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聚、结伴游

石头

<p><b>2019年在北海过冬,结识了同住一个酒店的几位成都退休老师,异乡遇老乡,格外亲热,她们待人特别热情真诚,我们同去海滩散步,同赴园博园、涠洲岛、德天瀑布等地旅游,成为朋友,回成都后一直有微信联系,5月14日相约来蓉城“东门市井”聚会。</b></p> <p><b>乘成都地铁7号线至狮子山站,旁边就是“东门市井”,这里以著名成都籍作家李劼人故居及笔下的老成都市井生活场景为中心,通过公馆建筑群、下沉集市广场、铺板小馆、老式茶铺、凉亭水榭等,再现了老成都的市井生活。</b></p> <p><b>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小洋楼,青石板铺设的路面,李劼人曾经营过的“小雅餐厅”,颇有久违的旧时代氛围。</b></p> <p><b>下沉集市广场</b></p> <p><b>下沉集市广场里的茶舍、商铺。</b></p> <p><b>凉亭水榭,菱窠茶舍。</b></p> <p><b>李劼人的代表作品,主要以成都为历史舞台,尤以《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为世人熟知。</b></p><p><b>漫步街巷,怀旧雕塑和老照片引人注目,挑担小贩、补锅匠、木匠、打铁匠等等民间艺人,又再度活灵活现于古老的街市。</b></p> <p><b>老成都的补锅匠雕塑。</b></p><p><b>和上面古铜色的“挑担小贩”雕塑色彩迥然不同,不清楚是还没有完成雕塑表面的色彩呢?还是一种现代形象艺术的色彩表现呢?</b></p> <p><b>木匠雕塑</b></p> <p><b>打铁匠雕塑</b></p> <p><b>去年冬天在北海接识的好姊妹又聚会一起,格外亲热,左起:沈老师、王老师、家骊、梁老师。</b></p> <p><b>1939年,李劼人为躲避日机轰炸,在当时成都远郊的菱角堰旁修建了泥墙茅屋,谦称“菱窠”,1959年李劼人使用稿费将其改为瓦顶,木柱改成砖柱,升高二楼作藏书用,形成现在的基本格局,1983年政府又对其进行了全面维修。</b></p> <p><b>李劼人生于成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曾任《群报》主笔、《川报》总编辑,被郭沫若称为中国的“左拉”,直至1962年71岁离世,他在菱窠居住和从事创作26年。</b></p> <p><b>87岁的高老是位南下离休干部,健康开朗,喜旅游、照相、微信交流,不抽烟、喝点酒,我和他很投缘,在此合影留念。</b></p> <p><b>李劼人逝世后,1963年其家属将“菱窠”故居及所藏书籍、字画、报刊等文物全部捐赠国家,1987年成都市成立“李劼人故居文物保护所”,1991年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b></p><p><b>这是故居左侧的文物展览馆。</b></p> <p><b>馆内珍贵字画琳琅满目、大放异彩。</b></p> <p><b>康有为、左宗棠等书法条幅,弥足珍贵。</b></p> <p><b>故居右侧是李劼人生平事绩展。</b></p><p><b>大量图片、实物、资料展示了先生留法勤工俭学,回国办报、任教、著书、翻译、建厂办实业及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成都市副市长、省文联副主席等跌宕起伏、卓越非凡的经历。</b></p> <p><b>文人流沙河为展室题写门联。</b></p> <p><b>故居内绿荫环绕、花繁叶茂,环境幽雅。</b></p> <p><b>午餐围坐在市井里“邓幺姑豆花饭店”(邓幺姑是小说《死水微澜》中的女主角),我带了一瓶法国干红葡萄酒,大家豆花蘸佐料,就着卤鸭子、粉蒸肉和家常小炒,举杯庆贺疫情后的第一次相聚。</b></p> <p><b>餐后再坐进茶舍,老虎灶、蓝底白字茶幡、竹椅实木茶桌、铜壶、盖碗,泡上一碗老三花茶,悠闲地聊天品茗,品味这老成都的风云际会、这老成都的市井味儿,度过轻松愉快的一天。</b></p> <p><br></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梁老师夏天都到距成都80多公里的彭州宝山村避暑,气候凉快又无蚊子,在她推荐下,5月31日我们驱车来到这里。</b></p><p><b>宝山村几十年来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园林花卉、乡村旅游等集体经济,成为集体致富的先进典型,人均年收入达6万,家家住別墅、户户有轿车,先后荣获“四川省小康示范先进村”、“全国百强村”等光荣称号。