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幽古道 陶瓷水镇:南横口

逍客

<p>陶瓷水镇位于井陉县南横口,隶属于河北省井陉县秀林镇,地处井陉县中南部,甘陶河绵河交汇处,距县城5公里,这里交通便利,景色宜人。</p> <p>陶瓷水镇是一个有古典特色的村落,是古镇千年陶瓷文化传承的见证,石头铺路,笼盔垒墙,窑洞为家,清幽古道散发着千年古窑的气息。</p> <p>南横口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始建于西汉,隋朝起陶瓷制造业不断的兴盛。这里是陶瓷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间传统手工艺流传至今。</p> <p>如今,古村落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人们纷纷逃离喧嚣的城市,走进恬静的小村落,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这里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处处镶嵌着“笼盔”。置身其间,仿佛游走于一座露天的陶瓷博物馆。</p> <p>来到这里,视线所至,处处都是古陶瓷元素,道路两旁的各式陶瓷景观、一整面的黄金匣钵墙、各种陶瓷工作室以及陶瓷体验馆,让人可以深度了解这里悠久的陶瓷文化。</p> <p>一条弯弯的甘陶河,河水清清。一座跨河的铁路桥,车轮滚滚。南横口村,依河而落,这里山青水绿,古瓷窑是小镇曾经的辉煌,现在这里是一个被命名的中国传统村落。</p> <p>南横口古瓷窑遗址,2001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中国楹联文化村。</p> <p>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井径窑的连绵兴旺,让南横口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太行山深处,闪耀着熠熠的光芒。</p> <p>如今村落成为了摄影爱好者的拍摄基地,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旅游爱好者前往观光游玩。</p> <p>走进陶瓷水镇,可以感受到这里的陶瓷文化。镶嵌在景观墙上的别致陶瓷造型、整齐排列的新颖盆罐、特制的巨型白瓷瓶景观。</p> <p>金鱼造型的花瓶式陶瓷建筑,就在游客中心的广场上。</p> <p>游客服务中心周围也有很多用瓷缸垒起来的围墙。</p> <p>游客服务中心的标志牌也用的陶瓷制品,有创意,有特色。</p> <p>漫步在古道街巷,感知水镇的美与静,自然与淳朴构成了整个南横口的基调。悠闲与宁静是这里的灵魂,乡土生态和瓷器文化是这里最宝贵的资源。</p> <p>南横口传统村落古民居主要集中在沿甘陶河一带,按街区分布及传统习惯,南横口村可划分为马家大院、南场、半坡儿、礼让街、古瓷窑遗址五大片区。</p> <p>大街口,巍然耸立的是一座汉白玉大牌楼,篆刻着村名“南横口”。</p> <p>再往里,一块儿直径两米多的河卵石上雕刻着“中国传统村落陶瓷古镇”字体,彰显着这个村子制陶的悠久历史。</p> <p>或宽或窄的村中古路,曲曲弯弯,高高低低,鹅卵石铺就。路边是鲜花绿树,树上挂着绿杏,走在小路上幽静清香,就象回到梦幻的仙境。</p> <p>沿着村中小巷前行,独具特色的石头房子顺势而建,两侧的房屋院墙,大多都用一种圆形的古铜色的罐状材料垒制而成,有的墙体还根据“罐子”的大小和形状堆砌出不同的图案。</p> <p>在南横口村,笼盔是“出镜率”最高的一种物品,可以说遍地皆是。笼盔的学名叫“匣钵”,是陶瓷生产中所用的一种窑具,由于经过在窑火中的千锤百炼,笼盔的质地变得十分坚硬。</p> <p>陶瓷产品烧制出来后,笼盔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于是南横口的村民就将这些弃之不用的笼盔再次利用起来,砌进建筑的墙体中。</p> <p>村中民居,院墙多是用匣钵,俗称笼盔建造。笼盔有圆形,圆柱形,经千锤百炼,质地坚硬,可保温防潮。</p> <p>各异的陶瓷瓦罐瓷片镶嵌装饰在建筑体上,返朴归真,感觉在神话中,给人以美的享受。</p> <p>各种厨房里常见的砂锅、瓷碗、水瓮、菜坛等都被排列成各种造型,镶嵌在景区的景观墙上,古朴中透着雅致。</p> <p>古时人的厨房“旧爱”摇身一变成为了现代人的“新欢”,这些盆盆罐罐的装饰如此的别具一格,每一个新颖的造型都让人眼前一亮。</p> <p>以石为路、以石为墙,非承重的地方用废弃装瓷器的匣钵,是这个村的建筑特色。