康熙29年(1690)创修族谱,光绪23年(1897)六修。乾隆39年(1774)创建宗祠。六修主修孝熙,官名熙,字劭之,光绪乙卯科优贡,朝考一等,以知县用,呈请改就教职,主讲船山书院,著《绮霞江馆集》传世。</p><p>派语:(自十一世起)光良纯盛道,孝友绍家声,力田逢年,通经致用,扬于王庭,郁为时栋。</p> <p>古塘谢氏续修族谱[湘潭]</p><p><br></p><p>湘潭县双板桥天白的,辈字歌是:</p><p>宗祖洪辉泽,</p><p>承传序立兴,</p><p>忠和延世业,</p><p>孝友振家声。</p> <p class="ql-block"> 湘潭涓江杨氏</p><p class="ql-block"> 始祖大通公,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庐陵宦游于湘,开基于湘潭县晓忠乡鹧鸪坪,族人分布在涓江流域一带。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已传20代,全族人口约1800人。清嘉庆二十年(1815)建宗祠于鹧鸪坪。</p><p class="ql-block"> 班行派语(自第十代始):</p><p class="ql-block"> 世锡声清显,承家祖泽延。</p><p class="ql-block"> 立田方本业,发志照关西。</p> <p class="ql-block"> 《湘潭晏家湾晏氏》民国十四年(1925)姜桂堂刊《湘潭晏氏五修族谱 序》载:一代祖绍基(亦名绍贤,生于宋淳熙三年(1176),淳佑三年(1243)殁。其十代振声,字钰,自益阳迁湘潭县十都十甲晏家湾,开基落业,始有湘潭晏氏。族人先后在晏家湾一带建十代祖钰公祠,十六代祖淑斯公祠,十八代祖都邻公祠,十九代祖正西公祠,今均毁。2005年都邻公下国琥,字正西,国珀、国珺、中玢四房合修族谱。子嗣已衍续至3O代,人口1000多人。</p><p class="ql-block"> 班行派语(自第九代始):</p><p class="ql-block"> 廷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p><p class="ql-block"> 国士光先泽,源远振家传。</p><p class="ql-block"> 礼义培其本,诗书裕有年。</p><p class="ql-block"> 嗣兴多俊德,继述应长绵。</p><p class="ql-block"> 节俭遗风美,春秋世业高。</p><p class="ql-block"> 箕裘能保大,雍陆见平章。</p> <p class="ql-block"> 石塘山袁氏祖籍安徽寿州蒙城,远祖明朝开国功臣袁洪。明弘治六年,袁洪之后裔袁聚调湖南“茶陵卫”任指挥佥事,子袁震,孙袁旺世袭。袁旺生四子:经、伦、纲、纪。经生子明、明之子时杰、时杰之子钦佐、钦佐之子嘉爵俱承袭本卫指挥佥事之职。伦生二子,长子袁杲,号扶桑,由茶陵徙居湘潭石塘山(今属株洲);次袁昊,世居茶陵,即娥皇庙袁氏之祖。</p><p class="ql-block"> 一世祖袁杲(1465--1539),字正东,号扶桑,岁贡生,由“茶陵卫”徙居湘潭县十三都八甲石塘山(现株洲市天元区群丰镇石塘村),殁葬石塘山下湾人形山大祠左侧辛山乙向兼卯酉,有石罗华表碑志墓。配沈氏生四子:时祐、时祯、时禧、时祥。长子时佑,字添助,号月塘,居石塘山老屋湾,生一子钦爵;次子时祯,字添翔,号石塘,居石塘山上湾,生二子钦义、钦礼;三子时禧,字存仁,居湘潭十都十甲铁城坳,生四子钦海、钦江、钦滔、钦泪;四子时祥,字存礼,号贵和,居湘潭十都十甲铁城坳,生四子钦隆、钦津、钦涧、钦澥,其子徙居宁乡县灌塘坪。自此,石塘山袁氏分为“伯、仲、叔、季”四大房,枝繁叶茂,子孙蕃衍,人文蔚起,科名鼎盛。</p><p class="ql-block"> 字辈排行:(第7世起)</p><p class="ql-block"> 昌廷之遇显,世泽日增荣。</p><p class="ql-block"> 孝友为家政,忠良作国桢。</p><p class="ql-block"> 扬仁心可法,积善道宜亨。</p><p class="ql-block"> 佑启才多秀,登朝立盛名。