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清凉山(吴军编辑整理摄影)

无花果

<p>清凉山:又名太和山,位于延安城东,隔延河与宝塔山(海拔1135.5米)、凤凰山(海拔1132米)鼎立相望,海拔1137.6米,夙有“三山鼎立,太和第一”之称。山上松柏成林,庙宇殿堂星罗棋布,气候凉爽,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历来就是游览胜景之地。</p> <p>清凉山:古称“天山”、“莲花峰”,什么时候改称为“清凉山”或“太和山”的?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我认为山名的改变与当地的宗教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p><p>据史料记载: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公元纪元前后)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得以弘扬,经隋至唐代达到鼎盛。而在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天山山顶就修筑有莲花城,内建奉国寺,供奉着释迦牟尼。山腰有石佛洞窟,相传至今的每年最隆重的清凉山庙会在农历四月八日前后,不正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诞辰而举办的庆典活动吗?!佛教称此地名“清凉山”,意为从世俗轮回中解脱出来,到达清凉的涅槃理想境界,故此地有“金仙胜境”的美誉。</p><p>另据史料记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在寺内掘藏获得金银玉器甚丰。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道士郇道虚遂改建为紫极宫。金大定十年(1170年),延安府兵马都总管任国公米加萨哈苏重修北极紫微殿。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设道纪司于太和山紫微宫。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为感神恩,诏令全国大兴道观神庙,太和山亦应诏扩建。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兴建了真武殿。据嘉靖《延安府志》记载,明万历五年(1577年),延安知府洪志远“卷帘重修”真武殿,殿宇辉煌,香火极盛。由此可以推断,太和山的名称应在宋元丰年间改建奉国寺为紫极宫前后,真武大帝修道成仙的地方在湖北武当山,武当山原名就叫太和山。我的理解是:道教改清凉山为太和山,主要是为了弘扬道教文化,纪念真武祖师之意。然而自隋朝以来至今,百姓早已习惯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庙会活动了,以至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真武大帝神诞之日民间却并没有什么大型的纪念活动。</p><p><br></p><p><br></p><p><br></p> <p>现如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上清凉山的人特别多,几乎塞满了道路。善男信女们不畏辛苦,攀爬很陡的石台阶上山,他(她)们的目的也很单纯,就是为了祈求身体健康,心想事成。</p> <p>太和山庙会本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现象,宗教活动色彩极为浓厚。在庙会活动期间,除道士进行祭祀、庆祝、祈祷等法事外,还伴随有进香群众求神问卜活动。(图为真武祖师正殿前香火旺盛,人们祈求平安)。一般拜完正殿祖师爷后,每个人则根据自己的愿望,再去寻找想要拜的神殿堂,烧香磕头,甚至上些随心布施。如有的感恩父母恩情,就去圣公圣母殿祭拜;有的生意人想生意兴隆,就去财神殿祭拜;有的盼望生儿育女,就去娘娘殿祭拜;还有的盼望疾病好转,就去药王殿祭拜等等……</p> <p>庙会还逐渐演变成了商贸、文化活动,人们敬完神灵后,在摊贩货架前寻找需要购买的东西。</p> <p>喜欢听陕北说书的,则驻足跟前仔细听,听高兴了,给说书的仍点小钱表示捧场。</p> <p>喜好听戏的群众则集中坐在山上戏院里,听一出戏过过瘾。</p><p>太和山庙会已列入第三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清凉山的石窟佛洞和太和山的道观经历了许多的辉煌与灾难。石佛龛是最早开凿的,起于隋代,唐代也有开凿,在宋代时期则由石龛发展为石窟洞,现存的几个大的石窟洞都是在宋代开凿的,名为清凉寺;道观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了圣公圣母殿,清嘉庆元年(1796年)又一次修茸,至清末尚有真武、五祖七真、药王、圣公圣母、三清、玉皇、灵官、观音、娘娘等殿堂和魁星楼等主要建筑。