</p> <p>由于用这些笼盔垒成的院墙特别结实,村民们就把这样的院墙称为“黄金甲”。行走期间,触摸着这一片片的笼盔,似乎还能感受到那千年窑火的温度。</p> <p>老人们至今怡然自得的生活在这个陶瓷世界里,陶瓷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p> <p>笼盔墙有各种各样的垒法,有竖垒的,有与砖一起垒的,也有与石头、与缸混垒的,而最美的当属“头朝外”的垒法,这是笼盔墙的代表和典型。</p> <p>一个个圆形的笼盔头组成了一幅规律的几何图案,配以笼盔的铁紫色和粗犷的个性,使墙面透着大气和沧桑,煞是好看。</p> <p>这种别具风格的墙体成为南横口一道美丽的风景,也记录着这里曾经繁盛一时的陶瓷制造业以及井陉窑当年的辉煌。</p> <p>小镇紧临绵河,只是看过了大江大河,在这里,相对于水景来说,我更喜欢小镇古朴的街道,沧桑的老屋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所以我选择了先看村貌后看水。</p> <p>沿着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卵石小路走着,古铜色的笼盔使南横口的建筑和小巷别具特色。庭院门口,鲜花盛开,沉甸甸的石榴坠在树枝上,昭示着丰收。</p> <p>随处可见的笼盔墙,意趣横生。每一面墙,都有一种造型,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为南横口村增添了不少灵气和美丽。</p> <p>上坡来到一宅三院,进第一道大门后,又分三个单独套院。</p> <p>第二道门院里的住宅,门口两侧摆放着禅意小和尚。</p> <p>关圣大帝庙矗立于石壁之上,坐落于大道中央,面南而居,呈一圣当关,邪魔莫入之势,村落因之赫然而威。</p> <p>真定堂。</p> <p>陉山聚记,还挂着“河北厚土陶瓷有限公司”的牌子。</p> <p>陶境界,聚记体验馆。</p> <p>陶瓷体验馆,约有20余台制陶机器。</p> <p>热爱陶瓷艺术的人,可以亲自体验创作过程。</p> <p>沿街的小巷,时而能看到一些石碾,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石碾磨面了。它们静静的在那里守候着历史的变迁!</p> <p>民俗博物馆。走进小院,屋顶上的辟邪神兽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狮子,而是一尊似人,似猴的怪兽。看了半天也没有辨认出来到底是什么。</p> <p>大院里的墙体,瓷片组合美图。陶瓷的造型、釉色、纹饰和铭文,展示着人类文化艺术活动的飞跃,寄托着先人的美好憧憬和情思。</p> <p>博物馆内收藏有宋金以来南横口历朝历代所生产的各种瓷器,有日用瓷,有观赏瓷,品种齐全,历史跨度大,乡土气息非常浓,非常接地气儿。</p> <p>走出博物馆,便来到村南的小广场,这里“陶瓷水镇”四个大字格外的醒目。四周鲜花盛开,石头垒砌的古朴、自然,景色怡人。</p> <p>走出小广场,一路向南,路旁有几个类似窑洞的石屋,叫匣钵圈。是古代盛放烧制陶瓷用品的地方。在别的地方很少见,这也是南横口村的一大特色。</p> <p>三眼阁老母庙:老母庙始盛于明清,供奉于老村口三眼阁之上,青砖绿瓦,石柱木梁,飞檐斗拱,甚是壮观。</p> <p>站在阁下的门洞内,顿感清风习习,凉爽了许多。通过门洞再看远处的风景,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田园画卷。</p> <p>远处的山含黛,水有色。石太铁路跨河而过,呼啸而过的火车让画卷更诗意</p> <p>随意用匣钵栽的花草树木,也是生机盎然。陶瓷元素处处,沉淀了岁月,装点了时光。</p> <p>村中小店铺前的人物雕像。</p> <p>剥落的砖墙,见证着历史的流逝。曾经的辉煌,都掩映在这被磨的铮亮的石头砌成路面里了。</p> <p>礼门义路。礼是门,义是路,只有君子才能从这条大路行走,由这扇门出入。</p> <p>清幽古道陶瓷水镇,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好久不见”。</p> <p>南横口村树龄2000多年的老槐树。</p> <p>南横口村村域面积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0人。区域不大,人口不多,但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村里建了几家农家乐,方便了游客食宿。