</p> <p>三、人物风采</p> <p class="ql-block"> 卸甲不改赤子心</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希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庆在学校还好吗?”“学习任务这么重,要把营养跟上啊!”……4月27日,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在湘潭县易俗河镇郭家桥管区新塘村张勇江家,退役军人张龙慧第七次来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进门第一句话,张龙慧就关切地询问今年即将参加高考的李广庆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 这是一个困难家庭,也是一个向上的家庭,同时又是一个幸运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张勇江的丈夫早几年因病去世,她一人抚养3个儿女。“小孩子读书怎么办?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丈夫刚去世那会,张勇江不敢想象以后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时,由张龙慧发起成立的湘潭县郭家桥教育促进会给张勇江家送来了“及时雨”,3个孩子得到了顶格资助。</p><p class="ql-block"> 如今,大女儿李艳芳大学毕业后在长沙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老二李艳姿考上了重点大学,老三李广庆在湘潭县一中学习。</p><p class="ql-block"> 从军38年的退役老兵张龙慧,发起成立教育促进会并非心血来潮。</p><p class="ql-block"> “没有文化就没有前途,没有知识就没有出路,我也是来自农村,更懂得农村孩子的不易。”55岁的张龙慧说,自己从郭家桥走进军营,不管走多远,家乡一直是他最牵挂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数十年来,张龙慧一直热心公益,乐于扶贫济困,陆陆续续捐助的钱物也无法一一统计。</p><p class="ql-block"> “这样帮不行,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组织,实现帮扶助学的长久性、持续性。”张龙慧说,在一次次促膝长谈中,他和湘潭县的老友谭学文一起发出倡议,于2015年5月12日成立了一个非赢利性慈善组织——湘潭县郭家桥教育促进会。</p><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张龙慧正式退休,他谢绝各公司的高薪聘请,一心专注帮扶助学。</p><p class="ql-block"> 在张龙慧的带动下,在外工作的社会贤达和经商办企业的成功人士,纷纷向湘潭县郭家桥教育促进会捐资。6年来,教育促进会共募集资金110万元,捐款人次达340人次,发放助学金61万元。</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初衷是促学、奖学和奖教,不仅帮助了学生,还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湘潭县郭家桥教育促进会会长张铁根说,捐助行动按照被捐助对象个人申请、学校盖章、村组签字、促进会上门考察等程序从严把关,确保每一分钱都用于确因特殊原因造成家庭贫困,且学习愿望强烈的孩子身上。</p><p class="ql-block"> “自从有了郭家桥教育促进会帮助,我们学校没有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郭家桥中学校长谢文杰说,爱心助学行为对学生成长本是一种很好的品德教育。他介绍,有一位叫陈玉双的受助学生,将参加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2000元捐给了教育促进会,接起了爱心助学的“接力棒”。</p><p class="ql-block"> 爱心汇聚,善行延续。