同治年间(1862—1874年),因战乱道观略有破坏,但至民国初年该观大致保存完好。</p><p>1936年,于右任曾提议修复太和山,并题写了“太和山”观名。193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发布告示:“严禁军民人等进占太和山庙”。</p><p>1938年11月20—21日,太和山道观建筑遭日本飞机轰炸,仅存大殿一座和真武铜像、铜钟及山门。</p><p>建国后,1956年、1960年对太和山进行了两次修茸,使庙貌焕然一新。</p><p>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太和山道观建筑被红卫兵破坏,七十年代初搞战备,彻底炸毁了大殿,建成高炮阵地。清凉山洞窟内较大的石佛像和石神像都在“文革”中被红卫兵以破“四旧”的名义悉数毁坏。</p><p>1985年,在政府和陕西道教协会的支持下,信士积极筹措资金,修复了真武祖师大殿、玉皇、观音、财神、药王、龙王和元辰殿等,还修通了上山的简易公路。1992年,成立了太和山道教管理委员会。1998年12月,正式获发《陕西省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从1995年起,管委会陆续翻修和重建各个殿堂,现有大小殿堂65座,规模宏达,前所未有。</p><p>清凉山石窟洞也在清凉山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努力下,逐步得以修复和保护,1956年8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p> <p>目前,清凉山(太和山)的景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以太和山道教教观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二是以万佛洞等石窟为主的佛教历史文物古迹;三是以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新闻及出版单位旧址为代表的革命文物和遗址。</p><p>下面,就这三部分情况分别作以介绍:</p> <p>通往太和山峰顶的公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北桥沟进入,沿盘山公路绕到正殿附近停车场(图片显示的就是这条环山公路);另一条是从尹家沟内连接太和山的石牌坊,从那进入上山也可以绕到正殿附近的停车场。</p> <p>通往太和山顶的步行道有三条,图片显示的是中间这条道,沿沟底上到半山腰,然后转到山梁步道直达山门,这是主道。在主道两侧各有一条上山步道,也可以绕行到达山顶正殿。</p> <p>太和山正门石牌坊“太和胜境”</p> <p>长而陡的坡道愈发显得太和山顶的庙宇殿堂庄严辉煌</p> <p>过往神殿:即方相、俗称“阡陌将军”、“险道神”,就是上山开路的。</p> <p>五龙宫:殿内所塑真武跳崖,观音立召,青、赤、白、黑、黄五龙将其捧于半空,称为“五龙捧圣”,是真武修炼的现身,形象逼真,望而生敬。</p> <p>五龙宫西配殿:依次为朱衣殿、蔡伦殿、禹王殿、张衡殿、葛洪殿。</p> <p>五龙宫东配殿:依次为山神殿、太阳殿、太阴殿、青龙殿、土地殿。</p> <p>三星殿:供奉福、禄、寿星。院内西配殿敬奉的是“月老”;东配殿是喜贵运神殿。</p> <p>东岳殿:供奉“东岳大帝”,即东岳泰山神。</p> <p>三皇殿:敬奉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p><p>此外,东侧还有城隍殿、阎王殿、东三十六司殿、西三十六司殿、五老殿、四御殿。西侧有关老爷殿。</p> <p>真武祖师大殿:殿堂分前后两室,前殿有真武祖师像两尊,两侧为王灵官和赵灵官等神像。后室有体型同样大的三尊真武大像,中间是原有的,两边是新增请的铜像。大像两侧敬有十大元帅。</p> <p>于右任先生题写的“太和山”观名石碑被竖立在真武祖师正殿门前,供人们参观。</p> <p>真武祖师正殿对面是两层楼阁式观音殿,供奉观世音。</p> <p>观音殿东侧是钟楼</p> <p>观音殿西侧是鼓楼</p> <p>真武祖师正殿后是“状元桥”和圣公圣母殿(供奉真武祖师的父母,道教提倡孝道,即使出家的人也不例外。)</p> <p>真武祖师殿西侧配殿是七真祠和二郎殿、瘟神殿、速报神殿、虸蛾殿。</p> <p>真武祖师殿东侧配殿是五祖殿和财神殿、药王殿、鲁班殿、雨师殿。</p> <p>真武祖师大殿后台阶下东侧依次是元辰殿和老子殿</p> <p>真武祖师大殿后台阶下西侧是九曜星君殿</p> <p>圣公圣母殿后面西侧是文昌殿</p> <p>圣公圣母殿后正面是三官殿和三清殿(楼台高的殿)</p> <p>圣公圣母殿后面东侧是娘娘殿</p> <p>真武祖师道观北门“玄武门”,门外西面是黑龙殿;东面是云水堂。