</p> <p>农家乐以居家自建为主,每个院落风格各异,砖雕石雕,各有特色,内涵丰富,布局合理,实用美观,既方便游客就餐休息,也是陶瓷水镇的靓丽景点。</p> <p>小桥连着套院,套院连着客房。</p> <p>拱式客房,古色古香。</p> <p>一见钟情,客房名称也起的情意绵绵。</p> <p>人民公社小吃店,路边小店简洁明了。</p> <p>这是一个主题餐馆,好久不见私房菜民宿。</p> <p>陶瓷水镇里的民宿不多,这家应该是最大也是最漂亮的。</p> <p>这餐厅档次还算不错吧。</p> <p>井陉民风淳朴,与山西省接壤,深受山西面食文化的影响,抿须儿、闲饭、咸食是招待外地客人的特色食品。</p> <p>八仙洞。</p> <p>在这个村转悠了半天,最吸引人的是家家户户挂着红灯笼 ,只要有门的地方都贴对联,而且对联都不重复。</p> <p>这些古民居虽经受几百年的风雨,仍然显示出一种苍凉的壮美。</p> <p>这里不仅仅是房屋古老,就连锁大门的锁头依然还是清代当年的原装货的啊,锁头本身就是一件文物老古董了,时间在这里好像凝固在了大清朝。</p> <p>参观古村落。以为远去的光阴,其实都在散落的一砖一瓦,一陶一钵中,枝叶繁茂,古木参天的大树里,废弃的房屋,锁子锈蚀的院落间……</p> <p>老镇、老树。</p> <p>老屋、老缸。</p> <p>老物件,老风俗。</p> <p>老人家、老院落、老故事。</p> <p>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之人中途休息或换乘马匹的地方,此驿归属秦皇古道广阳驿。驿站东十余米处为车马店,是政府文书传送人及马匹休息换乘之地。</p> <p>三王庙。供奉“龙王爷、马王爷、牛王爷”,统称“三王庙”。三王庙是南横口村民祈天求雨,期盼风调雨顺,牲畜兴旺,来年丰收之地。</p> <p>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台阶路往东走,村文化广场的北侧,这里就是本村的窑烧制的陶瓷制品展示商店。</p> <p>买上一件制作精美的小物件作为永久纪念。</p> <p>来到广场,宽大的牌坊和影壁彰显南横口的古朴、和睦、从容。</p> <p>陶瓷水镇拉花秀。</p> <p>南横口戏楼。生旦净末丑,演绎的是人生百态,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洗净铅华的过往。</p> <p>河北四大名窑之一的井陉窑,在南横口可以看到保存最完好的古瓷窑。从南横口广场,沿着河边东路一路访幽寻古,就开启了古瓷窑探寻之旅。</p> <p>陶瓷水镇典型的、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物,井陉窑——馒头窑。</p> <p>现存窑场遗迹均为清朝或民国时期所建。“馒头窑”在河北省是保存较为完好并且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可谓是独此一份。</p> <p>紧邻文化广场的1号古瓷窑是一组瓷窑,这是其中一个瓷窑的内外景观,黝黑的石头内墙,彰显出它曾经的辉煌和荣耀。</p> <p>南横口古瓷窑遍布甘陶河西岸和绵河南岸,共有80多座。现保存完好的古瓷窑遗址共15处。这是2号古瓷窑。</p> <p>这是3号古瓷窑。</p> <p>这是4号古瓷窑,它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两层建筑。</p> <p>已经保护起来的古瓷窑依然完好无损,走近它,就像走近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它无声的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那渐行渐远、曾经有过的辉煌。</p> <p>虽然窑火已经熄灭,但是井陉窑的产品至今依然在各地为我们所使用。它作为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了解历史,了解陶瓷发展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 <p>南横口,虽然村子很小,目前尚未完全被旅游开发,但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值得去触摸一下那里的历史,感受一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 <p>南横口的另一个看点就是寻访明清古建筑之美,直接向南走,通往西美街马家大院路上还可以看到黄金钵体墙,古铜色的笼盔叠落有致,规则的图案美丽大方。</p> <p>书院巷通向马家大院。