</b></p><p><b>走进村里,绿荫掩映中是村民的幢幢别墅小楼,标间包吃住为每人每月2200~3300元不等。</b></p> <p><b>这是个山清水秀、如诗如画的好地方,从村里上行不远,就是太阳湾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厚重的古蜀文化而成为自然观光胜地。</b></p> <p><b>登高望远、风光无限,空气清新、神清气爽。</b></p> <p><b>在山腰的“雨山亭”歇息。</b></p> <p><b>王老师刚满70,我们昵称其“王小妹”,办事最积极、待人最热情。</b></p> <p><b>沈老师与高老携手相伴、安享晚年。</b></p> <p><b>在玻璃观景台上合影。</b></p> <p><b>农家乐女老板介绍我们到何家大院鱼庄午餐,味道真不错!</b></p> <p><b>鱼庄用当地特产的鲟鱼烹饪,要了一条2.7斤重的,一鱼四吃,椒炸鱼排、酱炒鱼丝、酸菜粉丝鱼片和鱼头熬汤,极富特色,还炒了两盘素菜,我们大快朵颐、饱享口福。</b></p> <p><br></p><p><br></p><p><b>餐毕驱车来到彭州丹景山国家4A级风景区。</b></p><p><b></b></p> <p><b>丹景山距成都西北50公里,海拔1147米,山川奇秀,文物、古迹众多,自唐代开始大规模种植牡丹,宋代尤其南宋时期花特盛,与洛阳、荷泽齐名,素有“丹景第一”之称,石牌坊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门联“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 此联为宋徽宗诗句。</b></p> <p><b>丹景山的第一座寺庙,就是始建于唐代的鲁班庙,鲁班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能工巧匠,几千年来为百姓所崇敬祭祀,该庙做工精巧,显示了彭州泥、木、石、雕民间工匠的技艺。</b></p> <p><b>丹霞园青山苍翠,老友情深。</b></p> <p><b>掩映在绿荫葱茏中的丹霞亭。</b></p> <p><b>最佩服高老,上午登太阳湾,下午爬丹景山,87岁老翁,行动自如、精神矍铄。</b></p> <p><b>陆游祠,为陆游撰著《天彭牡丹谱》而建,祠外陆游石像巍然伫立,祠围牡丹雕花石栏,过长廊展室内是陆游坐像,陈列图片资料,收藏有清代黄云鵠、沈芝林游丹景山的牡丹诗碑,展示天彭牡丹文化。</b></p> <p><b>走进展室,仔细观看陈列的图片资料,陆游,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宋孝宗乾道八年(1155年)入蜀为官8年,在成都地区生活6年,尤喜牡丹,访花户、游名园、登丹景,撰著了千古一绝的《天彭牡丹谱》,在中国园艺史上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b></p> <p><b>《天彭牡丹谱》分三部分: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共记载了65个牡丹品种,开篇第一句即写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可见宋代,彭州牡丹即与洛阳牡丹齐名。</b></p> <p><b>牡丹被尊为花中之王,天彭牡丹深得文人墨客青睐,唐代诗圣杜甫、王勃,前蜀徐后、徐妃,宋代胡文质、范成大,明代文学家杨升庵,清代才子李调元,以至近代画坛大师张大千、陈子庄等,都曾游历过丹景山并留下诗文佳句,丰富了中国牡丹文化。</b></p> <p><b>有幸到此一游,留影纪念。</b></p> <p><b>可惜我们迟到了,花季已过,丹霞园已无牡丹绽放、灿若云霞的盛景了。</b></p> <p><b>但在园工辛勤养植下,玫瑰花仍在绽放,为游客们挽留住春天的美丽。</b></p><p><b>景区很大,还有不少景点,已到下午5点,大家商议不再爬山登高了,从宝山村来此途中,大家都买了海窝子晓有名气的油烫卤鹅,还要回家享用特色美味呢。</b></p><p><b>就此依依惜别,打道回府。园工告之,牡丹花开的季节在4月中旬,明年到时我们一定再赴丹景山,观赏天彭牡丹绽放的美景盛况了。</b></p> <p><br></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5月24日我们和中学同学云祥夫妇、宏平夫妇结伴驱车赴距成都市60多公里的大邑新场镇。