</p> <p>北门外广场塑立一尊老子铜像</p> <p>出北门往东北方向过遇仙桥约200多米的山坡上,有一个老君殿。</p> <p>正殿供奉太上老君,西配殿是三尊殿,东配殿是四圣殿。</p> <p>老子殿后面山坡的平台上,中间是紫微大帝殿。西侧为右弼殿,东侧为左辅殿。</p> <p>紫微殿上面高高矗立的阁楼是魁星楼,供奉魁星神。</p> <p>距离玄武门外700多米东北方向贵人茆下是瑶池仙境。</p> <p>瑶池仙境正殿是西王母殿,西配殿是药王殿、娘娘殿;东配殿是财神殿、二圣殿。</p> <p>瑶池仙境后面的简易公路也可以通到新城,目前还没有正式通车,但不影响人步行,路口新建的石牌坊真叫气派。</p> <p>清凉山景区游客入口处</p> <p>新华书店:1939年9月1日,延安新华书店正式开业,毛泽东为新华书店题写了店名。</p><p>新华书店下设批发、发行、进货、栈务、邮购和门市等科室。当时的新华书店不仅是书籍发行机构,而且还是党的书籍出版部门。一般的社会科学文艺书籍和《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青年》、《中国文化》等报务,以及《新文字报》、《边区群众报》等报纸,都以新华书店的名义出版。书店还负责搜集国民党统治区和敌战区的出版物,供党政机关和各图书馆研究、收藏。</p><p>1947年3月,新华书店总店撤离延安迁往华北解放区。(图为清凉山新华书店和中央印刷厂报纸分发处)</p> <p>清凉山万佛寺石牌坊是1984年重新修建的,上面“万佛寺”三个大字是书法家舒同题写的。</p> <p>鹫峰岩石上半悬空的四方形亭子,亭子中间留有一孔,用圆木框着,透过圆孔,可俯视鹫峰下面泉水井中涌出的月亮影子,因此,上面的亭子被称为“印月亭”;下面的水井被称为“月儿井”。</p> <p>宛然云霞:在山门的上方,有巨大的岩石悬空而出,由于岁月的侵蚀,已风化成如云似烟,变化迷离之态,在延水夕阳的映衬下,宛如霞云翻滚。仰视观之,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实为世间奇景。</p> <p>万佛洞:位于延安城东清凉山半山之间,共有四个洞窟,由北向南,依次编号。石窟东依山,西临延河。</p><p>万佛洞曾是延安时期中央印刷厂旧址(1937.1—1948.3)</p> <p>1号石窟,为主窟,即万佛洞石窟。窟平面略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前部宽16.1米,后部宽17.6米,进深12.9米。窟中央凿石成基坛,基坛高1.43米,面阔11米,进深5米。基坛左右两侧各有一石屏壁连接窟顶。两座屏壁四面均有浮雕佛、菩萨、罗汉、弟子像。左侧屏壁外侧有佛涅槃图和十五浮屠。基坛上主造原为泥塑三世佛及二弟子像,已毁无存,1985年修复时重塑。窟四壁浮雕小千佛、释迦、弥勒、多宝等佛像和净瓶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和千手观音等。窟内造像从题记上看,是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以前,但窟中亦有隋、唐风格的艺术形象,据此又有人认为此石窟最早开凿于隋唐时代,兴盛于宋,而在金、元、明等朝代都曾重新修复过。</p><p>1号窟曾是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旧址</p> <p>2号石窟三世佛洞:前部面阔为5米,后部宽5.7米,进深4.8米,高4.6米。窟无前壁,呈敞口状。窟正壁为三世佛及佛弟子像,下方为8尊罗汉像。窟北壁上方为骑象的普贤菩萨,南壁上方为骑狮子的文殊菩萨。狮、象前侧分别有驯狮、象的昆仑奴。窟南北两壁近窟口处,分别站立一尊护法天王像,戴盔、着铠甲,倚长剑。南壁护法天王像右下侧为童子拜观音造像,为宋代作品。</p><p>2号窟曾是中央印刷厂装订车间旧址</p> <p>3号石窟弥勒佛洞:建于明代,面阔6.7米,高4.8米,进深9米。窟中央九级仰莲花座上为庞大的弥勒坐像。弥勒佛高1.8米,袒胸露脐,阔鼻薄唇,两耳垂肩,左腿下垂,右腿屈,喜形于色。窟顶藻井别具一格,由内向外,依次为八卦图案、二龙戏珠、莲花、宝相花、佛传故事等图案。</p><p>3号窟曾是中央印刷厂对开印刷车间旧址</p> <p>4号石窟释迦佛洞:位于鹫峰岩下,窟平面略呈梯形,窟前部宽4米,后部宽5.9米,深5米,高3米。窟口两侧为浮雕护法天王像。窟四壁用高浮雕手法雕成山崖、岩石、行云流水、亭台楼阁及童子拜观音、太子游西门等佛传故事图像,布局精妙,错落有序。但因潮湿,风化漫漶较为严重。窟顶中央为一覆斗式莲花藻井,藻井周围为平棋格式天井。平棋内雕有宝相花、如意云纹、飞龙、朱雀、花卉、几何纹等图案。尤其是其中一组4个飞天造像,雕刻十分精美,飞天绕中心花卉急速旋转,衣带飘扬,富有动感。从制作风格上看,应属于明代前后的作品。</p> <p>清凉山诗湾:在山腰峰回路转之处与3号洞相毗邻的,就是令人留恋忘返的诗湾。这里历代名人题咏的碑石众多,形式多样,诗的内容丰富,为清凉八景之一。