南横口村旧街道两侧保存有清代民居宅院数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南横口士绅马席珍、马贡珍兄弟之宅院,俗称“马家大院”。</p> <p>马家大院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马席珍宅,北院为马贡珍宅。经马席珍及子辈、孙辈等三代经营,马家南北两院成为南横口民居建筑中较有特色且保存较好的民居院落。</p> <p>马家大院北院独具一格的影壁墙,青瓦摆就,美观大方,既阻隔外边人的视线,又能让里面人若隐若現的看到外面,设计巧妙。</p> <p>走出马家大院的北院落,对面就是马家大院的南大院了。这两个院落分别归属两个亲兄弟。跨过高高的门槛,便是一个宽宽阔阔,方方正正的门前院了。</p> <p>马席珍宅子是院中院,外院没有房子只有一块上马石,据说是供外来路过人士歇息的地方。里院是四合院,正房地基比较高象征着主人的尊贵。</p> <p>马家南大院的正房前,主人将其装饰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花廊,为古老的院落带来了勃勃生机,休闲中透露着祥和与快乐。</p> <p>这里是马家大院南院,垂花门楼精美雅致,俗话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这座门啦!</p> <p>位于垴子街上的马清源故居,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门砖上的葡萄浮雕寓意多子多福。</p> <p>门楼上的砖刻,似乎让人见到了当时工匠们,用长满茧子的手拿着锤子,錾子,一点点雕刻着岁月时光。</p> <p>这个院子间的连接,还是双拱式的,真不清楚有什么用处。有的院落,一庭数院,还有过街天桥。</p> <p>正房屋脊上的瓦当,风化的已经辨认不出是什么了。其后面的卫星天线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岁月的沧桑与时代的进步在这里展示的,不就是我们这个国度的缩影吗。</p> <p>拴马石和饮马池见证了这里的繁华。</p> <p>礼让街上铺的地砖有独特的印标。</p> <p>礼让角。古有诗云: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南横口也有这样的礼让文化。马清华在建造上房时,为使村民行走方便,遂特意将西房和北房的连接处外墙处理成圆抹角形式,实际是把自己建房基地的一角退而让路。体现了房主高风亮节,谦让大度的做人情怀。故这处被几代人颂扬为“礼让角”。</p> <p>一个姓氏,一座丰碑,一处宅院,一部历史,这个古村落的建筑,记录着南横口村那浩瀚的古陶瓷文明与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追求的马家人。</p> <p>石屋前寂落的石狮,述说着古老的往事,当年的威风呢?不说了,满眼都是泪。</p> <p>大红灯笼高高挂,“陶瓷水镇南横口”。真的是未见秀水,已然见波。古村既保留了旧时的风貌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p> <p>古居外壁墙上还残存着当年文革时期毛主席的画像。墙体上的伟人像和曾经制陶人居住的屋子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变迁。</p> <p>村里居民都搬进了旧村旁边的新民居,这是唯一一位还住在旧村里的孤寡老人,守着他的老屋和满院的记忆不舍搬离。</p> <p>嵌满黄金匣钵的墙,铺满卵石的小路,用砖雕装饰的门楼,这些犹如活化石一般,保存着它独有的陶瓷文化的历史记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壮美。</p> <p>恰逢主人“吱嘎”一声打开了这黑木门,岁月也就被掀开了它曾经的记忆。</p> <p>岁月历久弥坚,昔日的瓷窑和乡绅们留下的宅院已被岁月雕刻上深深的年轮。建筑已不在仅仅是空间上的定义,建筑也成为一种媒介,产生了空间之外的价值外延。</p> <p>三转两转便到了堤坝边。一泓清波赫然出现在眼前,波光粼粼,一艘游览船播放着“西湖的水……”,似是梦里江南。</p> <p>湖中岛虽小,但在湖面上起到画龙点睛的美,船儿在湖中自由游荡,好不惬意!</p> <p>繁花似锦,舟泊湖面,铁路青山。&nbsp;甘淘湖碧水清澈,水上轻舟荡漾,游船环湖绕行,湖中小岛绿柳倒垂,青山美景倒影湖中,景美醉游人。</p> <p>南横口村老居民区主要位于绵河南岸和甘陶河西岸一带,大多建于明清后,古风古貌完整保存至今,现余上百院落,千间房屋。</p> <p>南横口的古建筑别具特色,沿甘陶河西岸古民居分布面积广,体量大。