教育促进会的助学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带动了当地形成良好的读书求学氛围,勉励了更多乡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p><p class="ql-block"> 看到教育促进会的精神能薪火相传,张龙慧很欣慰。他说,少抽一包烟,少在外吃一餐饭,便能多帮帮几个困难的孩子,这件事干得值,值得干。</p><p class="ql-block"> 除了捐资助学,张龙慧还大力发展家乡水利、道路、电力等乡村基础建设,想方设法扩大“郭家桥丝瓜”种植规模,牵线搭桥引进“南方苹果”种植园,让家乡产兴业旺。</p><p class="ql-block"> 教育搭台,经济唱戏;经济发展,反哺教育。张龙慧说,此生不悔着戎装,是党和军队培养了他,退役后能为党和家乡人民做一点事情,此生足矣!</p> <p>四、商业活动</p> <p>地点:湘潭市湘潭县郭家桥</p><p>时间:农历逢四、逢九</p><p><br></p><p>郭家桥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易俗河镇。从涟源伏口到郭家桥大约190公里。五点钟从家里出发,两个小时后就转到了去往郭家桥的小路。</p><p>一进郭家桥,一幅农村水乡田园图迎面展开。马路从稻田中间穿插而过,伸向远方。稻田旁边的池塘上长满了荷花,正是莲蓬长得欢的时节,偶尔有路过的车停在路边,从车上下来的大人“偷摸”着钻进池塘,出来时手里已经捧着两朵莲蓬,体态略显“笨拙”,神情却跟个孩子似的,似乎回想起了二三十年前,光着脚丫子在池塘田间嬉闹玩耍的自己。此时的太阳刚刚升起,晨雾还未散尽,禾苗上的露珠迎着阳光泛出点点星光。路上早已经有早起的人们向着集市的方向赶去。正所谓“凉露湿衣风拂面,正是赶集好光景。”</p><p>到达郭家桥集市的时间是7:30,正是集市开始热闹的时候。</p><p>郭家桥是典型的马路集市,全长大约200多米,商贩和当地村民沿街设摊。卖的货品从生活家具到手工农具,从生鲜活禽到新鲜蔬菜,应有尽有,目不暇接。</p><p>菱角又叫水菱、风菱、乌菱或者水栗,主要在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下游地区大量栽培。因为菱角的果实都是隐藏在密叶之中的,必须要把菱角拿起来才能看见,就像花生一样,所以菱角也有“水中落花生”的叫法。菱角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具有利尿通乳,解酒毒,止渴等功效,在防治癌症上也有一定的效果。是一位效果极好的药膳材料。</p><p>郭家桥虽然产菱角,但是数量并不多。村民们早早的将菱角摆在路口,鲜红的颜色格外显眼。对于新鲜的菱角,选购方法尤其重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快”。因为当你在集市上逛了一圈再回来时,很有可能已经卖完了。</p><p>“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刘禹锡《采菱曲》</p><p>郭家桥的集市新鲜的蔬菜有不少,除了商贩,当地村民把自家地里种的吃不完的菜拿来售卖。多是一些凉薯、板薯、冬瓜、丝瓜和当季的叶子菜。种类挺多,数量不多。最先来的赶集人往往能买到最新鲜的一批菜。</p><p>难道是猪肉价格上涨,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钟情于猪板油?玩笑归玩笑,大家对猪板油的热爱却是真实可见的。好不容易等到摊子前围住的人群慢慢散去,才发现老板已经拿出了最后的存货。</p><p>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郭家桥集市的干货会比其他集市少很多。除了干的小鱼小虾,</p><p>总的来说,郭家桥的集市是值得一逛的,品种丰富,但并不拥挤。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挑选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尤其是周末或者假期,走出去,走到集市感受一下童年记忆中的那股独特的乡村烟火味儿。