以吟诗亭、石龙为中心,从1984年起镶刻了毛泽东、叶剑英、陈毅、谢觉哉、李木庵等老一辈革命家于延安所作的诗句,共诗词十五首,成为新诗湾;“诗中画”以东为历代名人题咏,称为旧诗湾。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镇守延州时,曾写《清凉山漫兴》四首,赞清凉山万佛洞为“凿山成石宇,馋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p> <p>毛泽东为抗大教员讲话中引用的两句诗。</p> <p>水照延安:在诗湾旁有3米多长的一个石平台,中间有一个月牙形水钵,从水钵右角斜视水面,可见凤凰山上的延安城墙,故名“水照延安”。</p> <p>庞籍祠:庞籍,字之(公元988—1063年),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次年任鄜延路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召讨使。1044年宋夏议和,庞籍被召还任枢密使。</p><p>在延州时,筑招安、承平、龙安等十一城及修道路,通永和巩固边塞,并募民耕种于境内,收栗以供军需。还督工修茸延州州城,深沟壁垒,屏蔽秦地。在其治军理政之余,命人引杜甫川水蓄之城南,沿堤种柳,名曰“柳湖胜境”。因其功在延安,1985年5月,延安“四山”建设委员会在清凉山为庞籍修此祠堂,以示纪念。</p> <p>在庞籍祠两侧,各建一个“望延亭”,图片显示的是从此处看延安宝塔山和延河大桥的景象。</p> <p>范公祠:原位于延安城东黑龙沟左侧石崖下,凿洞而成,1938年被毁。为纪念范仲淹,延安“四山”委员会于1985年在原“天下奇观”废墟上重建范公祠。</p><p>祠堂门口的对联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祠中央塑立着范仲淹在延州抗御西夏时的戎装像,两边石壁上镌刻着范仲淹的名词佳句。</p> <p>睡佛洞外貌</p> <p>释迦牟尼睡姿,名曰睡,其实指的是涅槃。释迦牟尼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八十岁在娑罗树下涅槃。</p> <p>睡佛洞左侧观音洞</p> <p>睡佛洞右侧财神洞</p> <p>清凉山万佛寺藏经阁</p> <p>延寿宫外貌(道教石洞),与睡佛洞相邻,释道融为一体。</p> <p>药王庙外貌</p> <p>蓬莱阁外貌</p> <p>仙人洞外貌,此洞曾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中央印刷厂制币厂卫生所旧址。</p> <p>仙人洞内景</p> <p>老子洞、鲁班洞。</p> <p>仙石亭</p> <p>琉璃塔: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8月)由山西汾州府匠人侯大阳建造。该塔八角七级,塔身布满彩色小佛像,被誉为“三秦一绝”。原在延安甘谷驿镇北9公里处的唐家坪村半山坡上,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管理,除塔顶被毁外,塔身一、二层表面也有数块琉璃构件脱落无存。为有效保护好这座珍遗古塔,经市政府报请省政府批准,于1984年4月将其搬迁到清凉山仙人洞上方,按原样重新安装。1992年该塔被列入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清凉山碑林:位于清凉山延寿宫下面临石畔处,主要陈列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们在延安时期的题词、诗词等。</p> <p>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末,在延安的清凉山(太和山)上呈现了一幅十分有意思的画图:一个宣传道教,一个宣传佛教和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组织居然能和谐地相处在同一座山上。别说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此种现象了。</p><p>佛教的教义讲求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义;道教教义讲求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贵生济世;共产党则讲求社会公平、正义,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人民当家做主。在惩恶扬善、救民水火、幸福安康方面,三者有共同之处。