古街道曲径通幽,河卵路石久磨铮亮。</p> <p>院落依形而建,高低不平,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砖雕石雕,为典型的明清风格,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p> <p>古民居多以青条石为基,以红石、陶砖、笼盔等材料垒砌,取材极为丰富,特别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笼盔墙面,足可反映浓重的陶瓷历史文化。</p> <p>街道均用花岗岩铺成,道路高低不平,从南至北,曲延纵横数千米,小巷数十道,连接各家各户,各道口立有“泰山石敢当”,寓意吉祥。</p> <p>精心打造的水景工程也为美丽乡村增添了靓色,甘陶河上的三叠波浪式水坝,别有风情。</p> <p>形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江南风景,并购置了竹筏和木船,为村民和游人休闲、娱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p> <p>缓缓流动的河水里映衬着千年文化的韵味,河面上漂浮的竹筏,轻盈游动的小鸭,又为古村落增添了几分婉约柔美的新气息。</p> <p>游人乘上古香古色的画船,船头身着古装的少女弹奏着琵琶,美妙的乐曲伴随你在甘陶河上泛舟,清澈见底的河水中鱼儿向你张望,水平如镜的碧波上白鹅游来游去,水天一色。</p> <p>村庄依托绵河的打造,展现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风景。依山傍水幽幽古村,这就是美丽的南横口。</p> <p>放眼望去,蓝天白云和古村宅在水中倒影,雄伟壮观,令人心旷神怡。近处房上青瓦点缀渲染,远处碧水蓝天风光无限。</p> <p>小河边洗衣服的妇女与孩子铜雕像。</p> <p>码头。南横口磁窑鼎盛时期,产品外销和部分原料采购分水路和陆路两种形式,陆路由车马托运,水路则靠船只摆渡,南寨码头即是当时南横口停泊船只,装卸货物之地。</p> <p>曾经,南横口靠水路与外界联系并把瓷器行销各地。如今,石太高速与南横口擦身而过,历史的繁华在岁月里归于沉寂,但独有的陶瓷文化遗韵与历史人文余脉袅袅不绝。</p> <p>一幅幅美丽的山水风景,缓缓流动的河水里倒影着绿树,映衬着千年古建筑,河面上的小船,河边的鲜花,为古村落增添了几分婉约柔美的韵味。</p> <p>河边的古庙,流光溢彩。古老的甘陶河,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冲刷和述说着不尽的往事,历史的脚步迈向新世纪。</p> <p>甘陶河对岸雕塑了一组巨大的陶瓷作品。</p> <p>陶瓷水镇的红色教育基地。</p> <p>红色文化纪念馆</p> <p>红色文化纪念馆墙上,画着毛主席各时期的画像。</p> <p>当年名声大噪的“东方红”牌拖拉机。</p> <p>当年,井陉人民多壮志,修建的民生渠,这是民生渠龙头倒虹吸。</p> <p>雕像后的“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倍感亲切,让我想起了很多,那可是我小时候喊的最多最响的口号啊!</p> <p>在毛主席塑像前重温入党誓词。</p> <p>漫步在美丽的古道、街巷,品一阵野花幽香,让清灵空气滞住脚步,让心剥落所有的浮华和喧嚣,在一径蜿蜒里去感知古村落的美与静,在绿叶小花中感受美丽的乡村,乡村的美丽。</p> <p>炎炎夏日之际,寻找世外陶园,站在微波徐徐的甘陶河之畔,风中飘来一缕缕野花的香甜,河水涌起一层层太行的波澜,沿着村中小巷拾阶而上,成片的陶色,渲染出了多彩的悠闲时光。</p> <p>这多情的水,这别致的院,这古老的瓷窑,这奇曲的清幽古道,构成一副陶瓷水镇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卷。</p> <p>正午的阳光,洒在步满沧桑的屋脊,享受着这悠长的宁静,体味着这里的雅致与古朴,感受着它的陶瓷文化和历史人文,犹如置身世外陶园。古朴幽静、遗韵袅袅。</p> <p>来到南横口村,你会发现这里每个地方都是一处景色,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种繁华都市没有的宁静和千年古村落的历史沧桑。千年古村,古韵十足,值得一游。</p> <p>转悠一圈,意犹未绝,久久不舍离去。听闻,夜晚的陶瓷水镇更是灯光璀璨,如临仙境。便寻思择一时间,再来探幽,继续寻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