</p> <p>四、武术之乡</p> <p class="ql-block"> 不寻常的“飞贼”</p><p class="ql-block"> 文/陈维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晚清时期,湘潭县郭家桥出了个奇人胡白影,以超卓的轻功驰誉大江南北,号称“江湖飞客”。直到垂暮之年,他才几经挑选、考察,收了一个关门弟子,尽授平生绝学。</p><p class="ql-block"> 胡白影谢世后,该弟子务农为生,从未在外界显山露水。1944年湘潭沦陷,他离别家乡,辗转流落。最后化名郭汉,在沈阳城南一处村庄隐居下来。期间,他得过一次严重的伤寒病,是当地的乡亲父老为他求医问药,百般关照,才使他死里逃生。</p><p class="ql-block"> “三年困难时期”,郭汉眼见乡亲们缺油少米,好多人得了“水肿病”,觉得自己报恩的机会到了。于是,他施展轻功,两个月内在沈阳百货综合大楼先后作案三次,共盗来六麻袋食品、罐头,均趁夜色分放在患病人家门口。众乡亲暗中得此帮助,一些人病情有所缓解。</p><p class="ql-block"> 接到报案后,沈阳市公安局刑侦队队长老刘通过布控、追踪,郭汉已被锁定为嫌疑人。老刘出身武术世家,知道轻功是中华武术濒临失传的瑰宝。此次办案,老刘在暗夜中见识了郭汉那窜房越脊如履平地的绝技,动了怜惜之心。</p><p class="ql-block"> 这日,老刘带了一名助手,找到郭汉的住处。两人一进门,郭汉便直认不讳:“带了铐子没有?我跟你们走!”老刘朗朗大笑:“这个不忙,我们能讨杯茶喝,坐下谈谈吗?”“也罢。”郭汉爽快地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老刘边喝茶边说:“我们走访了乡亲,对您的所作所为完全理解,现在我有个冒昧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刘队长有话请直说。”</p><p class="ql-block"> “郭师傅,”老刘沉吟半晌,“轻功练到您这样身手的,举国罕见,您如愿意去国家体委从事教练工作,我们当将您作为特殊人才破格保荐。这样,您可戴罪立功,免除刑事处分。”</p><p class="ql-block"> “不行!”郭汉斩钉截铁地回答,“自满清雍正王朝以来,侠不保朝,我再不肖,也不敢有违恩师遗训。”</p><p class="ql-block"> 天哪!老刘知道郭汉这种狭隘的思想根深蒂固,一时绝难说服,只得遗憾地站起:“人各有志,不可相强,您自己多多保重吧。”</p><p class="ql-block"> 事后,郭汉以盗窃罪被判刑数年。刑满出狱,恰逢“文化大革命”逐步升级,这时他也年逾花甲了。</p><p class="ql-block"> 一天,一辆卡车满载臂缠红袖章的棒棒队员,开进了他住的村子。领头的是个刀疤脸,找到郭汉说:“我当司令啦!当务之急就是要造反、夺权,特来请您担任文攻武卫队总教练。”郭汉一看,来人是与他同时出狱的牢友饶藩天,便冷冷地摇摇头:“学武艺也要看材料呀!”“他们都不行吗?”饶藩天大咧咧向棒棒队一指。郭汉斜睨一眼,叹了口气:“看在你我狱中相处一场,我就作个小小的试验。你挑十个人一齐上,谁的棍子挨到我,我就收谁做徒弟。”饶藩天大喜,立即照办。</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轻人一个个腰圆膀阔,血气方刚,见郭汉瘦骨嶙峋,痨病鬼似的,哪里肯服气?手中棍一紧,分上、中、下三路疾风暴雨般卷来。说时迟,那时快,郭汉双足一点,平地飞起两丈多高,从半空中抛下一句话:“你们通通不合格,回去罢!”</p><p class="ql-block"> 后来,郭汉遁入深山老林,当了伐木工,直至终老。</p> <p>五、文学作品</p> <p>刘多寿优秀诗词选登</p><p> </p><p>作者简介</p><p><br></p><p> 刘多寿笔名刘一、牛一、牛牛、高寿、翁寿、一多、兴无等。湘潭县郭家桥新虎村井湾人。曾任湘潭县一中、九中教导主任、副校长。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湘潭市楹联学会会员,湘潭白石诗社常务理事,嘤鸣诗社副社长。毕业于湖南大学数学系。自幼从师伯父学经史,习诗文,对传统诗词及联语情有独钟。