但在如何解救劳苦大众,实现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等方面,三者选择的道路和方法却截然不同:佛教并不否认现实的社会制度,只是要求信众遵守清规戒律,通过个人修行,成为具有超级能力的“佛”后,再来解救苦难,普度众生;道教也在维护现实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要求人们多做心好向善的事,注重自己的德行,以后就能得道成仙,成为具有超自然神功的“仙”,然后济世解难,匡扶正义。我个人觉得这些教派都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都有些无为的、被动的、盲目的追求所谓的“理想世界”。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安于现状,遇到困难或期盼希望,见佛就磕头、见庙就烧香,不过是寻求心理平衡和精神安慰罢了。而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改革或改变整个旧的社会制度,创建一个人人平等、公平正义、民主和谐新的社会制度,使人民追求幸福的美好梦想能很快变为现实。这种福音很有诱惑力,也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因而更深得人心,吸引了一批批进步青年,不畏艰苦,跋山涉水,来到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延安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图为道教、佛教和新闻出版单位同处清凉山的全景风貌)</p><p><br></p> <p>新华广播电台:清凉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延安台)编辑部的所在地。</p><p>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1943年春天暂停播音,1945年8月中旬恢复播音。当年,延安台编辑部始终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内部先后被称作广播科、口头广播组和语言广播部。1947年3月,人民解放军撤出延安前后,延安台曾多次迁址更名,但从未中断过广播。</p><p>1948年4月,延安光复。1949年1月,西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广播台的编辑部也设在清凉山。</p> <p>播音员正在播报节目,播音室设在延安西川王皮湾。</p> <p>新闻纪念雕塑伫立在新闻山腰平台上</p><p>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党和国家的通讯宣传机关。其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创建于江西瑞金。</p><p>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1937年1月,中央决定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社。它的地址先后在延安城内、清凉山、杨家岭,1941年5月重上清凉山,与解放日报社同住一起,密切配合,进行工作,直到撤出延安为止。</p><p>新华社除文字广播外,还建立了口语广播(新华广播电台)、英文广播,在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相继成立了分社或总分社,形成了以延安总社为中心的通讯网。当时,由于各根据地被敌人封锁、分割。新华社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中央指示,播发毛主席的重要著作,报道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斗争,向中央提供国内外重要情况,发挥了重要作用。</p><p>1947年3月,新华社撤离延安,先后转移太行山涉县、河北平山县,于1949年3月随中共中央进驻北平,从此新华社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p> <p>左侧这排窑洞是解放日报社办公地方;右侧这排窑洞是新华社办公地方。</p><p>解放日报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大型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它创刊于1941年5月16日,停刊于1947年3月27日,共出版2130期,它的前身是《新中华报》。</p><p>《解放日报》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反攻阶段以及解放战争的初期阶段。