</b></p><p><b></b></p> <p><b>新场古镇始建于东汉,历史悠久 ,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国家4A级景区。</b></p> <p><b>碧水潺潺、古巷深深,</b></p><p><b>绿树葱葱、小楼隐隐。</b></p><p><br></p><p><b>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处处可见,供游人休闲、品茗、棋牌、食宿,价位依挡次不等。</b></p><p><br></p><p><br></p> <p><b>依山傍水,源自西岭雪山的“出江”流经新场全境,成都牌照小车走高速到这里免费,我们就住在临江畔的“兰岸水乡”农家乐,三层小楼,每次来都住上2~4天,还要去逢场赶集,採购好新鲜农产品,才满载而归。</b></p><p><b>老板姓“左”,热情豪爽,几年里多次来,和老板熟了,总比一般对外优惠我们每人每天10元,,现标间包吃住每人每天90元,茶叶、机麻都免费。</b></p><p><br></p><p><b>枕山水而卧、临田园而居,</b></p><p><b>推窗闻鸟鸣、抬头望西岭。</b></p><p><b>聚餐有酒肉、品茗戏方城,</b></p><p><b>畅聊天下事、悠闲走古镇。</b></p> <p><b>宏平与云祥夫妇都喜欢这里。</b></p> <p><b>我和宏平、云祥都是初、高中都同班的同学,几十年过去了,仍是志同道合、价值观一致的好朋友。</b></p> <p><b>没想到小镇还设有一个电影博物馆,走进馆内,有限的空间,却种类丰富、藏品精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示了中国影像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到16毫米及35毫米电影放映机,看到那些泛黄的老电影海报,让我们看过露天坝坝电影的这代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那看坝坝电影时的快乐时光。</b></p> <p><b>藏品中还有18~19世纪时,世界上最早的煤油灯光源幻灯机,全世界最早的手摇无声电影放映机、最小巧的女士专用手提电影放映机,都是初次在国内展出,让我们大开眼界、管中窥豹、小中见大,领略到电影百年发展史的精华。</b></p> <p><br></p><p><br></p><p><b>25日午后,我们从新场镇出发,驾车30多公里,往西岭雪山花水湾方向,经过悦来镇、鹤鸣山道观,慕名来到斜源镇游览。</b></p> <p><b>背靠西岭雪山的斜源镇位于大邑县西北23公里,矿产丰富,盛产中药材,青山绿水,还有“飞凤山风景区”,又是一个成都西北的旅游小镇。</b></p> <p><b>青砖房、石板路、红灯笼的街巷,别具风韵。</b></p> <p><b>小桥流水人家</b></p> <p><b>在小镇临街水吧歇息。</b></p> <p><b>坐在这形象艺术的钢琴盆景旁,弹起心底的乐章,让浪漫音符汇入青山碧水,在天地间奏响。</b></p> <p><br></p><p><b></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6月2日,我们6人又分驾两辆车,驾行210多公里,来到洪雅县雅女湖。</b></p> <p><b>雅女湖又称瓦屋山水库,海拔1080米,面积15平方公里,湖长19.04公里、宽13.31公里,平均水深16米,库容6亿立方米,相当两个仁寿黑龙潭的库容量,为罕见的高原湖泊,是以防洪、灌溉、发电、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的水库。</b></p> <p><b>瓦屋山下,宁静有湖,风轻云淡、温婉娴静、恰如雅女,故称“雅女湖”。</b></p> <p><b>碧波浩渺、山水交融,整个湖区有7个峡谷、18个半岛、24个大小码头,82公里的环湖路东西两线分布着众多的酒店和农家乐,各具特色。</b></p><p><b>森林覆盖率达90%,气温凉爽,我一出车门,顿觉凉意,即将穿的短裤换成长裤,好一个避暑度假的好地方。</b></p> <p><b>瓦屋山镇依山傍水,建得很漂亮 ,我们住进网上预订好的湖畔“弘福楼”农家乐,老板娘热情待客,安排我们住进宽敞明凉的湖景房,开窗即见雅女湖辉映山水的一池碧水,饭菜新鲜合味,包食宿每人每天115元。