近十余年来,作品先后获1992年湖南屈原碑林诗联大赛三等奖、1993年广西民间诗赛一等奖、1995年当代诗人联谊会诗词大赛一等奖、1996年全国新田园诗次大赛三等奖等共数十次之多。此外,有不少诗联入编国内诗联书刊。曾主编《湘潭当代诗词选》,著有《刘多寿诗联选》、《不老斋吟草》及《平面几何一题多解百例》。生平简历载《当代诗词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等。</p><p>通讯地址:湖南湘潭县易俗河郭家桥(411228) 电话:(0732)7286128</p><p><br></p><p>世界汉诗协会湖南湘潭分会成立大会贺诗</p><p> 刘多寿 </p><p> 之一:</p><p>汉诗旗帜树莲城,多少文星照眼明。</p><p>墨客思如湘水发,诗花长共浪花生。</p><p> 之二:</p><p>稻香荷艳染吟台,逸兴源源笔底来。</p><p>莫谓嘤鸣多白发,诗情煮得洞庭开。</p><p><br></p><p> 悼少奇同志</p><p> 刘多寿</p><p>忍听忠魂泣夜台, 沩山沩水尽含哀。</p><p>黄花亦恨红羊劫, 岁岁冲寒带泪开!</p><p><br></p><p>“吕氏文化中心”全国征联大赛应征联</p><p> 刘多寿</p><p> 之一:</p><p> 渭水耆英,佐周灭纣;</p><p> 岳阳秀士,得道成仙。</p><p> 之二:</p><p> 一钓遇明君,敢把独夫拉下马;</p><p> 八仙成契友,讵知俗子可登天。</p><p> 之三:</p><p> 晚村遗女终成侠;</p><p> 中国夫人早育才。</p><p> 之四:</p><p> 代有文星亮凤池,百花齐放舜尧时。</p><p> 渭南大展才人笔,正写惊天动地诗。</p><p><br></p><p> 韶山灌区杯征联一等奖</p><p> 刘多寿</p><p>韶音悦耳,华国锋赊来霄汉银河,</p><p>卌五年水上江南,稻色总随人意绿;</p><p>山锦宜诗,共产党惠及灌区赤子,</p><p>百万亩眼前粮海,雁声犹赞楚天秋。</p><p><br></p><p> 题玉环阁联 </p><p> 刘多寿</p><p>登阁白云低,梦将碧海玉环托于掌上;</p><p>举头红日近,我把清风明月纳入怀中。</p><p><br></p><p> 《七绝 种茶》</p><p> 刘多寿</p><p>育苗不避风和雨,锄草偏宜烈日时。</p><p>一片茗香千滴汗,茶农辛苦有谁知。</p> <p>湘潭县梅林桥镇风物诗联选</p><p>山水类</p><p>湘潭登白云峰 </p><p>(作者)陈起书</p><p> </p><p>故乡不可怀,登高望无极。</p><p>兹峰多白云,陟降趁日月。</p><p>断蓬落更扬,野火燃还灭。</p><p>山空鸟飞迟,江曲帆影没。</p><p>秋风吹蛩声,千里变华发。</p><p>明朝理孤舟,去路秋雁识。</p><p>(注释)陟降(zhi jiang):升降,上下。断蓬:犹飞蓬。比喻漂泊无定。陈起书,号松心,湘潭人。少从兄学,亦讲求经世之务。松心以年例贡成均,注选训导。道光中叶,湘南瑶乱,为匪擒,绝粒而死。著有《撼山草堂遗稿》。张翰仪《湘雅摭残》录其诗四首。</p><p><br></p><p>白云峰 </p><p>(作者)楚廉山</p><p> </p><p>江湖为客久,重上白去峰。</p><p>古寺葳幽壑,寒林叩午钟。</p><p>陶园嗟已没,松树幸犹浓。</p><p>宦海浮沉鸟,生涯靡定踪。</p><p>(注释)白云峰于梅林桥镇白云村,海拔122米,系湘潭名山之一。上有白云峰寺等景观。据清光绪《湘潭县志》载:白云峰寺建于唐开元七年(719),“湖南禅宗皆自白云出焉。”楚廉山(1893-952),又名兆阳、兆旸,梅林桥镇白云村人。善诗文、对联、书法,为“湘潭诗中八贤”之一。</p><p><br></p><p>白云峰 </p><p>(作者)陈少蕃</p><p> </p><p>白云峰,峰上枫,风吹枫去峰不动;</p><p>黄泥路,路中鹭,雨打鹭飞路未飞。</p><p>(注释)此联的上联,在乌石峰也有流传,只有峰名不同而已,在云湖桥古塘桥也有流传,则是“古塘桥、桥晒荞,风吹荞动桥不动。”</p><p>陈少蕃(1954-1909),字作坤,号少蕃,中路铺镇上田村人。清未大学人士。长于诗联、八股文。在家设私塾敦仁馆,名重乡里。齐白石在胡沁园家,同时参师于陈少蕃。为齐白石的诗文打下坚实基础。