作为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和各解放区人民的喉舌,它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报道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过程,全面反映了延安时代的革命风貌,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深远的革命报纸。</p><p>1942年4月,《解放日报》在整风中进行改版,使《解放日报》成为一张具有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的报纸。改版中确立的党报原则和工作方法,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础,并在办报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无产阶级的优秀新闻战士,在中国革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亲自指导《解放日报》社的工作,为它撰写修改重要的社论、消息和评论,为全党树立了领导报纸工作的典范。</p> <p>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博古同志在清凉山的旧址和塑像。</p> <p>名人旧址:延安时期(1938—1947年)在清凉山上的一排排窑洞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文化名人聚于一堂,艾思奇、廖承志、丁玲、舒群、王唯真等,他们在自由民主、尊重人才、社会公平、思想解放、政治清明的社会环境下成长,创造的伟大业绩,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br></p> <p>延安新闻纪念馆:位于延安清凉山南麓,是由中宣部、广电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单位)共同筹资修建而成,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业博物馆。</p><p>展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580平方米,馆名是穆青题字。馆的外型呈窑洞形,意寓着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陈列共分五个单元,分别在四个展厅展出。共展出文物180余件,珍贵历史照片、文献、各类图表资料400余幅。陈列大量运用场景复原、景像合成等的展示,并配合以声、光、电等现代化高科技展示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延安时期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成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的生动课堂。</p> <p>蜡像复原新闻工作者在用手摇发电机发电和进行发报的情景</p> <p>蜡像复原新闻工作者在排铅字,做印刷前的准备工作。</p> <p>蜡像复原新闻工作者在开动机器印刷作品</p> <p>蜡像复原编辑部同志忙着修改文稿</p> <p>新华社编印的参考消息</p> <p>《群众日报》报样,全国解放后,改名《陕西日报》。</p> <p>党报委员会以解放社名义出版的部分图书</p> <p>历史的岁月已悄然逝去,但革命的“福音”依然在坚持传播。矗立在清凉山(太和山)上的广播和电视转播台24小时仍不停地运转着,时时传播着国内外的消息,传达着中央的最新指示,报道着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事迹,这一主旋律,仍然占据着清凉山舆论的主导地位!</p> <p>清凉山的石窟洞不仅作为历史文物得到了较好地维修和保护,而且作为革命旧址在红色宣传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太和山的道观近年来也得到了全面恢复,庙会活动越办越红火,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道教协会也积极支持和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抗洪救灾、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方面乐于奉献,展现了新时代道教文化的新内涵,深得各级政府和群众好评。</p><p>一个安静、祥和、文明、健康的旅游胜境呈现在人们眼前。我不禁想起登此山时曾作过的一幅对联:“清凉佛佑久,太和道德长。”衷心祈盼今年的疫情快些过去,横批是“国泰民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