</b></p> <p><b>远眺群山、碧水如镜,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全身心沉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b></p> <p><b>漫步湖畔,换换装,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在这山水天地之间,亮亮老年女性的精气神,秀秀老年女性的风彩。</b></p> <p><br></p><p><br></p><p><b>3日我们来到雅安市境内的蒙顶山,距成都市150公里,国家4A级景区,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并称四川的三大名山。</b></p><p><b>住进预订好的“风水梨茶庄”,包食宿,每人每天100元,就在景区大门边,进景区游览很方便。</b></p> <p><b>蒙顶山海拔1400多米,常年云雾茫茫、烟雨蒙蒙,最适宜茶叶生长,早在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此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b></p><p><b>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蒙顶茶被列为贡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b></p> <p><b>进入景区,世界第一大茶壶跃入眼帘,壶身直径10米、壶嘴3米、壶把13米、壶身加壶嘴直径16米,(维修施工完成后)茶壶往茶碗里加入茶水时,茶水会从4米的大茶碗里漫出,形成落差50米的“茶瀑布”。</b></p><p><b>茶壶、茶碗、茶瀑布,茶树环绕、气势恢宏,与世界茶文化圣山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俨然一幅天然美丽的茶画,让我们感观到博大精深的蒙顶山茶文化。</b></p> <p><b>乘缆车上山顶,走近天盖寺,始建于汉代,占地8000平方米,遥对群山,系蒙顶茶祖师吴理真种茶处,四周环绕12株千年古银杏树,亦为吴理真所植,寺内大殿塑有吴理真大师全身座像,周围有展示蒙顶茶史的图文、实物等。寺前殿后,古坊碑林、题刊较多。</b></p> <p><b>高5.3米的大禹塑像,巍然伫立山顶灵泉峰,手持治水工具,气宇轩昂。</b></p><p><b>据《尚书 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功成之时,率众登蒙顶山祭天祀祖,故蒙顶山自古就有“禹贡蒙山”、“华夏始祖祭天第一山”的美誉。</b></p> <p><b>古蒙泉又称龙井,正是这清澈甘醇的泉水,这土壤,这气候,滋养了千年蒙顶茶,让其扬名天下。</b></p> <p><b>山顶上还有树龄1100年的古茶树群,斑驳的老枝干上依然长着绿叶,生命力如此顽强神奇,令我们赞叹不已。</b></p> <p><b>来到皇茶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b>皇茶园位于形似莲花的蒙顶山五峰之中,相传是西汉时期吴理真培育七株仙茶之地,《名山县志》载: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 ,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谓曰“仙茶”……自唐至清“年年岁岁,皆为贡品”。</b></p><p><b>史证可考,蒙顶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之地。</b></p><p><b>皇茶园石栏始建于唐,宋孝宗淳熙时命名,园后有石虎护茶雕像,再现白虎巡山保护茶园的神话传说。</b></p><p><br></p> <p><b>均喜嗜茶的三家人,分别在这茶文化珍稀的文物之地留影。</b></p> <p><b>登蒙顶山巅,坐在千年古银杏树下,品茗仙茶,多么惬意。</b></p> <p><b>四位中学同学,志趣相投,结伴云游蒙顶,领略悠悠中华、茶文化发源地的精华,尽享大自然的美好。</b></p> <p><br></p><p><b></b></p><p><b>午后又向邛崃南宝山奔驰而去,从成名高速出邛崃夹关站,过天台山,驶入坡度大、弯道多的盘山公路,钻入绿荫葱茏的森林之中。</b></p><p><b>南宝山,距成都市130公里,被誉为“成都最后一块没有开发的处女地”,海拔700~2025米,有广袤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95%以上,有网红圣地——援通桥,空气富含负氧离子,年平均温度为16摄氏度,成为人们避暑康养的宝地。