</p><p><br></p><p>亭阁类</p><p><br></p><p>白云峰茶亭 </p><p>(作者)佚名</p><p>客到莫嫌茶水淡,山居不比世情浓。</p><p>(注释)白云峰茶亭,位于梅林桥镇白云峰。</p><p><br></p><p>寺庙类</p><p><br></p><p>游白云寺 </p><p>(作者)李灿华</p><p> </p><p>天风何浩荡,吹我上禅关。</p><p>几树神雅噪,一声僧磐闲。</p><p>白云依绝顶,红叶响空山。</p><p>小憩青岩下,遥看鹤往还。</p><p>(注释)李灿华(1843-?),字赤城,湘潭县人。工诗赋,所著《 友山房诗剩》甚有时名。湘潭名士王运闿、吴文鹿作序为之推扬。</p><p><br></p><p>白云峰寺</p><p>(一) </p><p>(作者)朱熹</p><p>峰高七二;界接三千。(门联)</p><p>(二) </p><p>(作者)楚廉山</p><p>白云无恙;桑树长存。</p><p>(三) </p><p>(作者)李卓群</p><p>白日依山尽;云峰隔水深。</p><p>(四) </p><p>(作者)佚名</p><p>真心信佛,此地便是西天;</p><p>有意烧香,何必远朝南岳。</p><p>(注释)白云峰寺,位于梅林桥镇白云峰,僧怀让建于唐开元七年(719)。第四联于欧阳绍裔收录的花桥观音阁联“有意焚香,何必远朝南岳;诚心向善;此处即是普陀”近似。</p><p><br></p><p>张公法雷庙 </p><p>(作者)佚名</p><p> </p><p>(一)</p><p>身腾鹤驾;舃降凫塘。(石刻门联)</p><p>(二)</p><p>翻江游日法;扶正运天雷</p><p>(注释)张公法雷庙,位于梅林桥镇凫塘湾,传建于明末清初,一进两横,祀张氏九派祖法雷真人,庙后毁。1992年新建于黄猫山麓。</p><p><br></p><p>祠宇类</p><p>大坟山楚氏橘照公祠 </p><p>(作者)楚廉山</p><p> </p><p>暮鼓晨钟,念本源而怵惕;</p><p>春霜秋露,感物候以追怀。</p><p>(注释)楚氏橘照公祠,位于梅林桥镇尖岗村。</p><p><br></p><p>郭家桥纹在公祠 </p><p>(作者)佚名</p><p> </p><p>(一)</p><p>身腾鹤驾;舄降凫塘。(门联)</p><p>(二)</p><p>千秋祀祖;百忍传家。</p><p>(三)</p><p>高峰云涌;古井泉清。</p><p>(注释)郭家桥纹在公祠,位于梅林桥镇凫塘湾。内有戏台。祠前门对高山,右侧有一口数百年之久的古井,古井今废。</p><p><br></p><p>商业类</p><p>白云峰寺茶厅 </p><p>(作者)佚名</p><p> </p><p>客至莫嫌茶水谈;</p><p>山居不比世情浓。(茶厅联)</p><p>(注释)白云峰寺,位于梅林桥镇白云峰。</p><p><br></p><p>梅林巷饭店 </p><p>(作者)佚名</p><p> </p><p>梅下裁诗,洗却酒怀供吟客;</p><p>林间扫石,安排棋局等高贤。</p><p>(注释)梅林巷,位于杨嘉桥镇。</p><p><br></p><p>墓葬类</p><p>白云罗正钧墓 </p><p>(作者)赵启霖</p><p> </p><p>守宫比冰清,千秋大笔留文史;</p><p>佳城若云立,四面高山宜子孙。</p><p>(注释)罗正钧墓,位于梅林桥镇白云冷水铺。罗正钧(1855-1935),乌石镇人,清末累官至山东提学使。佳城:坟墓的代称。</p><p><br></p><p>白云楚廉山墓 </p><p>(作者)李卓群</p><p> </p><p>绿水回环,天赐佳城埋伉俪;</p><p>白云舒展,鹤来华表共吟哦。(华表联)</p><p>(注释)白云楚廉山墓,位于梅林桥镇。楚廉山(1893-1952),有“三湘名士”之誉,也是“湘潭‘诗中八贤’”之一。李卓群(1917-?),明迥,号莲魂,又号白水布衣,梅林桥镇石羊村人。设塾馆授徒10余年。擅长诗、联、书、画、印等。著《莲魂诗稿》。</p><p><br></p><p>文化类</p><p>张公法雷庙戏台 </p><p>(作者)张松乔</p><p> </p><p>正月繁霜,人物菁华描旧样;</p><p>吉日维戊,阳春白雪谱新声。</p><p>(注释)张松乔,梅林桥镇人,解放前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