</b></p> <p><b>木梯金花村地理位置很高,接近山巅,入住“兴隆庄客栈”,标间包食宿每人每天100元。客栈主人热情接待我们,他们是5.12大地震后从青川县集体移民来的,最早有104户、500多人搬迁过来,政府建的房,每人分1.5亩地,其中1.2亩流转给一家公司经营茶园。</b></p><p><b>晚餐后漫步山顶“观景台”,俯瞰群山,暮色苍茫,南宝山尽收眼底。</b></p> <p><b>4日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前行,已看见左上方“援通桥”高悬峡谷之上。</b></p> <p><b>援通桥是为玉溪河两岸大山的居民通行便宜,由老百姓捐款而建,桥头竖立着刻有捐款人姓名的石碑,为钢缆铁索桥,桥面铺设木板,长100米、宽3米,高悬在93米的峭壁深谷之上,只能供人行走。</b></p> <p><b>小心翼翼走在桥上,也会有点晃动,木板铺设成中空结构,往下看,近百米的峡谷河面深不可测,让人颇感惊心动魄。</b></p> <p><b>宏平夫妇与王婷都兴致勃勃上桥游览,胜似闲庭信步。</b></p> <p><b>站在桥上,俯视深谷,山清水秀,玉溪河宛如翡翠碧玉镶嵌于群山之中,一幅天然画卷,真是美仑美奂。</b></p> <p><b>峡谷中已建公路新桥供汽车与行人通行,险峻的援通桥仍保留下来,成为居高临下观赏大峡谷的绝佳网红打卡地。</b></p> <p><br></p><p><b></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离开援通桥,驶抵“木梯羌寨”。</b></p> <p><b>这是5.12大地震后,由政府修建,从汶川县集体移民搬迁过来的羌族村寨。</b></p> <p><b>新羌寨建得整洁漂亮。</b></p> <p><b>民居门前花开正艳。</b></p> <p><b>羌寨民风淳朴,文化气息浓厚,身着亮丽羌族服饰的居民,欢迎游客进家食宿 ,感受独特的民俗风情,品尝独特的美食美味。</b></p><p><b>我问了一下,收费标准为包食宿每人每天100~120元。</b></p> <p><b>山顶上是羌族代表性的雕楼建筑,过去用以御敌,现在用来储存粮食及柴草,山下平坝是举行篝火晚会的露天广场,能歌善舞的羌民会在此出演民族歌舞,与游客联欢,举办羌绣、羊皮鼓制作、羌笛吹奏等非遗文化项目展示,让避暑度假的游客见识与感受羌族优秀的人文风情。</b></p> <p><br></p><p><b></b></p><p><b>离开木梯羌寨,又小心谨慎地沿着坡度大、弯道多的盘山路,驶下了绿荫葱茏的南宝山,来到夹关古镇午餐,品尝邛崃特色的奶汤面。</b></p> <p><b>夹关自古就是蜀国边关,与平乐、固驿同为邛崃三大古镇之一;又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驿站,距成都市110公里。</b></p> <p><b>夹关镇四面群山环绕,一条白沫江穿镇而过,山青水秀,两岸碧水倒影、岸柳成行。</b></p> <p><b>老树遮阴,老石板桥联接新镇和老镇,古镇景致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b></p><p><br></p><p><b>夹关镇是川西旅游环线上的重镇,与名山、雅安、芦山相接,交通十分方便 ,上了成温邛高速,一个多小时就回到成都家里了。</b></p><p><br></p> <p><br></p><p><b></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6月11日,我们和云祥夫妇一起,驱车60多公里,来到新津方兴镇千亩荷塘。</b></p> <p><b>荷塘景区观赏面积达2000余亩,核心观赏区为500余亩,荷花品种有30多种。</b></p> <p><b>荷塘浩渺,规模之大,正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b></p> <p><b>映日荷花别样红。</b></p> <p><b>荷塘荡舟,遍赏荷花。</b></p> <p><b>頻頻举机,留住美景。</b></p> <p><b>荷香四溢,沁人心肺。</b></p> <p><b>竞相绽放、争奇斗艳。</b></p> <p><b>茫茫荷塘、成片荷花,令人惊喜、令人神往。</b></p> <p><b>碧叶晶莹剔透,花瓣娇艳欲滴,真是美不胜收!</b></p><p><b>好一处千亩荷塘 ,让我们流连忘返,午时早过,饥饿感袭来,才依依不舍离去,在方兴镇上农家就餐后踏上归途。</b></p>